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5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州兵面带不忍之色,但仍然坚决执行了命令。遇到鼓噪作乱者,直接下死手屠戮,丝毫不讲情面。
    “换二十年前,这般移民,百姓一哭,武夫跟着感泣,然后就一起作乱了。”王贞白出去打探一番后,回来绘声绘色地说道:“但那些州兵,哪怕被乡人骂,还是不敢放他们跑。遇到走得慢的,还拿刀鞘抽。圣人真是把这些丘八给收拾得狠了,一个个捏着鼻子也得听令而行。”
    说到最后,王贞白的脸色又有些红了,神情十分快意。在他看来,圣人在这件事上,做得太对了,让武夫们心有畏惧,不再肆无忌惮——当然,其他事情,比如正在考的农学科举,还有待商榷。
    “你就去打探这事了?”邵勉仁督促完孩儿们的功课,走了过来,有些啼笑皆非。
    “还有一事。”王贞白说道:“仆在汴州,听闻韩王调任南京留守、江宁尹了,接替韩王之职的是楚王。”
    “七弟去牂州?”邵勉仁一愣,随即微微叹息一番:“那些洞主、蛮酋怕是要遭殃。”
    韩王邵惠贤出任南京留守,他是有这个预料的。
    五弟在辽东干过数年,随后又赴牂州,担任刺史,兼领附近数州安抚使。
    而在此之前,邵勉仁就是干这活的。
    牂州七县,有一半是征讨土人获得。随后改土归流,不听话的举家发往辽东,同时迁移河南、河北百姓,大建土寨,耕种田地。
    这个过程当然不可能一片祥和。
    事实上,牂州州兵有五千人之多,以成德、义武二镇降兵为主。这个数字是十分骇人的,遍数全国,都找不到几个地方养五千州兵,而且还是凶悍的河北武夫。
    他们就是来干脏活的。
    朝廷无意在整个黔中改土归流,但集中精力搞一部分州县,还是可以的。
    两位皇子接力之下,牂州七县的改土归流成果极大。虽然因为地理因素,很多山寨、河谷之内仍然存在着大量部落头人,但至少形式上已经完成。从某种角度而言,牂州甚至比黔中道北部诸历史悠久的正州更像正州。
    “七弟这次要对播州动手了吧?”叹息完后,他又说道:“我在任之时,罗太汪其实已经很顺服了,领着播州九部兵马,为朝廷征讨不从。五弟在任数年,听闻在播州改土归流,屡次爆发动乱,也是罗太汪和牂州州兵平定的。七弟这几年性情大变,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去了那边,恐动乱频发啊。”
    七弟邵慎立,原本是个爱享乐的人,但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一下子发愤图强了。努力学习军略不说,还刻苦练武,强身健体。圣人征西域,更是主动请求军前效力,而他也真的去了,还与贼人拼杀过几次。
    七弟变成这个样子,邵勉仁又欣慰,又痛心。
    不过,现在可能需要为播州的各位洞主、首领们痛心了。数年前,王师征长和,金枪军驻播州之时,就有点不愉快。各部首领居然有点观望的意思,这就是取死之道。
    “七弟带兵过去了吗?”邵勉仁突然想起了这个问题。
    “有的。”王贞白说道:“听闻是从奉国、天威、胜捷三军各抽调了部分人马,合三千七百人,举家迁往播州,授以田宅,担任此州州兵。”
    “播州本还有州兵千余,多为黔中降兵。”邵勉仁说道:“这就四五千人了。这些你是从哪打探来的?”
    王贞白闻言稍稍有些惶恐,道:“唐末乾宁年间,我与闽人沈崧一同考上进士,交相莫逆。后来他被钱镠辟为节度掌书记,我自回乡里隐居。也是在前几日,我方才听闻他从温州刺史任上北调,担任汴州刺史,故前去叙旧,未及禀报。”
    邵勉仁看了他一眼,道:“无妨。”
    心中却稍稍有些不满。
    这个王贞白,唐亡之后,辞官归故里,不愿出仕。待看到新朝蒸蒸日上之后,可能又心思活泛了,于是接受了魏王府聘任,当了长史。
    听闻他考中进士后,等了好几年才得乐安郡王过问,授以官位。而一同考上的其他人,早就为官数年了。
    同为江西人的郑谷因为这事,还特地写诗安慰他。
    担任校书郎之后,王贞白依然愤世嫉俗,屡屡抨击同僚。虽然说的都是事实,但确实不怎么通人情世故。
    这人,唉!尽量用他的优点吧。
    他的心思很快又转到了黔中之事上。
    七弟担任数州安抚使,定然要在播州等地大动干戈,一方面将不听话的土人发往辽东,一方面迁移河南百姓过去定居。
    没有几年时间是稳定不下来的。
    黔中,连续得三位皇子出镇、近万中原武夫南下“安抚”,可真是好福气!
    他突然又想到了二哥。
    兄弟几个可都在为你打拼啊。这个天下,你可一定要稳住。
    第008章 聚散
    离开万胜镇后,座船抵达河阴仓附近的码头,邵勉仁不打算换船了,直接在河阴县借了十余辆马车,一家人沿着驿道西行,经汜水、巩县、偃师,抵达洛阳,其时已经是四月初。
    听闻他回来后,刚刚从西京过来的九弟邵行本、十一弟邵知古联袂来访。
    这两人都是储贵妃所生,一个二十一岁、一个二十岁,都已经就藩。
    前者是忠圣郡王,封地在忠圣州(今库伦旗),后者是弥峨郡王,封地在弥峨州(今阿拉善)。
    老实说,都不是啥好地方。
    所以,如果有机会回中原,他们不介意多逗留几个月,比如这次圣人找他们回来述职——其实是储贵妃想儿子了——只要圣人不催他们回去,就尽量多住几天,多玩几天。
    在草原上窝了几年,人都给风沙吹傻了!
    “三哥。”两人一起行礼。
    “坐。”邵勉仁伸了伸手,说道。
    其妻张氏(张归霸之女)也出来见礼,并给三人准备了茶水、点心。
    “你们两个啊……”邵勉仁笑了笑,道:“没事趁早回去吧,在阿爷发作之前。”
    九郎、十一郎也笑了。
    他俩溜出长安后,就是一副公子哥的打扮,四处游玩,仿佛要把这几年失去的东西都补回来似的。
    “三哥你不知道,草原太难熬了。”十一郎邵知古说道:“弥峨川真的苦不堪言。草原诸部,河西党项是最穷、最凶悍的,而我这弥峨州的封地原本就是河西党项的牧地。唉,一年到头,除了风沙还是风沙。”
    “牧民经常来报,说自家羊马被盗、被抢,我就得带兵出城,顶着风沙去给他们找回来。找不回来羊马,也得找回场子,跟人干一架。”
    “商队半年才来一次。还没什么好货,价钱奇贵无比。不瞒三哥,我已经几年没喝过蒙顶、阳羡、紫笋这类好茶了。”
    “城里面一股子羊屎味。牧民们屡教不改,蠢笨如猪,我都懒得责打他们,因为打了也没用。”
    邵知古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大多数是在诉苦,可见日子是真难熬。
    邵勉仁含笑听着,从十一弟的话中,他找到了不少积极的因素。
    十一弟诉苦归诉苦,但还是干正事的。
    牧民们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来找他,他心理虽然不爽,但没有推辞,而是尽力解决。
    草原不比汉地,这些事情看似小,但其实很涨威望。做得多了,威望就一点一滴积攒起来了。如果遇到敌人,再带领他们打胜仗,那威望就不可动摇了,从今往后,指哪打哪,直到遇到不可挽回的失败为止。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弥峨州那等干旱贫穷之地,生活极其艰苦,但也出敢打敢拼、好勇斗狠之辈。好好训练的话,会是一支素质非常不错的军队。
    十一弟及其后人只要不倒行逆施,借着朝廷的虎皮威压,是可以坐稳位置的。真到了禁军武备废弛的时候,他们这一系如果能拉出几万强兵,说不定能发挥大用。
    “十一弟长大了,再不是那个小时候缠着我抓知了的小弟了。”邵勉仁仔细看了看弟弟被风沙打磨得非常粗粝的面庞,欣慰地说道:“你现在有自己的部众,你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好好做,别让他们失望。伱不让他们失望,他们就不会让你失望。邵氏在草原上的威望,是父亲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别轻易败坏了。”
    “三哥,你……”十一郎有些惊讶。
    “喝茶吧。”邵勉仁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好。”十一郎端起茶碗,慢慢品着。
    “九弟,你那边如何?”邵勉仁看向九郎邵行本,问道。
    “比十一弟的弥峨州好。七圣州那一片,其实都差不太多。忠圣州原本是契丹衙帐,也还行。有河流、有树林、有沼泽、有牧场,还开辟了一点农田,种点粟米、糜子、大豆。”九郎说道:“七圣州已经就藩三个郡王,十五弟明年也会之藩,那就四个了。这七块地方,我们会为阿爷看好的。”
    七圣州之中,护圣郡王、八皇子邵端奉早就之藩,护圣州在后世翁牛特旗一带——八郎今年二十三岁,妻宋氏,生母为明献皇后赵氏。
    忠圣郡王就是九皇子邵行本,封地在后世库伦旗,其妻韦氏。
    迎圣郡王邵庄敬已经就藩,封地迎圣州位于后世双辽东北,今年十九岁,生母为唐淑献皇后何氏,妻子则是来自河东龙门县的王氏。
    明年,奉圣郡王邵知终将娶妻钱氏(钱镠之女),然后前往奉圣州(今巴林左旗西南)就藩——十五皇子邵知终的生母为阿史德氏。
    七圣州之外,朝廷又在大鲜卑山以西置二州,即拱宸州、捧日州。
    前者位于后世锡林浩特市附近,后者位于呼伦贝尔一带。
    这两个州都是打跑了阿保机后获得的土地,已稳固控制在手三年以上,有数万帐契丹、乌古、霫人在当地放牧,目前由理藩院、北衙代管,将来要么封给皇子,要么册封一个草原酋长,实行羁縻统治。
    拱宸州和捧日州位于大鲜卑山以西,就农业条件来说,肯定不如东面的七圣州,能养活的人口也不如他们,因此地方划得比较大。
    就邵勉仁的私心来说,他有点希望这两处地方也封给弟弟们。但思来想去,又于心不忍。
    这两个地方,可比七圣州还穷啊,这不是坑人么?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差能有弥峨州差吗?当初十一弟不愿之藩,差点被父亲绑去。在那边待了几年后,十一弟不也慢慢适应了么?
    人的适应能力,有时候超出你的想象,就看愿不愿意吃苦了——好吧,其实真正还是看父亲狠不狠得下心来。
    “九弟你只说对了一半。”邵勉仁说道:“不光是为父亲看好,也是为二哥看好。”
    九郎听了略略有些惊讶,问道:“三哥,你和二哥……”
    “九弟!”邵勉仁摆了摆手,语重心长地说道:“我和二哥怎样,都不重要。为兄在牂州数年,改土归流、抚安百姓、征讨不从,一桩桩下来,只感心力交瘁。劝课农桑、发展商业,这两点三哥不谦虚,手到擒来,驾轻就熟。但更复杂一些的环境,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每次率军出征,都害怕露怯。但武艺军略又非我所长,时间久了,瞒也瞒不住,将士们都看得出来。他们无非就是看在父亲的面上,再加上朝廷威严,愿意听我驱使罢了。遇到桀骜不驯的刺头,我想处置,也得小心翼翼,真的太累了。”
    “我就和你们谈一件事。”邵勉仁继续说道:“在徐州的时候,你们二哥点检州兵。他披甲步射,十箭中八,武夫们都很服气。随后考校军士,武艺出众者,发给赏赐,武艺荒疏者,直接鞭挞。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也没法怨恨,因为二哥的技艺摆在那里。”
    “我这辈子是达不到二哥的程度了。况且,比起武艺,我更爱读书、写诗、听曲,也学不来二哥那套。所能做的,就是尽我所长,为二哥操持好地方事务,将这份家业打理得更好。”
    “你们也要努力啊。若非扯着朝廷这张虎皮,若非有父亲的威名压着,你们扪心自问,能那么容易统治各自的封地吗?”
    “这……”二人对视一眼,有些无奈地苦笑了一下,不过很快在三哥目光的逼视下,齐声道:“三哥教训得是,我一定打理好封地内务,训练兵卒,为朝廷藩屏。”
    邵勉仁哈哈一笑,道:“这才对嘛。有十万草原雄兵在手,邵氏天下才能更加稳固。”
    二人更加无奈。
    如果有得选,谁愿意去草原啊?在长安、洛阳这几个月,不知道多开心。
    “父亲几时东行?”邵勉仁问道。
    “差不多下个月就动身了。”九郎说道:“考完试,放完榜,父亲可能还要给高中的士子赐宴。得等这些事都忙完,才会回东都。”
    “五月还不一定能走呢。”十一郎突然说道:“安西道不是传来了消息么?波斯传讯,说今年又要来一个使团。”
    “来使团怎么了?”九郎好笑地看了弟弟一眼,道:“父亲就会在长安等他们么?波斯人哪来那么大的脸?”
    “也是。”十一郎尴尬地一笑,道:“上一个波斯使团去年十一月才走,就算动作快,也得四个月以上才能返回布哈拉。这么快就要派第二个使团,显然是有点吃不消了。唉,你别说,波斯是真的富。去年弥峨州派了四百兵西行,前几天我收到消息,带回来了不少战利品和奴隶。依我看,不要和波斯谈了,狠狠打就是。”
    “我也想抢个波斯女奴。可惜七圣州太远了,派不了兵。”九郎有些遗憾地说道。
    “九哥想要,我把抢回来的送你好了。”十一郎满不在乎地说道。
    “好兄弟!”九郎大喜道:“我拿一万只羊和你换两个波斯胡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