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85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唉,还是等宰相们想吧,自己学识有限,就不掺和了。
    “殿下扫平群丑,天下一统,皇者建其极,不如就叫‘建极’。”
    “新朝新学新气象,又国泰民安,或可曰‘景泰’。”
    “殿下之功,盖世无双,期许者四,若能为之,大夏合该千秋万代,与日月同光。不如建元‘同光’。”
    “天下尚未平定,尚需缮兵昭武,可效国朝‘武德’故事,改元‘昭武’。”
    “为天下开太平,又有兴盛气象焉,可用‘开泰’、‘泰和’。”
    邵树德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你们都是穿越者吧?
    这些充满既视感的年号,太操蛋了。
    “这些年号……”邵树德听了觉得不是特别满意,遂问道:“国朝有多少个年号?”
    这个问题难不倒宰相们,裴贽立刻回道:“七十二个(历史上是七十五个)。”
    “二百八十余年,七十多年号……”邵树德说道:“前朝三十八年,五个年号。两汉又有几个?”
    “三百余年,七十八个年号。”裴枢答道。
    “这不就得了!”邵树德:“平均一个年号,才用几年而已。待我登基后,便建元‘建极’,今年是为建极元年。天下一统之后,再行改元。”
    “遵命。”众人无奈,只能应道。
    “君王改元,都有哪些原因?”邵树德突然问道。
    这题我会!
    陈诚立刻应道:“一者即位改元,王者受命于天,与民更始,故需改元;二者因祥瑞改元,汉武帝时有言‘元宜以天瑞命’,故汉有‘元狩’,国朝有‘仪凤’、‘大足’、‘景云’等年号;三者祭祀改元,如封天禅地、享祀明堂等;四者祈福消灾改元,高宗仪凤年间频发旱灾,故改元调露;最后便是因大事改元了,比如天子播迁或者对外大胜。”
    邵树德听了心中一动。
    封天禅地改元,这……好想干他一票啊!
    但没有扎实的功劳,你都不好意思去封禅改元。除非在一统南北之后,再平灭诸多化外势力,比如契丹、南诏、高昌回鹘。
    “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了。”邵树德一言而决:“过几日会有一批官服发下,你等看看式样如何。建国称制,千头万绪,诸君要多多费心了。”
    “遵命。”
    ※※※※※※
    “殿下,这便是五辂车了。”太仆卿陈宜燊指着一水排在那里的车辆,说道。
    邵树德随意看了看。
    天子有五辂车。祭祀、纳后乘玉辂;飨射、郊征乘金辂;行道乘象辂;巡狩、临兵事乘革辂;田猎乘木辂。
    登基那天的话,就是乘坐玉辂车了。
    这其实是制造的第二批五辂车。
    先前做好过一批,给大唐圣人用了。因为邵树德许诺乐安郡王的一应仪轨,仍然可以是天子待遇,故干脆把那批车送出去了,另外命人重新做了一套。
    “日子选在哪天?”邵树德问道。
    “下月初一乃吉日,群臣先行拜礼,接着南郊祭告上帝,然后告慰宗庙,最后昭告天下,让官民皆知新皇登基矣。”陈宜燊答道。
    “宗庙改建好了么?”邵树德问道。
    “已将李唐宗庙迁出。”陈宜燊回道。
    “前隋皇室后人可已找到?”
    “监察御史杨仁矩为隋朝宗室。绛县丞宇文调为后周宗室。”
    “册封杨仁矩为酅国公、宇文调为介国公。”邵树德说道。
    “遵命。”陈宜燊立刻领命。
    这个册封缘于“二王三恪”之礼。
    这个礼制的核心是,新朝建立后,给前朝宗室后裔封爵,展示大度。
    封两个朝代,就是二王,封三个,就是二王三恪。
    国朝建立后,封隋恭帝杨侑为酅(xi)国公,封后周后裔为介国公,此即为二王后。
    历史上后梁建立后,封后周宇文氏后裔为介国公,封隋朝宗室杨仁矩为酅国公,封唐朝宗室李嵸为莱国公。
    邵树德开立新朝,封禅君李晔为乐安郡王,又封隋、周两朝宗室为国公,正合二王三恪之礼。
    “杨仁矩、宇文调寸功未立,骤封国公,唉!”邵树德还是很郁闷。
    新朝爵位,亲王最高,然后便是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之类。就目前而言,折宗本是郡王,李唐宾马上要就封鲁国公,这是两个爵位最高的。
    杨仁矩、宇文调功劳低微,但就凭着前朝宗室的身份得封国公,虽说是历朝历代惯例,但肯定会让很多人心里不爽,对他们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好在天下尚未平定。诸将依然可以再立新功,爵位还可以继续往上升。
    就像高仁厚,如果辅佐世子打下蜀中,岂是一个郡公打得住的?国公是保底,郡王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唐宾如果再被放出去,攻灭两个河北藩镇,鲁国公的爵位也是挡不住的。
    “殿下,二王三恪之礼乃古制,历朝历代都遵守,还是不要……”陈宜燊劝谏道。
    “我知,我知矣。”邵树德摆了摆手,又道:“李唐宗庙便设在棣州吧,一应用度皆由户部调拨。”
    《周礼》: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李晔就封乐安郡王后,就要把宗庙迁走了,另觅他址祭祀,且不能再保留七庙的规格,只能是五庙或三庙。
    邵树德许李唐宗室立五庙祭祀,有司供给费用,也是历朝惯例了。
    一般而言,只要不是深仇大恨,非要置前朝于死地,新朝都会表示大度,收揽人心。
    甚至于,有的朝代心中有愧,大度得过了头。比如北宋就许后周的太庙继续按照天子规格祭祀,至于人家敢不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氏迁庙之后,洛阳太庙就变成了邵氏的家庙,这又是新朝一步步建立产生的印记。
    第092章 大典
    妻妾儿女们很快抵达了洛阳,入住了东都苑的合璧宫。
    邵树德依然宿在上阳宫,六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他试了试新朝的龙袍。
    五德相生学说,一直要延续到明朝才逐渐消亡。
    自秦代以来,龙袍的颜色就一直在变化。
    秦代皇帝穿黑色龙袍。西汉那会,一开始认为自己继承了秦朝的水德,故穿黑色龙袍,但汉文帝时,改为土德,穿黄袍。
    王莽篡汉后,将西汉改为火德。刘秀建立东汉,继承火德,穿红色龙袍。
    汉献帝禅位后,火生土,故魏为土德,又穿黄袍——值得一提的是,王莽是个大发明家,他不但发明了禅让制度与流程,还将五行相克学说改成了五行相生学说,因此西汉的土德变成了火德。
    西晋之后,北方大乱,但仍然有很明确的五行相生。
    《魏书》记载:“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赵承晋,金生水,故赵为水德。燕承赵,水生木,故燕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为火德……魏承秦,魏为土德。”——最后这个魏是北魏。
    但北魏孝文帝不承认前赵之类乱七八糟的政权,认为他们不配。于是下令魏主水德,直接继承了晋的金德。
    北魏分裂后,东西魏继续主水德,然后被篡位,北周、北齐皆主木德,穿青色龙袍。
    隋一统之后,主火德,穿红色龙袍,唐属土德,穿黄色龙袍。
    其实吧,历朝历代龙袍颜色各异,但其实有一样颜色是相通的,即黄色。也就是说,无论该朝主何德,皇帝衣柜里总备着一件黄色龙袍,十分流行。甚至于,皇帝各色龙袍都有,比如乐安郡王李晔大朝会时就穿上黑下红的衮服,并非黄袍。
    龙袍也并非纯色,事实上以一种色调为主,辅以其他颜色。
    为新朝定制的龙袍目前有白、黄两种主色调。
    此时邵树德穿在身上的,是一种相对黯淡的白色,看起来不是很鲜亮。
    领、袍袖、襟缘、下摆等处有星辰、山河图案,胸前不是国朝的蜷曲龙纹,而是金色的飞龙在天。
    看起来还不错,风格有点类似他早年看过的某部电视剧里李元昊穿的龙袍。
    “如何?”邵树德转了一圈,问道。
    何皇后挺着个大肚子,半躺在床上笑看着,道:“太傅——官家穿着甚是英武大气。”
    官家一般只有非常亲近的人才可以叫。
    何皇后以前喊李晔为官家,如今又喊邵树德为官家,侍奉两朝君主,也是传奇。
    “还是要好好疼爱淑献皇后。”邵树德笑道。
    陈氏、萧氏忙前忙后,为邵树德束紧腰带,然后退后几步,细细品鉴。
    “官家穿什么都好看。”二女亦笑道。
    邵树德随手又拿起几套官服看了看。
    从北周以来,官服按品级分,大概就是紫色、绯色、绿色、青色,一直延续到宋代,都是这个划分。
    邵树德没有改动这个规矩。所有人都熟悉了这么一套服色制度,你偏要标新立异是吧?又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他懒得改了,只是让人将绘在上面的禽兽图案动了一下,但主旨并没有变。
    “明日,便是典礼了。”邵树德看着陈氏、萧氏说道:“跟了我这么多年,登基之后,定会给你们一个交代。”
    他知道,登基完后,得先封自己老妈、祖母、曾祖母之类,然后才能封自己的女人。
    礼制如此,不可废。
    封完妻妾儿女之后,便是封有功之臣。
    新朝建立,人人都有好处,这便是大家跟着你打拼的意义所在。
    ※※※※※※
    天佑二年七月初一,天公还算作美,虽然漂浮着一些云彩,但依然算是个不错的天气。
    同时也是个酷热的天气。
    天还未亮的时候,邵树德便乘坐玉辂车,经应天门入紫薇城正衙含元殿。
    他的身边跟着精挑细选的仪仗数百人,入殿后便散于四周。
    邵树德深吸一口气,缓步上前,坐在龙椅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