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15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多半假不了。”刘隐摇了摇头,道:“钱镠这人,我早看透了。他就是那种有点野心,但又没豁出去搏一把胆子的人。以往不是传闻钱镠准备了龙袍,在杭州称孤道寡,还编了年号么?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不过,他也就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自欺欺人,过一把瘾,又不敢真的公开称帝。”
    刘台闻言轻笑。
    “其实王审知也是这种人。”刘隐冷笑道:“不过他的胆子比钱镠还小。中原如果纷乱不休,没空搭理他,他就关起门来做闭门天子,但仍然对外上表称臣。如今中原一统,四海升平,虎狼之师数十万,他就不敢了,软蛋一个。”
    刘台没有接话。
    武人,真有胆小的么?或许有,但王审知真不一定胆小。真实的原因,或许是福建五州的实力严重不足,他若有钱镠的本钱,说不定做得更过火。
    蔡贼,哪有好人?
    “大兄,此去洛阳……”刘台犹豫了一下,低声道。
    “唉。”刘隐又叹一声,道:“别想太多。咱们献上去那么多钱,总不能一点用没有吧?”
    “也是。”刘台跟着叹了声,道。
    ※※※※※※
    船队在泉州停留了一些时日,主要是等一批货物。
    另外,他们卖出去的商品,也要等回款——同样是以货物的形式。
    二十五日,四艘船依次离港,在强劲的东南风吹拂之下,劈波斩浪,只花了八天时间,就抵达了明州。
    谢天谢地,船只没有中途沉没。刘隐得到许可,带着一家人下到了岸上,在码头附近活动活动。
    越往北,风物就越不一样。
    明州这地方,从城市、乡村等各个角度看起来,都与中原比较相像了。
    刘隐不是粗人,他知道前唐二百八十年,若说艰难以前南方哪里发展最好的话,那一定是淮南。艰难以后,淮南、河南百姓大量南下,把江南东、西二道也给狠狠开发了一番。
    是的,江东、江西的大开发,确定无疑是前唐的功劳。
    尤其是艰难以后,朝廷在北方收不到什么钱——和朝廷不对付的藩镇自然不用多说,听命朝廷的藩镇也要养大量武夫,防备不听话的藩镇,根本没余力支援朝廷,那么就只能好生经营江南了。
    前唐朝廷不断派遣能臣干吏前往浙东、浙西、江西等藩镇,还组织移民——河湟抓到的吐蕃俘虏,甚至都一批批流放吴越。
    一百五十年下来,成果非常不错了。
    刘隐、刘台兄弟在码头上闲逛着,身后跟着一名文吏、数名武夫,他们也在东张西望。
    “钱镠献了这么一块未经战火的肥地上去,怕是要发达了。”刘台看着码头附近鳞次栉比的商铺、酒家,惊叹道。
    虽然看起来不如广州,但也差得不远了。明州这种富庶之地都忍心献出去,钱镠这人真是……
    “两浙没怎么经历战火,也就裘甫、董昌那会闹了一闹,又贸易大兴。纳入夏土之后,洛阳将获得大笔财税。”刘隐叹道。
    夏廷的财政短板被狠狠补足了。
    今后北地养数十万兵,对外征战。江南不用养兵,专门交税。如果这个模式不出问题的话,大夏朝廷的根基真的很难撼动了。
    这其实也是安史之乱后的模式。
    宣武镇养军十万、河东镇养军六万、天平军养兵三万、泰宁军养兵三万……
    而江南一个藩镇也就几千兵,甚至一两千,省下了大笔开支,全数解送朝廷。
    一百五十年藩镇割据探索出来的模式,被邵树德善加利用,反过来终结各种割据势力,稳固大一统的天下。
    刘隐第一次觉得,这个新生朝廷,或许也有数百年气运。
    天下,真的变了。
    第080章 躺平
    灰蒙蒙的晨雾中,拍岸的惊涛发出隆隆声响。
    几艘船只在大浪中闪烁沉浮,像是从海底冒出来的一般。
    郁洲岛上的码头力工们立刻行动了起来。
    邵观诚正在巡视码头,听到动静后,顶着呼啸的东南风,艰难前行,登上了灯塔,俯瞰海面。
    四艘型制颇大的波斯舶,如同落叶一般在大海中无助地飘飞着。操船水手的本事是值得赞叹的,他们降下了大部分帆面,死死把控着船只的航向,一点一点向锚地挺进。
    及近,又降下了全部风帆,顺着海浪缓缓冲进了狭窄的港湾之内。
    狭窄,意味着周边有大量陆地,意味着可以削减海浪的影响。
    “这就我不坐船出海的原因。”邵观诚哈哈一笑,转身下了灯塔。
    建极八年二月在北平府完婚后,他又带着新婚妻子、三泉巡检使王合的小女儿王氏回了海州,继续担任东海令。
    到了今年,差不多也有四年了。前几日,上以齐王邵观诚出任海州海关市舶副使,官升两级,为朝廷把控着这个钱袋子。
    说真的,邵观诚有些惶恐。
    南北朝时,世人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
    说的就是掌控海贸咽喉的地方主官的豪富。
    海州固然不如广州,但也是北地数一数二的大港,每年入港的大食商船不下十五艘,已经有广州四分之一的规模了。
    海关几乎就浸泡在海量的胡椒、豆蔻、沉香、宝石、珍珠、玛瑙、玳瑁、鲨鱼皮、珊瑚等各色外洋商品之中。从这里输出的瓷器、丝绸的数量也数不胜数,刺史、市舶使什么的想要搞点钱,真的太容易了。
    现任海州刺史赵朋望,赵贵妃的堂侄,他几乎不搞钱。
    邵观诚觉得这很可怕。
    圣人难道不知道海州刺史意味着什么吗?但他仍然让你来当了,这就说明了很多事情。
    你只要把海州地方建设搞好了,提供一个安定、便捷的贸易环境,稍稍捞点钱,圣人不会怪罪,甚至可以说是默许的。
    但他居然不搞钱,所图甚大啊!
    当然,邵观诚也几乎不怎么搞钱,主要原因是不值得,太麻烦了。
    妻子嫁过来时,陪嫁物品数百车。据送亲的舅子们说,这些只截止到建极四年。
    这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
    后来问清楚了,原来是藏才部跟着打仗,得到了许多赏赐,也得到了大量战利品,王合挑了许多作为女儿的陪嫁物品。
    邵观诚很是无语。
    再加上他亲王的食邑,以及孺人吴氏娘家时不时送过来的一些财货,他真的不缺钱——吴氏这几年开始经营海贸,所获甚多。
    下了灯塔后,邵观诚来到了衙署。
    今日市舶使又没来上直。他已年近六旬,也是关西老人了,无奈身体不太好,常年告假卧病在家。
    但邵观诚很感激他,因为人家为他“保留”着市舶使的位置。
    衙门内的大小官吏也明白齐王将来肯定要当市舶使的,因此现在也非常客气,没人傻到再玩小心眼。齐王能力固然一般,但身份摆在那里,若将来调离也就罢了,偏偏要接市舶使之职,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死心吧,那个位置轮不到自己了,老老实实辅佐人家。
    “郁洲浦内值役的军士来自沭阳县,初来乍到,或要赏赐酒肉……”有佐贰官员凑了过来,禀报道。
    邵观诚接过公函,仔细看了看后,道:“可。”
    说完,写上批注,用上了自己的官印。
    “有蕃客欲在岛上购地置宅……”一个人走后,又有另一人上前。
    邵观诚看了看,道:“可。”
    “六月蕃舶大至,去年就订了很多瓷器。邢州刺史冯道遣兵将押运而至,超出了蕃客需要的数目……”
    “外地客商越来越多,仓库不够用了,或需新建……”
    “新辟的丙字码头被平海军看上了,他们想要移驻那边……”
    “朐山赵使君送来一批绸缎,要求优先售卖他们的绫罗……”
    “户部来了一位度支员外郎,要求今年九月前就要把税款解送上去……”
    邵观诚随手应付着诸位下僚,不一会儿就处理完了公务,然后找了个舒服点的姿势:躺平。
    父亲说他是咸鱼性子,那就当咸鱼好了。
    有钱花,有女人睡,有小曲听,还有各种美食。闲来无事,还可外出打猎。就这样不挺好么?
    大哥在沙州,殚精竭虑,与回鹘厮杀不休。
    二哥去了岳州,总督对湖南的战事,也是紧张不已。
    三哥在牂州,听闻吃不惯、睡不好,时不时还有蛮獠作乱。
    五弟在辽东苦寒之地,面对着心思难测的渤海人。
    六弟去了蜀中,一边与大小官僚、粗鄙军将虚与委蛇,一边计划着征讨黎、雅间的蛮獠。
    唉,有时候想想挺惭愧的。一帮兄弟之中,就他最懒散,最漫无目的。
    衙门里其实没多少事可做。他数学很好,火眼金睛,又在海关干了多年,从小小的令史做起,对其中的门道太清楚了,下面人想要在账目上作假,不是不可能,但被他查出来的风险很大,没那个必要。
    至于新码头、仓库、衙署的营建,都是小事。
    邵观诚可是有营建士“学历”的,兴之所至,自己就给画图设计出来了,免费,为朝廷省了不少设计费用。
    当然,有时候他懒了,没兴趣,那就交给别的营建士好了——这种官方工程,必须有营建士设计出图、协助督造。
    几年下来,邵观诚其实设计了不少项目。如海关灯塔、怀仁县海堤、朐山临塘陂、涟水龙兴寺等,一开始都没收钱,后来经人提醒,不能扰乱市场,这才开始收费。
    是的,营建士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职业。对于考不上进士,同时又有点数学、工学基础的人而言,真的是条很不错的出路。
    或许无法让你大富大贵,但过上乡绅的体面生活却不成问题,因此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学习、报考的。
    邵观诚从没想过靠营建士致富。当初就是兴趣来了,随手一考,就考上了。然后免费给人出图设计,就当练手,乐此不疲。
    他就是这么一个随性、懒散的人,就是玩。
    ※※※※※※
    刘隐刚才看到了邵观诚。
    这么一个年轻的人被前呼后拥,想不注意是很难的。稍一打听,原来是大夏齐王、海关市舶副使。
    刘隐可太了解市舶使了。
    广州市舶使原来就是他小舅子在做,捞钱嘛,不寒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