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22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九月最后一天,行至陇州时,圣驾暂歇一日。
    十三皇子邵济志从州衙内唉声叹气地走了出来,看见邵端奉,行了个礼,道:“八哥。”
    “十三弟。”邵端奉回完礼,问道:“为何如此狼狈?”
    “云南有祸事。”邵济志说道:“伪帝郑仁旻北押解回京,过泸水之时,痛哭流涕,胡言乱语。消息传出去后,姚州有人叛乱,胜捷军去平乱,一地鸡毛。”
    “此事与你何干?”邵端奉问道:“南蛮死多少,又关你何事?”
    “这……”邵济志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能道:“不止此事。听闻要入朝为官,剑川节度使赵嵯政又反了,六哥坐镇大理,李唐宾率军平叛,估计要杀一堆人。”
    “我还是没明白,关你何事?”邵端奉问道:“你若不愿讲便算了,我心情不好,懒得和你多说。”
    “八哥有所不知。”邵济志叹了口气,道:“阿爷要在云南安排几个封地……”
    邵端奉听懂了,问道:“你要去云南?”
    “多半是了。”邵济志说道:“若李唐宾杀戮过盛,我去了,怕是没得安稳。”
    “李唐宾在云南没干好事?”邵端奉问道。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他在姚州、大理府确实没干什么好事,四处烧杀抢掠。雅州、大渡河之战,俘斩十余万。攻羊苴咩时,又杀万人,俘两万余,尽皆发往江宁。”邵济志说道:“听闻大理府男丁锐减,孤儿寡母一堆,这厮还在军中扬言,妻子、宅子、田地都是现成的,愿留居大理者,他可奏闻天子,就地转为州兵、镇兵。”
    邵端奉听了也有些惊讶,这厮着实是狠。
    他不知道郑仁旻派出的十万大军有多少是在大理征集的,但以两京之富庶、人口之密集,应少不了。这些人,无论死的、活的,可是一个都没能回去啊!
    攻破南蛮西京,又俘斩三万,他怀疑大理府还有几个男人。
    另者,李唐宾敢说这话,应该不是无的放矢。
    朝廷早就想清理各路杂七杂八的兵马了。云南那地方,估计土地不多,安置府兵的余地有限,这些杂牌兵将,拿的赏赐没有禁军多,让他们当州兵,收入不会下降多少。
    且大理府那种地方,听回来的使者说气候宜人,又是经年开发的熟地,水旱灾害较少,应不至于让人无法适应。
    对于军中尚未成家的人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
    好几万兵马呢,多找找,总有人愿意留下的。
    “这其实不是坏事。”邵端奉看着弟弟,说道:“至少大理乱不起来了。大理不乱,周边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作乱,就没有太大问题。你方才说的神川都督府……”
    “剑川镇。”邵济志说道。
    “吐蕃时叫神川。”邵端奉说道:“剑川可多为山地?”
    “这——却不知。”邵济志说道。
    “你都要去云南当藩王了,却什么都不知道。”邵端奉叹了口气,道:“别想了,好地方阿爷不会拿出来的,不是湿热丛林,便是山势连绵之处。”
    “八哥真乃神人。”邵济志叹服。
    他想起了父亲的话,剑川没设州,应该不是什么好地方。
    “再说回之前的事。”邵端奉说道:“剑川镇绝对凑不出多少人。赵嵯政造反,闹腾不起来的。李唐宾又亲自去镇压,免不了一番杀戮。如此一来,剑川镇也废了,将来去云南就藩,如果能带一批中原百姓落地生根,或非坏事。你可试试选这里。”
    “还能选?”邵济志苦笑一声。
    “总比护圣州好吧。”邵端奉摇了摇头,道:“剑川镇两三万户人应还是有的,兴许更多。好生经营,不会太差的。”
    邵济志心事重重地点了点头。
    如果有选择,他更愿意留在中原啊。云南那地方,谁爱去谁去。
    ※※※※※※
    “拜见陛下。”陇州州衙之内,濡州刺史种居爽行礼道。
    “坐下吧。”邵树德说道:“李唐宾在云南搞得不太像样子,朕要你去料理首尾。”
    “陛下的方略是……”种居爽问道。
    “雷霆之威已有,现在需要抚慰。”邵树德说道:“云南不能乱,已经牵扯了朕很多精力了,朕不想再为天南之事烦忧。”
    “臣明矣。”种居爽回道。
    其实,当圣旨抵达濡州的那一刻起,他就大概明白了。
    种家是什么背景?河北大儒。一贯以教化世人的面目行走于世,徒子徒孙遍布整个河北。
    家尊种觐仙老当益壮,还在龙泉府担任辽东道学政,数年来劝学无数,在当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
    他本人的学业也不差。担任濡州刺史期间,广兴教育,让原本幽州的那些部落黑户们沐浴了不少王化,成果斐然。
    如今圣人不派别人去云南,偏偏派了他,那么意图就很明显了。
    “你到任后,先把西京一带理顺。远的地方暂且放一放,地方局势多有不靖。”邵树德又道:“估计还得有几个月。”
    李唐宾这会正在攻剑川镇。
    邵知为至永昌后,地方上也有一些蛮人占据城池,不愿归降。他们倒不是对大长和国有什么留恋,事实上他们以前也是郑仁旻压制的对象,只不过趁着长和国崩溃的“有利时机”,想要搞一搞事罢了。
    银生镇其实也有一点这样的苗头。就像其南部的黑齿十部,邵树德怀疑他们已经脱离了,不再认南诏、长和一系的统治,对大夏当然也不认。
    这样地方有叛乱,其实多多少少在预料之中。
    毕竟大长和国死得有点突然。郑仁旻从雅州被一路追击,黎州、大渡河、嶲州、弄栋、大理,一千多里地,溃不成军。直到最后被攻破都城,说实话都挺突然的——败得这么憋屈的地方势力首领,古来也是少见的。
    邵树德私下里将大长和的亡国称为“崩溃”,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崩溃了,那么就可能产生碎片。现在大块的碎片已经在手里,接下来需要慢慢收集小碎片,一一握在手里,这需要文治武功两方面的努力。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深知时不我待。”邵树德又道:“朕现在急着西征,对其他事情都不是很在意。云南那边,你与燕王、李唐宾共同把关,稳着点。”
    “遵旨。”种居爽回道。
    燕王也要留在云南?种居爽心中有点数了。
    征长和之役,燕王是名义上的主帅,他如果有点心思,应该已经在云南的官员上面动手了。如果再待个几年,就小有根基啦。
    不过这也没什么。
    云南的根基,也就仅仅只是云南罢了。放眼整个天下,这都不叫根基。
    “最近中书拟置曲州,朕尚未下定决心,你去云南之后,仔细考察一番,报予朕知。”
    “遵旨。”
    “曲州便是南中之地。”邵树德补充了句。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有些地方其实很有意思。
    如后世湖南之岳阳,在唐末时本属鄂岳,也就是湖北。但被马殷夺取之后,从此归于湖南,再也没变过。
    后世云南之昭通、曲靖,在天宝年间属于戎州(理所在今宜宾),而戎州又归剑南道。南诏攻取这些地方后,从此归属云南。
    历史,有时候也充满了偶然性。
    “陛下,南中多为部落蛮区吧?”种居爽问道。
    “不错。”邵树德点了点头,说道:“郑仁旻北略,南中蛮部也出了不少人,多死于河川沟壑之中。若置曲州,地方蛮獠洞主的权力必将受限,或有反弹。届时,免不了又起杀伐,或还引得昆明部落兔死狐悲,这便是朕犹豫的地方。但滇池附近地多沃壤,气候宜人,南诏开发百余年,编户齐民之下,户口殷实,为其陪都重地。朝廷要利用这处地方,必然要重新打通戎州石门道,曲州之建置难以避开。”
    鄯阐府是南蛮东京。南诏时期,经常有蛮王长子坐镇,户口、经济虽然不如大理,但也不是其他地方可比的。
    而且,邵树德是后世之人,知道昆明的发展潜力比大理强多了,光坝上平原就多不少。朝廷如果要联系滇池地区,老是从大理绕路是不合适的。更何况,只有一条驿道,被人切断了怎么办?
    “唐玄宗时,鲜于仲通自成都出兵,走的便是戎州石门道。”种居爽说道:“彼时诸多部落还心向中原,如果施以教化,应可置州设县。”
    “此一时彼一时。”邵树德忍不住提醒了句:“部落都是墙头草。阁罗凤得南中之地,乃以军兵胁之,以恩威收之。一百多年了,当地是个什么情形,谁也不敢保证。教化蛮人是好的,但朕不想看到你麻痹大意,把自己陷进去。”
    “臣知矣。”种居爽有些感动。
    他是文人,确实与李唐宾甚至圣人这种武夫的思路不太一样。
    他们那些厮杀场里过来的人,看人的眼神都不一样,杀性极重。
    圣人早年征讨草原,杀得人头滚滚,然后把妇孺分赐给巢军降兵为妻。李唐宾在云南杀得人头滚滚,估计也差不离。
    “去吧,放手做,凡事多与燕王、李唐宾商议。”邵树德说道:“朕接下来的精力,主要放在西边了。”
    第065章 授剑与交待
    建极十三年十月初七,圣驾抵达岐州大和关。
    邵树德在这里接见了南下的突将军康延孝部,顺便给一批新入役的武学生授剑。
    作为改造军队的重要利器,武学的开办是邵树德早年间的重要举措。
    按开办顺序,目前计有夏州、灵州、兰州、同州、凉州、金州、延州、汝州、河南府、汴州、北平府、江宁府十二所武学。
    从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是与邵树德的扩张方向一致的。
    大部分武学在开国之前便已创办完毕,其中大部分已稳定运行多年。建国后开办的只有三所,即建极元年开办的汴州武学、建极八年开办的北平府武学以及今年开办的江宁府武学。
    每一座武学分县武学和州武学两部分。
    县武学招生名额五十人,一般限定在十二岁以下儿童,基本上每年都能招满,一半以上给了战死禁军士卒的子弟,每一位学生的档案都由邵树德亲自过目,并亲笔写上入学勉励之语,为此一年写几百句,不厌其烦。
    州武学招生名额不固定,但只在开办前五年招。五年之后,县武学学生升学上来,便停止对外招生了,作为县武学的上级学校,年复一年接收升级学生,训练培养。
    十二所武学,今年一共提供了550名毕业生,今日全数集中至大和关。而历年累积下来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以开办最早的朔方县—夏州武学来说,从光启元年(885)开始,至今已向各军输送了总计1107名武学生。
    这一千多人中,年龄最大的已经41岁,担任突将军右厢兵马副使,年龄最小的17岁,在天雄军中担任队副。
    千余人当然不可能都健在,因为武学生够拼、够勇猛,战损率较高,多年厮杀下来,因战亡、战伤、生病退出的达三百余人,大部分人在担任低级军官时就殒命沙场。
    回乐县—灵州武学是提供学生第二多的,有1053人。
    第三名是金城县—兰州武学,927人。
    第四名同州、第五名凉州、第六名金州分别是795人、743人、699人……
    邵树德常说做时间的朋友,从28年前开办夏州武学开始,他与时间的交情是越来越深厚了。
    天雄军全军不到两千名大大小小的军官,已经完成武学化,这支部队也是禁军诸部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突将军是第二支武学化的部队。
    龙骧军是第三支开展武学化的部队,目前已完成一半以上——完成武学化,并不仅仅是军官数量充足就行了,还要考虑军官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等等,比较复杂,一般而言,三分之二以上的军官是武学生就意味着完成了武学化。
    但不管进展如何,邵树德这些年一直在着力推进这项工作。因为武学生经受了他长达“十年”的关怀,以及从儿童时期开始超过十年的忠君爱国教育,忠诚性与可靠性是相当不错的。
    当大头兵们有闹事的冲动时,如果基层队正、队副是武学生,是有很大可能压下去的。而且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军中的风气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对大夏这个新生王朝来说,这可能是最积极的一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