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08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九月十五日,雪停了几日后,又纷纷扬扬下了起来。
    其实不算很大,但这预示着深秋的结束,初冬即将到来。
    护圣州西密县城外的驿站内,张全义一行数十人下马暂歇。
    仔细看看,都是出身关北的将吏,这次一并到辽东上任了。
    张全义出任辽东道转运使,正四品下。
    张全恩出任辽东道刑狱判官,从五品下。
    蒋玄晖出任瑕州司马,从六品上。
    前灵州定远县尉金崇文出任瑕州辉发令,从七品下。
    前镇国军小校岳业谋出任仙州扶余尉,从九品上。
    ※※※※※※
    剩下的多是关北诸州吏员、经学学生以及乡勇指挥之类,这次都有机会当官——圣人真的一直在兑现承诺,跟他的人都有富贵。
    张全义本来打算面见一下圣人的,虽然诏书上要求他尽快赴任,并未有觐见的要求。但人嘛,总想进步的。他今年才五十六岁,一点不老,若能见一见圣人,再哀求储婕妤帮着说上几句好话,说不定将来还能当上巡抚,甚至入中枢为相。
    不过听闻储婕妤还在北平府后,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惜了,多好的机会啊。
    护圣州只辖一县,即西密县,原契丹密云县,因其最初百姓来自幽州山后西密云戍而得名。
    这种羁縻地只辖一县,或者不辖县是常态。比如振武军的地盘原本也是一个羁縻都护府,下辖金河一县。
    护圣州西密县的主要人口是奚人和渤海人,种田为生。此时糜子已经收获完毕,百姓又被征发起来,冒雪修建城墙。
    州中传闻,明年护圣郡王要来此地就藩了,城内房屋需改造,城墙也要扩建,不得马虎。
    什么?你说护圣郡王是谁?当然是八皇子邵端奉了。
    护圣州所有人都对这个新郡王很好奇,听闻他明年才十二岁,真能管理好这么大一处地方吗?
    当然也有人对此感到欣喜。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少年,最好倒行逆施,然后逼反全州上下。如果能击杀此人,当能给邵贼重重一击。
    张全义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也不想管。
    七圣州理论上隶于辽东道,实际上转运使衙门也不会过分插手其内部事务,顶多派一些官员过来收税。七圣州主要还是北衙理蕃院代管,直到皇子就藩,再交给郡王府管理。
    “兄长,这几日道上很忙啊。信使来来往往,官吏、武人随处可见。辽东道好大一番造化,圣人对这里是真的上心。”张全恩从马厩归来,说道。
    “圣人这几年多坐镇北京,当然对辽东重视了。”张全义亲手温着酒,道:“你还看到哪些人了?”
    “都是关西将吏,其中一人是折家的折从古。”张全恩说道。
    张全义一惊,道:“折从古乃威胜军大将,怎么也来了?”
    “不知。”张全恩说道:“在山后时看到的,这会估计已经去了辽东了。”
    “莫非折公身体抱恙?在提前交托后事?”张全义思索片刻,道:“威胜军多半要北上了。这支折家军,看样子要交给秦王了啊。”
    “管他呢。”张全恩说道:“如今这个天下,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咱们富贵不缺,做好官便是。”
    “你能这么想,我很欣慰。”张全义说道:“赴任之后,首要之务是囤积粮草、牲畜,开过年来还有大仗要打,此事最为紧要。”
    说完,看了看驿站外的原野。
    风越来越大,雪也越来越大。
    风雪之中,马蹄声从未断绝过。大夏朝廷正以其强横无比的国力,一步步在这片热土上打下自己的烙印。
    被历史撞歪的轨道,似乎在慢慢回到正确的位置上。
    第二十一卷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001章 红利
    高说深一脚浅一脚走在雪地里,气喘吁吁。
    不过,终点很快就到了。
    一片废墟!
    这就是大夏建极七年的平壤。除百余户民家之外,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连天衰草。
    “王京已经成这副模样了么?”高说看了有些感伤。
    他在形形色色之人的注视下,踏着薄薄的积雪,走进了故高句丽国的王京。
    “唉!”高门大宅的石阶之上,满是枯萎的青苔。
    走过坍塌了一半的围墙,入眼所见,都是了无生气的枯草。
    枯草之间,还有一粒粒的羊屎,显然有农人牵着羊儿过来啃食荒草。
    一只狐狸吓得从黑漆漆的正厅后逃了出去。
    高说的眼神更加暗淡。他也是高氏族人,眼见此景,宁不伤心耶?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新罗攻留驻百济之唐军,煽动高句丽遗民叛乱,燕州道总管李谨行、东州道总管高侃率军征讨,收复安市城、平壤等地,石门之战大破新罗军。新罗王遣使纳贡谢罪。”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新罗毁约攻百济,上遣刘仁轨率军征讨,七重城之战,大败新罗军。新罗王复遣使上贡谢罪。”
    “仪凤元年(676),安东都护府治内迁至辽东城(辽阳)。新罗大喜,趁机把国境北推到浿水。”
    “从那以后,你们便直面新罗的威胁。而今渤海势衰,新罗人又对浿水之北垂涎欲滴,你等待如何?”
    回过神来之后,高说问道。
    他身边围了一圈人,多是高句丽遗民土豪,在浿水之北、鸭绿江以南这一片,颇有影响力。更准确地说,他们是此地实际上的主人,二百多年来未曾变过。
    “夏主不愿重设都护府,那与渤海何异?”有人忍不住问道。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夏国如果设一个都护府,羁縻统治的话,他们是愿意归顺朝廷的。但据已经返回的使者说,夏主并未给出明确答复,这就让人不太舒服了。
    九十年前,他们通过奋战,摆脱了渤海国的统治,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遣使至长安入贡。其他时间,他们都是渤海的属国,根本没有自由——当时渤海国在短短二十五年间,王位五易其主,故给了他们机会。
    但自渤海宣王大仁秀继位后,渤海中兴,击败新罗,断绝了高丽后国在渤海、新罗之间摇摆骑墙的可能,羁縻统治了十七年后,改土归流,高丽后国在事实上亡国,至今已七十二年。
    七十多年了,他们其实已经接受了高句丽不可能再回来的事实。但在看到渤海势衰之后,很多人又动了小心思,建国的可能又被提上台面,并且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
    如今唯一的障碍,就是夏主会怎么看待了。
    “诸位,我也是高句丽后裔,有些话就直说了。”高说是在营州投降的高句丽遗民土豪,如今担任正八品下的营州司功参军事,见识了大夏新朝的武功后,已经不作他想,一门心思在大夏为官了,只听他继续说道:“圣人亲征,数月灭契丹,复攻渤海,摧枯拉朽,连战连捷。如此威势,我就问问尔等,可能挡之?”
    “新罗弥勒王也对浿北有兴趣,夏主确实兵多,但能不能劳师远征,还是个问题。我等可以借弥勒王之势,与之分庭抗礼。”
    “弥勒王曾言,‘往者新罗请兵于唐,以破高句丽,故平壤旧都鞠为茂草,吾必报其仇!’其有此志,或愿出兵相助。”
    “弥勒王大将王建向称骁勇,他若北来,胜负未可知也。”
    高说听了,冷笑连连。
    他调查过,知道弥勒王名为弓裔,是个黄巢之流的贼帅。打下一大片土地后,建国称制,定国号“高丽”,几年前又把国号改为“摩震”。建年号圣册,公然称王。
    弓裔的野心是比较大的,实力也很强,南攻百济、新罗,又北窥浿水,试图占领平壤,将国境线推到鸭绿江。
    高说笑他们与高丽弓氏勾连,实属与虎谋皮,将来怎么死都不知道——渤海曾经吞并了他们,大夏意欲吞并他们,难道高丽就不想吞并他们吗?
    “夏虫不可语冰。”高说大笑三声,道:“待明年,大夏天兵一至,你等人头落地之时,不知会不会后悔?”
    “你!”
    “胡言乱语,妖言惑众。”
    “好毒的心肠!”
    “夏主未必会劳师远征。”
    “不会远征?”高说嗤笑道:“前唐高宗时,两次遣兵东征,大破新罗。当是时也,辽东遗民早已内迁江淮,沿途一片荒芜,这么难都来了,而今营州、安东府经营有年,渤海西京、南京更不是荒郊野岭,军粮筹措并不困难,为何不来?”
    “来了又如何?一定能赢吗?”
    “新罗连渤海都打不过,弓氏就很强吗?”高说反问道。
    “三国乱战,弓氏也是死人堆里滚出来的,所谓开国精兵也,如何不强?”
    “大夏秦王邵承节,不到两月时光,连下渤海瑕、河、桓三州,勇不可当。而今王师就在桓州,你要不要试试?”高说脸上带着嘲讽之意,说道。
    “年少恃勇,取死之道也。”
    “不熟悉山川地理,随便一条小道,伏兵就能败他。”
    “高丽有军将渡河北上,我等见过,确为强兵。”
    “那些兵强不强先不论,但我怎么觉得,他们要杀了你等,夺占平壤之地呢?”高说哈哈大笑,为这些人的天真、嘴硬而摇头叹息。
    “弥勒王赏了不少财物,温言抚慰,显是仁君。”
    “弥勒王可能要统一三国了,其势更强,且许我等世袭官位。”
    “我们几家已在浿水筑城十三座,遣兵戍守,弥勒王应不至于乱来。”
    ※※※※※※
    高说就像头好斗的公鸡一样,舌战群雄,一点不落下风。期间把这些高句丽遗民土豪们列举的各种事情批驳得体无完肤,且言辞辛辣,几乎让人恼羞成怒,要当场动手。
    但高说夷然不惧,东骂一句,西骂一句,斗志昂扬。于是气氛愈发紧张,眼看着就要谈崩了。
    “够了!都少说两句!”众人纷扰间,一年约四旬的中年人走了过来,手里还提着一把滴血的长剑。
    高说眼神一凝,心中有所猜测。
    土豪们则有些惊讶,讷讷不知所言,显然此人的威望是很高的。
    “高将军。”高说躬身一礼。
    此人名叫高昭望,高德武后人。
    高德武是高句丽亡国之君高藏第三子,武攸宜的外甥,曾经当过安东都督,高丽后国就是他偷偷建立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