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41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康延孝有些犹豫。
    “自无问题。”萧符慨然答道。
    庞师古看了一眼康延孝,康延孝头皮一麻,立刻道:“自当从命。”
    汴军这边愁云惨淡,夏军那边却兴高采烈。
    邵树德令人打出大纛,所到之处,军士们热烈欢呼。
    国朝的将帅,没那么好当。
    底层军士反抗精神强,动辄造反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对主帅的武勇是有一定要求的。
    要得武夫之心,你首先就得是个武人。
    武夫常用的几样兵器,步弓、长枪/步槊、重剑/陌刀之类,你最好全会,并且耍得像模像样。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一门绝艺,那就再好不过了,能更得武人之心。
    李克用的近战搏杀水平很高,各种兵器都耍得像模像样,早年经常率部冲杀。但他的射术水平更是顶尖,北奔鞑靼之后,挂马鞭于柳枝,远远射之,无不中。彼时鞑靼酋豪收了赫连铎贿赂,要杀他,但又起了爱才之心,不忍加害,最后还是放他们走了。
    李克用的义子们也是这类猛将,李存孝、李嗣源等等,骁勇无比,令将士们非常信服,经常爆发出很强的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下,待遇比别人差一点其实没什么,因为大头兵们对你的武勇服气,对未来有憧憬,如果人格魅力再强一些,你就可以“画饼”了,还真能牢牢忽悠住不少人。
    邵大帅早年在天德军中当队正,以射术起家,但背上一杆陌刀也使得虎虎生风,砍人不在话下。
    今日在战场上显露了多年前赖以成名的射术,消息传回去之后,人人敬服。更有人绘声绘色讲了大帅如何奚落朱全忠之事,闻者无不大笑,士气不知不觉间提升了很多。
    “大帅今日大振我军声威,然老夫恳请大帅日后万勿亲身犯险。”河清县城内,高仁厚带着一众将领前来拜见。
    “诸葛武侯一生谨慎,但也行险北伐。”邵树德坐在桌案后,笑道:“罢了,日后便将立功的机会让给儿郎们。”
    高仁厚松了一口气。
    从西北营垒冲出来“救驾”的杨亮也松了一口气。
    邵树德勉励了一番杨亮,最后道:“杨将军,速速回营吧,汴军多半要起报复,大战将起呢。”
    “遵命。”杨亮应道。
    “明日,我便在河清县,看看汴军到底是何章法。”邵树德昨夜在金仙观的女冠那里入道,今日复又神射,目前闲(贤)得很,便想着在另一个战场驰骋了。
    ※※※※※※
    第二日,没有任何意外,汴军大营内放下数道壕桥,步骑出营列阵。
    他们的动作很快。
    骑军四散开来,数百骑一股,分布在四个角上,中间是一个足足四千人的步军大阵。
    大阵缓缓行至河清县北侧后,一分为二。一阵面向南侧河清县的方向,一阵面向西侧柏崖仓的方向。
    而在更远的西北营垒附近,则有大量车马行进着,看其型制,竟然是运粮车。车上堆满了层层叠叠的麻袋,但应该没有粮食在里面,莫不是沙土?
    粮车之内,是大队手持步弓、长枪的军士,两侧还有游骑远远散开。
    粮车行到地头后,环车为阵,跟在后面的夫子立刻开始挥舞锹镐,挖掘壕沟。
    邵树德与高仁厚登埤相望。
    “汴贼这是想攻杨将军的营垒。”高仁厚仔细看了看后,说道。
    “绞车弩可能射到贼军?”邵树德看了看距离,问道。
    他显然是指在河清县北列阵的汴军步卒。
    “不够。”高仁厚道:“战前试射过,不够。汴贼也是老于兵事的,不会给我军这种机会。”
    说完这个,高仁厚躬身行礼道:“大帅,末将要调动兵马出城了。”
    “高将军既为招讨使,自可一言而决,我就在这看着。”邵树德说道。
    高仁厚又行了一礼,下楼布置去了。
    很快,城门大开,吊桥放下,两百蕃骑冲了出去。
    邵树德若有明悟。
    柏乡之战,晋、梁大军对峙,晋军其实没有信心,周德威的判断是一旦让梁军造好浮桥,七万余大军渡河完毕,晋军是打不过的,将被全歼。
    于是抓住梁军自大且急于求战的心理,将其引到了鄗邑附近,屯驻于此的晋军立刻全军出城。
    三万晋军、三万成德军、五千义武军于旷野之中列阵,三万梁军、一万魏博军、三万五千藩镇兵亦全军列阵。
    梁军远道而来,晋军却以逸待劳。李存勖想攻,却觉得没把握打赢,周德威劝继续等。
    及至傍晚,梁军一天没吃饭,人困马乏,皆有退意。晋军趁势发动进攻,大胜。
    高仁厚不知道柏乡之战,但道理却是懂的。
    看他派了两百蕃骑出去之后,便围着汴军骚扰。汴军出动骑卒驱赶,蕃骑退走,不过很快又兜了回来。
    一个时辰后,天德军那一千骑卒也被派了出去。
    邵树德让人搬来交椅,煮好茶,静静地看着城下。
    第040章 值得吗?
    西北营垒之外,大群汴军如潮水般涌至。
    他们扛着大盾,动作迅速,团团围住设在营垒外围的几个预警小寨。只稍一会儿,寨内少许军兵就被淹没在了汴兵的汪洋大海之中。
    清理完这些小寨后,汴军又缓缓退去。
    早已等候多时的夫子紧接着冲了上去。
    他们的工作是填平陷马坑、清理鹿角、砍断拒马枪,即扫除一切进攻营垒的障碍。
    清理完这些,他们还要填平后面的壕沟,推倒壕沟里侧的土墙,清理土墙后的铁蒺藜之类的尖刺障碍。
    每一步工作,都要顶着寨墙上的弓弩射击完成,故只能由夫子们来完成。培养多年的职业武人,若毫无价值地死在这里,委实太可惜了。
    城头上的箭雨非常密集,夫子们虽然有大盾护着,但又怎么可能人人有遮蔽?只一小会儿,便有两百余人惨叫着倒下,而此时不过刚刚填平了一些陷马坑,给鹿角、拒马枪下堆了薪柴,浇上火油。
    “轰!”营门突然大开,杨亮带着千余骑兵冲了出来。
    疾驰的战马冲入夫子群中,左砍右劈,来自河阳的夫子鬼哭狼嚎,纷纷溃退。
    有那胆大的将火把扔在薪柴堆上,胆子小的直接就跑了。
    熊熊烈火燃烧了起来,营垒前浓烟滚滚。
    骑兵的杀戮持续了两柱香的时间,眼看汴军步卒压上来了,他们才匆匆回营,收回壕桥,关上营门。
    战场一下子就平静了。
    营垒东面的缓坡、旷野下横七竖八躺着数百具尸体。火势愈发旺了起来,渐渐将被射死在鹿角、拒马枪前的汴军夫子尸体吞没,时不时发出“噼啪”爆响。
    南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难闻的焦臭。
    汴军调整了部署。
    他们调来了部分弓弩手,掩护着夫子继续上前。
    而在后方,还有人在搭建高台,修筑临时栅墙,一些工程器械,如填壕车之类也被推了出来。
    攻西北角的营垒,毫无疑问是汴军重点。
    杨亮站在营中高台上放眼望去,战兵、辅兵、夫子足足动员了一万多人,筑高台的筑高台,列栅的列栅,挖沟的挖沟,布防的布防,这是铁了心了。
    “休整一个时辰,待会再出营冲一下。”杨亮给诸军下令道。
    这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汴军吃了一次亏,已经调了不少骑兵上来,再冲,怕是要吃不小的亏。
    不过这也间接给河清县那边创造了机会,就看他们能不能抓住了。
    河清县北门大开后,两百蕃骑绕着汴军步军队列来回袭扰。
    被汴军骑卒驱逐后,回去换了马又来,利用地形远远拉开驰射,就是不跑。直到汴军调来了更多的骑兵,他们才一哄而散。
    不过天德军一千骑军很快出动了。他们迎上汴军骑卒,反复厮杀,各自丢下了两三百具尸体,惨烈无比。
    及至午时,蓼坞方向又冲来五百蕃骑,刚刚准备喘一口气的汴军骑卒无奈上马,迎上前去。蕃骑不与其正面纠缠,就拉开距离袭扰,汴军骑卒丢下了数十具尸体,这才将其远远赶走。
    而此时,从柏崖仓方向又奔来一千蕃骑,天德军七百余骑兵恢复了马力和体力,再度出城夹击。
    汴军骑卒奋战半日,他们一人只有一匹马,此时已经不堪驱使,勉强厮杀一番后,一路向东,奔回了大营。
    总计四千余骑卒,分了一半以上到西北营垒附近,迎战的也就两千骑上下,被如此轮番袭扰,精力、体力、马力都消耗到了极致,再不退,怕是会发生什么不忍言之事。
    况且,今日厮杀,已经损失四五百骑了,再加上之前数日的战损,出征而来的四千八百余骑,已经跌破四千。
    汴军攒一些骑兵不容易,这般损耗,庞师古委实心疼,不得不下令这一部撤回。
    邵树德坐在城楼下,仔细观察着汴军。
    远处已经挖了很长的一段壕沟,宽度是够了,但深度看起来还比较浅。
    粮车之后,汴军步卒姿态随意,有人席地休息,有人在吃着干粮,维持体力。
    不过他们能休息,在粮车南侧列阵布防的人可就没法好好休整了。
    天时已过午,今日又是个晴天,太阳火辣辣的,照得人晕头晕脑。早上出营前吃的一顿饭早就消化得差不多了,这会一个个肚子饿得咕咕叫。
    反观夏军步卒,已在城门后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时披挂完毕,弓箭上弦,一个个在检查刀枪,已经做好了出城准备。
    在野外活动的夏军骑兵越来越多,他们分成数部,累了就回城休息,马匹不堪用了就换马,其余人则围绕着汴军步卒,做势要冲,逼得他们无法休整、进食。
    体力大衰之下,形势似乎有点不妙了。
    ※※※※※※
    庞师古站在高台之上,仔仔细细审视着眼前的战局。
    看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他已经下令撤兵了。
    西北角营垒附近,已经粗粗搭起了几个小营寨,寨内各有千余兵,此时仍然在进行着最后的加固。
    营寨内竖了一些高台,弓弩手列于上,用箭矢与夏贼营垒对射。
    营垒比不上城墙,高度有限,故射起来并不吃亏。而且夏贼兵少,他们也吃不下这些寨子。这就是己方的前进基地,可以掩护后续行动。
    但在防备河清县的方向,如今却陷入了两难局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