第70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是天下的局势变幻让人措手不及,伪燕朝廷的气数在至德二载这一年急转直下。
    安庆绪接连丢失长安和洛阳,香积寺、陕峡、洛阳三场大战连连败北,葬送了几十万的精锐。
    史思明又暗暗庆幸,安庆绪将自己踢回老家,所以自己的嫡系部队没有受到损失。
    如今安庆绪被困在相州,退路已经被唐将李嗣业截断。
    他的长子史朝义被安排到了范阳控制范阳镇,河东三镇如今史家已经占了其二,史思明也有了别样的心思。
    这时候,一个俊美阴柔的年轻人冲进了史思明的书房。
    “父帅!安庆绪又下诏书,让我们配合他突围,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封诏书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史思明的次子史朝清,也是史思明现在最宠爱的儿子。
    史思明根本没有看安庆绪的求援诏书,他看着地图说道:“两京、河南已经尽入唐家之手,我们还要防备唐军从关内道袭击,哪里有多余的兵力支援安庆绪。”
    “找个理由把使者打发了。”
    “遵命!父帅!”
    史朝清大步走出去,看着这个极似自己的儿子,史思明心中更是宠爱。
    虽然长子史朝义早就能够单独领兵,是史思明的好帮手。
    但是人年纪越大越是偏爱幼子,史思明将史朝清留在身边,就是想要好好锻炼他。
    对于如今的史思明来说,河东三镇已经掌握在他的手里。
    对于安庆绪的“无理要求”,史思明自然是不理会的。
    目前史思明最大的纠结,就是要不要投降大唐。
    在等到崔佑乾和尹子奇接连兵败的消息之后,史思明就派遣心腹和大唐联系上了。
    史思明开出的条件是,继续让他史思明掌控河东三镇军权,和叛乱前的安禄山一样担任河东节度使。
    只要唐廷答应这个条件,他史思明可以立刻宣布易帜,结束这场由安禄山掀起的持续两年的叛乱。
    从占领两京之后,史思明就被安庆绪调回了太原。
    史思明和唐军没有血战过,也没有血海深仇。
    而唐军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但是想要反攻河东,那肯定要等到明年的春夏了。
    这场战争再拖下去,就算是家底丰厚的大唐王朝也拖不起。
    反正在安禄山叛乱的前几年,朝廷也没有能够控制过河东。
    再将河东封给史思明,那史思明也愿意维持大唐名义上的一统。
    史思明准备归顺的消息,自然也送到了皇帝的御案上。
    李亨在接到了史思明准备谈判归顺的消息后惊喜不已,现在已经十二月了,难不成至德二载真的能够平定天下?
    李亨想到了王成伟进献年号的时候那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今年再次让天下一统,那明年不就是“万物资始”了吗?
    不过这等大事,皇帝也是要召集宰相们商议的。
    已经换上衣服准备睡下的宰相裴冕,突然被大明宫的黄门使敲开门,说是皇帝连夜召见宰执。
    深夜进宫议事,那必然是大事了!
    裴冕立刻换上了朝服,跟随黄门令进了大明宫。
    皇帝没有在含元殿召见宰执们,而是在寝宫附近的小延英殿召见了宰相们。
    如今朝堂上宰相一共有六位。
    裴冕、崔圆、崔涣、李麟、苗晋卿和张镐。
    六位宰相中,虽然皇帝已经取消了秉笔宰相的职位,改为所有宰相轮流秉笔。
    但是六位宰相中依然有地位高低。
    刚刚主持了科举考试的裴冕风头最盛,隐约是诸宰相之首。
    崔圆精通于军事,如今平叛的军事工作都是他筹谋的,地位仅次于裴冕。
    崔涣是房琯举荐为相的,房琯罢相之后,他在政事堂的生涯已经接近尾声,如今他谨小慎微,几乎对所有事情都不发表意见,朝廷大臣都认为他很快就要被赶出政事堂了。
    李麟刚刚完成了迎接上皇返回长安的任务,正得到皇帝的重用。
    苗晋卿和张镐这两个寒门宰相,在政事堂中的存在感很低,属于墙头草的角色。
    小延英殿等于是皇帝的书房,众宰相进了小延英殿后,只觉得温暖无比。
    一座精美的烫金暖炉立在小延英殿的书桌边上,钢铁管道通向了屋顶,金丝炭在暖炉中熊熊燃烧,将暖炉上方的水壶加热。
    被加热的蒸汽通过管道,将热气传输到延英殿的几个角落中。
    这样新奇的事物,肯定是建宁王,哦不越王进献的。
    不一会儿,李亨带着玳瑁边框的眼镜出现在宰相们的面前。
    李辅国跟随在李亨身边,等到皇帝坐下之后,他对着宰相们说道:
    “史思明请降。”
    这句话说完,五位宰相脸上都露出喜色,只有张镐的脸色变得阴沉。
    在场的宰相,都知道史思明是如今河东的实际控制者。
    伪燕皇帝安庆绪被李嗣业困在相州,如果史思明归顺,那安禄山之乱就可以说被平定了!
    也难怪各位宰相面露喜色,安禄山叛乱几乎打光了唐军的家底,要是能够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乱,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在场的也都是人精了,崔圆首先问道:“那敢问陛下,史思明请降的条件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