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5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堂堂华夏,赚钱还不如胡商,听着就让人气愤。”王贞白有些恼火,胸口一起一伏,显然见不得胡人开店赚夏人钱财。
    在他看来,你们来买东西就行了,其他的一概不要动,乖乖送钱即可。
    “你不懂。”邵勉仁笑了笑,道:“账不是这么算的。圣人的想法,是诸市舶司能够给朝廷提供更多的税金,越多越好。而且,这个税金对百姓无伤。”
    这个微妙的点,他不想多讲。
    从富人手里征税和从穷人手里征税,哪个更好,傻子都知道。
    简单粗暴地直接征税和让你买东西时心甘情愿交税,哪个更好,明眼人都清楚。
    富人嘛,多花钱就是了。你们花出去的钱,朝廷过一遍手,征点税,然后雇佣穷人干活、打仗,如此才能循环得更久。
    “殿下奇思妙想,我不如也。”王贞白拱了拱手,道。
    “无妨,我以前也不知,直到看了圣人写的《商业》、《地租》两书初稿。”邵勉仁看了眼王贞白,鼓励道:“长史文采出众,熟习公文,庶务亦管理得井井有条,我可是须臾少不得。”
    王贞白脸色转为红润,躬身行了一礼。
    瓜州浦内外,桅杆林立,就连附近的小河汊内,都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船上满载货物,吃水极深,时不时有人上上下下,即便入夜后也不停息。
    青楼酒肆茶铺随处可见,丝竹之声阵阵,更有那不要脸的妓人,围着大腹便便的商人转悠,无论蕃汉。
    只要局势平稳,商徒们就像从地底钻出来那样,走南闯北,贩卖货物。
    作为一大货物集散地,聚集在广陵的商人极多,胡商及其家属就有三五万人。
    每天都有无数的绢帛、铜钱、银元、迪尔汗、第纳尔在此流动,怪不得当年高骈要盘踞于此,坐视巢军北上呢。
    有来自河南、河东、河北的数万精兵,有无数的商税,还有渔盐之利,更坐享富饶的淮南平原,良田数十万顷。有这个本钱,谁没有想法呢?
    广、泉、明、扬、海等州,有权对外贸易的港口十余,诸市舶司如果每年能给朝廷提供五百万缗的税金,则天下无人能禁海。
    直到海洋贸易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时,甚至连禁海的提议都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但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什么都不怕。
    ※※※※※※
    三月初八,在换了一艘平底船后,邵勉仁抵达了高邮。
    恰恰此时,太子邵承节也经汴水、泗水、漕渠抵达此处,两兄弟在堤塘外的一处草亭内置酒相会。
    作为扬州属县,高邮直到后世仍有大片的湖泊湿地。而在唐代这会,只会更多。
    唐代宗时期,淮南有点像唐末夏初的江南,得到大力开发。当地百姓疏浚湖泊、河道,将沼泽底部的淤泥挖出来,堆垛在一起,形成一处被河道或湖泊包围的高地,人们在高地上种粮食,亩收极高。
    唐宪宗时,淮南节度使李吉甫主持修建了七个陂池,将垛田系统进一步完善。
    从此以后,当地的经济模式基本定型:人们在垛田上种粮,在垛田旁边的河道、湖泊内养菱角、养鱼、养鹅、养鸭,家家户户屋前有池塘,屋后有河流,种桑养蚕,靠海的还煮盐、捕鱼,再加上商贸之利,淮南已经十分兴盛——直至今日,这片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给朝廷提供的赋税比江东道还要多。
    邵承节、邵勉仁兄弟看着几步外清澈见底的河流,以及远处一块块宛如水中小岛的孤立农田,久久不语。
    “三弟此番北上——”看了许久后,邵承节转过头来,说道:“好生做事。不要瞻前顾后,不要怕那些风言风语,二哥的心胸没那么狭窄。”
    邵勉仁看着二哥,只说了一个字:“好。”
    邵承节欣慰地笑了笑,起身走到河畔,说道:“看到那些麦田了吗?”
    邵勉仁走了过来,点头道:“五月就能收了吧?长得挺密的,亩收当在一斛五六斗的样子。”
    邵承节突然笑了,说道:“杨行密父子曾统治淮南多年,我若问杨渥,他定然不知道这麦田的收成。三弟有心了,在外历练这么多年,很不错。”
    “别误会。”邵承节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我说的话,永远算数,我就是这么光明磊落,我就是这样的汉子。别想太多,父亲创下的这番家业,还需伱我兄弟勉力操持,万不可生乱子。”
    “二哥说的话,我信。”邵勉仁看着一身戎袍的太子,突生感慨。
    二哥,真是个自信到无以复加的纯纯武夫。
    或许,只有这么自信的人,才能镇住这个天下吧。
    这不是坏事。
    若换个没本事、不自信的人,就会疑神疑鬼了,那样他们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二哥南巡江宁,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邵承节又问道。
    邵勉仁想了想,说道:“父亲十分重视海贸,二哥若有暇,可仔细考察下淮南、江东二道市舶司,再召集当地惯常海贸的商徒,胡商亦可叫些过来,摸一摸底,回京之后,亦可有所交代。”
    “另者,父亲在北方大兴三茬轮作制,但南方农业如何改进,尚未有成熟方案。我在南京多年,深感江南山多,十里不同音,民情复杂,或可因地制宜,宜茶的种茶,宜桑的养蚕,宜海贸的就做买卖,沃壤多的地方,养鱼种稻。各处荒山,可尝试栽种果树。”邵勉仁说道:“就这么多了,二哥闲暇时,可召幕僚们一同参详。”
    邵承节听完,一把拉着三弟的手,笑道:“都是真心话,二哥很高兴。这天下的富贵,你我兄弟有得享受呢。”
    邵勉仁亦笑。
    他知道,二哥性格强势、作风硬朗,有时候学武人讲粗话,但他心眼并不粗——这件事,最初是大哥告诉他的,邵勉仁观察下来,发现大哥说得很对。
    他无意与二哥争什么,因为他自知控制不了武夫。
    就在他们脚下的扬州,徐温、张颢仅凭两百人,就把杨渥掀翻在地。不能让武夫们归心,将来若有人行徐温、张颢故事,大夏禁军就会成为东院马军。
    他的富贵已经足够,没必要再去争那有的没的。若让外人捡了便宜,他连现在的富贵也保不住。
    从这个角度而言,二哥反倒是兄弟姐妹们富贵的保障。
    这个世上,没有人是傻子。父亲一旦去世,最需要防备的是外人,他们需要二哥,二哥同样需要他们,如此而已。
    第007章 安抚
    两兄弟置酒交谈一番后,很快便分别了。
    太子要前往南京江宁府巡视,后面甚至会跑到杭州、明州一带,然后才会北返。
    邵勉仁则要先回洛阳,待圣人幸东京后,述职完毕,再去北京上任。
    初八傍晚,座船沿着漕渠继续北上。
    沿途风景十分宜人。
    毫无疑问,淮南百姓是勤劳的。他们不惧水患,辛苦开发,将一片片田地规整出来,创造了鱼米之乡的神话。
    河道、湖泊、沼泽被极大疏浚、加深,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湖泊。
    黑色的淤泥被一层层堆垛起来,让稻麦尽情地吸收养分,茁壮成长。
    护卫邵勉仁北上的江宁府州兵中,有去过辽东的,直言这是上好的沃壤。
    邵勉仁兴之所起,让人开挖了一片土地,结果挖了许久,仍然是深色的湖底淤泥,也不知当地百姓堆叠了多久。
    总而言之,这里真的是一片宜居的富饶之地,在它没有爆发洪灾的时候。
    遥想安史之乱时,叛军意图南下,直取淮南,夺得一块没被战火波及的钱粮基地,最后没能成功,但也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对淮南的富饶有深刻认识了。
    安史之乱后,淮南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移民,开发程度更深,现在基本已经可用熟地来形容了,虽然这里还有不小的容纳人口的潜力。
    三月中,邵勉仁抵达徐州,宿于城外。
    值此之际,他看到了大群南下的武人。
    找人一问,原来是背嵬军一部三千多人,驻扎至徐州左近。
    圣人真的开始这么做了。禁军轮戍漠北三城,草原蕃兵南下汉地镇守,徐州应该不是唯一一个驻防地,其他城市还有。
    “海州开埠之后,徐州之繁荣,更盛往昔。”邵勉仁看着络绎不绝东行的马队、车队,默默将其与以往的印象相比较,结论是贩货而来的商徒更多了。
    王贞白看着力大无穷的挽马,奋力拉动堆成小山也似的车厢,一路向东,心下有些不安。
    不安的原因是这个天下让他有些不认识,与圣贤书中描述的淳朴社会也不一样,天然让人缺乏安全感。
    邵勉仁将他的神色尽收眼底。
    传统人士,这些年所受的冲击应该很大吧?尤其是圣人征西域归来之后,一系列的改革,动作频频,让人眼花缭乱。
    而更多的改革,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埋下种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整个天下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最近这些年不过是集中爆发期罢了。
    但这就是大势,且势头没有看到被逆转的可能。下到黔首百姓,上到皇亲国戚,都身处其中,被洪流裹挟着滚滚向前。
    有人学会了游泳,则如鱼得水。
    有人学会了不被淹死,还能勉强应付。
    有人渐渐往水底沉,不甘地望着离他越来越远的水面。
    对应起来就是,每一次变革,都有人得利,有人不赚不赔,有人亏掉老底。
    而他们的喜悦、麻木乃至歇斯底里的痛恨,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音符,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王长史还有一手文字功夫,不至于饿死。
    邵勉仁笑了笑,有些云淡风轻的感觉。
    但其实,他也看不清前路。
    这个天下,或许只有父亲能稍稍看得远一些吧。
    ※※※※※※
    座船走走停停,行至汴州时,已经是三月下旬了。
    汴、宋诸州,当真是这个国家的核心腹地了。
    老宣武节度使辖汴、宋、亳、颍四州,养十万武夫,傲视周边诸镇,是唐廷钳制河北诸镇、淮西逆藩的头号打手——二号打手是养五万人马的河东。
    其人烟之稠密,即便在经历黄巢、秦宗权之乱后,依然让人惊叹。
    但大夏开国之后,这些地方的人口增长就变得十分缓慢,甚至还有所倒退。
    原因不复杂,向外移民。
    尤其是宋州,石彦辞当刺史那阵,每每下诏“招募”移民,他总是第一个上疏,说宋州百姓“乐迁”。于是乎,宋州人四散到了营州、安东府以及辽东诸州,跑到了襄阳及空旷的湖广,甚至还有被送往云南的。
    石彦辞的名声之臭,让人避之三舍。
    但他的官却越做越大,先任江西道刑狱使,再接替致仕的苏濬卿,担任河北道转运使,至今已经三年有余。
    因为河南道巡抚使封渭在上月病逝,石彦辞很可能将要前往汴州,成为封疆大吏之一。
    虽然是宣武降人出身,但石彦辞真的把官做明白了,背锅无数,不改初心,以至于有今日之成就。
    邵勉仁在汴州西北的万胜镇停留时,就看到了一大批汴州百姓扶老携幼,踉跄西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