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长安的豪强权贵们,也加入到了这场掠夺百姓的盛宴中,只不过他们的办法更加的简单粗暴,那自然还是私铸假钱。
    只不过这些豪强大族没敢在长安城内明目张胆的铸钱,但是长安城内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乾元重宝,朝廷严查了很久,依然找不到这些乾元重宝的出处。
    等到了月末,乾元重宝发现不到十天,在长安黑市的价格就从以一当十变成了以一当八。
    长安物价更是疯狂上涨,就在这个时候,一群陇右商人带着一箱子假钱,来到了万年县衙门前。
    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祸临头
    万年县衙门迅速受理了这个案子,这些商人都是从慈恩寺借钱的商人,在借钱后他们发现自己所借的乾元重宝比朝廷的乾元重宝发白,又请工匠鉴定了一下,确认这些钱是假钱。
    于是这些商人联合起来,向万年县衙门告状。
    王成伟早就等着这一天了,等到商人的状子送到,他立刻将这些假钱收下,送到工部去查验。
    之前太子为了降低私铸假钱的成本,往铜水中掺了不少铅和其他金属,所以他铸造出来的乾元重宝要比朝廷的真钱偏白一些。
    工部的工匠们将假钱熔炼化开,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慈恩寺的和尚们还在因为将所有的乾元重宝都放贷出去欢庆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王成伟的速度竟然这么快。
    就在接到报官,送到工部核验完毕之后,王成伟立刻带领万年县衙役,冲到了慈恩寺。
    慈恩寺是皇家敕封的寺庙,王成伟一个万年县令没有资格查封,他一边向朝廷上奏,一边派兵围住了慈恩寺。
    王成伟的时机抓的非常好,正好是朝廷因为市面上乾元重宝假钱泛滥,长安物价飞涨头疼的时候,这封奏疏送到了政事堂。
    如今皇帝和宰相们正憋着一肚子火呢!
    朝廷发行乾元重宝,刚发现几天就假钱泛滥,搞得朝廷在民间信誉全无。
    而现在长安城的商人明里暗里拒收乾元重宝,户部连续下了几个法令,处理了几个带头拒收乾元重宝的商户,好不容易将乾元重宝在市场上流通了起来,长安的物价又开始疯狂的上涨。
    物价上涨可不是小问题,大唐官员的待遇虽然不错,但是长安的生活不容易,这些小官也都是靠着俸禄过日子。
    如今前线打仗,官员不欠薪就谢天谢地了,俸禄肯定是不会涨了。
    但是物价一涨,那些小官员就要饿肚子,更连这些普通的官员都要饿肚子,更不要说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了。
    政事堂只能硬着头皮,将之前筹备的军粮按照原来的米价出售,试图压下长安疯狂上涨的粮食价格。
    可是现在的长安粮食供应充足,粮食价格上涨是因为百姓不信任乾元重宝,所以将手里的钱换成粮食。
    官府以平价卖粮,还没卖两天就被哄抢了干净,政事堂连忙停止了这个政策。
    接着政事堂又严令长安粮食价格上涨,命令各衙门巡视粮店,禁止高价卖粮。
    可是没想到这条政策执行了一天,接着长安的粮店都开始卖掺了大量沙子和谷糠的粮食,价格还是和朝廷规定的价格一样,而就算是这样的劣等粮食,依然被百姓们疯狂抢购。
    政事堂的诸位宰相们绞尽脑汁,长安的物价依然在涨,黑市兑换乾元重宝的价格依然在跌。
    就在诸位宰相们焦头烂额的时候,王成伟这个慈恩寺用假钱放贷的案子,立刻引爆了宰相们脆弱的神经。
    “查!一定要严查!”
    一向刚烈的宰相张镐是今日秉笔的宰相,看到这份奏疏后,他立刻写下了自己的处理意见。
    其余宰相看到王成伟的奏章,也立刻附属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命令太监送进宫中。
    这几天皇帝李亨也被乾元重宝的事情折磨的不轻。
    那些市面上的劣质假钱从何而来,李亨心中自然清楚。
    普通百姓哪里有能力铸钱啊,能做这些事情的,必然是长安的豪强权贵。
    朕之前处理了太子和齐王,都没能震慑住这些利欲熏心的家伙,大唐前线还在打仗,这些家伙还如此的不知收敛!
    李亨已经将乾元重宝发行遇到的问题,都归结到了市场上假钱太多这个原因上。
    归因,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
    在发现一件事后,归结这件事出现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而李亨显然没有想过,为何百姓会抵制乾元重宝,为何商人会不信任乾元重宝的币值。
    一枚开元通宝重量是两铢,一枚乾元重宝不过六铢,市面上假钱泛滥,难道原因不是朝廷新钱成色不足吗?
    很显然皇帝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归因,他将乾元重宝发行的问题,全部归因于那些私铸假钱的人身上。
    看到王成伟这封奏章,李亨火冒三丈。
    皇家敕封的寺庙,竟然带头用假钱来放贷,李亨本来就对那些秃驴没好感,这下子更是愤怒到无以复加!
    好啊,朕用了那么多办法,想让乾元重宝流通起来,慈恩寺竟然在暗地里拆台。
    查!一定要严查!
    李亨拿起御笔,立刻批了王成伟的奏章。
    他又对穆荣问道:
    “慈恩寺在民间风评如何?”
    穆公公明白,这是皇帝考验东厂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