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85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轻轻抚摸着御座扶手,突生感慨。
    “中书侍郎宋乐、中书侍郎陈诚、门下侍郎萧蘧……入内觐见。”通事舍人大声喊道。
    宋乐、陈诚、萧蘧等人一齐入内,拜道:“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
    这一拜,君臣名分已定!
    “宋卿,犹记得天德军城初次相见,言谈甚欢,相见恨晚。”邵树德说道:“一路走来,卿转任诸藩,出力良多。古人云‘天将瑞时,必有人杰’,卿应运而生,怀倜傥之奇姿,抱英迈之正气,我得人焉。今日虽为君臣之别,然情分非比寻常,大道至艰,仍需砥砺前行,有卿助我,甚善。”
    “官家,王者受命于天,该自称朕。”内侍丘思廉用微不可闻地声音提醒道。
    “实……”邵树德反应了过来。
    “陛下,臣才具平平,所长者唯劝课农桑,挽运粮械,使师徒无歉食之虞,馈给有赢财之备。微陛下,臣不过是下佐一员,寄人篱下,漂泊无定,勉强糊口,挣扎求存罢了。”宋乐忆起往事,唏嘘不已。
    当初看中邵树德,是因为他在一众粗鄙军汉中还有那么几分良知,能约束部伍,善待军士。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梦耶?非耶?宋乐不管,只要能让他一展所长,匡扶天下,纵死无恨。
    “陈卿。”邵树德又看向陈诚,笑道:“昔年晋阳一行,见君困顿三城,愁眉紧锁,借贷度日,安知今日?”
    陈诚亦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道:“当年快被那帮昭义士卒逼死了,都想弃官逃回乡里了,哪想得到今天。”
    “陈卿若走,我还有何人可用!”邵树德说道:“子房潜运于先机,张华坚执于必克。制变兵事,訏谟国经,非卿莫属。卿为我谋划,胡子都白了,这天下富贵,敢不与卿共享!”
    陈诚流泪道:“谢陛下隆恩。”
    “萧卿,昔年贤昆仲双双来投,为我助力。”邵树德又对萧蘧说道:“时河陇新复,四境未安,远官之地,阙员甚多。故司空萧公多方延揽,始得英才,州佐县曹,至是稍满。卿亦多方奔走,衣冠士流,经业选人,方入我彀中。又居中枢,佐理朝政,助宣和气,福我黎人。萧卿之功,皆在我心,定不相负。”
    “陛下栉风沐雨,暴露郊原,勇战百胜,屡破顽敌。我等得附骥尾,实三生有幸之事也。”萧蘧感慨道。
    邵树德大笑,道:“今后还有赖卿之助力。”
    同事舍人又喊下一拨官员入觐。
    邵树德坐直了身子,一一问对、抚慰。
    ※※※※※※
    洛阳南郊圆丘内外,仪仗如林,器乐备陈。
    太仆卿陈宜燊、太常卿郭黁的嗓子都快喊哑了——这么热的天,是真的难受,但没人敢轻忽。
    南郊祭天,昭告上帝,可谓重中之重。完成这一步,所有人都有大功,都有赏赐。
    方才有小使来报,陛下已于含元殿内召见群臣完毕,正带着文武百官往南郊而来。
    时间紧迫,陈宜燊、郭黁又带着僚佐官员分头巡视,确保不出任何茬子。
    钟罄、祭品,检查了一次又一次。
    仪仗、祭司,叮嘱了一遍又一遍。
    阳光越过了地平线,落在圆丘之上。
    一时间金光万丈,让人心神大震,甚至产生了顶礼膜拜的冲动。
    “陛下来了。”有小吏匆匆赶至,低声禀报。
    众人神色一肃,默默等待。
    不一会儿,玉辂车出现在了金光之中。
    郭黁用眼神示意了一下,顿时钟罄齐鸣,气氛一下子庄严肃穆了起来。
    玉辂车缓缓停下。
    邵树德下了车,气定神闲地看着圆丘。南郊祭天,是最后一步了,完成此节,将补上合法性的最后一环,新朝皇权的神圣性也将大大增强。
    很快,在祭司的陪同下,他至圆丘前立定。
    旁边鼓乐齐鸣。
    这是报知天帝知晓,有人祭祀,可降临享祭。此时已有人将牺牲及各类祭品送了上来,祭司念念有词,抑扬顿挫。
    秘书监卢嗣业亲手递上祭告册文。
    邵树德轻轻接过,展开阅览一番。
    鼓乐声停了下来。
    “皇帝臣某,告于天帝——”
    “王者司牧兆民,宠绥四海,爰属统临之始,宜布涣汗之恩。仰测天心,俯从人欲……艰难以来,地方多遭蹂躏,生灵屡遭汤火……夫不得耕,妇不得织,愁叹寻盈于道路,疮痍仅遍余乡闾……井邑多成灰烬,里闾变以邱墟,父母妻孥,不得相保,田园第宅,无以自安……”
    “唐皇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夙夜忧叹,贼势愈张……百姓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邱墟,人烟断绝……某守夏绥,岂忍坐视,遂起劲兵,靖扫妖氛……指麾之间,群丑潜亡,义师所至,歌舞从之。”
    “唐皇知天禄将移,神器有适,逊位而禅,若唐之初……上符天意,旁契人心,大礼备陈,上帝元鉴。今大赦天下,改天祐二年为建极元年。”
    读完最后一个字后,邵树德也感觉到了一阵恍惚,仿佛上苍在默默注视着他一样——莫非世间真有鬼神?
    有也好,没有也罢,朕来到这世间,私心或有,却也从未忘记拯救苍生的己任。
    乌云散去,天光愈亮。
    大夏新朝,开国了。
    第093章 封赏
    祭天完成之后,邵树德率文武百官,经长夏门入城。
    一路之上,多有百姓围观,山呼万岁。
    洛阳百姓,绝大部分是移民。要么是军士亲人,要么是百官家眷,还有邵树德迁移过来分地的关西百姓。要问他们支不支持邵圣,那不废话么?
    过长夏门之后,穿行诸坊,再入端门,然后至太庙祭告。
    宗庙社稷既建,便行追封。
    大唐开国之后,李渊追封了两代,即到他祖父李虎为止。
    追皇祖为宣元皇帝,庙号肃祖,夫人钱氏为宣懿皇后。
    追皇考为文景皇帝,庙号烈祖,夫人刘氏为文惠皇后。
    祭祀完毕之后,又回含元殿,接受群臣朝拜。随后邵树德宣布今日大酺,赏赐有差。
    文武百官在殿外赐宴,菜很丰盛,但大伙都心不在焉,纷纷打探新朝勋贵消息。
    邵树德在宴会上敬完酒后,回到了含元殿内休息,今天实在是太累了,但非常兴奋,精神亢奋得不得了。
    接下来还有一堆事情要做。
    七月初二,门下侍郎赵光逢奏:“王者创业兴邦,立名传世,必难知而示训,从易避以便人……”
    嗯,这是让邵树德改名,方便避讳。
    “不改了,吾名无需避讳。”邵树德说道。
    树德这两个字实在太常见了,避什么避?即便和唐太宗一样,“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其实也很无谓。
    这种东西,越到后面的朝代越无所谓。
    《尚书》中有“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你是不是要把经典也改了?
    “陛下……”赵光逢有些为难。
    “说了不用避。”邵树德又强调了一遍,道:“亦不许缺笔少画写。科考之时,若有人这么做,直接黜落。‘树德’二字,可以堂堂正正写出来。吾父吾祖名字,稍稍避一下,‘清和’、‘正元’二字,只要不是连续,都可以写。我死之后,‘清和’、‘正元’也无需避讳。承我大统之子孙,同样无需避讳。”
    后世很多皇帝其实都不太关心自己名字是不是要避讳了。
    即便需要避讳,但人家不小心写了,也当没看见,很无所谓的态度。
    邵树德也觉得没必要,尽给人添麻烦,反正他不信巫蛊之类的东西。
    “遵旨。”赵光逢应道。
    “此事——”邵树德沉吟了一下,道:“还需发份诏令,宣示天下。”
    他不信巫术,不需要避讳,但保不齐下面人层层加码,因此需要明确昭告天下。
    另外,皇后的名字也无需避讳,一并宣示。
    “臣遵旨。”赵光逢应道。
    邵树德看了他一眼,笑了。
    其实从传统上来说,政事堂的宰相是无需这么“听话”的。很多时候,他们甚至可以直接将圣人的旨意顶回去,因为这是“乱命”。
    天下事务,宰相自己办就行了,无需圣人操心。
    圣人有什么想法,想推行什么事情,可以在早朝后召宰相问对,大家商量商量。
    但那是对太平盛世的君臣而言,在这会嘛……
    邵树德说只往政事堂塞三个人,但事实上现在七个全是他的人,都很听话。
    大夏朝如果能延续下去的话,这应该也是圣人与宰相的博弈之中,优势最大的时候了。往后定然一代不如一代,圣人不得不想些小手段,或者干脆与宰相做交易。
    “陛下,兴元府来报,西征军围攻蓬州,数败贼兵,近日已迫降之。皇子如此神勇,或该封爵了。”赵光逢说道。
    邵树德从御桌后起身,走到一幅地图前,仔细看了看。
    他其实比朝臣们更早收到消息。
    蓬州之前一直紧闭门户,既不降夏,也不投李茂贞,可谓取死之道。嫡长子邵承节故意在兴元府打猎游玩,接见官员,看起来一副培植自己党羽的模样,随后深夜偷偷出兵,长途奔袭,一战定之。
    这个套路跟谁学的?一点不像他爹嘛。莫非是他外公?以前折宗本在商州貌似玩过这招,大冬天的要吃鱼,让商州官员找人下河捕捉,有官员硬顶,他直接拿鞭子抽。均州冯行袭听闻后,耻笑不已,最后被老头偷袭,挂了……
    “巴州、蓬州,后面就是攻阆、果二州了。”邵树德看着地图,自言自语。
    其实还有被龙剑镇隔为飞地文、扶二州,他们从诸葛爽、诸葛仲方父子时代开始,就不是特别恭顺,独立性较强。但本身实力弱,高仁厚已遣兵西去,施加压力,令其投降。
    山南西道,基本稳了。新朝的疆域,又向外扩张了一番。
    “吾儿如此神勇,哈哈,我心甚慰。”邵树德坐回了龙椅,笑道。
    嫡长子确实在军事上很有天分,最大的缺点就是文治不太行,也不是很感兴趣,全甩手给下面人办了。
    裴通暗报,承节很信任原河南府判官段凝。段氏每天都在接见山南诸州官员、豪强,甚至连蛮獠酋长都见,积极拉拢,非常卖力。
    邵树德相信段凝没有野心,他应该是在为承节打好政治基础,但这种事情假手他人来做,让邵树德微微有些不开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