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倒是不曾怀疑过这一点,可这都好几年过去了,我还以为老太太知难而退了。”
    ——谁还没个年轻气盛的时候呢?刚启蒙时,想的是我考上了状元以后要如何策马游街,可读书久了就知道,有些事情梦里想想就得了,别太当真。
    结果,老太太还真就跟自己较上劲儿了?
    更离奇的是,原来阴曹地府不光有科举制度,居然还是从童生试开始的,而且照老太太的说法,她打算参加县试了?
    可把她能耐的→_→
    哥俩互相倒了下苦水,之后还是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还是那句话,他俩不信老太太能高中,哪怕仅仅是个简单的县试,那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考过的。
    而此时的永平王府早就出了孝期,府中各人都忙碌得很,这要是老太太又要这个要那个,他俩还得吩咐下人去办,可既然老太太纯粹就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儿干,骂他俩过过嘴瘾,那就……
    该干嘛干嘛去呗。
    不得不说,人的适应力果然是非常强悍的。
    至于老太太是否能考上……
    想啥呢!
    **
    幸亏杨冬燕不知道这俩倒霉儿子的想法,不然估摸着她又要开始过嘴瘾了。
    当然,在这之前得先将县试前的准备工作给做了。
    别以为年关里不好办事,恰恰相反,大过年的,提上礼物诚恳的上门拜访,多半人都是笑呵呵的答应了,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到元宵节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但问题又来了,依着原本的计划,大牛二牛会在过完年后离开村子赶往邻县,如今为了窝头考试的事情,大牛在犹豫到底是先去邻县,等到了确切的日子再回来,还是索性让二牛带着人离开,他本人等在这里。
    “等啥啊?来啥啊?你们干你们的事儿去,有我呢!”杨冬燕大包大揽的道。
    大牛十分得不放心:“娘啊,那可是县城啊!”
    “县城咋了?我告诉你,上辈子别说县城了,老娘连京城都去了,连皇宫就进过!”杨冬燕一脸的嘚瑟。
    方氏一个没忍住,“噗嗤”一声笑开了:“娘啊,娘你不是说你是县太爷家的老太太?咋的又变了?”
    “是你说的,我没说过。”杨冬燕坚决否认。
    不过,在她的坚持下,大牛还是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家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先生承诺会一起去的前提下,不然大牛肯定是不放心老娘带着儿子出远门的。
    幸而一切都很顺利。
    今年的县试安排在二月二十,具体的考试内容根据地方的不同,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他们县里是一共考三场,每场考试之间还会间隔三天。
    就算各地的县试情况有所不同,但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单。
    所谓的白头童生,多半都是死在最后的院试上,前面的县试和府试难度真的不算高。就拿窝头这一届来算,县试的合格率,在九成以上。
    这当然也是因为考一场县试开销不小,路费、伙食费、考试中间的住宿费等等,一笔笔加在一起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若非心中有把握,是不会特地跑来县里胡闹一场的。
    值得一提的是,县试是当场给出成绩的,还是考完一场给一份成绩。
    假如第一场就没过,那么就不用参加第二场了,回家歇着吧。一直到第三场的成绩公布,全部合格者,就可以参加四月里的府试了。
    当然,若是把握不大,也可以明年再参加,科举的成绩是永久性保留的。
    杨冬燕问了下先生的意见,因为知道老魏家的条件不错,先生是建议让窝头乘胜追击。只是,村学里的其他学生,即便是通过的,也不打算今年继续考,所以假如窝头要继续的话,先生说会将窝头介绍给他的同窗。
    是县里的一名廪生,也是这次为窝头作保的人。只是参加府试的话,作保的廪生要多一人,好在同一个县城里的廪生都是互相认识的,这个倒是不难。
    杨冬燕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问窝头的意见。
    窝头干脆利索的蹦出一个字:“考!”
    “行,那就考!”杨冬燕才不稀罕那些个路上的开销,想想她上辈子,败家玩意儿居然拿上千两银子去买秀才功名?败家且没用!
    府试的时间是在四月中下旬,具体的日子眼下还不知道。
    先生的意思是,既是决定考了,不然让窝头直接拜在他同窗的门下,到时候在跟其他打算府试的人一起往府城里去。
    其实,先生也不认为窝头能一气顺利的过完县试和府试,不过既然学生想试试看,家里人也同意了,他肯定不能泼冷水,还不如顺水推舟的让学生考前恶补一把,过了自然好,没过魏家人也会领他这个情。
    杨冬燕一口答应。
    可这么着,窝头就得待在县城里的私塾了。
    “再过俩月就要考试了,窝头你克服一下,等考过了,咱们就回家去。那什么后面的那个,咱们来年再考。”杨冬燕盘算着,到时候其实他们就可以搬到邻县去了,县试是必须在本县考的,但府试和院试都是跑去外头的,在不在本县就无所谓了。
    不过这话就不用跟窝头提了,杨冬燕只让他安心跟着先生念书,等四月份了,再让他爹过来。
    “我要奶,不要爹。”窝头实力嫌弃他爹。
    “行叭,到时候奶来找你。”
    搞定了窝头的事儿后,杨冬燕就满脸喜色的回村去了。
    大牛早先还担心呢,觉得他娘这人一贯都不爱出门,乍然走得那么远,还不得有多害怕呢。但事实证明,杨冬燕一点儿也不怕,她浑身上下都写满了嘚瑟。
    “大牛娘回来了!”
    “咋样咋样,你孙子呢?”
    “窝头没跟你一起回来啊?他上哪儿去了?”
    一群婶子嫂子将刚进村的杨冬燕团团围住,杨冬燕只笑眯眯的道:“我孙子呀,他考上了!这会儿还在县里呢,跟另外一个先生念书,等过俩月,他还要去府城考试!”
    村里人惊呆了,格外配合得发出了阵阵惊呼。
    孩子出息跟家里有钱还不一样,如果是后者,显摆过头的后果就是亲朋好友一窝蜂的跑来家里借钱。可要是前者的话,无论怎么显摆都无妨,家里有个聪明娃,连带爹娘爷奶都是面上有光的。
    其他人倒还罢了,多半都是惊呼和羡慕,毕竟窝头是整个礁磬村唯一一个上学堂的孩子,不存在任何的对比。
    可隔壁家的……
    哦不,确切的说,是已经分家单过了的魏大嫂前头几个儿子家里,也就是萝卜家和土豆家,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了。
    窝头啊,跟萝卜、土豆都是一年生的,早先还成天凑在一起玩闹。等窝头去南田村上学后,因为他太爱显摆了,不停的叨叨说念书有多好玩,弄得萝卜和土豆心里痒痒的,尤其说多了之后,难免会在爹娘跟前露出来。
    其实,这要是真让他俩去念书了,还真不一定能坚持下来,可就因为最后没去成,他俩倒是还好,当爹娘的心里就特别难受。
    就感觉只差了那么一点点,假如当初咬咬牙让孩子跟窝头一起去念书,那是不是眼下情况就不同了?
    当然,这两家人都是讲道理的,怨不着杨冬燕他们家,就算真要埋怨,怨的也是魏大嫂。
    分家啊……
    其实杨冬燕说错了一个事儿,她认为富贵人家不分家是怕祖产被分薄了,所以贫苦人家分不分家就无所谓了。
    但实则不然。
    就拿魏大嫂家来说,在没分家之前,几个兄弟一起下地干活,你要是有事儿,其他人顶上,互相帮衬互相拉拔,种地也不显得那么苦了。
    妯娌之间虽然也会产生一些小口角,但你负责做全家人的饭,我负责洗全家的衣服,还有喂鸡喂鸭的,收拾院子的等等。
    总得来说,家里人还是配合默契的。
    可一旦分家之后呢?
    魏大嫂也是在将前头仨儿子分出去后,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她先前好说歹说,杨冬燕都坚决不肯养猪。
    因为忙不过来啊!
    儿子儿媳包括孙子孙女都离开了,魏大嫂的小儿子也顺利的娶了杨冬燕三叔家的孙女为妻。婆媳矛盾倒是还好,毕竟魏大嫂本身就不是刻薄的人,杨家的闺女哪怕或多或少有些小毛病,但确实不是那种一上来就非要将婆婆压下去的人。
    可等真的过起了日子来,才知道家里人口少,日子有多难。
    分家那会儿,魏大嫂是将主要家当分成两份的,一份给了前头仨儿子均分,另一份则是由她捏着,当然百年之后肯定是会给小儿子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家的地种不过来,就靠魏大哥和小儿子,哪里忙得过来?
    地头上的事情忙不过来,屋前屋后那些事儿也一样磨人。
    在分家前,魏大嫂是很闲的,她要是不闲也不可能见天的往杨冬燕那头窜。当时,洗衣做饭收拾打扫都是前头那几个儿媳妇,魏大嫂做的最多的就是喂猪。
    可分家以后,她就没办法喂猪了。
    只因活儿太多了,她小儿媳妇倒不是闲着,但还是忙不过来的。道理也简单,煮四个人的饭,也不比煮十几个人来得轻松。尤其农村的大灶,煮一大锅才是最省事的,煮少了一样费时间费柴禾,并不省力。
    再后来,她小儿媳妇怀孕了……
    那段时间,杨冬燕连魏大嫂的面都见不到,别说窜门子了,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等儿媳妇生完孩子坐月子,还得搓屎尿布,但同时家里的一切活儿都不能放下。
    偏这些事情,爷们是帮不上忙的,再说他俩也忙呢!
    魏大嫂这边过得很苦,萝卜、土豆他们家也不轻松。
    本来是妯娌仨一起做事的,等分家以后,看起来每项家务活儿都少了,但其实只是变得更复杂了。一时间,各房都是怨声载道的,还因为分开做饭导致开销大了,更不可能供孩子上学。
    说完全不怨恨是假的,明明不分家日子过得更好,偏生公婆因为想要偏帮小叔子搞出了那么多事情来,还话里话外的责怪他们分出去了就完全不顾公婆……
    本来倒是还好,等听说窝头考上了,哪怕他们其实根本就不知道窝头考上了啥,也不妨碍他们心里产生别的想法。
    等一个多月后,杨冬燕又再度包袱款款的去了县里,然后跟着其他人一起往府城去了。
    待五月初,杨冬燕这才带着窝头回到了村里。
    村里人又是一通打听,杨冬燕也不说别的,只笑脸盈盈的道:“考上了!考上了!托大家伙儿的福,我家窝头又考上了。”
    “那下回还考不?”
    “考啊,不过今年不考了,等明年再去。对了,咱们家可能要搬去大牛他们那儿。”
    本来,大家的关注点还在窝头考学一事上,乍一听杨冬燕后头那话,顿时惊了。
    杨冬燕忙摆摆手:“也不一定,还得等大牛他们回家后,一家人商量着来,反正今年是肯定不会搬的。”
    话是这么说的,可这也不妨碍村里人激烈的讨论。
    老魏家啊,看来是真的发达了。
    其实,老魏家早就发达了。
    在明面上,家里是有三亩中等偏下的田,那是杨冬燕的公婆留下来的。后来,家里又在原先的田旁边买了另外三亩半的田,因为是连成一片的,村里人都知道。
    可他们不知道,老魏家在外村还有其他的地,这几年里陆续买进了不少,有普通中等田,也有上等好田,数量不等,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律都赁给别家种。最初说的是收成当中的三成当佃租,后来则又改成了直接算钱。
    佃租倒不是什么大头,尤其这几年地里的收成明显差了很多。
    应该是每一年都比上一年略差,且还有更差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年景好的年份,粮价跌田价涨。碰上粮食欠收时,则是正好相反,粮价涨田价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