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25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周头点头,没有告诉钱大舅,三孩子还把村里的麦子都给收了。
    钱大舅忍不住感慨,“这孩子可真像她爹呀。”
    满宝名义上的爹:……
    钱三舅却道:“比她爹可厉害多了,她爹这时候最多上树摸鸟蛋,下河摸鱼,咋可能弄来这么大一笔生意?”
    满宝的身世在七里村不是秘密,在钱家也不是秘密。
    自家的姑奶奶怀没怀孕他们能不知道吗?
    不过钱家村却没人知道,毕竟当时周银回来得突然,时间也短,钱家还没来得及宣扬出去呢。
    今天,不仅老周家和钱家人心思浮动,三个孩子更是像屁股底下有针扎一样的坐立不安。
    端坐在书桌前,总也忍不住朝外探头张望。
    庄先生拿着本书坐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似乎没发觉三个孩子的走神。
    三人看了庄先生一眼,又看了庄先生一眼,见他还是没动静,不由都嘟了嘟嘴。
    满宝一低头就看到自己有些变形的字,心情更不好了。
    她将写糊了的字丢到一边,闷闷不乐的磨了一会儿墨,这才提了笔继续练字。
    写了好几个都不尽如人意,但她的心却慢慢平静了下来,不再总想着麦种的事了。
    心一平静,脸上的表情便也平静了下来,眼睛越发的明亮,手上的动作也越发的沉稳,字也慢慢好了起来。
    一旁的白善宝比她更心浮气躁,晚了好久才慢慢平静下来,相比之下,白二郎就显得正常多了。
    他一向有些坐不住,今天也不例外,但在发现先生如往常一样不理他们,显然是写不好字不给上早课,也不给出门后,他就以跟以往差不多的速度入定,慢慢写起字来。
    半响,庄先生才放下了书,看着已经沉浸在写字中的三孩子不住点头。
    不错,不错,庄先生满意的重新拿起书。
    等三个孩子完成了今天的练字任务,庄先生才道:“你们读早课吧,一会儿我检查你们的背诵,今儿便不上新课了,早课结束后就带着纸笔和算筹去白宅,你们今天就试着用算筹做这笔生意。”
    三人一起起身应是,这才坐下摸出课本。
    一篇课文,不仅要在庄先生开讲前预习过,上课的时候也是反覆诵读及理解其意,课后还有相关的作业,还要复习。
    所以基本上,课上完了,白善宝和满宝基本上也能把课文给背下来了,一般吃过晚食后再自己读几遍就差不多了。
    白善宝还兼顾着看许多课外读物,偶尔还要偷偷摸摸的看一看从县城里偷买回来的话本;
    而满宝则是临睡前要进教学室里学习医术,将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但背诵对他们不难。
    庄先生也知道这一点儿,所以每次都只听他们背诵一遍就放过,相比之下白二郎就比较惨了。
    他不仅要背诵,庄先生偶尔还会打断他抽一些释义,等他回答上来了再继续背诵。
    这对白二郎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折磨。
    因为一本书,你背着背着就被打断了,要再往下背,很困难啊!!!
    但自从开设了小课堂后,这种事时有发生,白二郎已经习惯了。
    虽然每次被点名站起来的时候心依然会提得老高,但他已经不如一开始那么害怕了。
    答不上来就答不上来吧,背不下去就背不下去吧,大不了过后偷偷的哭两声呗。
    白善宝和满宝都对他表示很同情,于是课下没少帮着他补课,俩人还友情提供了不少快速记诵的好方法。
    当然,这个是满宝做的,因为白善宝说了:“多读几遍就背下来了。”
    满宝虽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她有科科在,在百科馆内一搜索便出来很多这样的资讯,显然,有如此困扰的不止白二郎一人。
    所以满宝非常贴心的花了几点积分借阅,然后用笔抄下来。
    她觉得这些内容挺通俗易懂的,没必要为此买下整本书,十来个积分呢,很贵的。
    白善宝也看过满宝抄下来的快速记诵的各种方法,由此琢磨出了好几个类似或新的办法。
    三人一起试验了三个来月,发现还真有点儿效果。
    对白二郎有没有用俩人不知道,反正他们觉着他们背东西更快了一点儿呢。
    虽然是只快了一点点。
    抽查(并不)完白二郎,庄先生便大方的一挥手道:“带上你们的算筹,走吧。”
    三人低低的欢呼了一声,将课本和笔墨纸砚收到小书箱里便走。
    一行人到了白宅的时候,白老爷已经提前到了,白庄头也在,他正带着两个长工和白家的下人一起把屋子里的麦子给搬出来。
    白老爷问三孩子,“你们是直接称斤呢,还是开启粮袋用斗量呢?”
    三人齐声道:“我们听您的。”
    白老爷一笑,道:“要是跟别人做的这笔生意,我自然是用斗量了,不过跟你们,行了,我今儿就大方一回,一半称一半斗量吧,方便许多。”
    三孩子不明白这怎么方便了?
    白二郎更是迷糊,“爹,昨晚上你不是说用斗量麻烦,答应我们用称称的吗?”
    白老爷笑道:“是吗,我怎么不记得了,文书上有写吗?”
    三个孩子一呆,文书上是没有写,但昨天晚上他们不就是这么商量的吗?
    三人都迷糊起来了,难道他们还能一起记错了?
    庄先生看了他们一眼,道:“这就是你们今儿的第一个作业,你们的文书上写了一斤十二文半,后头也备注了一斗为一百五十文,那到底是用斗量,还是称称?”
    三孩子挠了挠脑袋,不解的问道:“这有什么不同吗?”
    第423章 第一题
    庄先生微微一笑,道:“你们认真看,看看最后你们能不能明白。”
    白老爷则笑眯了眼。
    用斗,不仅可以检查到每一粒种子的状态,还可以不抖斗,一斗下去,尖尖的冒着,它可以是十二斤,也可以是十二斤半,经验老道的人,比如县衙里负责收税的衙役,一斗下去,十三斤都是可以的。
    白老爷就决定一会儿去老周家时就全用斗。
    不过对老周家可以完全的在商言商,对三孩子就没必要那么严格了,所以一半一半吧,正好让他们吃个教训。
    白老爷自觉扳回了一局,神清气爽起来。
    搬出来的麦子放到地上,长工上前将袋子解开,白老爷的管家早有准备,拿了一个斗上前,身后跟着一个拿着袋子的下人。
    俩人配合,管家一斗下去,中间都不带停顿的,直接就倒到了空袋子里,他和白庄头一起报了一个“一”,然后继续。
    一斗便念一个数字,等盛完一袋,剩下的不够一斗则留着跟下一袋一起算,然后一旁白老爷的账房和白二郎一起在各自的账册下记了一个数字。
    坐在一旁的满宝和白善宝则一起在算筹上拨了一下。
    白二郎最近也在学算筹,不过庄先生对他并不严格要求,他喜欢学便学,不喜欢学便算了。
    因为在庄先生看来,他的算术还没有到能够学算筹的时候,不过因为他买了算筹回来,最近庄先生对他的算术抓的比较紧。
    白二郎可不知道他被师姐师兄坑了,还觉得先生最近对他特别宽容,每次学算筹的时候都对他露出微笑,也从不为难他。
    所以最近他对记账一类的东西还是有些热情的。
    他们去量第二袋了,满宝有些无聊,左右看了看后乾脆把这量出来的十四斗算出价格来。
    为了节省空间,他们用来装麦子的麻袋是最大的麻袋,一袋差不多有一石,大概有一百六七十斤。
    相比之下,农家一般用的麻袋就要小很多,满宝没少在纳税的时候帮自家计数,知道一袋的麦子大概有一百来斤而已。
    一斗是一百五十文,十四斗就是……
    满宝磕磕绊绊的拨着算筹,看着算出来的数字。
    她眨了眨眼,有些怀疑,“这么多吗?”
    白善宝凑上去看了一眼,乾脆也算了一遍,俩人惊奇的发现,他们算出来的数字竟然是一样的耶。
    那这就意味着,他们算对了?
    俩人对视一眼,都忍不住哇的一声。
    白二郎立即走神,凑上来问道:“怎么了,怎么了?”
    满宝立即让他在后面记上钱数,“就记两千一百文,回头我们直接用算筹加就行,这样就不用再乘一遍了。”
    “对对,这样比较快一点儿。”白善宝提笔在白二郎的本本上做了个示範,在第一袋合计十四斗后写上“钱两千一百文”。
    白老爷和庄先生对视一眼,白老爷立即看向身后的下人,吩咐道:“再去拿一个斗来,一人量太慢了,须俩人一起。”
    多了一组人,三个孩子就有些手忙脚乱了,这边刚量好一袋,白庄头报上数字来,白二郎还没写完呢,旁边一组也量完了。
    他们这边负责监督的长工也报了数字,然后就继续下一袋。
    白二郎忍不住手抖了一下,嘴里念念有词,等把白庄头报的数字写完就立即去写长工的,生怕写完了忘记。
    然后一旁的白善宝和满宝就用算筹算出钱数,有时候俩人的一致,便让白二郎记上,不一样,就又重新算一遍。
    所以每次都至少要算两组数字一次。
    偏他们刚学算筹没几天,九九歌虽然熟了,但拨起算筹来磕磕巴巴的,速度也慢。
    白二郎每次还没记完他们的数字,一旁量斗的人又报上了数字。
    白二郎忙得额头冒汗都没法擦,白善宝和满宝不免拿出纸笔来帮忙,一人负责一组的数字,他们先记在一旁,等白二郎完成了前面的再誊抄过去就行。
    俩人一边分神又记又算,一边还在喋喋不休的埋怨白二郎,“你写字太慢了,你得加快速度。”
    满宝道:“叫你平时不练,先生上课的时候你都不做笔记,不然速度怎么会这么慢?”
    一旁的白老爷瞪了儿子一眼,哼了一声没说话。
    不过白二郎这会儿根本没空搭理他爹,也根本没听到这声哼。
    看着三孩子手忙脚乱,白老爷愉悦的翘了翘嘴唇,等他们稍稍适应了这个速度后,他就示意管家等人加快速度。
    三孩子又忙得不行,好在没有一开始那么乱了,至少忙中有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