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95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说话。
    “非我试君等。”李嗣本说道:“尔等家业多在晋阳,猝然南投,损失不小,我心中又如何过意得去?真的,想走的现在就可以走,我不阻拦。”
    话说到这份上,有几人上前,躬身行了一礼,道:“非不愿为指挥使效力,实在是……”
    “我明白。”李嗣本拍了拍他们的肩膀,道:“日后或还有相见之日。”
    几人感泣,依依惜别之后,翻身上马离去。
    不光他们,还有千余骑也跟着走了,自奔晋阳而去。
    李嗣本叹了口气,继续站在那里,静静等待。
    投降的念头,在他心中翻腾好久了。之前一直没下定决心,此番大败,他猛然意识到了河东、幽州的前景将变得极为灰暗,挣扎犹豫到今日,终于下定了决心,率部投降。
    可笑李存璋通过此地之时,还再三嘱咐他伏击夏兵,挫一挫他们的锐气,结果却是这番模样,李存璋估计也始料未及。
    但说实话,李嗣本算是厚道人了。
    一没有阻拦自愿离开的将士,二没有反戈一击,已经很对得起老东家,没什么可过多指摘的。仗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尽力了。邵树德委实太过狡猾,打仗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同时,还厚重稳妥,不给你一丝一毫的机会,能怎么办?
    其他人爱咋样咋样,反正李嗣本是准备降了,并且与手下们统一过意见。如今,最后一批心中有疑议的人也走了,这样也挺好。
    李嗣本已经等到亥时才遇到了追击过来的夏军主力,并第一时间派人上去接触。
    李璘听闻有些惊讶。因为在前边开路的骑军来报,李嗣本部原本埋伏在树林后,看到当先追击而至的夏军骑兵,出来阻了一阻,没让他们通过,给正在逃跑的晋军争取了点时间。这种表现,让李璘下意识觉得李嗣本是在这边断后的,刚想与他动手呢,没想到人家主动降了。
    “李将军真是厚道人。”李璘看着站在他面前的李嗣本,叹道。
    “但凭本心做事,不求其他。”李嗣本答道。
    “你为何降?”李璘问道。
    “叔父英明神武,不可阻挡,故愿降。”李嗣本说道。
    “也罢。”李璘道:“我派人领你等回返沧州。突将军康军使正在围攻沧州城,你听他调遣。”
    “好。”李嗣本也不废话,立刻应下。
    捉生军两千骑离开后,李璘当半夜时分进入了空无一人的长芦县城。
    贼军走得十分匆忙,竟然连这里也不愿留兵阻遏。
    十月初三,在老鸦堤追上一股晋兵,杀敌逾千,俘千三百人。
    十月初四夜,至芦台军。这次遇到了晋军较为激烈的抵抗,厮杀半夜,俘斩三千余人,克城。
    十月初五,正式进入幽州镇地界。而这,或许是艰难以后,朝廷王师——不论是哪个朝廷——从南向北,第一次进入幽州。
    毋庸置疑,此乃历史性的一刻。
    当千余天雄军儿郎饮马永济渠畔,兵锋直指独流口的时候,幽州人从心理层面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夏人在平州登陆,你还可以说是偷袭。但这次从南境势如破竹打过来,是毫无花巧的正面胜利,就没有任何借口了。
    或许,时代真的变了。
    ※※※※※※
    就在李存璋逃跑后的第二天,苦守南皮县多日的卢彦威收到消息,终于撑不住了。
    他带着仅存的万余兵马,一路狂奔,结果在永济渠畔被龙骧军追上。
    卢彦威亲临一线,带着亲兵都反复冲杀,一连换了三匹马,浑身受创五六处,最终还是以惨败收场。
    困兽之斗的沧景兵被斩首五千余,俘虏逾六千。卢彦威仅带着三千余人狼狈过河,窜入瀛洲境内。
    葛从周指挥各路兵马,一路追击。
    卢彦威奔景城,龙骧军追至,克之。
    卢彦威转奔河间,龙骧军追至,一日拔城。
    卢彦威奔莫州,龙骧军追至任丘,败晋军土团乡夫千人,任丘官吏逃散一空。
    卢彦威又跑,身边只剩下了亲随数百骑。人人形容枯槁,垂头丧气,若不是一股气吊着,早就自裁了断了。
    十月初四,王镕遣兵北上,定难军与其大战,并在闻讯赶来的义从军一部的支援下,将其击退。
    王镕复又遣使求和。
    葛从周懒得理他,留下义从军一部监视成德后,自领龙骧军主力两万余人,直奔莫州而去。
    晋人在幽州的统治,已呈土崩瓦解之势。
    第034章 名城
    十月上旬,臧都保、葛从周两路继续向北发展。
    他们一面四处征粮——说难听点就是劫掠——一面派人劝降途经各县。
    各县早就没了武夫,城内空虚无比。留守的文官商量了下,直接请降。
    为免各级官吏中的武夫反对,他们打着暂且服软、隐忍等待的旗号,最终成功投降。
    十月初九,龙骧军进抵莫州,这次算是遇到了真正的抵抗。
    卢龙军使李存矩带着三千多残兵败将坚守此地。葛从周下令攻城,结果只打了三天,李存矩临时征发的莫州乡勇便大规模叛乱,夏军抓住机会,攻入城内。
    关键时刻,卢龙军也有一部分人反了。
    李存矩率十余亲兵出逃,卢龙军校元行钦单骑追斩之。
    至此,瀛、莫二州大半落入夏军手中。
    另外一路,天雄军攻克独流寨,杀敌千余,余众溃散。
    十月十二日,攻克淤口关。守关的数百晋兵及两千土团乡夫被杀散,降者逾千。
    十月十六日,至益津关,激战三日夺城,俘斩两千余。
    淤口关,在今霸州信安镇。
    益津关,宋置霸州,今霸州市。
    十月二十一日,在搜集完粮草,并派人南下联络龙骧军后,天雄军马不停蹄,继续北上,直趋固安。
    夏、晋双方的士气,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以天雄军为例,一路追着晋兵,长芦县、芦台军、老鸦堤、独流口、淤口关、益津关六战六捷,俘斩敌军万余。
    晋人一路逃窜,一路留人断后,但始终断不了后,总是只能稍稍阻挡一下追兵的脚步,延缓个几天,然后又被人迫近。
    再加上所谓的门户之见,他们留下来断后的都不是什么嫡系人马,战意很差,断后效果十分有限,反倒不断死人,徒伤士气。
    李存璋这人,格局也就这个样子了。
    ※※※※※※
    比起拔腿先溜的晋军,困守沧州城的卢贶的动作就太慢了。
    十月初三,天雄军已追到老鸦堤,卢彦威正在瀛洲四处乱窜,卢贶在终于下定决心,举家北逃。
    攻打沧州的主力是各路杂牌及土团乡夫,突将军两万多人纯属压阵的,偶尔上一把,但最残酷的攻城战还是由杂牌们来进行。
    截至十月初三,赵匡明手下的江陵兵几乎已经消耗殆尽。
    这三千人中,多少死于野战,多少死于攻城,多少死于叛乱后的镇压,已经很难数的清了。反正结果摆在那里,全军覆没。
    远在泰山宫的邵圣听闻,“大怒”,下旨“切责”——这个其实半真半假,把人全消耗光,真不是邵圣的本意,他原本想着消耗个六七成就差不多了,无论是死于敌人之手还是大夏禁军之手,臧都保下手确实有点狠。
    于是乎,他将赵匡明召到齐州,温言抚慰,给予赏赐。至于死去士兵的抚恤,本来是没有的,例来他们的待遇和土团乡夫一样,平时没工资,全靠打仗时的赏赐。
    死了还不一定有抚恤,全看当时财政状况如何。如今一人给两匹毛布,由朝廷发放,另给一斛粮,由当地官府发给。
    由此可见没有编制是多么悲哀。国家财政根本不可能负担得起所有人的开销,尤其是死伤人数最多的土团乡夫。朝廷应付禁军就焦头烂额了,余钱花费在州兵身上,真就剩不下什么,有的人死了——也就白死了。
    打到今天,诸葛泰的四千巴州兵,已不足千人。
    诸葛尚仁的三千多通州兵,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数目。
    龙剑兵伤亡过半,还剩不到三千。
    河陇蕃兵万余人,这会还有六七千。
    伤亡都很大,都经历了不止一次叛变,开小差逃跑的不计其数,活下来的差不多又到阶段性极限了。
    再强行驱使他们打仗,不但杀不死几个敌人,自身伤亡可能还会急剧增加,属实得不偿失。不过战事紧急,各部都在奋勇追击,就你被挡在沧州城下,像话吗?还是得勉力作战!
    今天一大早,赵俭、梁向俭全副武装,在大群亲兵的严密护卫下,至一线督战。
    这么严密的安保等级,防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手下的兵。如今武夫们也看出来了,中上层军官全他娘的被邵圣收买了,或者被迫与邵圣合作,就他们底下人最惨。
    赵俭等人也注意到了。他们是惜命的,走到哪里都带着平日里好吃好喝伺候、收买得结结实实的亲兵,只要不是大规模叛乱,少数刺头鼓噪,根本成不了事——是的,他们受夏军压迫,但夏军也在保护着他们,双方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今天还得打,我部先攻?”赵俭看向梁向俭,问道。
    “谁先谁后又有什么区别?早晚的事。”梁向俭的脸色很臭,话中不无怨怼。
    是,他们最初进入青海,靠的是邵圣。但他们如今已然在当地扎下根来,并趁着镇压吐蕃人叛乱的良机,吞并了不少被打残的部落,然后与羌人联姻,互保互助,地位日渐稳固。
    朝廷以往主要从吐蕃那里抽丁,这次把主意打到梁家部、罗家部、杨家部之类的头上,梁向俭心中暗自发憷,同时也醒悟了:朝廷是看谁实力强就折腾谁、消耗谁,纯粹在玩弄权术,搞平衡。
    但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则是另一回事。你敢反抗吗?
    前唐太宗征高句丽,契丹酋豪不屁颠屁颠地出兵助战,哪怕他们根本不喜欢唐人。说多了都是泪,闹心。
    赵俭闻言点了点头,不再多言,立刻下去督促攻城。
    很快,两千龙剑兵及五千土团乡夫跟在攻城器械后面,发起了攻势。
    战斗进行得有气无力,对双方而言都是,但死人却一点不少。
    赵俭目不转睛地看着,默默期待最后一点本钱不要消耗得过快。他很清楚,自己没有机会再回到龙剑镇了,募兵更不可能,因为地盘都没有。
    在大夏新朝,地盘是顶顶难弄的东西,极其稀缺。以目前的状况,赵俭已经不做任何幻想,没戏了。
    前方突然爆发了热烈的欢呼。
    正在走神的赵俭连忙望去,却见城头的守军像中了邪一样,不再奋力厮杀了,而是呆呆地看着,间或大呼小叫,不知道在干什么。
    “城内哗乱了!”赵俭精神大振,下意识瞟了一眼梁向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