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90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上马,出发!”杨弘望挥了挥手,直接翻身跃上马背,道:“别让贼子都跑了!”
    “杀贼!”众人纷纷起身,紧跟在后面。
    草原之上,马蹄声再度急促起来。
    这次有千余辅兵随军,总计近五千骑,一路向东,直奔兴和县而去。
    大地震颤不休,既有夏军的马蹄声,也有四面八方合围来的契丹骑兵的马蹄声。
    双方在兴和县西数里再度遭遇,银枪军数千骑顶着敌军的箭矢,一冲而破。
    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们的脚步。
    数千人冲到兴和县城下,据守城内的一千镇兵、两千余蕃兵大喜过望,勇气倍增。他们甚至打开了城门,配合银枪军作战。
    骑弓已经上了弦,战马所过之处,先与敌人对射了一把,双方各自惨叫着倒下不少人。
    杨弘望胸中溢满怒气,长枪狠狠刺进一名敌人胸膛。敌骑一声不吭摔落在地,马鞍后的绳索猛地拉直,顿了一顿之后,又松弛开来——贼骑尸体已被远远甩在后面。
    他收回长枪,再度向前刺击。
    方才冲锋之时,他注意到副使折从允中箭落马了。
    老折之前在后方,屁事没有。这才甫一随军,就中了流矢,太也倒霉。
    银枪军的冲锋让契丹骑兵大乱。
    他们已经隐约知道很多事情了。之前辎重部队先走的时候,他们还没什么感觉,等到战斗部队也分批撤离之时,心中已有明悟。这会遇到冲杀过来的夏人,战斗意志急剧下降,特别是在被连续冲散好几回之后,愿意拼死抵抗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阴山镇兵手持火把,直冲契丹人的营地。
    及近,先是一轮强劲的步弓齐射,然后大喊一声令下,冲杀上去。长槊刺来刺去,火把丢来丢去。不一会儿,一片又一片的帐篷被引燃,契丹人丧失了所有斗志,打马弃营而去。
    银枪军紧紧追在后面,弓矢连发。每一次弦响,都有若干人倒地。
    契丹人也不傻,尽量分散开了,朝各个方向逃跑。
    夏军没有分兵,紧追着最大的一股敌人,死死不放。
    让你跑,让你跑!老子追定了,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捅下来。
    ※※※※※※
    阿保机已经离开仙游宫,抵达了三泉之地。
    他放弃了。那个地方实在难搞,怎么都打不下来。因为听闻是邵树德的行宫,他一度非常感兴趣,想给他落个面子。只可惜打来打去,死伤了不少人,守军却越战越勇,城墙破了拆宫殿修补,人死了征发丁壮上阵,守将拓跋金甚至自作主张,将宫中财物取了出来,赏赐给部落兵们,以激励士气。
    阿保机一直在密切观察着整个战局,只能说守军的顽强意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若在平时,他可能还有时间慢慢磨。但眼下已是八月下旬,草原的深秋已然到来,没有多少时间挥霍了。
    所以,他果断决定撤退。
    撤退并不是一时兴起。事实上自辽阳、盖牟、新城等地的消息传回来后,即便他还有所犹豫,但各部落酋豪、贵人们却纷纷劝谏,力主撤兵。
    阿保机与众人详细分析了此时撤兵的厉害关系,认为可能会造成不小的损失。但八部之中,突举、乌槐、突吕不、品四部坚决要求撤兵。与迭剌部交好的楮特部、回鹘述律部模棱两可,一方面他们也想撤,另一方面又与阿保机关系密切,不愿拂他的面子,故没有表态。
    但阿保机何等心细,自然看得出他们的倾向——至于乙室、涅剌这种出身三耶律的部落,自然与迭剌部同进同退了。
    阿保机与海里私下里密谋,最终于七天前定下了撤退的大计。
    而撤退第一阶段,主要是两件事,即不退反进,主动发起进攻,让夏人胆寒,另外就是让速度较慢的辎重先走了。至于财货和俘虏,战争途中就往后送了,此时甚至打了一个往返,部落里又拉了一大批糜子过来,供给军需的同时,准备再往回拉财货和俘虏——胃口那是相当不小的。
    当八月十四日阿保机当众宣布撤军后,突举、乌槐、突吕不、品四部夷离堇大喜。阿保机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计划,要求此四部西出,主动进攻。四部夷离堇虽然不太情愿,但阿保机已经让了一步,又是八部夷离堇,素来战功赫赫,带领大家得了很多好处,他们也不便反对,故领兵前出。
    只不过,这个战斗意志可能就成问题了!
    这不,主导进攻兴和城的突吕不部被夏军突袭,四散奔逃的消息很快传回了三泉。
    正在督促奴隶割草、晾晒的阿保机闻言一怔,与萧敌鲁、海里等人对视一眼,立刻走到一边说话。
    夏人来得有点快,而且追得十分坚决,这让他们感到有些棘手。
    这帮南蛮!
    之前打仗有气无力,一路溃退,这会倒神勇起来了,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有什么阴谋。撤退之事要抓紧了,能瞒过夏人七天,已经是赚了,不能指望更多。否则,原本轻松惬意地撤退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溃退。
    “夷离堇,此番辽阳之战,损失最大的便是品部了。”海里的关注点有些奇特,只见他咳嗽了一下,说道:“突吕不部在兴和大败,据信使所言,他们也弄不清损失了多少人。乌槐、突举部尚在云、朔,楮特、品部尚在柔州东北境。夏人似已看破我撤军之谋,如何调兵遣将,可得慎重。”
    阿保机会意。
    这个海里出身楮特部,甚至是遥辇氏的族人,但早早投靠自己,满肚子坏水。他的言外之意,阿保机很清楚。
    迭剌部其实也派出人手西出了。由耶律欲稳统率,以少量本部精锐为骨干,辅以六部奚及大量奴部,绕道北线。总体而言,这一路人马浅尝辄止,见到夏人有备之后,少少交战便撤了,损失轻微,极大保存了迭剌部及其盟友、奴部的实力。
    “给欲稳传令,让他见机行事。”阿保机说道:“不要恋战。遇到大队敌军,与友邻护卫援应,且战且退,尽可能保存实力。”
    “再给乌槐、突举部传令,可以撤了。如果觉得原路返回危险,可先退入河东境内,绕道返回。”
    “楮特、品部同样如此。容易退回的直接向东撤,不容易的,退入云、蔚,再想办法回来。或者直接向北突围,让欲稳接应他们。那个方向,地接鞑靼,夏人未必会注意。”
    “让术里整顿兵马,再把亲军都召集起来,随我南下。”
    阿保机在一瞬间做出了决定。
    海里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突吕不部,还是要救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术里是奚人可汗。对,就是去诸叛投夏人之后,契丹人推出来的新奚王,以统合部众,此次也跟着出征了。在去诸大败而逃之后,阿保机把许多俘虏交给了术里,术里感激涕零,这会还是非常听话的。
    亲军就是可汗亲军,有一万多人,是契丹八部最精锐的兵马。他们不用干活,自有其他牧民供奉,只需专心琢磨打仗便是。多年来一直由阿保机统带,装备精良,屡立战功,是一支十分可靠的力量。
    阿保机带这两部分人南下接应突吕不部,赚取名声和威望,是非常合适的。
    事已至此,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都是上过阵、有宝贵的军事经验的牧人,希望能多撤回来一些吧。海里已经别无他求,败了就是败了,只要尽可能收拢人马带走,以后就还有机会。
    第053章 果断
    “嗖!”一箭飞出,敌骑惨叫落地。
    不过一时未死,慌不迭地站起身来,却见又一骑从旁掠过,厚实的马刀轻轻划过。
    惊天动地的惨叫声响起。
    敌骑的肚子被划开了一个大口子,喷涌出大股鲜血。他跪在地上,徒劳无功地将流淌出来的肠子往回塞。塞着塞着,软倒在地,再无声息。
    又一契丹骑兵迎面冲来,杨弘望的亲兵们破口大骂,居然敢对着主将直冲,胆子不小。一瞬间,七八件兵器招呼过去,契丹骑兵头颅飞上天空,战马驮着无头尸体冲出去十余步,轰然倒地。
    剩余的贼骑见状,根本不敢停留,四散而逃。
    夏军追了一阵,又干死了数十倒霉鬼,这才停下来休息。
    这是场遭遇战,毫无疑问。
    双方的碰面就很突然。夏军猪突猛进,契丹正在撤退途中,看他们的规模似乎也是某个大部落中的小股兵马,兴许就是在兴和城外狼狈逃窜的契丹骑兵的一部分。
    经过审讯俘虏,夏人已经知道他们来自突吕不部,一直分散在兴和、御夷一带。
    另外,八部夷离堇阿保机在三泉一带驻守,这个消息也打探出来了。
    一路上杨弘望都在权衡利弊,未能下定决心。此时击溃这股突吕不部的贼子,斩首百余级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怕个鸟,继续冲!
    亲兵给他拿来了硬得像石头一样的腌肉干。杨弘望一把接过,在燃起的火堆上烤了烤,然后便撕咬着大口嚼吃起来。
    他的脚边躺着一具尸体。双眼圆睁,嘴角溢血,身上没有明显的伤口,估计是被钝器砸死的。
    一脚将其踹远了之后,拿起牛皮水囊,灌了两口烈酒。喝完之后,又递给身边亲将。亲将喝完,又递给亲兵。
    “大兄。”一身背认旗的少年匆匆走了过来。
    “何事?”杨弘望头也不抬,继续吃肉。
    那是族弟弘信,少习武艺,在麟州好勇斗狠,与折家的少年郎们打得不可开交,实在没得治了,便让他带着数十家兵出来历练,免得在老家祸害他人。
    “方才打扫战场,见一贼酋伤重未死,还会说官话,乞求给个痛快。我便审了一审,原来阿保机遣人南下收拢突吕不部溃散军士,还说要亲率大军前来救援。”杨弘信兴奋地说道:“这下更要北上了,干他一票!”
    杨弘望一愣,面露喜色。
    族弟弘信今年才十五岁,就有这般志向。他这个做兄长的,如何能被比下去?
    “兄长……”杨弘信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若能在阿保机面前打个大胜仗,圣人闻讯,不还得大大褒奖咱们杨家?如此,折氏何足道哉?”
    “别乱说话!”杨弘望斥了一句。
    麟州有两个土豪家族,即折氏、杨氏。
    折氏从前唐贞观年间就盘踞麟州了,以武艺传家,远近闻名。杨家则是书香世家,出身弘农杨氏的一支,但到了麟州后,与艰难以后的大多数世家一样,子弟大批量习练武艺,转型为地方豪强。
    杨家也很得今上信任。杨安贞、杨安吉这代人在夏朝建立前就帮着邵圣打理麟州地方,安贞子杨爚更是官运亨通,已当上了北衙枢密使,显贵已极。
    杨家第三代弘望、弘殷都已是军中大将,如今稍年轻些的弘信、弘荣也冒出头了。
    杨弘信生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杨弘荣生于乾宁二年(895)。前者已来到军中历练,后者因为自小聪颖,被送去读书,打算以后操持族业——此二人都是杨爚之子,杨安贞之孙。
    杨弘信在后世史书上被记载为“杨信”,为了避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名,卒于后周广顺元年(951)。生子杨重贵、杨重勋,重贵投北汉刘崇,被赐名“刘继业”,后改名杨业,弓马娴熟,绰号“杨无敌”;重勋投后周,后附宋,官至节度使。
    麟州杨氏也算是邵圣起家的老人了,颇受优待。以如今这个状况,自然不可能如同历史上那样两头下注,只能老老实实给大夏扛活了——你这根正苗红的关北核心成员,别人也不敢收啊。
    “我意已决,东进、北上!”杨弘望起身说道。
    杨弘信大喜,不过很快就吃了记爆栗。
    “上了阵,别毛手毛躁。”杨弘望叮嘱道:“阿保机贵为八部夷离堇,身边岂能没压箱底的精兵强将?我军兵少,若见贼势凶猛,不可胡乱硬冲,当以搅乱贼军阵势,打击贼人士气为主。这里不是契丹人的家,贼子们归心似箭,未必有留下来拼命的决心。稳扎稳打,便是大功一件。我杨家,已经不需要滔天之功了,得了也未必是好事。”
    杨弘信张大了嘴巴。打个仗而已,也这么多弯弯绕?
    杨弘望不管他,立刻吩咐亲兵去传令。
    等到入夜,又一队辅兵赶来。杨弘望拣选了数百名敢打敢拼、武艺出众之辈,下令灭了火堆,最后一次检查器械,随后悄然北上。
    这一走,就是整整三天时间。八月二十八日夜,大军一路向东,抵达了赤城镇故城。
    一路之上,也遇到了多股撤退中的契丹兵马。
    没说的,扑上去冲杀就是了。契丹人急着跑路,不知道后方还有多少夏兵追来,已经没有太多与你缠斗的心思,因此只稍稍抵挡一阵,便借着复杂的地势逃走了。
    银枪军也不穷追。只打扫战场,收拢马匹,收集干粮、武器,以为持久作战计。
    做完这一切,他们便不顾一切继续北上,直往三泉冲去。
    二十九日,阿保机亲率可汗亲军、奚及奴部兵马三万余骑南下至御夷镇故城。听到溃兵带来的消息后,立刻下令加快进军速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