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4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衍圣侯言之有理。”前武安军左押衙易静拱了拱手,笑道:“《通货》且不谈,《人口》真是说得绝妙。圣人北伐契丹,西征回鹘,赫赫武功,为天下百姓挣得了那么大的容身之地。依我看,这才是真贤王。缺衣少食之人,尽可奔往辽东、西域,且牧且耕,安家立业,不好吗?”
    话说儒家士人也不尽是一派的。
    譬如这位易静,曾在马殷手下为将,现为虔州别驾。
    是的,他是文人,但左押衙是武职,是要上阵厮杀的。
    易静著有一书,名《兵要望江南》,用词牌的形式写了一本兵书。
    “诸属幕,必是选贤良。勿取门高当势位,无私亲旧与乡邦,曲顺定为殃”——有关选人用人的。
    “转筋脚,急去使生姜。新水一钟煎五合,饮之即去总无妨,主将记心肠”——有关军中疫病治疗的。
    只不过,他有着这个时代人的通病,大部分内容有关占卜,神神道道,别说邵树德看不上,真武夫也觉得他有点扯淡。
    不过,他的文学素养很好,诗词歌赋一流,也写过不少文章,有点声名。
    韩偓刚闭上眼睛,闻言又看了一眼易静,这次终于忍不住了,问道:“易别驾不知征战之苦?百姓转输劳顿,田地荒芜,朝廷加征赋税,以作军赏,致百姓家破人亡,合乎天道吗?这也就罢了,打下来的土地,你还要移民?致百姓骨肉分离,合乎人伦吗?更有那上万里流放,地方州府有那奸官贼将,揣摩上意,动辄坐罪数百、数千家,可怜衣冠士人,流徙伊丽。沿途之中,屡遭小人凌辱,像话吗?”
    “韩冬郎,此言差矣。”张泌出来劝解道:“隋文帝时便有‘移民就食’之方略。时关中土狭人繁,隋文遣人至民家查访,几乎家家断炊,吃了上顿没下顿,使者带回来的也是豆屑谷糠,故迁移关中百姓至关东诸州。”
    “及至前唐,户口孳衍之后,亦有‘乐迁’之制。百姓纷至淮南、江南,以缓解人多地少的窘境。”
    “今上亲提义旅,剿灭凶徒,而今虽然尚未有人多地少之难事,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乃堂堂正正之王道手段,移民就食,安居乐业,让百姓活得像个人样。难道,都挤在长安、洛阳的街坊里卖儿卖女、当乞丐才是你想看到的吗?”
    张泌是唐州泌阳人,曾在湖湘为官,与易静关系不错,多有诗书来往,因此上赶着帮他说话。
    而他说的也是实情。
    “移民”这个词并不是现代发明的。古来人口分布不均,交通运输困难。
    人口多的地方,开发较早,开发程度也高,其实没多少荒地可供百姓开垦了。
    荒地多的地方,开发程度又很差,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也不方便。
    隋文帝当政时,国家人口已经很多了,尤以关中为甚,一户百姓耕作个几亩地,平时也就勉强过活,一遇天灾人祸,断炊是必然的,因此出现了“移民就食”这个词。
    唐高宗、武后年间,关中府兵拥有的土地从几亩到十几亩不等。这样的家庭条件,还当什么府兵?于是出现“乐迁”制度,向淮南移民。
    安史之乱后,人口跌入谷底,但经过百余年的藩镇割据,人口又大幅度增长。巢乱以前,诸道户口加起来,已经三四千万人。
    这个人口,看似不用移民,但唐廷仍然在持续不断地向江南迁移人口,原因是人口分布不均。河北人口几乎超过了天宝极盛时期,但唐廷管不到,只能让他们把犯人往江南发配。但关中人口也非常稠密了,这是可以向外迁移的。
    邵树德攻占一片白地的河南府、汝州、河阳,大受摧残的郑州、晋绛、唐邓随、襄阳等地之后,移民来源也是被他保护得相对不错的关中百姓。
    不移民,大家一起穷,人越长越矮,越长越瘦,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就人道了吗?
    “张泌,你有什么资格喊我韩冬郎?”韩偓眼一瞪,斥道:“趋炎附势之辈。”
    张泌气结,正待理论,结果被人打断了。
    “诸位。”杨注起身,双手下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说道:“都是为了完善经书,何必争得面红耳赤?就事论事即可。”
    说完,他想了想,说道:“韩玉山所提几点,其实也未尝没有道理。江南有官员连造大案,配流西域者数千家。此事,圣人也下诏申斥了。”
    说完,他看向记录的小吏,道:“这条详记一下,呈送圣人案头。”
    “遵命。”小吏运笔如飞,将众人争论的焦点详细记录下来。
    而在这条之前,他已经写满好几页纸了。
    从记录可以看出,即便是韩冬郎这种人,也知道人多地少后的各种乱象,对此也是很忧心的。区别在于,他认为这样有悖人伦,移民路上也有各种惨事,很不人道。但你若问他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他就不谈了,只指出问题,解决办法没有——其实,除了向外移民,在现阶段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
    另外,也有人对《通货》一篇大加驳斥。认为这种书不该面世,会培养更多有商业头脑的人。他们以河北、淮海二道举例,移民出海捕鱼,居然有人驾船跟着,收购他们的渔获,然后还提供包括食水在内的各种补给,损害的渔具也能修理,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他们认为,出海之人利欲熏心,尤以捕鲸者为甚。性子桀骜不驯,好勇斗狠,很难管教,还嘲笑读书人穷酸。太平盛世之后,这种人就是祸乱之源。
    其他陆地行商的,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就是一点,这些人四处乱窜,败坏风气,让百姓不再淳朴,心痒得不行。为此,弃耕捕鱼、从商者不计其数,与为了富贵上战场搏命的武夫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杨注认真看了这些记录,私下里以为不然,至少这种程度的意见,是不足以说服圣人的,没有用。
    他曾经得圣人召见,谈到过类似问题。
    圣人说天下稳定,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农村”,人人习古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人束缚在土地上,最好一辈子不出村、不离乡。
    第二种办法,他提了个拗口的词:动态稳定。
    不安分的人,让他去打仗,去捕鱼。
    杀敌立功、捕鱼致富了,他就有了地位,反而安分了。
    如果在战场上死了,或者葬身大海,那就更没烦恼了。
    另外,把不安分的人送走也是一条思路。
    艰难以来,军中作乱者,往往是少数人裹挟多数人。这些军中刺头,有威望,有勇力,有野心,一旦给他机会,就能整出大事。
    伊丽河谷赵王帐下的天武军,就有大量来自中原的武夫家庭子弟。他们除了提刀杀人外,什么都不会,与其留在国内,不如毒输于外。
    要知道,敢横穿半个大夏去西域的人,其决心、毅力、心志都是上上之选,留在国内没有出路,这才是真正的不稳定。
    把他们送走,一了百了,烦恼顿消。
    圣人其实也吃不准哪种方式更好,但他不愿选第一种。
    杨注觉得圣人的理念有几分道理。今日,他甚至还亲自提了一条建议,请圣人将这段内容也写上去,让天下士人看看。
    《致治》这本书,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内容让人难以接受,但如果最终完稿,并作为《正经》之一,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日夜诵读,久而久之,读书人还会觉得难以接受吗?
    百年之后,或许伱提出类似韩偓的理念,反倒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不要小看“日夜诵读”的威力,按照圣人的说法,这是自我洗脑。洗到最后,难以自拔。
    对付读书人,什么都不好使,科举最有用。
    第087章 投机分子
    “三郎今日为何一言不发?”从杭州赶来的皮光业拉住了牛希济,问道。
    皮光业,襄阳人,皮日休之子,原为钱镠幕府判官。吴越献地投降之后,皮光业得了杭州长史之职,一直在那边做官。
    在韩愈这一系道统之中,皮日休算是重要人物、鼓吹干将,立志“拨乱反正”、“复兴儒道”。
    至于拨乱反正到什么程度,他说得很清楚:“反当今为往古。”
    即恢复古制,令“政治复归于清明”、“民风复归于淳朴”。
    说白了,就是在武夫当国的大背景下,文人的日子太难过了,因此无限向往古代,希望恢复当年的那种制度。
    当然,他们这一派还可细分。
    有的人只是想单纯地摆脱现下的惨淡处境。至于是不是恢复古代的礼制,恢复到多么“古”的程度,那都不重要。
    有的人则是想一口气恢复孔子道统。因为在唐代,释道、黄老学说有过大回潮,极大侵蚀了儒家的利益,必须将这些异种学说压制、消灭,让全国以儒家一种声音说话。
    皮日休就是这种人。
    在《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中,认为韩愈的文章“蹴杨墨于不毛之地,蹂释老于无人之境,故得孔道巍然而自正。”
    翻译过来就是,韩愈的文章干挺了杨朱、墨翟的学说,把佛家、道家的思想踩在地上狠狠摩擦了一番。
    当然,唐代的儒家文人,想象力还不够“丰富”。
    在他们看来,“圣人之道犹坦途,诸子之道犹斜径,途无不之也,斜径亦无不之也。然适坦途者有津梁,之斜径者苦荆棘。”
    不能“以言拒杨墨、抑佛老者”,就是“圣徒之罪人”。
    好吧,其实还可以了。
    此时最激进的儒家文人之一皮日休,还承认诸子百家的学说有用,也能抵达终点,只不过儒家学说是“坦途”,方便快捷,诸子百家是“斜径”,路上有很多荆棘,难走。
    还不够霸道,还没成为一统江湖的存在,口气强硬之中,略带点软弱。
    再往后过个几百年,诸子百家就是“歧路”了,而不是唐代儒家“骑士团骨干成员”皮日休承认的“亦无不之”的同样能抵达终点的“斜径”。
    作为皮日休之子,家学渊源的皮光业早年也是个有志青年,决心继承父亲的大志,让儒家学说一统天下,消灭其他所有“异端”,但四处碰壁之后,他放弃了,居然开始写《妖怪录》这种严重背离孔圣大道的东西,只能说摆烂得很彻底,一点不坚定。
    当然,大哥不说二哥,牛希济也不是什么“道心坚定”之辈。
    他是真的怕了。
    为什么追随叔父的脚步,投入这个学派?仔细剖析内心,可能有想上进的因素,另外就是看到道统衰微,想为儒家学说尽一份心力罢了。
    不过,他同样在现实中碰壁,因此灰心丧气。
    皮光业写《妖怪录》,他投身花间派词人,写男女闺怨之情的《花间集》。
    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新朝鼎立之后,写花间词的人少了,牛希济也不写了,开始转职悯农派诗人,关心民间疾苦。
    新朝给了他们希望,但也没抱太大希望。
    过去一百五十年过得实在不顺心,他可不敢想象打败其他学说,独尊儒术。今上这个老武夫别看天天玩女人,但确实是顶精明之辈,也够狠,刀子也快。
    被他盯上,全家流放西域,妻女没入掖庭并非不可能之事。
    太子也是个粗鄙武夫,凡事学今上,萧规曹随,大夏二代也不能指望。
    所以,他现在的心气真的不高,意志并不坚定,甚至带有投机心理。
    皮、牛二人,确实是一对卧龙凤雏。
    “茶太好喝了,应是圣人最喜欢的义兴阳羡茶吧?喝了一碗又一碗,多次如厕,也没听全诸公的高见。”牛希济说道。
    “好你个三郎!”皮光业笑道:“在我面前还不说实话?”
    牛希济尴尬地笑了笑,道:“《妖怪录》写得怎样了?”
    “五卷业已完成。”皮光业说道。
    “还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