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5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陈诚暗暗松了一口气,道:“某知矣,这便动身。”
    邵树德点了点头,道:“速去,越快越好。找个能说会道的说客,此事若成,保他一州司马之职。”
    陈诚一惊,他现在的本官也不过是绥州司马。不过很快又想到,留后已经掌一镇大权,日后他们这些老人都会升官,早晚的事。
    陈诚走后,邵树德立刻去见李孝昌,道:“李都统,朱温已降,巢贼江河日下。孟楷引两万军屯于泾阳、高陵,如今军心浮动,岂不是天予我等之功劳?都统手下既有万人,不妨攻其营垒,不用太费力气,只需缠住贼军,不令其渡河南归便是。”
    李孝昌也知道立功的时候到了,便说道:“攻何处?”
    “分一军去泾阳,监视贼军,一见其渡河,便挥师猛攻。”邵树德道:“贼欲归去,必无战心,当可获大胜。”
    “好,某这便去传令。”李孝昌兴致勃勃地说道。
    第041章 当机立断
    中和二年七月,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李克用家世代姻亲,因此出面为其转圜。
    恰好朝廷正挖空心思往关中调兵,于是便托王处存给李克用带个话:“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军共讨之。”
    李克用这次比较听话,立刻带兵离开了忻、代二州,到朔州待命。大同军防御史赫连铎本不欲李克用大军入境,但京城四面行营诸道兵马都都统王铎亲自赶到了河中,以朝廷命令威压,让赫连铎放其入境。
    而在此时的华州,说服李详反正的事情也进入到了最后阶段。
    “李将军,我家留后数战数捷,岂不比王重荣那守户犬强百倍?”陈诚举荐的说客李杭当着众人的面侃侃而谈:“朱温已得王侍中允诺,仍任同华节度使。将军既镇华州,得受大唐华州刺史之职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之事,何疑耶?”
    李详是个满脸愁苦的老人,看起来就像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不过能跟随黄巢一路杀到关中,又怎么可能是普通角色?手底下不知道多少人命呢。
    这种屠夫,换了平常时候,李杭看都不敢多看一眼。但现在不一样,他是代表夏绥节度留后邵树德来做说客的,河对岸的下邽县内还有六千夏绥精兵,李详手底下兵不满万,且人心浮动,多半不敢拿他怎么样。
    “贵使有所不知,黄王在我军中安插了不少人,我若归唐,未必能令所有人都听从啊。”李详愁眉苦脸地说道。
    “将军莫不是在戏我!”李杭提高了声音,满脸不高兴道:“此乃华州,并非长安。将军典军多年,有众万人。死心塌地归于黄巢者又有几个?若不方便,将军但可放开营门,某这便传信渭北周、令狐两位将军,令其率两万夏绥精兵南下,替将军诛杀贼人。”
    李详蹲坐在马扎上,愁眉苦脸,一点不像个大将。若是邵树德在此,多半要送他杆旱烟了,典型的陕北老农嘛。
    “贵使稍安勿躁嘛。”李详笑了笑,撑开了一脸老褶子,道:“且先下去歇息一番,某再思虑思虑。”
    说完,便让人带李杭下去。李杭气得跺了跺脚,仰天长叹。
    “将军,事已至此,跟着黄王并无前途。开春以后,关东起码有三四万唐军入援,后面怕是更多。待到年底,十几万唐军集结,黄王如何能敌?”有部将劝道。
    “但为何降邵树德?此人乃夏绥节帅,远在北疆,然河中王重荣近在咫尺,为何不降他?”
    “末将听闻邵树德尚无子嗣,降了他,万一邵某身死,咱们怕是都没好下场。”
    “有子嗣又有何用?他这般年轻,即便有子嗣亦是孩童。活着还好,无人敢反,若是死了,无亲族兄弟,这夏绥帅位天晓得会落到谁手里?咱们跟着他有何前途?”
    “王遇,你说说看。”李详听了半天,也不发表意见,反而点了一将,想听听他的看法。
    “镇使,某觉得王重荣此人,不似英雄,守户之犬。”王遇乃李详军中骁将,素有勇名,闻言立刻答道,回答的话也颇具个人风格。
    李详闻言失笑,道:“被铁林军打服了?”
    王遇略有些尴尬,不过还是说道:“去岁王重荣引兵西进,末将领五千兵当道扎营,与其战,大破其前军,斩首七百级,若不是朱玫赶到,定斩此辈。某不愿降王重荣,手下败将罢了。”
    说罢,又看了看其余诸将,道:“你们若降王重荣,自去降好了。某听闻邵树德并不苛待降人,李唐宾如今亦是大将身份,要降便降真英雄,王重荣之辈,某还瞧不上。”
    王遇这话让诸人多有不满,但积威之下,也没人敢当着他面顶撞。骁将这个名头,可不是自封的,而是打出来的,在座哪位没吃过他苦头?说句难听点的话,若此时镇使李详死了,军中推举一人为主,那只可能是王遇,而不是他们。
    “也罢。王重荣此人,某也有点瞧不上。邵树德这般能战,今后多半还能升官,便降了他又如何?”李详站起身,道:“朱温第一个降王重荣,能得诸般好处,咱们现在去凑热闹,怕是要遭冷遇。”
    “王遇。”李详脸色一正,道。
    “末将在。”
    “点三百精卒,去监军府上,无论何人,皆斩之,不得走脱一个。”李详命令道。
    “末将遵命。”
    “再把李杭请过来。”李详坐了下去,又恢复了刚才那副愁眉苦脸的模样。
    ※※※※※※
    坐镇下邽的陈诚很快收到了李详送过来的投名状:黄巢监军的首级。
    说客李杭仍留在李详军中,不知道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不过这都是小事了,陈诚知会了一下周融、令狐敬,然后火速赶回了三原。
    “留后,李详降矣。”甫一见到邵树德,陈诚便激动地说道。
    “好!”彼时邵树德正在研习兵书做笔记,闻言直接把笔一扔,起身道:“可令其西进?”
    “某已给李详递了消息,立刻举兵西进,夺渭桥仓、渭桥镇,威胁孟楷侧背。周融、令狐敬二位将军亦会紧随其后,领兵西进,这次孟楷有难了。”陈诚笑道。
    “好!好!好!”邵树德连说三声“好”,显然派陈诚过去“临机决断”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时间都没耽搁,定可以让孟楷惊慌失措。
    朱温降了,李详降了,关中东半部分全归大唐。北部八县还被北面行营拿在手里,西部九县三天两头拉锯,尚让等人至今还带着五万人在和西面行营的人拼。也就南边好一点,官军兵力薄弱,但也有万余人。
    考虑到关东、蜀中、西北各镇援军在朝关中汇集的大背景,黄巢还能蹦跶多久?
    “魏博秋,传令下去,某要检阅大军!”邵树德此时不再等待,直接下令。
    “遵命。”魏博秋很快便下去传令。
    下午,邵树德带着亲兵至营外阅兵。
    八千五百军士(欠五百),除留守城内的部分辅兵之外,于外列阵的超过六千。
    午时三刻,鼓声骤起,角声连鸣。
    邵树德在亲兵的簇拥下,至高台上站定。
    亲兵副将魏博秋开始点将,李延龄、卢怀忠、朱叔宗、李唐宾、郭琪、折嗣裕及各营副将一一上前。下去后再按册点名,三呼不至者立斩。
    点完名后,魏博秋来报,六千五百余人,无一缺席。
    时西北风骤起,落叶飘零,今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早。
    六千余军士着甲持槊,无喧哗之声,无不耐之色,队列整齐,杀气凛然。
    邵树德莫名地想起了田承嗣。此人在安史之乱时为安禄山的先锋,屡立战功,同时治军也是一把好手。史载有个风雪夜,安禄山巡营,到田承嗣部营区时,寂静无声,几乎以为营内无人。
    安禄山立刻下令点兵。营内兵将至空地上列阵,按册点名,无一缺席。而且士卒们在风雪之中肃立很久,一丝喧哗也无,此谓强军也!
    铁林军,现在也有几分这个气象了。定期公开财货数量,宣读给军士们听,一年几个节日,赏赐都按时发下。作战胜利后所获的战利品,也统一造册,储备起来作为战时赏赐之用,将士们都非常信服。
    别的军队五日一操,甚至十天半月一操,铁林军三日一操。粮食、酒肉尽量供应,至今已有五千人分到了地,军属农场的出产也在给大伙提供抚恤、补贴。孤家寡人的军士死了也不是白死,军使自会为他们搜寻养子,香火祭祀不绝。
    这支军队,不是一般的军队!首次交手的敌军将领,总是诧异其士气为何如此之高,冲阵冲不动,士卒们很难溃散。其实,你只要做到上述这些,也能造就一支强军。古来名将早就为大家指明了道路,如何将士兵们能够承受的极限提高,但说易行难,这会不贪财的将领又有几个?
    我的军士能够比你承受更多的恐惧,能够忍受更大的伤亡,两军一旦对垒,结果显而易见,须知大家的技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更何况铁林军基本上都是老兵。
    “李延龄!”邵树德瞄了一眼,还好,这厮减了一点肥,没那么胖了。
    “末将在!”
    “人赐钱两缗、绢两匹,城内军士亦有。”
    “遵命!”
    辎重营很快将财货搬了出来,各部分头点名,按册发放。这其实也是一个杜绝吃空饷的办法,现在人少,可以这么做。以后人多了,还得想其他招。
    每个领到赏赐的军士都兴高采烈,连声高呼“谢大帅”、“谢军使”。李延龄这厮还带着人不停宣讲,“尔等领的是邵大帅的赏赐”,“要为邵大帅效死”,诸军连声高呼,士气高涨。
    大战即将来临,铁林军有此士气,胜算又提高了几分。
    第042章 追亡逐北(上)
    “王遇,你也反了?”渭桥仓城内,一将披头散发,几乎带着哭声质问道。
    “没什么好多说的。黄王被小人蒙蔽,焉知我等苦处。无兵无粮无械,唐军又次第汇集,再等下去,弟兄们都没个好下场。”王遇收起了弓箭,道。
    已经没必要再打了。仓城内本有两千余军守着,墙厚城高,两万人攻起来都费劲。不过谁让他们是内鬼呢,骗开城门之后,骤然动手,取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杀了此人,余者愿降就收编。另外再派人去救火,勿得拖延。”王遇今天杀了不少人,尽是以前的同袍,不过既然走上了反正的路,便没法再回头了,唯有继续杀到底,分出个你死我活。
    渭桥镇李详亲自带人去了。那边守御薄弱,攻下来不成问题。而拿下这两地,孟楷的退路便被封死了。想要回长安,唯有向西走其他地方,然后寻找渡桥逃回去。这在平时自然没问题,可若有敌军死死缠着,己方后路被断,周围又不断传来以前的战友降敌的消息,那么就只有两条路:一、拼死一战,击破正面敌人,再徐徐而退;二、直接逃命,啥也不管了,谁能逃走各安天命。
    李详、王遇都是老军头了,对孟楷当下的形势一清二楚。投名状,光靠监军的首级还不够,如果能死死守住渭桥镇,不让孟楷从东渭桥跑路,差不多也就够了。
    六千夏绥衙军也赶了过来,当道扎营,与渭桥仓互为犄角。即便长安遣大军出援,他们也能凭借地利坚守很长一段时间。机会创造出来了,如今就看铁林军、鄜坊军能不能将这个优势转化为胜果了。
    高陵县城外,铁林军又一次出营列阵,邀战贼军。
    不怕兵少,除非是那种一万打十万,那确实有点危险。朱叔宗经常说敌军兵多,列阵数里,左不闻右右不闻左,你攻击其中一阵,其他阵的军士可能还坐在地上休息。但这种事毕竟是冒险,邵树德不可能去尝试。
    今孟楷兵不过两万,还分了部分去泾阳等地,高陵这边不过一万多人罢了。之前野战也赢过他们,有心理优势,加上这会敌军军心浮动,就更不怕他们了。
    有本事如同项羽那样背水一战,持三日粮,七战七捷!
    “留后,贼军并未出战。”高台上,陈诚看着远处的县城,说道。
    “不出战,那就等死,粮尽后吃人!”邵树德笑道:“背水一战的勇气,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泾阳那边怎么样了?”
    “李孝昌已遣人传回消息,贼军欲退兵,他们攻了一次,斩获不少,不过还是被击退了。”陈诚答道。
    “在某预料之中。如今的鄜坊军,其实士气比贼军强不到哪去。前途未定,诸将各有心思,李孝昌也没办法。”邵树德叹道:“给他的机会,看他能不能抓住了。朱温现在在做什么?”
    “听说率军西进了,与河中兵马同行,欲攻长安。”
    “尽做大言。”邵树德失笑,道:“某是不信王重荣有这等雄心。”
    “留后,周融、令狐敬两位将军已经在渭桥镇扎营,要不要将他们叫回来?”
    “某亦心忧长安增派援兵。”邵树德有些迟疑:“李详守得住渭桥镇么?”
    “有众万人,又绝了后路,若不死战,那真是活腻了。留后,可令李详扎营渭桥镇,将衙军调回来。”陈诚建议道。
    “可!”邵树德点头同意,道:“魏博秋,立刻传令,李详部屯渭桥镇,守住东渭桥。周融、令狐敬二人押运渭桥仓粮秣返回。再令朱叔宗广布侦骑,搜索泾水、渭水北岸,贼军一有渡河迹象,立刻通报周融、令狐敬,半渡而击,务必将其赶回去。另,将情况告知诸葛大帅。”
    诸葛爽手头还有两千三百余兵,邵树德恨不得将每一分兵力都用上。但想想还是算了,铁林军八千五、夏绥衙军六千、鄜坊军万余,外加反正的李详部万人,总共三万多兵力,再多几千又有何用?况且也得留预备队啊。
    还是第一次指挥这么大场面的战斗呢!邵树德也不知道怎么搞着搞着就弄出这么大个场面,好像从他说降李详开始,脑海里就有了这么一个构思。孟楷,势必将成为自己指挥战略层面会战的试金石。
    大将,总是要走这么一遭的。不然始终就只是个军将,上升不到方面统帅的地步。自己终究没被李克用落下太远,还比朱温先走一步了。戒骄戒躁,学习令我快乐!
    七月二十三,王铎令西面行营兵马进逼长安。新任凤翔节度兵马留后的李昌言为赎罪,率万余人攻咸阳。与之配合的还有泾原军、西川军、邠宁军两万五千余人,黄巢给主持西面战事的尚让益兵两万,同时派黄邺将兵两万余人猛攻渭桥镇。
    得知消息的邵树德感动得不行,天可怜见,一年了,朝廷官军终于打出配合了!简直就是奇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