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88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合是新任三泉巡检使,乃藏才党项的首领,从木剌山迁移而去。过去一年间,与契丹厮杀过多次,是燕北草原最大的单一部落势力。
    他们在附近区域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却没有收到消息,那这消息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了。
    “陛下今岁可有出兵契丹的打算?”陈诚率先站了出来,问道。
    “没有。”邵树德说道:“兵力不足。光靠阴山诸部和飞龙军,没有必胜的把握。”
    “陛下,既如此,不如将银枪军调往柔州。”陈诚建议道:“该部正在怀州牧场休整。可令虢州、沙苑等牧场准备好草料,关内、关北二道提供协助,快速前往柔州增援。”
    邵树德想了想,没有立刻做决定。
    银枪军刚结束魏博的战事。调走之后,中原就没有成建制的轻骑兵部队了。
    “罢了,调过去吧。”邵树德说道:“银枪、飞龙二军,阴山第一镇、第二镇统归柔州行营都指挥使梁汉颙节制。丰、胜的府兵改革推行得怎么样了?”
    “还在进行中。”
    “这次便不用他们了。”邵树德说道:“阴山诸部开始征丁,以五万人为限。”
    “遵命。”北衙两位枢密使一齐应道。
    邵树德盘算了下,飞龙、银枪二军三万人,阴山五部五万人,奚王去诸、仙游宫部也能出个一万余人,再加上镇兵部分人马,这就是十万众了。
    对付契丹应该是够了,但若河东加入战团,则可能不够。
    “河西道征发蕃兵,以三万人为限。”
    “河套嵬才部出五千人,横山党项出万人。”
    “关北道州军征调两万人东行。”
    “平海军暂隶安东行营节制,许邵嗣武、符存审便宜行事。”
    邵树德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涉及到的南衙枢密院、北衙枢密院、兵部、户部等官员纷纷出列,各自领受任务。
    甚至就连秘书监、翰林院都有任务,他们要写征讨敌人的檄文。
    整个朝廷的战争机器,又一次转动了起来,这次涉及到的部门更多,更复杂,也算是为今后在草原的大规模用兵做演练了。
    第030章 汇聚
    建极二年五月十八,阴山南北又开始了动员。
    北衙上枢密使杨爚特地赶到了胜州督促。
    枢密使都来了,下面人自然不敢拖拉。更有甚者,部落酋豪分头下到各个牧地,催促牧民们停下手里的活计,火速前往胜州集结。
    一时间,丰胜二州的大驿道之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刘绣娘坐在家门口的槐树下,静静地看着远方。
    她家现在阔气了,前后三进的院落,修得漂漂亮亮。儿女们也都成家了,都住在左近,往来方便。
    这些年,陛下私底下给了不少钱。李延龄、卢怀忠等公卿将帅也派人送了钱帛。事实上不光她家了,陛下早年队里的兄弟,在乾符五年之前死伤的,都陆陆续续得到了大笔赏赐,还有人家的子弟被选入宫中充当侍卫,光耀门楣。
    丰州上下,谁敢说今上不好?怕不是要被打死扔在草丛里,让野狼去啃。
    驿道上又走过一群人。
    看他们的装束,绝对不是丰州左近的蕃人,甚至连鸊鹈泉庄浪部都不是。本地人都知道,鸊鹈泉、可敦城、地斤泽、库结沙等地的蕃人,会说官话的不少,装束上也和传统蕃人不太一样,应该是介于汉人、蕃人之间,与这帮纯纯的粗犷蕃人大不一样。
    “一帮兔崽子,得和县里说说,下一拨人走北边草原,不能再过丰州了。”里正陈大头走了过来,抱怨道。
    刘绣娘笑了笑,继续编织手里的羊毛衫。
    陈大头咽了口唾沫。
    刘绣娘的丈夫早就死了。发配河陇之后,圣人亲自下令寻找,结果也没找到,大家都说已经死在哪个荒郊野岭了。
    这么个俏寡妇,若说没人眼馋是不可能的。但四里八乡都传闻绣娘与今上有一腿,她的丈夫是被圣人弄死的。连“作案人”都有,李延龄、卢怀忠将其秘密抓来,关开闰把风,李一仙、钱守素出手,用弓弦将其缢死,抛尸山谷。
    听起来有些离谱,但老百姓就爱听这些八卦,还深信不疑。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确实没人敢打这个女人的主意。就连县、乡官吏都受到影响,对她客客气气的——万一是真的呢?圣人有什么爱好,你不清楚吗?
    “大军过境,人吃马嚼,寸草不生,唉!”陈大头说了一通,见绣娘不搭话,灰溜溜地走了。
    绣娘抬头看了看远处河岸边的水车。
    车声隆隆,将一桶又一桶水提上岸来,汇入陂池之中,再慢慢流淌至田中,滋润着田里正节节拔高的小麦。
    水车之畔,一大群蕃人围坐在地上。他们搭起了帐篷,取水做饭。
    饭食是县里提供的,从仓城内运出的陈米,数量肯定不够。蕃人还得自己取了一些奶,再挖些野菜,将就着对付。但前面过境的蕃兵已经把野外的牧草一扫而空,新草还没来得及长高,牛羊吃不饱,又如何产奶?
    里正说得也没错,这条路不能再走了,得缓一缓。野外的牧草,看似是无主之物,但本地人也经常赶着牛羊过来放牧。现在什么都没了,唉,大家都不容易!
    驿道尽头又涌来一队骑士。
    他们并未走远,而是四处巡逻。很明显,这是被临时征召起来的府兵,出来维持秩序的。
    刘绣娘不知道大安县有多少府兵,但确实有,她甚至还见过。
    数百名操着外地口音的军士,分散到各个村落间,麻木地接受了归属于他们的田宅、果园和少量牲畜,在折冲府的兵册上留了名。
    他们不会种地,大伙都看出来了。
    官府帮他们雇了一些蕃人,但数量太少。于是有人开始逃跑,不过很快被抓了回来,下场不知道,但应该不会好。
    这么好的世道还要跑,辜负了官家的一片苦心,纵是死了也活该。
    太阳渐渐落山。刘绣娘收拾好了东西,提起马扎,回家做饭去了。
    ※※※※※※
    “这般景色,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司马邺下了马,掬起一捧水,洗了把脸,感慨道。
    他也是老人了,孟州温县人,现任关北道转运使。
    早些年间,他在王卞的华州幕府任判官。
    邵树德进取河南的时候,设邵州,司马邺转任邵州别驾兼馆驿巡官。
    乾宁三年(896),升任河南府少尹。
    大夏建国之后,调任关北道转运使。
    司马邺是专业官僚。干一行爱一行,到某地任职,就把屁股坐到某地。比如朝廷与关北道谈赋税分割的事情,就谈了很久,也没理出一个头绪来。直到这会战争动员,这件事就无限期搁置了,毕竟战争期间谈这事不合适。
    “司马漕司该多出来走走,其实这大漠景象,也挺有意思。”说话的是关北道都指挥使氏叔琮。
    作为梁军降人,他能当上这个职务,不得不说是一场造化。但很多人不清楚这场造化是咋来的,很是纳闷。这小子在朱全忠帐下的排名也不靠前啊,怎么就被圣人看中了,当上了都指挥使,管理全道州兵。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禁军大将多多少少看不起州兵,也不太愿意来管理州兵。缺乏竞争,或许是氏叔琮上位的重要原因。
    氏叔琮对这个职务非常珍惜。
    没有赋闲过的人不知道歇下来的痛苦。平头百姓就盼着闲一些,轻松一些,但他们这种当过大将的人,平时前呼后拥,门庭若市,风光无比。可一旦赋闲在家、门可罗雀的时候,不知道有多痛苦。这种心理、地位上的落差,一般人很难接受得了。
    因此,氏叔琮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总体而言是非常卖力的。
    他几乎每个月都要跑一个州,然后蹲在那里,狠狠操练军士,提高其技战术水平。
    关北承平多年,曾经的州兵骨干被陆陆续续抽调走,剩下的人不说歪瓜裂枣吧,水平确实不咋地。氏叔琮上任后进行了大力整顿,他没有一点降将的那种小心翼翼,不合格的士兵滚出州兵队伍,不称职的军官或贬或裁,并大力提拔有能力的新锐军将,将全道三万州兵的风气狠狠扭转了一番。
    当然,他这么做也是有代价的。
    兵部官员数次上疏,言关北道有人举报氏叔琮任人唯亲,意图谋反。
    这种级别的指控,老实说还是蛮吓人的。好在邵树德在听取听望司的奏报后,选择相信氏叔琮,支持他大力整顿部伍——事实上他根本不相信一个梁军降将,能在关北龙兴之地造反,你在开玩笑?
    邵树德的反应,让氏叔琮也有些意外,对这位新圣人的评价更高了一层,更加放心大胆地干了——虽然不知道是哪个人在举报老子,但全部狠狠操练就对了。
    “氏都头,州兵汇集之后,还请约束部伍。”司马邺说道:“粮草转运之事,亦需贵部帮忙。”
    “都是朝廷之事,谈不上帮不帮忙。”氏叔琮随口回道,目光却落在刚刚抵达的一队兵马身上。
    这支一队轻装骑军,携长枪和骑弓,人数过千。
    从远处的烟尘看,大部队应该还在后面。
    “银枪军?”司马邺下意识说道。
    “这不是银枪军。”氏叔琮道:“阴山镇军,从丰州赶来的。”
    司马邺恍然大悟。
    镇兵他是知道的,毕竟粮饷最终还是要由转运使衙门下辖的各个仓库拨发。但他还没当面打过交道,一时间没认出来。
    氏叔琮静静盯着这些人看了许久,直到全部都过完了,方才收回目光。
    “忠武军、淮西军,不太行啊。这个样子当镇兵,若遇到凶蛮点的胡人,岂不是让人嘲笑?”氏叔琮叹道。
    “哪来的凶蛮胡人?”司马邺笑了:“阴山南北,全都是温顺无比的蕃人。”
    “这正是我担心的。”氏叔琮摇头道:“家养的狗,总没有外面的野狼凶狠。这些年,阴山诸部一门心思做买卖,铜臭之气甚重,我看不是什么好兆头。庄浪氏、哥舒氏、浑氏等部酋豪,穷奢极欲,堕落无比。眼下年年征兵打仗,还好说一些,等到将来马放南山,战斗力会退化得很快。司马漕司也见过河西来的蕃人,与阴山诸部比,如何?”
    “河西蕃人……”司马邺仔细回忆了一下,道:“确实要更凶悍一些,可能是他们的日子太苦了。”
    “河西道我稍稍了解了下。”氏叔琮说道:“河西蕃人原本就与朝廷不对付,后来被讨平,不得不臣服。但他们内部非常复杂,党项人最多,其次是回鹘、吐蕃,嗢末、粟特、龙家、鞑靼人亦不少。即便有朝廷压着,但内部争斗依然很频繁。在北边,回鹘、鞑靼人也时不时南下劫掠,战争并不少。阴山诸部眼下这代人死光后,绝对拼不过河西蕃人。”
    “管那么远作甚?”司马邺笑道:“快去行营吧。”
    柔州行营设在集宁县城内。
    此时已经是旌旗林立,人喊马嘶。
    禁军、镇军、州军、蕃军、土团乡夫在此聚集,一日多过一日。
    而四通八达的驿道之上,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还在缓慢前行。
    军事机器一旦开动起来,不见血是很难停下了。
    第031章 撤退与计划
    “滚一边去!”数十名飞龙军士卒走了过来,连踢带打,将一群蕃人哄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