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16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杨吴出动三万大军,连续数战,虽胜多负少,但钱镠战意十足,死死纠缠。淮北的平卢军趁机南下,虽被淮军击败,不得不退回,但他们的行动,客观上牵制了淮人,令其无法西进,夺占相对空虚的江西,进而救援湖南马殷。
    邵树德把自己代入杨渥的角色,顿觉很慌。满打满算两个藩镇的地盘,打又打不过,战争潜力也不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不言而喻。
    今年,他就要动手解决杨吴了。
    ※※※※※※
    杨渥已经好几天没打球了。
    自从在徐温、张颢的劝说下,将三千东院马军调出城,军营平整为马球场后,他就经常流连于此,与一众幸进之徒纵马打球,好不快活。
    什么?你说东院马军调走后,广陵城不安全了?
    真是笑话!
    徐温、张颢最近大半年像转了性子一样,不再劝谏他俭以养德、优待旧臣、与民生息了。相反,他们不断上供奇珍异宝和美人僮仆,让杨渥十分满意,终于不再对他们喊打喊杀了。
    而且,徐温、张颢是真的忠心耿耿。他们多番试探,将亲军中居心不轨之徒尽皆驱走,留下的都是忠勇之辈。如此一来,广陵城的安全还用担心吗?
    本来日子可以就这么快活地过下去。但夏军征湖南的消息传来后,杨渥即便再没心没肺,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有心把头埋在沙子里,不管不顾,过一天算一天。但人终究很难自己骗自己,杨渥打着打着马球,心中就满不是滋味。
    二月二十日,据淮北传来的消息,马殷举四州之地、数万兵马投降,湖南已平。夏人目前还没大的动作,可一旦料理干净首尾,早晚挥师东进,攻打淮南。
    好日子要结束了。或者说,浑浑噩噩的快活日子要结束了。
    杨渥有时候就很愤怒。我与世无争,就想在淮南花天酒地,也不会去攻打洛阳,邵贼怎么就容不下呢?
    天下那么大,非要盯着淮南,就这心胸气度,还好意思当天子!
    但发牢骚弄不死邵贼,除了把自己心情搞坏之外,什么用都没有。人,终究还要面对现实,于是杨渥找来了目前正当红的徐温、张颢二人商议。
    “赶紧想想办法,不然我砍了你俩的狗头!”杨渥不耐烦地走来走去,有近侍玩伴探头探脑,也被他轰出去了。
    马球都不打了,我做出的牺牲足够大,你们怎么就不能用心点,好好想个办法?
    “殿下,为今之计,不如降了?”张颢小心翼翼地看了他一眼,问道。
    “嘭!”杨渥踢翻了一张胡床,不料用力过猛,脚都受伤了。
    徐温赶忙上前,将杨渥搀扶着坐下,温言劝道:“大王,张都头是个浑人,尽出馊主意,何必与他置气呢?”
    “若非看在你最近行事恭谨的份上,今天就叫你人头落地。”杨渥狠狠地看了一眼张颢,怒道:“马殷什么下场还不知道,刘隐却是什么都没捞到。你让我降,淮南、宣歙二镇白白送给邵贼,能得到什么?我一年要花几千万钱,就邵贼打发的那仨瓜俩枣,够我花吗?你是要让我穷死啊!”
    张颢讷讷不敢言,但磕头请罪。
    “滚出去!”杨渥不想再看到张颢,挥了挥手,道。
    张颢如蒙大赦,满头大汗地出了吴王府,走到门口,见守门军士用嘲讽的眼神看着他,心中恼怒,但不好发作,直接往家中走去。
    这些军士都是杨氏远亲,经常跟着杨渥一起打球、行猎。杨渥玩腻的女人也会扔给他们,故素来瞧不起他们这些外将,只顾着巴结吴王——一旦伺候好了,让吴王高兴,很容易就能外放当官,这是有先例的,还不少。
    “哼哼,奢靡无度,死到临头却不自知。一年花几千万钱,够养三千军士了。摊上这么个喜怒无常偏又蠢笨如猪的主君,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张颢仰天长叹,神色悲凉。
    人并非天生就是反骨崽。
    张颢与徐温能被杨行密托孤,担任亲军首领,当然是有忠心的,而且还是忠诚度比较高的那种。
    但杨渥真的不是什么明主啊。
    喜怒无常,动辄杀人,谁敢劝谏,当头就是一刀。离他越近的人越倒霉,越容易死。离得远的还好——其实也好不到哪去,老臣都杀了好几个了,吕师周这种心腹也被逼得抛家舍业逃走,可见一斑。
    如今老臣冷眼旁观,离心离德。他们这些近臣也心惊胆战,因为杨渥整天把杀人挂在嘴上,所有人都害怕有今天没明天的,这日子咋过?
    若非先吴王的遗泽仍在,这会淮南就已经崩了。
    张颢回到府上之后,长吁短叹,连晚饭都没吃几口。
    入夜之后,徐温悄悄上门。张颢忙将他引入内室,并严禁任何人靠近。
    “今日杨渥有些怀疑你我了。”徐温第一句话就让张颢惊得无以复加。
    “怎会如此?我们最近不都顺着他吗?”张颢问道。
    “他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之间就质问我,最近不再劝谏,并事事顺着他,是不是要造反?”徐温叹了口气,说道。
    “这……”张颢无语。
    劝谏要杀,不劝谏改讨好了,又担心你背叛,这狗东西咋这么难伺候?
    “其实杨渥并非今天才有这个想法。”徐温说道:“可能有人暗中进了谗言,让杨渥警觉了。”
    张颢脸色阴晴不定。
    良久之后,他问道:“现在动手,有把握吗?”
    他与徐温分掌亲军,要动手自然要一起动手,单靠一方擅自行动,那是无法成功的。
    他们两人,谁也离不开谁。
    徐温沉默良久,方道:“我欲遣人入洛阳,打探下风色,再做决定。”
    张颢神色一凛。
    徐温如果只是想投降,自己私下里派人去洛阳就行了,完全没必要让他也知道。但他这么做了,想必图谋不小。
    “妈的,事到如今,也没什么退路了。”张颢想起最近的遭遇,突然间就咬牙切齿了起来,道:“你我一起派人去洛阳,看看邵树德给什么条件,再做计较。”
    第094章 章程
    徐温、张颢密议妥当后,立刻分头行动。
    他们一边搜刮财宝、美人献给杨渥,表现得十分忠心,以麻痹杨渥,拖延时间,一边拣选了两名可靠的心腹,携带书信,悄悄出了广陵城,扮作商徒,前往夏国地界。
    过程自然是比较惊险的,行程也极其缓慢。但要做大事,不冒点险能行?
    徐、张的使者还在艰难赶路,邵树德则优哉游哉地躺在上阳宫内,调戏调戏妇人,处理处理公务,偶尔再与银鞍直武士去神都苑打猎,日子过得倒也蛮潇洒。
    三月初十,新一届夏王赏颁发。
    自前唐乾宁三年(896)给《血脉论》颁奖以来,“夏王赏”已经发到第十届了。
    建极五年(905)第七届得奖的是改进的羊毛提花机。
    建极六年是铁力马。
    建极七年轮空。
    建极八年则由颁发给了洛阳的五名工匠,他们改进了制砖工艺,提高了效率,并提出了几种新材料砖头,将煤灰、煤渣、炉渣之类的也利用上了。
    建极九年再度轮空。
    建极十年的刚刚颁发完毕,给了丰州的一名工匠,他改进了榨糖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第一届开始,不经意间“夏王赏”已走过十五年了。除了乾宁六年、建极二年、建极三年、建极七年、建极九年奖项空悬外,一共发出去十次。
    示范效应是惊人的。
    金钱厚赏、赐予官身、荫及子孙、广为宣传,让人名利双收,社会地位暴增。即便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妇,也因此跨越了阶层,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颁发的奖赏越多,累积效应就越明显。
    去年的新式榨糖机器,就是一个老工匠不忿“蠢笨农妇”也能得奖,于是花数年时间琢磨,最终改进了原有的榨糖机器,使其更适应海甜菜的需求。
    邵树德不清楚在他故去后,这个奖项会不会被人玩坏,但至少在目前,含金量十足,且每样都是对社会生产有极大贡献的,比如《血脉论》、《几何》、羊毛纺织机、羊毛提花机、新式海船、新畜种等等。
    这些东西出现了,基本很难消失,会一直为社会做贡献。
    更可喜的是,这些都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在他的引导下,运用社会的资源——脑力资源、技术资源也是资源——发明出来的,这比他亲自充当发明家有意义多了。
    他只有一个人,不是神,无法办成所有事。
    参与的人越多,效果越好,社会进步越快。
    “这个红糖发糕,用的是柔州糖么?”邵树德拈起一块蒸得极为松软的糕点,尝了两口后,问道。
    “回陛下,正是柔、参二州献上来的糖。听闻今年云、蔚、朔、妫四州也开始种海甜菜了,以后这些糖会越来越多的。”尚宫苏氏回道。
    “站得离朕那么远干什么?这里又没有外人。”邵树德招了招手,高氏左右看了看,不情不愿地走了过来。
    邵树德一把将她搂入怀里,道:“昨晚还要死要活呢,现在怎么这般生分了?”
    高氏听得惊慌失措,仿佛什么大秘密泄漏了一样,下意识挣扎起来。
    “好了,好了。”邵树德像撸小猫一样轻抚着她的背,扭头对苏氏说道:“宫中可有安南进献的糖?”
    “陛下,昨日吃的甜汤就是用安南糖熬制的。”苏氏答道。
    “原来如此,好像也没甚区别嘛。”邵树德点了点头,随即叹道:“一南一北两处边疆,真是让朕操碎了心。而今南方将平,五管可多种甘蔗,船运回北方。”
    为他的海运梦想绑定越来越多的锚定物,其实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锚定物越多,海运就越不可能废除,那么航海技术就能得到持续的投资,不断迭代。
    海运天然就比运河运输风险大,而官僚是非常厌恶风险的。
    如果锚定物少了,海运被废除时,顾虑就越少。只有当利益大到实在无法割舍,废除海运会招来巨大的反对声浪时,一切才会延续下去。
    那么,为海运寻找更多的锚定物就成了必然。
    辽东便宜的肉食已经让北平、洛阳二京的百姓赞不绝口,胡椒则已走入北方乡村的千家万户,这两样商品的依赖性在慢慢增强,下面需要做的是小心呵护,不断强化,确保这两株幼苗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第三件锚定物,可以选蔗糖。
    与棉花不一样,蔗糖他是决定在广管、邕管、交管三地大力推广的经济作物。
    糖是大众消费物,只要价格足够便宜,理论需求无限大,不会与北方的甜菜糖争夺市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了市场的巨大胃口。
    棉花他其实有点犹豫。因为北方的毛布市场愈发兴旺发达,产销两旺,甚至远销到了长江流域,为北方的农民赚取了大量金钱。如果南方大面积种植棉花,会不会反过来挤占北方市场?不利于平衡南北方经济啊。
    三茬轮作制是北方农业的根基,羊毛是其重要副产品,如果销量减少,是会影响北方农民收入的。
    其实北方农民不靠羊毛吃饭,他们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真正受影响的可能是草原诸部,因为他们现在也在笨拙地学习毛纺,赚取收入,这也是邵树德一直鼓励的。
    有活干,有钱赚,商业流通起来,能活下去了,草原上也没那么多人非要造反不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有些东西是禁不住的。棉花已经在敦煌一带有相当规模的种植,迟早会流入南方。邵树德思来想去,决定暂时不主动推广,他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给诸位宰相知会一声,明日至观风殿问对,朕要与他们商谈渤海商社之事。内务部、户部也要派员参加。”邵树德抱着高氏柔软的娇躯,闭目思考良久,就在苏氏怀疑他已经睡着之时,突然睁开眼睛,说道。
    “遵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