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80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谓的“找回场子”,指的是两个多月前发生的事情。
    李克用的骑军从云州出发,突袭柔州,俘斩近万,得牛羊十余万。契苾璋狼狈奔逃至参州,损失惨重。
    而吃了这么一个大亏,夏军还没法反击。因为草原上没有补给点了,动兵都动不了。由此可见,云州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祸害,顶在柔州、参州的腰眼上,让人分外难受。
    当然往深了说,还是邵树德自己太贪了。部落放牧的草场离云州近在咫尺,纯粹是让李克用把他们当契丹那般揪住暴打了,属于自找的。
    “参见殿下。”又过了一小会,义从军都虞候王敬荛渡河而来。
    “坐吧。”邵树德指了指一张小马扎,说道。
    王敬荛直接坐下。
    “与淮军作战也有月余了,感受如何?”邵树德问道。
    王敬荛仔细想了想,道:“在海州与贼人厮杀时,不觉得有什么,南下泗州后,感触颇深。”
    “细说。”邵树德很感兴趣地说道。
    “在海州与王茂章厮杀。贼军有些战力,但不甚强,只要不中贼人奸计,基本能赢。”王敬荛说道:“南下泗州之后,发现有力无处使。”
    “淮人的舟师实在太恼人。”王敬荛说道:“战船高耸,贼兵据于甲板之上,与之对射,实在吃亏。船上亦有强弩,远远便射过来,我军严整的阵列直接动摇,贼军若趁势掩杀,很难抵挡。又有水网密布地带,贼人驾着小船,往来如飞,有时便从你想不到的地方冲出来,突袭之下,亦很难抵挡。”
    “看来是吃过亏。”邵树德笑道。
    “殿下也不必挤兑我等。”王敬荛脸一红,说道:“吃过亏之后,咱们便很注意了。”
    邵树德点了点头,道:“南军有南军的打法,北人有北人的打法。淮军也不适应我骑军来去如飞的战术,吃了大亏。你等在舟师面前有力无处使,亦很寻常。”
    “殿下……”
    “好了,吃一堑长一智。”邵树德摆了摆手,道:“其实也不是每支南军都这么难缠的。江南武备废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昔年裘甫之乱,束手无策,还得忠武军来平叛。黄巢南下之后,始有改观。孙儒再这么一闹,他们的军伍才渐渐正规起来,但也仅止于行密罢了。若南军都像当年南北朝时那么能打,大将都是刘裕、檀道济、萧摩诃那等人,谁敢言必胜?”
    王敬荛也笑了,道:“孙儒倒是好好操练了一把南人。”
    “江南诸镇,能战者首推杨行密,其次马殷,他们收编了大量北军,有军事人才,制定章程,编练军伍,再以老带新,故还算看得过眼。其余都实力不济,很是一般。”邵树德说道:“同样的水师,钟传的船队在杨行密面前,就是土鸡瓦狗。所以,你等也不必把江南想得太过厉害,大部分地区还是浑浑噩噩,军士们不习战阵,连军鼓旗号都懵懵懂懂,根本不像在准备打仗的样子。”
    “听殿下一席话,末将茅塞顿开。”王敬荛恍然大悟道。
    “说回正题。”邵树德说道:“看这天气,再往后雨会越来越大,不但骑兵无用武之地,步兵长途行军都很困难。这种情形,你应该不陌生。”
    “几年前与殿下在汝州鏖兵,便是这个样子。”王敬荛回忆道:“暴雨频发,山洪一下,冲毁驿道,大伙都在烂泥地里打滚。”
    “这不是最麻烦的事。”邵树德说道:“我军多北人,到这边来征战,注意军中疫病。一有发现,立刻隔离。”
    “遵命。”王敬荛脸色一肃,应道。
    他知道,当年的河清之战,连日暴雨,庞师古的十万大军连热饭都吃不上,军中疫病丛生,士气暴跌,这样是没法子打仗的。
    “我已经给李唐宾下令,不要打清口了,全军北撤。”邵树德又道:“我会把龙虎军北调至徐州,南线就靠你们了。”
    义从军右厢防守淮北东段,捧日军戴思远部防守北段,防止淮军北上。
    龙虎军刘知俊部加入徐州战场,对这座重镇发起最后的总攻。
    杨行密会不会趁机北上,邵树德吃不准。
    按理来说,被他的骑兵部队连续打了一圈,应该正处于懵逼状态,士气也受到了损伤,不该再仓促北上了。
    但谁知道杨行密会发什么疯?这次从清口西进至临淮,本就不应该,但他就是做了。黄梅季节来到之后,雨势连绵,河水暴涨,万一他想借着水军优势北上呢?不得不防一手。
    “下邳应该很空虚了,你分出一部兵马,前去接收。”邵树德说道:“涟水那边还有少量淮军守御,我已让李唐宾遣人去招降。若招降不成,后面就强攻,你听李唐宾指挥就行了。这一路,我不再直接指挥。”
    “遵命。”王敬荛应道。
    其实他挺烦涟水、临淮这类背靠淮河的城池的,补给断不了,投降的心思就没那么强烈,后面要费多番手脚。
    “俘虏都送过来,我让人发往洛阳修宫城。”邵树德说道:“我这边无事了。”
    王敬荛一听,起身行礼告退。
    “听了半天,你们有何感受?”邵树德喊来了李逸仙、杨弘望、杨弘殷、折从允、储慎平、陈章、王崇等将,问道。
    “殿下用兵……永远那么冷静。”李逸仙说道。
    “《孙子兵法》都好好读读,二十年前觉得这本书写得太过简略了,现在越来越觉得有味道。”邵树德说道:“战场之上,永远要有冷静的头脑。不要血气上涌,不要意气用事,不要逞英雄。冷静剖析敌我,要致人,不要致于人,永远不要让自己过于激动,过于热血。当然,这是我的打法,若你们有自己的套路,觉得有效,可以当没听见这番话。”
    众人都笑了。殿下是在传授经验,但不强求每个人都和他一样。一百个将领,有一百种打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用的。
    殿下用兵,就像草原上的狼一样,耐心地跟踪着猎物,等待他露出疲态和破绽,然后扑上去撕咬。如果一击不能致命,他会继续耐心等待,冷冷盯着猎物,直到他耗尽鲜血、精力。
    与这种敌人交手,总感觉脖子凉飕飕,挺难受的,不被打死也得被耗死。
    “殿下,淮南舟师强,我等暂时不及。不过,可否趁冬日南下?”储慎平问道。
    “你能这么想,我很高兴。”邵树德喜道:“不过淮水冬日基本不结冰。即便遇到冷冬结冰了,可以过人,能过车马吗?即便能过车马,如果只冷个把月,时间够用吗?”
    “但你能主动想出办法,就很不错。”邵树德赞道;“冬日打淮南,确实比其他季节好,至少军士不那么容易得病了。”
    邵树德很喜欢储慎平这个小伙子。可能是因为他喜欢抱着储氏挺翘柔软的身子睡觉的缘故,爱屋及乌了。
    “殿下,末将觉得杨行密应该已经丧胆,不敢再来了。或心中已放弃徐州。”杨弘殷说道。
    “理由?”邵树德问道。
    “暴雨固然对我不利,但对淮军而言,也没那么轻松。”杨弘殷回道:“其固然可以遣舟师北上,沿泗水直趋徐州。但那又如何?连番失败,士气不振,与我军野战的胆子应该是没有了。撑死了也就接一点徐州官将走人罢了,徐州——他们守不住。”
    “行军打仗,也不能光考虑军事上的事情。”邵树德的目光挨个扫过众人,说道:“杨七郎这话就很有见地,你们学着点。以后分析战场态势,要加入这些因素。徐州武人在想什么?他们当初为什么投杨行密?现在还会不会投?散去之后,都给我写份策论,详细论述此事。”
    “遵命。”众人齐声应道。
    邵树德面现微笑。
    这些将领,有人已经四十岁了,有人三十岁,还有人二十出头。各个年龄阶层都有,如果能成才,将来都是留给儿子的班底,足够他用很久了。
    第035章 想说放弃不容易
    天祐元年五月十五,随着撤军的命令抵达清口前线,各部交替掩护,依次脱离。
    几乎与他们同时,淮军也在水师的协助下,撤往淮河以南。
    从五月以来,雨水就慢慢增多,虽然都谈不上什么大雨、暴雨,但非常恼人。
    道路泥泞,水势汹涌,粮草军资转运缓慢,军中各种储备日渐下降。柴禾也湿漉漉的,烧起来浓烟滚滚,甚至根本引不燃,军士们口嚼着干粮,吃不上几顿热饭,士气低落,忍耐已快到极限了。
    这是一次双方都很默契的撤退,但仅限于清口。至于其他方面,杨行密还没下定决心。
    不过,他没想好,其他人却已经想得差不多了。
    五月十六,朱瑾、朱瑄兄弟不告而别,牵着马骡,携带十余日粮草。先骑马奔逃,然后下马步行,进入泗州地界,一路南逃。
    拓跋仁福早就鸡贼地渡过淮水,进入楚州地界。
    贾公铎连连叫苦,一会说粮草不足,一会说疫病丛生,也不知真假,反正就一个意思,让我撤回淮水以南,或者退而求其次,到临淮去也行。
    涟水守将没有投降,但也心慌意乱,若非楚州刺史李神福亲自过河,他可能已经弃城而逃了。
    整个泗水战场,只有一个奇葩,那就是周本。
    他在逃回清口后,惧怕杨行密怪罪,于是在人心惶惶,大撤军的背景下,主动北上,沿河扫荡,说要攻打宿迁。
    杨行密已经离开了临淮,踏上了码头,心情难以言述。
    他连邵树德的面都没见到,就稀里糊涂连败数场。各支驻军就像草木制作的假人一样,呆板、呆滞,行动迟缓,不知所措。
    这不是他们的真实水平,不应该打这么差的。即便是海州兵、蕲州兵、泗州兵也不该这么差。
    但事实如此,无法改变。秦师虬、陈汉宾二将战殁于阵,周遵之死于内乱,冯敬章仅以身免,张谏大败而回,两万大军土崩瓦解,若非大雨降下,形势已经危若累卵。
    他累了,心累。
    当年与孙儒交战,贼势滔天,凶顽残忍,但一切都是明的。敌人屯兵在哪里,有几支部队,能不能打,一目了然。但这次面对的敌人就像不存在一样,捕捉不到敌人的踪迹,等他现身之时,就已经来不及了。
    这仗打得!
    “其实大王之前的方略倒也没错。”高勖察言观色,见杨行密心情不佳,便安慰道。
    杨行密看着亭外如烟似雾的细雨,半天不说话。
    “对付夏贼这种飘忽不定的对手,只能主动进攻,攻其必救,逼其决战。大王聚集主力,沿汴水进军,其实方略并没有错。”高勖说道。
    骑兵机动性强,这谁都知道。那么如何让其停下来,不再流动作战呢?攻其必救是最好的办法。
    一艘船只,如果风向便利,一个时辰走出去十里以上并不是问题,而且可以夜间行船,就机动性而言,其实是超过骑兵的。消耗还贼小,物资携带齐全,士兵体力维持得很好,是比骡马更好的步兵载具。
    主力沿汴水北上,如果能攻下宿州,那么夏军的骑兵活动就会受限,甚至也反过来寻找淮军作战,主动权一下子就回到了淮军这里——战争主动权的争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刘裕自徐泗出发攻打南燕,一路上鲜卑骑兵不断袭扰,人家根本不管,就带着步兵直奔南燕首都广固。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主动权回到了刘裕手里,鲜卑骑兵不得不放弃骚扰,回来与步兵决战,结果自然没有任何悬念。正面交战之中,骑兵哪怕数量占优势,也完全不是对手。
    “攻敌必救。”杨行密叹了一口气。
    攻敌必救的前提是你的步兵有坚强的战斗意志,不畏惧战马,技艺娴熟,主帅会鼓舞士气。但杨行密亲率数万大军,在虹县城外却犹豫了。
    不是他不敢打,而是就这么些能与夏军野战的部队,拿来攻城拔寨损失掉实在太可惜了。内部形势那么复杂,一旦在虹县受重创,他就没有压服各路诸侯的本钱了。
    “罢了,都过去了。”杨行密神色难看地说道:“高掌记,接下来徐州之事,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退兵。”高勖没有多余的话。
    杨行密心中一疼,下意识有些不忍。徐州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州那么简单,它代表的含义太多了。舍之,谈何容易!
    “徐州七县,丰、沛、縢、宿四县已失,下邳、萧县难免沦陷,也就剩个孤城了。”高勖说道:“徐州久经战乱,百姓大量南逃江淮,经此一战,便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鸡肋……”杨行密苦笑了起来。
    “大王,要退趁早。再晚,或生变故。”高勖劝道。
    “如何个退法?”杨行密问道。
    “愿意走的人,用船接走。大王在徐州也布下了一些恩惠,彭城武人断不至于留难,不念情分。”高勖说道:“不愿意走的,随他去吧。好聚好散,如此方为上策。”
    杨行密沉吟不语。
    高勖的意思他懂,担心徐州出现军乱,直接投敌。公允地说,这个可能性极大,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
    徐州武人当年不愿投邵树德,是不想损失自己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感化军节度使张廷范也是被他们裹挟的。
    而淮南给的条件比较宽松,基本是让徐镇处于自治状态。顶多隔三差五地去徐州募兵,徐州武人固然不满,但既然投靠了淮南,总要付出点什么,一点亏都不吃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淮南时不时发些布帛、茶叶、盐、粮食之类的做加赏,基本上也就认了。
    如今形势又出现了剧烈的变化。
    夏军大举南下,气势汹汹——这个气势汹汹并不仅仅是形容,而是真的猛冲猛打,一副要把徐州各城全部拿下,谁敢不从,就地斩杀的模样,态度十分坚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