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81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六你还回宣州么?”曹松一见,连忙招呼王希羽坐下,吩咐店家再上一壶酒、两碟小菜。
    “不回了,淮南大败,这边又考中进士,还回去做甚?”王希羽摇了摇头。
    五月的时候,曹松与王希羽饮酒。席间王六郎灰心丧气,说这次考完,就回宣州给田覠当幕僚,还邀曹松一起去。
    曹松乡籍舒州,王希羽籍贯池州,都是杨行密的地盘。年纪大了,一事无成,确实该回乡安度晚年了。
    田覠的名声很大,宣州又近在咫尺,给他当幕僚,也好为家族子孙谋点好处。
    但他们考上了,事情又另当别论。
    “江淮也要不太平了,回去确实没甚意思。”曹松附和道。
    王希羽默然点头。
    吴王在淮北吃了大败仗,全洛阳都知道了。坊间传闻,夏兵已过淮水,攻至广陵。又有传言,朱延寿降了夏王,献庐州五县。还有更耸人听闻的,宣州刺史田覠、苏州刺史杨师厚勾结钱镠,欲共伐吴王。
    你得相信人民群众的想象力,这是无止境的。
    曹松、王希羽离家多年,也很难分辨真假。况且这么多江淮军卒被俘至洛阳修城,徐州听闻也丢了,这事应该假不了,也就程度轻重罢了。
    “我已遣人回舒州搬取家人,六郎似也可以考虑。”曹松给王希羽倒了杯酒,说道:“淮南不太平。”
    王希羽悄悄扫了眼四周,凑到曹松面前,低声问道:“若有天变,你我如何自处?”
    曹松沉默了一会。当面是他的好友,也算半个乡党,他不想隐瞒,便道:“你我蹉跎多年,好不容易得了个官,真愿舍弃?”
    曹松一直考到七十岁,可见其志。
    诚然,他很关心民生疾苦,曾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之类的名句,但真当上了官,遂了一生之志,又如何能轻易舍弃?
    况且,大唐的朝官权力有限,没甚意思,给子孙后代的帮助也不大。但新朝的官,多半是有实权的啊,这就更有吸引力了。
    其实如他一般想法的人还不少。
    夏王在士人中的名声,说实话有点两极分化。有的人说他好,因为他扩大了录取的进士名额。有人骂他有操莽之志,是国贼,宁可去给仍然遵奉唐室的各路军阀当幕僚,也不愿来考进士。
    总体而言,最近这几年,说夏王好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朱全忠、朱威、朱瑾、王师范等人相继覆灭之后,这种人就更多了。
    这次又在泗州大败杨行密,相信能促使更多的人转变观念。
    “罢了,我这便托人回池州,让家人收拾细软,搬来洛阳。”王希羽也下定了决心,末了,还自我安慰了一下:“说不定哪天池州也要燃起战火,届时生灵涂炭,恐遭大难,还不如早做决断。”
    曹松闻言欣慰地笑了。
    家人都来洛阳,离了淮南那个是非之地,安安稳稳过日子多好。还可以就近督促孙子们的学业,如果运气好,多结识一些贵人,将来还能给儿孙铺路。
    自己时日无多,还不都是为子孙谋。只要新朝不倒,他这一票就没搏错。
    第040章 开疆拓土全靠女人
    阳光洒落林间,鸟儿叽叽喳喳,在枝头跳跃歌唱不停。
    储氏从睡梦中醒来。
    张惠早已梳洗完毕,正在书案前练字。
    彭城郡夫人朱氏也来了。她是个闲不住的妇人,一大早便亲自动手,做好了早膳,然后与王氏、张氏、石氏、齐氏等人一起端了上来。
    见储氏已醒,齐氏、荣氏上前几步,将她搀扶了起来。
    储氏又怀孕了,让这群女人十分羡慕。生了孩子,才有地位,不然就是普通宫女,在掖庭局干到死,王彦范可不是什么和善的人物。
    夏王甚是可怜这些被他掳来的妇人,时时享用,让她们怀孕,然后脱离苦海——嗯,至少邵树德是这么说的。
    “储四郎当上了徐州州军指挥使。”张惠走了过来,坐于床头,一拉搂住储氏。
    储氏点了点头。她收到信件了,弟弟的喜悦、兴奋之情,几乎跃然纸上,储氏也很开心。
    她甚得夏王宠爱,四年之间怀了三回,以后儿女们长大了,有舅舅照应,总不是坏事。
    “笙娘,你家也有不少叔伯兄弟在军中吧?”张惠看了眼拘谨地立在一旁的齐氏,问道。
    齐氏轻轻点了点头:“多在长安王少尹帐下做事,最近族中又选了数名苦练武艺十余年的儿郎,至从马直效力。”
    乾州齐氏,与河南府储氏一样,不是什么书香门第,而是人丁兴旺、武艺传家的地方土豪。田地多,族人多,又多习武,一直都是地方将帅们着意拉拢的对象,盖因他们源源不断提供大量弓马娴熟的子弟,凭借着高基数,几十人、数百人中,指不定就出一两个将星了,这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家势,家族愈发注重投资武艺,与后世投资读书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不同罢了。
    奉天齐氏族源河北深州。成德内乱之时,博野军遭到屠戮,余众仓皇出逃,前往长安,后来安置在京兆府奉天县,渐渐发展为地方豪强。
    齐氏现在的心情很复杂,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她的父亲被丈夫朱瑾所杀,其余家人不敢在兖州久留,一年内陆陆续续回了奉天,从此便少了联络。上月收到奉天齐氏送来的家书,言族中子弟多有投效夏王世子者,欲博取功名,更是让她的心乱得可以。
    “殿下在淮南大破杨行密,今又北上卫州,若击退贼人,有些事情就不远了。世子之位稳如泰山,若伐蜀有成,定晋位储君,也是条不错的出路。”张惠说道:“别多想了。天下大局,便是我这个妇道人家都能看得明白。从今往后,机会便没那么多了。乾州齐氏投得稍稍有些晚……”
    齐氏抬起了头,看向张惠。
    张惠朝她笑了笑,道:“夏王欲迁各地豪强入京。乾州齐氏若能做个表率,或能被看重。”
    齐氏沉默了很久。
    张惠也不催她,而是与储氏聊起了一些趣事。
    “安南节度使莫再思的侄儿娶了我家一个族侄女,刚刚在宋州完婚。”张惠笑道:“少年郎孔武有力,弓马娴熟。此番来洛阳,献上了诸多贡品,都是中原难得一见的奇物。”
    “哪些奇物?”储氏好奇地问道。
    “交州献鲛革百张、蚺蛇胆五十粒、金银器三十件、槟榔二十袋。”张惠说道。
    “峰州献银器、锡器、藤器、蚺蛇胆、豆蔻若干。”
    “陆州献银器、甲香、玳瑁。”
    “爱州献金银器、象牙、犀角、沉香、翠羽等物。”
    ※※※※※※
    鲛革是鲨鱼皮,蚺蛇其实就是大蟒蛇。豆蔻、甲香可以做药材,同时也是香料原料之一。玳瑁、象牙、犀角在中原也是奇货可居,翠羽就是一些热带鸟类鲜艳的羽毛。
    “莫再思去安南也有些年头了吧?之前听殿下说那边有军乱,也不知道如今怎样。”储氏说道。
    “殿下攻灭郓、兖、齐三镇之后,南方诸镇震怖,纷纷遣使结好。”张惠说道:“莫再思虽说是殿下亲信,但凡事不一定能完全做主,这次遣使入贡,显然与殿下屡破敌镇分不开。”
    邵树德有个不太好的习惯。
    他喜欢把头枕在女人的胸口或大腿上,闭目养神,然后让身边的妇人给他读公函。因此像张惠、储氏这些人,一个个消息灵通得要死。
    莫再思当安南节度使确实有些年头了。他顶替历史上担任静海军节度使的河东将领安友权,带着三千军士赴任。到交州之后,凭着手中精兵,压服了各路地方豪强,勉强维持住了局面。
    但安南那个环境,实在令北方武人难受。几年下来,三千军士因为作战、疫病凋零了一半以上,损耗实在惊人。就连莫再思本人,都大病过一场,差点没挺过来。
    这次遣使入朝,其实没别的原因,就是募兵。
    邵树德在前往卫州的路上接到了消息。他十分重视,立刻召集幕僚商议对策。
    莫再思募兵的请求,他是一定会答应的。
    静海军这个藩镇,说实话算恭顺的了。比起动不动就爆发军乱的中原藩镇,他们简直乖得可以,军乱次数较少。
    这可能和大唐的威势有关。毕竟就在三十余年前,高骈才刚刚在当地击败安南叛军及南诏军队。而且,安南人叛乱也不是真心想造反,实在是前任节度使李琢太贪婪残暴,动辄杀人,抢掠财货,就本心而言,被大唐统治二百余年,想称王称帝的人极少。
    邵树德深刻地知道,这个时候控制安南,要比它真正独立后再去剿灭容易多了。
    人心不能变,变了之后就很难挽回了。安南十一州的百姓现在还认大唐这块牌子,当地土豪消息不通,也未必知道中原如今的情况,以为李家圣人还能像三十年前那样调动五管兵力镇压地方呢——是的,五管本来就是一体,哪一个藩镇出事,就调集其余四镇兵力会攻,不需要中央额外调兵。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毕竟过去三十余年了,人都换了一代了。大唐控制力衰弱的事情,慢慢都能感受出来。正如中原各镇一样,岭南、安南等藩镇的地方土豪、中下级土著军将的势力必然慢慢崛起,渐渐不听朝廷号令。
    莫再思带过去的三千党项兵极大延缓了静海军的这个进程。安南土著兵毕竟也是朝廷在册军士,二百多年下来还有惯性,叛乱自立这种事尚未取得上下共识,还没人敢发动。
    这个时候只需派区区一两千兵马过去,就能起到后世十万大军都难以起到的效果——说穿了,还是人心的问题,不能让他们的野心不受限制地膨胀起来。
    邵树德同意莫再思募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想篡位。
    大唐倒了之后,这些边远军镇还听话吗?
    历史告诉了我们答案:不一定。
    定难军算是听话的,还认中原朝廷,只不过北宋没玩好,自己出错把他弄丢了,养出了西夏这种玩意。
    归义军势弱,被回鹘灭了,其实他们是愿意听话的,毕竟外部威胁太大。
    但南方诸镇,基本不会听中原朝廷的,最次也保留着半独立地位,明面上称臣,实则威服自专,自己管自己。
    如今五管已经出现不好的苗头了。清海军节度使去年刚刚病逝,结果幕府行军司马自任留后,开始扩张,苗头很不好。甚至还试图通过当年高骈疏通的水道,攻打静海军,被莫再思击退。
    邵树德担心他一开国称帝,这些天高皇帝远的藩镇纷纷称王称霸,局面不可收拾。
    因此,他打算先维持住安南这块控制力相对较强的地方,慢慢收拾广州刘隐。
    “安南奇物虽多,但五管不宁,或有人造反。”张惠突然说道:“诸镇之中,唯静海军较为恭顺,殿下颇为忧心,欲广募中原骁锐之士,前往安南戍守。”
    储氏也是聪慧之人,一听心里就有点数了,说道:“寻常军士,怕是信不过。若再酿出当年庞勋之事,反而不美。我储氏子弟习武多年,苦无机会,不知可能去安南?”
    “殿下也是这个意思。”张惠笑道:“若储氏子弟愿去,定然得授将官。齐氏若有人愿去,亦可授官。”
    齐氏欲言又止。
    张惠笑了笑,上前拉住她的手,悄声道:“殿下的喜好,你又不是不知道。储家如何发迹的,齐氏一样可以。”
    齐氏听了满脸通红,同时也有些委屈。夏王就没正眼看过她,幸了她几次,要么在花田里,要么在河畔,要么被顶在树干上享用,衣衫也被撕扯得七零八落。
    不过张惠说得也没错,夏王就是个变态,他就是喜欢这样。另外,齐氏真的有点想念弟弟妹妹们了,如果能给他们一个出路,也是不错的——去安南为官为将,虽然偏远,但如果立了功,也是可以调回中原的,可以说是一个升官捷径。
    况且,安南也未必有多差。德宗朝宰相姜公辅就是静海军治下的爱州(今越南清化)人,这几年也一直都有安南士子在长安、洛阳考进士,能培养出这么多士子的地方,至少城市里应该不差的,静海军在五管之中,应该也是比较富庶的藩镇。
    “好。”齐氏低头应了一声。
    张惠笑了笑,拉着齐氏的手坐下,然后在她耳边低声说了什么,齐氏的脸瞬间红得不像样子,同时也有了几分憧憬之色。
    第041章 各镇
    通利坊之内,一座座宅邸以远超其他坊市的速度兴建了起来,并在六月陆续借了出去。
    坊西北角原尚舍直长薛氏宅,修缮之后,给了静海军做进奏院。
    圣人既然来了洛阳,长安那一大票藩镇进奏院自然也要搬过来了。
    静海军进奏院原在长安崇仁坊,搬来洛阳之后,便落于通利坊,位于南市之北,挺热闹的一处地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