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44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个儿子坐在斜对面,还在谈笑,或许是茶都卖出去了吧,心中喜悦。
    “听闻圣人给玉山都将士发赏赐,时瓒领到了一张银元票,大怒,直接撕了。嚷嚷着‘将士日夜戍守宫门,独给我纸耶?’后来听闻这‘纸’能到同州坊市换银元,又恼羞成怒,差点鼓噪作乱。”
    “徐州兵,我看早晚要作乱,圣人驾驭不了这帮骄兵悍将。”
    “燕兵也很凶,李匡威不会像朱泚一样占了长安称帝吧?”
    “难说,武夫的心思很难猜,说不定一冲动就动手了。”
    诸葛仲保看了他俩一眼,继续饮酒。
    长子跟在他身边做买卖,次子去读书了,今日跟过来涨涨见识。
    二郎读的不是经学,而是算学。他从小对账目之类的东西就很感兴趣,先圣经典反而看不下去,往往读着读着就昏昏欲睡。
    算学其实也不错!学有所成之后,去长安考明算科,中了后也能得官。
    而且这年头学算学还不容易呢。
    这类学子,要么在长安、洛阳的官学里学习,要么就是家传教导,想从外头找个精通算学的先生,其实并不太容易。
    灵夏在州、县两级开办算学,说起来是破天荒的举动了。
    为此几乎把涌到长安参加明算科考试的学子给网罗了个遍,且现在每年都去重金招募,不管水平高低,一律拉来,充当州县两级算学的教师。
    交易会,需要大量精通算学的杂任,而这无疑是很匮乏的,这从各个交易会的银元票还无法自由流通就能看得出来。
    至今,也就灵州、夏州、绥州、延州坊市交易会上开出的银元票可以互相使用,但其他地方就不行。比如你拿着灵州清算行开出的银元票,跑到同州交易会上做买卖,肯定会被拒绝。
    究其原因,没有足够的算学人才盘账,这非常致命,也是阻碍银元票获得进一步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郎,你入学也一年了,而今让你去坊市里盘账,可算得过来?”放下酒碗后,诸葛仲保询问道。
    “阿爷,儿近来没在学算学?”
    “嗯?”诸葛仲保抬起头来,有此吃惊,也有些恼怒:“不学,终日在虚度?”
    “非也。”诸葛二郎说道:“儿在跟摩尼法师学习大食文字,打算译一些大食、大秦书稿。摩尼法师懂汉文、回鹘文、波斯文、大食文,学究天人,儿很感兴趣,故愿学。”
    摩尼法师现在也进夏王府当官了,据说可能会为他额外增设“数学”一职,与“文学”相对,从六品上,专门教授夏王子女数学——时人多称算学,但邵树德明言,算学之外还有几何,故易名为数学。
    各州、县的算学也即将易名为数学,但就目前而言,教授的还是老一套的东西,因为算学博士也只懂算学,不懂数学。长安的明算科考试考的也是这些。
    摩尼法师懂得也不多,他其实只是搬运工(翻译),而不是专业的研究者。
    “学这些东西有用?”诸葛仲保问道。
    “有用。”诸葛二郎说道:“做个辞家、艺士没甚意思,市人、贩夫亦很寻常,唯译家通识内外,开阔眼界,还算有趣。”
    诸葛仲保想了想,觉得似乎有点道理。不过他不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功利的角度思考。或许,通晓外邦文字,了解天文地理,是另一条更好的进身之阶?
    摩尼法师的背景很复杂,懂诸多文字,见识丰富,就连夏王在灵州时,亦经常垂问,看起来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将他的本事学到手,或许也不错。
    “罢了,不管你了。”诸葛仲保叹道:“然算学亦需学,若被学堂赶出来,我可丢不起那个脸。”
    “儿知道了。”诸葛二郎答道。
    父子间结束问答后,一夜无话。
    第二日,诸葛仲保在坊市内转了转,发现没甚想买的,便至清算行内取了银元票,径自离开了。
    清算行现在搞得挺有意思,对一些在本地有家有业的大贾客,甚至可以给你预支银元票,方便了很多交易。
    可惜,还是那句话,盘账盘不过来,银元票没法通行全境,不然作用可就太大了,直接可以当钱使。
    不过就目前而言,银元票仍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否则,老百姓家中根本不会出现那么多铜钱,什么牛羊、乳酪、干果之类的买卖做起来就束手束脚,只能以物易物。
    城里面富户雇人,亦只能给米做报酬。
    砖场、林场募工,有人就来几天,日给十文钱,没有铜钱的日子可是很难熬的。
    昨日他甚至在坊市内看到一名幽州来的商徒,居然拉着一车金银器来做买卖。
    别笑!在国朝,造型各异的金银器也经常出现在生意场上,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钱。敦煌就有人拿银碗买米,算起账来十分麻烦,有人甚至宁可不做这些买卖,也不愿与人争论他这只银碗的价值。
    除金银器外,绢帛、粟米之类的亦可当钱使。但绢帛产地不一,大小不一,年份不一,花纹之类的亦多有差别。这种东西拿来当钱,对交易双方都是一种折磨。
    到傍晚的时候,诸葛仲保从蜀地商人那里得到了一个信息:龙剑节度使赵俭攻茂州羌人大败。
    另外,东川节度使朱玫攻彭、汉,满存、李鋋等人求救,刚刚被朝廷赐名为李茂贞的西门文通誓师救援,三家合力,在彭州城下大败朱玫。
    朱玫退回梓州后,其实并未有太多损失,正打算重整旗鼓,再伐李茂贞呢,部将王行瑜、王行约兄弟造反,割据绵、陵二州自立。
    朱玫大怒,欲征伐,王氏兄弟向李茂贞求救。李茂贞允诺,双方第二次大战即将开始,目前看来李茂贞还占据了不小的优势,这也是个有本事的人。
    “朱玫败矣!”诸葛仲保很确定:“东川本来就小,叛走两州之后,形势更微妙。蜀中战局,快则一两年,慢者三四年,必然全被李茂贞全占。朱玫不太善于笼络属下,给的好处也不足,早晚为李氏所灭。”
    诸葛仲保有些遗憾。若此时他仍然掌控着巴南的壁、通、开三州,便可以南下参与蜀中战事,说不定就趁势崛起了。
    割据蜀地,与割据关中一样,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利优势,当个一方诸侯的绰绰有余。
    离开坊市后,诸葛仲保直接回了家。
    路上看到了大批船只扬帆起航,顺流而下,满载粮食、草料、器械等军事物资。
    量出为入的财税政策,使得各州每年两税收多少完全不固定。但即便是在邵树德与朱全忠连番大战的背景下,灵州也没有额外征收什么赋税,收了也用不大上。
    而送到外地的钱粮少了,那么“留州”部分就大了,这或许也是夏王的本意——地方建设,也需要很多钱粮啊,我想看看你们会折腾成什么样。
    “又得打仗了。”诸葛仲保轻声叹道。
    第006章 后备
    烈日之下,操练不停。
    一队士兵上前,小步快跑着。角声突然一响,人人拈弓搭箭。
    离弦之箭飞出,远远地落在远处的草人之上。
    如此重复,直到击钲声响起,士兵们才停下脚步,缓缓收拢列阵。
    朱叔宗举步上前,挨个草人查看。
    他看得非常仔细,每个草靶都查了羽箭的落点部位。
    国朝军中考核,箭术第一,比什么都重要,人人要会射箭,毕竟没有专职的弓手队伍。
    行进间射草人,是一个重要的训练科目,考验的是军士们在运动情况下射击的精准度和速度。
    战场之上,情况复杂,不是什么时候都会给你原地射击的机会——那个考核也有,长垛静射是也。
    “不是很好!”朱叔宗面无表情地回到了高台上,对一众教练使说道:“昔年大帅掌铁林都,于晋阳杀叛将贺公雅,麾下来自河阳、昭义镇的老卒翻墙而下,抬手便射。射完前冲,再射,精准无比,箭箭咬肉。现在是什么样子?”
    教练使们无语。当年那都是老兵,有人见仗十几次了,杀人就和穿衣吃饭一样寻常。眼前这些都是招募的新兵,训练才两年,能比么?
    一个好的弓手,没三五年培养得出来?更何况这个弓手不可能一直练弓,他还要练枪槊这类基础武艺,短兵器也要学会一种。此外,特殊武器比如长柄斧、钩镰枪、狼牙棒、陌刀、重剑之类,要挑一样学会,勤练不辍。
    说白了,国朝军士没有分类,要学的技能太多,培养起来周期太长。
    其实各藩镇打到现在,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后备兵源不足的问题。不是人不够,是技艺合格的军士不够。
    打仗消耗的速度,肯定比你培养快啊。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人,从地里招募过来,让他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熟悉金鼓旗帜,会与袍泽们一起列几个常用的军阵,差不多就要花一年时间,这还是在土团乡夫们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达到的。
    所以,藩镇将帅们在衙兵大量消耗之后,都优先选择州兵补充,州兵不够,再补县镇兵,县镇兵也消耗完了,只能补土团乡夫了。
    灵夏十五州大约有三万州兵,无县镇兵,这个后备兵源其实是不太够的。
    但邵大帅经常下令从属、附庸藩镇、草原各部拣选精壮送过来,这也是一大补充来源。
    战场上收编的降兵,也会甄别使用。
    这便是夏军兵力的三大来源,至今就是靠这个体系运转的。
    不过随着战争烈度越来越高,再不是以前在西北小打小闹那种了,消耗变得非常剧烈,自己培养的比例就变得越来越大。
    数月前都教练使衙门遣人送了一万新兵到河中,步骑皆有,主要是为了补充各部衙兵战损,这批人就是朔方镇自己“原汁原味”培养的,训练了数年之久。
    那一万人送走后,都教练使衙门就还剩一万在训“半成品”了,于是又紧急招募了一万新兵,分成三批,按不同的进度展开训练。
    这支在训军队号“续备军”,一个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罢废的番号。
    两万在训人员中,五千人已经开始接触行进间射草人这类高级科目,五千人还在进行基础的枪术、刀术训练,一万人才刚刚熟悉军中规矩,操练过几次队列。
    两万新兵年龄都不大,普遍在二十以内,大部分就只有16-18岁,属于邵树德出镇夏州之前出生的人。蕃人、汉人皆有,本地人、外地人掺杂。
    他们的童年过得比较辛苦,稍大一些后,日子渐有起色,到了长身体的阶段,生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如今从军之时,家中甚至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是幸运的,因为在少年时代能吃饱饭了,但又是不幸的,因为比他们晚出生十年的人生活要更好,打小就能吃奶,时不时还能吃点肉,长成后身体会比他们更强健高大。
    这批人的忠心没有任何问题,在进入军队这个大染缸之前,也谈不上跋扈嚣张,顶多受社会风气影响,有些许苗头罢了——是的,就是社会风气,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考虑社会风气或者说共识,贸然移植宋、明、清管理军队的制度,来约束此时的大头兵,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制度,终究是靠人来执行的。风气如此,便是再纯洁的人,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武夫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说严格要求不准张口闭口造反,人家凭什么听你的?军营之中,风气就这样,大伙平日里就在谈论哪个军官好,哪个军官不好,要不要砍死他之类。潜移默化之中,啥也不懂的“萌新”、“小白”也会变成跋扈武夫。
    风气的改变,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能行的,也不是靠制度就能约束的。这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社会共识的改变,即大家认识到这样不行,对所有人都没好处,有这个共识,风气才会得到改变。而不是某人振臂一呼,说执行个什么制度,几年内军中立马纯洁,能对抗全社会风气的污染,维持自己内部的小纯洁圈子,执行制度的军官们一个个和政委一样,充分理解主官的意思,彻底维护主官的利益,没有任何私心,靠嘴皮子说服跋扈武夫们手里的刀子。
    最忠心的武学生,都做不到毫无私心,惟命是从,遑论旧军官了。
    夏军目前的风气,与宣武军一样,算是相对听话,相对纯洁的。这种风气是军队组建的历史、社会大环境、主帅的个人意志、军官团队的私心、底层武夫自身的利益以及制度约束各种条件下达到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往哪个方向走,全看各方博弈的结果。
    你迁就军士,那就朝五代十国那种跋扈到极点的武夫方向走,你拉住点缰绳,他们或许就会朝恭顺一点的方向走。这就是博弈,没那么简单,也不是短期内能见到功效的。
    “这五千人,还得练一年。”朱叔宗毫不犹豫地说道:“不合格的军士,我没脸送给大帅。若有大战,便从州兵里补充吧。”
    “都头,当初组建镇国军,各州州兵被抽调得厉害,这几年补充也比较缓慢,再抽州兵,会不会不太合适?”有人问道。
    “也是。”朱叔宗想了想,便说道:“或许可以让河西、青唐诸部酋豪献背嵬若干。这些人技艺都不错,只要军中粗粗整训,便可上阵厮杀。就这么着吧,反正兵不练好了,便是大帅亲自来催,我也不放人。各军军使若来打听,你们也这般说,不要客气。”
    众人听了暗自腹诽。
    你家女儿是夏王亲自选中的长媳,将来开国,便是太子妃乃至皇后,你敢这么说,我们怎么敢?混到都教练使衙门的人,都是没啥门路的,如何能得罪那些大将?
    “都去校场忙活吧,给我狠狠操练。如今肉奶管够,不要怕他们练不动,去吧!”
    “谨遵都头之命。”诸教练使纷纷散去。
    给手下们下完命令后,朱叔宗下了高台,骑着一匹马,沿着宽阔的校场慢行,仔细看着军士们操练。
    “出枪这么慢,若是战阵搏杀,你已经死了知道吗?”
    “声音怎么这么小?没吃饱饭?”
    “你怎地每次都刺人胸口?若他着甲,你刺得穿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