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今日听先生所言,似乎不信佛陀,难不成子才崇尚道教?”
    邢邵却摇头道:
    “邵不信佛、道,尤其不喜僧道借神佛之事蛊惑人心。”
    居然是个无神论者,这让高澄对他更生好感。
    两人之后又就神佛之事展开讨论,邢邵向高澄详细阐述自己对于东晋以来,佛教所倡导的神不灭论的看法。
    佛教认为人的形体或会消灭,但神魂能够永存。
    邢邵认为形神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蜡烛与烛火,蜡烛燃尽,烛火也将熄灭,人的肉体一旦死亡,神魂也将随之消逝。
    这个观点,身为穿越者的高澄有不同意见,但他没有表态,而是转移话题继续与邢邵探讨为政得失,而崔暹也加入了这场谈话。
    高澄有时为了笼络幕僚,常常说话不着边际,但关系到一些敏感问题,他慎之又慎。
    即使身为穿越者的自己相信人死神灭,他也不会出言赞同。
    甚至会打击神魂不能永存,将会随着肉体而消逝的观点。
    一旦人死神灭,后世子孙或许会因此放纵自己,不管死后洪水滔天。
    这是小高王不愿见到的,他倒不是想着家业万万年,但存续的时间太短,后人著史的史料可就不好把控了。
    畅谈为政得失之余,高澄打定主意,关于邢邵的神灭论,必须持打压态度。
    当然,打压邢邵的观点,与重用邢邵并不冲突。
    又说了一句鱼水之论后,高澄按照崔暹之前的建议,将邢邵收入幕府,命他主管机要文件。
    仅仅五天时间就能背诵八十万字的记忆力,不在小高王身边当个人形百度,实在可惜了。
    崔暹、邢邵辞别之际,高澄指着屏风对邢邵说道:
    “我爱崔长史,以其名列为首位,当日崔长史向我举荐邢机要,我同样将机要的名字列入其中,但自古文士相轻,邢机要切莫与外人言语,以免崔长史遭人嫉恨。”
    这话是对邢邵说的,却更是说给崔暹听的。
    崔暹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与同僚齐至,高澄总会收起屏风,对他的爱护更为感动,一颗心再也容不下旁人。
    至于在晋阳临别时与他执手对泣的高欢?他是个好人,但小高王更适合我。
    以后别来往了,我怕世子误会。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崔暹的工作热情越发高涨,没过几天,他就又带了一名中年文士上门。
    高澄已经有所猜测,当初崔暹这举荐的三人中,崔昂、邢邵先后进入幕府,眼前这位文士必然是最后一人温子昇。
    温子昇四十岁年纪,比三十八岁的邢邵还长了两岁,将会是高澄幕僚团体中最年长之人。
    一如既往地表示仰慕,又说崔暹最先为他举荐了温子昇。
    可这次召见并没有与邢邵见面时的惊喜感,高澄与他谈论政务,温子昇的一些处理意见不能让高澄满意。
    而他兴致勃勃与高澄谈论文学时,不好读书的小高王也听得昏昏欲睡。
    但确实是一支出色的笔杆子,高澄让他以自己十三岁初上战场,以一万人击溃陈庆之三万人的事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温子昇泼墨挥毫,一篇题为《记荆州破陈庆之》的骈文孕育而生。
    通篇词藻华丽,对仗工整,用典虽多,却不晦涩。
    就连没多少古文鉴赏水平的高澄通读之后也爱不释手。
    这么好的文章就应该保存下来,让后世的初、高中生全文背诵。
    高澄赶紧让人把骈文送去张师齐手中,由他誊录。
    ‘济阴人温子昇素有才名,与魏郡魏收、河间邢邵并为北地三才,以耿直敢言,不附权贵为士人所称道,闻知大都督澄破陈庆之于襄阳,平定三荆,为之神往,乃著《记三荆破陈庆之》,此文一出,洛阳纸贵,天下文士无不惊叹,誉为当世奇文。’
    作为一名态度严谨的史料记录者,张师齐一拿到这篇骈文,便打好了腹稿。
    首先是树立温子昇不惧权贵的人物形象。而后将写文章的时间提前,改为温子昇听说高澄平定三荆后自发所写。最后是代替世人对文章做出评价。
    张师齐写好书稿,反复看了两遍,这才送去给高澄审核。
    而渤海王府,高澄没有急着放走温子昇,而是留他与崔暹在府中用饭。
    席间高澄特意让厨娘给温子昇加大分量。
    上辈子原主把你饿死在监牢,这辈子我高澄让你吃饱喝足,也算是代替原主还债了。
    正用饭食,张师齐带着文稿登门,请高澄审核。
    高澄看了之后很满意,他勉励道:
    “以后也当如此,切记要照实而录。”
    又命厨娘为张师齐添了一份饭食。
    不会真有人会拿俘虏当厨子吧,小高王找的可都是厨娘。
    新招进府的厨娘手艺很好,牛肉很入味,高澄送走崔暹、温子昇、张师齐后,又吩咐厨娘做了九份牛肉。
    分别让仆奴给段韶、斛律光、高敖曹、高季式、尧雄、慕容绍宗、王思政、崔季舒、邢邵九人送去。
    特意交代让奴仆送餐时说上一句:
    ‘世子今日用膳,深感肉食美味,特意吩咐膳房为将军(先生)备上一份。’
    高澄只是指示一句,就让后厨忙断腿,负责膳房的管事不禁犯难:最近这耕牛自杀得未免多了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