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而,长期滞留在南陵郡也有个问题,除非是家财万贯的,普通人只怕是连吃喝都没办法解决。倒是可以借助在一些书院里,平常帮着上上课解答一下,也有个落脚的地方,但像这种却是没有钱拿的,要是再算上笔墨纸砚的花费,以及偶尔同窗好友小聚,再买点儿心仪的书籍……
    唉,人生可艰难了!
    可再艰难,很多人都还是不愿意放弃的。诚然,但凡他们回到了家乡,最差也能在县学谋个学官的差遣,可这么一来,却是相当于告别了官场。
    十年寒窗苦读,他们图的可不是教书育人。
    正因为这些个原因,在杨冬燕起意创办族学、家学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寻到了先生。还应征的还不少,有三位举人,另外秀才也有好几个。
    旁的事情家里人都可以帮着做,包括准备开办学堂的房舍、桌椅、文房四宝等等,但招聘先生这种事儿,却没人能够代劳。
    等好不容易盼到窝头得空了,这事儿才总算搞定了。
    让杨冬燕略感惊讶的是,窝头没有选举人,而是选了两位略有些春秋的秀才。
    对此,窝头解释是,论学问确实是举人更扎实,但对于启蒙教学,却是没那个必要。反而几位秀才,因为屡试不第的缘故,将最基础的那几本经史子集反反复复的研读,倒是更合适一些。
    听到这番解释,家里人的反应几乎完全一样。
    不明觉厉啊!
    这之后,族学那边安排了两位秀才过去,老魏家这边只留了一位。又将原先的客院收拾收拾,既作为先生的住处,也是上课的地方。
    当然,大牛二牛又没地儿用了,好在他们又将原先那个破旧的院子改造了一下,那地方倒是足够大,而且离城门也更近一些。
    不过,三位先生也是有要求的,因为这会儿已经是七月里,再过一个月就该是乡试了,他们都准备再试一试。因此,最快也要到考完乡试以后,才能正式上任。
    对此,老魏家自然是满口子答应。
    因为窝头在考校了他们之后,就明确的表示……
    考不上的→_→
    更准确的说,假如他们并非在南陵郡考,那兴许机会还挺大的。可在南陵郡呢,人才辈出的地方,考中的概率会无限降低。
    末了,窝头还强调了一个事儿。
    “其实刘侾也是真的倒霉,但凡换个地方……”
    懂了,什么都别说了。
    刘侾浑身上下都写了“倒霉”这两个字。
    最惨的是什么呢?窝头认为刘侾的情况跟其他人是不同的。刘侾的出身好啊,先天的优势摆在那儿,感觉不上进一把也太可惜了。尤其是……
    “他不念书还能干嘛呢?”
    这个问题就问得很好,又不用他养家糊口,永平王府这个身份几乎断绝了走武将之路的可能性,那么除了好好读书,刘侾还能干啥呢?
    得亏埋头苦读的刘侾不知道这个事儿,不然他一定会现场表演的嚎啕大哭。
    不读书还能干嘛?
    能干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以去跑马逛街,可以跟一群猪朋狗友吃喝玩乐,可以外出游学,可以……
    人要是没有梦想,得有多无忧无虑呢?
    要不怎么说刘侾曾经是杨冬燕最爱的孙砸呢?瞧瞧,祖孙俩的梦想都是同一个,当一条无忧无虑的咸鱼。
    那么,要怎么才能完成这个梦想呢?
    答案是,下辈子吧。
    ……
    随着乡试开考日子的来临,刘侾陷入了全新的疯魔阶段。
    其具体表现为,兴奋难耐。
    可能是刘侾误会了一个事儿,他觉得窝头之所以往死里逼他念书,是为了应对接下来的乡试。从这个逻辑继续推论下去,可得出乡试结束就快乐的结论。
    但真相是这样吗?
    乡试开考的前一天,窝头亦如两年半以前,刘侾送他进会试考场那般,特地请假送刘侾去了贡院,并在告别前,语重心长的安慰刘侾:“你不要紧张,这次没考上还有下一次……”
    “还有下一次?!”刘侾整个人一跃而起,完美的诠释了何为一蹦三尺高。
    窝头不明白他为啥反应那么大,只下意识的点了点头:“那是当然的,你又无需养家糊口,便是将来成了亲,也照样可以日日月月手不释卷。”
    说这话的时候,窝头隐隐还流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可不得羡慕吗?假如今个儿俩人的身份缓一缓,窝头才不要当官,一辈子看书做学问不好吗?但凡进入了官场,饶是像御学这种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的地方,那也会经常被迫参与一些应酬的。
    窝头啊,他就想好好做学问。
    但刘侾不想。
    刘侾原本以为只要乡试结束了,他就能回到以前无忧无虑的生活,尤其他最近打听到,圣上有心放过三皇子了。毕竟,三皇子重回御学这都快三年光景了,说白了人家也没犯多大的错误,这么长时间怎么着也该翻篇了。
    只要三皇子重归自由了,刘侾认为他也能回到原本的生活中了。
    读个屁!他这辈子都不想再看到书籍了!
    结果……
    “哥,大哥!你是亲哥!”刘侾在贡院门口现场认了哥,甚至说,如果叫爹管用的话,他还能给自己换个爹,“求求你放过我吧,我都听话的来参加乡试了!”
    窝头一脸茫然:“不是你自己要参加乡试的吗?”
    噢,参加乡试的确不是窝头逼迫的,事实上窝头只是监督刘侾好好备考,以最佳状态参加乡试。换言之,假如没有窝头搞事儿的话,刘侾是打算轻装简行上阵的,其具体表现为,脑子空空的进入考场。
    ——我都那么辛苦参加乡试了,咋滴,还能要求我考过啊?
    刘侾深情款款的望着窝头:“我的意思是,万一我这次没考过……”
    “那就三年后再考!”窝头推了刘侾一把,催促道,“快去排队吧,该进考场了。记得今晚好好休息,明天认真答题,也不用有心理负担,这届不行就下届,还有下下届、下下下届!我相信,你总有一天能考上的!”
    刘侾:……我不信。
    很难用寻常的语言来描述刘侾此时此刻的心情,他倒是听话的去排了队,由着贡院这边给他检查文书、携带的东西等等。这些肯定是没问题的,之后他也跟着小吏进入了贡院,找到了自己的号房。
    一切顺利??
    粗看是这样的,但事实上坐在了号房里的刘侾,却是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样。
    ——我太难了。
    ——累了,倦了,我不行了。
    ——干什么都不成,我就是个废物。
    考前这天晚上,刘侾整个人都是这么个状态。不过,贡院这边的考场规矩就算再多,也不会管考生发呆的。事实上,只要别发出巨大的响动来,他哪怕打算睡过去整场考试都没人管的。
    刘侾原本是这么打算的,但他现在不敢了。
    要不是考不出,就得一年一年的反复读书备考。假如考出了……
    诚然,绝大多数的举人都很难谋到官职,但这显然并不包括勋贵子弟。刘侾认真的盘算了一下,他觉得但凡自己能考上举人,怎么着也能谋个外放的缺吧?又因为他是未来的驸马爷,圣上应该是不会放他离开南陵郡的,大概率会随便点个微末官职让他混着?
    三省六部里,哪个地方最好混日子呢?
    人生就是如此苦逼,你不奋斗一番,如何能安然的当一条咸鱼呢?
    这个乡试考下来,刘侾感觉自己跟死了一回差不多。
    万幸的是,就算窝头再怎么丧心病狂,也不可能刚考完就折腾人的。事实上,哪怕是当初窝头自个儿下场考试,考完后都至少会休息半个月到一个月,或是看些闲书,或是在家陪伴祖母,再不就是跟同窗好友喝茶聚餐,总是得劳逸结合的。
    于是,刘侾难得的拥有了好些天的闲暇时光。
    更幸运的是,圣上终于放了三皇子一条生路。
    为什么特地选在这个时候呢?倒不是圣上善心大发,也不是因为三皇子表现有多好,而是因为……
    三皇子的嫡长子要入学了。
    父子同学堂还是很尴尬的,那又不可能让小皇孙晚入学,也不能让三皇子夫妻二人待在宫里,却让年幼的小皇孙回王府念书吧?如此这般,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三皇子滚蛋了。
    惊喜来得太突然了,三皇子选择麻溜儿的滚蛋。
    依着皇室的惯例,小皇孙是可以住在皇子所的,白日里去御学上课,晚间回皇子所的院子就可以了。这主要是体恤孩子,毕竟要是住在宫外的话,每日一来一回太折腾人了。而有这些优待的只有皇子皇孙们,像刘侾还有窝头他们,全都是每日早出晚归的。
    放在三皇子身上,这事儿就变得很简单了。
    他都没要先前放置在皇子所的东西,直接命人将儿子的东西搬到正院子里。
    本来,皇子所的统一标配就是一座二进院子,小皇孙当然有自己的房舍,却没有书房等地方。如今就好了,他爹把地方腾出来了,拽着他娘麻溜儿的跑路,将一院子的好东西全都留给了他。
    小皇孙:……并不感动。
    人家今年才六岁呢,突然之间爹娘都跑路了,留他一个人待在皇子所里,就算他已经在这里住了两年时间了,还有奶嬷嬷陪着,那心里也不好受。
    不过没事儿的,因为仅仅过了大半个月,他爹娘又搬回来了。
    ……嗯?!
    事情还要从乡试放榜那日说起。
    一句话,刘侾啊,他榜上有名!
    名次什么的不重要,反正他就算做白日梦时,也没梦见过自己考上解元。甚至于,要不是因为临进入考场之前,窝头的那一番话,刘侾还准备糊弄过去。
    结果,在明白窝头是打算持之以恒的折磨他后,刘侾豁出去了,他决定拼一把!
    原本他想的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横竖最坏的结果就是再苦读三年。万万没想到,在这种心态之下,加上平日里窝头强制性的往他脑子里灌输知识,竟然就真的擦线考上了。
    乡试是有专人报喜的,当然也可以自个儿去贡院门口看皇榜。可永平王府会去吗?
    做啥梦呢!
    今个儿还不是休沐日,府上多半老爷们都去上衙了,妇道人家也是有事儿要忙的。
    像世子妃上个月又查出有孕了,这都是她第四胎了,就算她本人是很靠谱的,王妃能不在意?别的不说,世子妃平常是帮着管家理事的,如今一怀孕,事情不得都交给王妃?
    还有二房的刘仁之妻,她倒不是刚怀孕,她是快生了。
    以及嫁到了安平王府当世子妃的刘韵,她离预产期倒是还有一段时间,但她这是头一胎,刘二太太这个当娘的,恨不得住到女儿身边去。
    中秋过后又有很多事情要做,人人都在忙活,哪个没也那份闲情逸致去关心刘侾参加乡试一事。
    想想当初窝头参加科举,甭管是最初的童生试还是后来的乡试、会试、殿试,哪一次不是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就算不至于全家出动送他去考场,那起码也会派出代表送行,更兼窝头参加会试那一次,小杨氏带着猪崽和猪小妹都住到寺庙里去了,对外宣称为窝头祈福。
    可轮到刘侾了呢?
    全家都很忙,没人关心他。
    刘侾不禁感概道,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瞧瞧这一大家子人,就没一个将他参加乡试这事儿放在心上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