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份履历突出一个不可靠,高澄此番往恒农,就是打定主意要夺权,把李徽伯调走闲置,免得他在王思政头上瞎指挥。
    李徽伯并不知道有恶客即将登门,他正与前来恒农探亲的家眷叙话。
    除了妻子与长子李子旦留在赵郡老家,次子李子雄与李徽伯之女来了恒农探望。
    先前考校才学,李子雄的回答让李徽伯很满意,他打算留次子在陕州辅佐自己,只让女儿回河北老家。
    正其乐融融的时候,管事突然进来通禀,恒农郡守王思政在府外求见。
    李徽伯略有疑惑,他不喜欢王思政这个总是与自己争夺恒农城防权力的下属,两人少有往来,今日怎么来了刺史府求见。
    想了想,也没要儿女避退,只让管事出府迎接,自己在大堂等候。
    王思政瞧见李徽伯倨傲,不愿亲迎,他可不恼。
    看着高澄已经黑了的脸,王思政甚至觉得心情舒畅。
    李徽伯不喜欢他,他难道就喜欢那个事事都要干涉的上司?
    如今李徽伯可不是甩臭脸给自己,而是给小高王看。
    高澄随管事进府时面色不虞,也暗自决定将来要寻个由头将李徽伯一撸到底。
    一进大堂,李徽伯与高澄都是神色大变。
    李徽伯没怎么见过高澄,但不妨碍他从王思政恭敬的神色中得知高澄的身份。
    全陕州都知道,王思政是高澄亲信都督出身,又嫁女奉承,才得了郡守之位,能得他如此对待的少年人,除了高澄还能是谁。
    而高澄的震惊则是李徽伯的女儿。
    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年纪只比自己稍长,眉眼却有万种风情。
    小高王当场表演变脸,转怒为喜,笑道:
    “澄冒昧登门,还请李刺史恕罪。”
    听见这句,确定了高澄身份,李徽伯哪还敢坐,他笑脸相迎道:
    “大将军莅临,蓬荜生辉,李某求之不得,还请上坐。”
    高澄又望向堂中一对年轻男女,问道:
    “这两位莫非是令郎与女公子。”
    “大将军慧眼如炬,子雄、昌仪,快来拜见大将军。”
    李徽伯对儿子李子雄唤道。
    很好,不是你儿媳就好。
    高澄心里默念一句,随即又反应过来:
    昌仪?李昌仪!
    当高澄走出陕州刺史府,他拍着王思政的肩膀勉励道:
    “李徽伯此人,我已经调走,由岳丈暂领陕州,恒农城我就交给岳丈了。”
    “下官必定不负大将军所托。”
    王思政抱拳行礼道。
    高澄确实调走了李徽伯,只是与预想中的夺权有点小出入。
    他以恒农将有战事,自己亲自坐镇指挥为由,提出将李徽伯调任南青州刺史,只不过为了躲避探子耳目,李徽伯一家先秘密往洛阳安置,待战后再行上任。
    高澄亲自登门解释,李徽伯哪敢推辞,一口便应了下来。
    小高王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只是觉得人才难得,爱才而已,跟李徽伯的女儿李昌仪没有一点关系。
    只不过临别时多看了李昌仪几眼的时候,就很不小心的被李徽伯给看见了。
    处理好了恒农城的权力支配,高澄又出城与窦泰汇合,躲在山中,等待宇文泰上钩。
    关中最缺的就是粮食,恒农最多的就是粮食,宇文泰你可一定要来呀。
    那么,究竟宇文泰会不会如历史上一般,往恒农就食?
    关中,长安。
    收到恒农囤积了大量粮食的消息,宇文泰便唤来心腹议事。
    第一百六十七章 各有所思
    长安丞相府。
    直事郎中宇文深为宇文泰分析道:
    “丞相,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高欢欲以大军入关,无非走蒲津渡河、强攻潼关、或是由上洛叩关蓝田这三条道路,而恒农聚粮,三路都可支应,下官以为,此事可信。”
    宇文深是宇文泰的族子,其人好读兵书,有智谋,深得宇文泰看重。
    但宇文泰没有立即表态,他示意众人畅所欲言。
    即将领军前往杨氏壁(陕西韩城东北、龙门西岸)平定民乱的另一名心腹于谨建言道:
    “贺六浑固守兵法,却不知变通,如今其部聚于晋阳,而粮草屯于恒农,孙子曰‘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如今关中粮食匮乏,丞相东出潼关,劫掠恒农,高欢远在晋阳,难以相救,若成,其一可解粮用之急,其二也可挫其锐气,请丞相察之。”
    于谨是宇文泰任夏州刺史时的夏州长史,两人之间亲密的关系,不必多说。
    众人纷纷支持于谨的看法,认为恒农之粮可取。
    就连新近提拔的左丞苏绰也进言道:
    “如今关西疲敝,关东之人向来骄狂,以为我等自顾不暇,必然无备,丞相取之不难。”
    宇文泰认真倾听了众人意见,他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向急于东出劫粮的亲信们问了一个问题:
    “高澄去了哪?”
    高澄的去向不是秘密,早有探子传回消息,高澄领洛阳京畿兵北上晋阳,准备随高欢走蒲津渡河。
    但此时宇文泰特意再问,也让众人深思起来,没有人会觉得宇文泰忘记了这个消息,真有这样的蠢人也不能被招来商议军务。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