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梁俭兴可能是姓得不太好,出师未捷身先死,凉得透透的。
    “我觉得我还是顺其自然的找个温柔贤淑的俏媳妇儿吧!”梁俭兴很快就收起了失落,毕竟说白了是家里希望他跟老魏家联姻,他本来其实也没多喜欢猪崽。
    然而,他爹他爷都不干。
    “魏家大姑娘的亲事定了,那二姑娘呢?我记得他们家有三位姑娘?”
    梁俭兴:……
    十年内我能娶到媳妇吗?
    这个问题就很棒,在目前看来基本无解。
    不过,甭管联姻这事儿能不能成,梁俭兴都还是希望维护住他跟窝头的同窗情谊。因此,第二天一早他就亲自跑了一趟魏家庄子。
    十一月底的济康郡,可以说是寒冷刺骨。
    地里的活儿早就停了,不过庄子上却仍然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是在宰杀家禽家畜。
    马上就要到年关了,肉类永远是卖得最好的。兴许在南陵郡那一带,勋贵人家喜欢反其道而行,不爱吃肉反爱吃些绿叶菜,但在济康郡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即便郡守大人,那过年也是大鱼大肉的。
    魏大牛他们离开前,是将先前好不容易巩固下来的人脉关系都留给了亲眷们,其中就包括了好些个饭馆酒楼。
    也因此,每到年关来临之际,庄子上是各种惨叫。杀鸡鸭鹅倒是还好,这些收拾起来利索,而有些馆子甚至不需要亲自来杀,只需要将活禽直接送过去就成了。可轮到猪羊时,尤其是猪啊,杀猪般的惨叫声真不是说着玩儿的。
    梁俭兴差点儿被吓死。
    缓过来之后,他很快就熟门熟路的找去了魏家的族学,尽管庄子上多半人都在忙活,可小孩子们却还是老老实实的待在族学里的。原因就很现实,年前是要考试的,第一名能奖励一头猪的!
    好在快到晌午了,先生索性提前放学,又让学生们将各家大人喊过来。稍片刻后,几乎所有人都赶了过来,在族学前的空地上吃着冷风听先生读信。
    先看的是放在最上面的窝头写的信。
    窝头多有心机呢,明明他是检查信的那个,愣是趁着职务之便,将自己写的那两页放在了最上面。倒是大致的补充了一些猪崽没提到的事情,却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就是没提醒众人要吃饱了再听后面的内容。
    梁俭兴也跟大家一起听。
    前面两页的内容特别正经,就是先客套一番,再询问家乡亲眷们的情况,大致的讲述了南陵郡发生的事儿,把猪崽没提到的点补充了……
    完事!
    最精彩的部分在后面。
    先生翻了一页就知道换人写了,字迹倒是还算工整,这大概也是唯一的优点了,可言语之间扑面而来的全是土味儿,让人立马在脑海里浮现了杨冬燕那张脸。
    咳咳,先读信。
    最开始,内容还是正常的,说窝头娘哟,在六月里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让方家人放心吧。又说萝卜的媳妇,也就是方氏的娘家侄女方梨花有身孕了,不过要明年才能生。还有就是魏大牛、二牛又搞了事儿,把食材买卖做到了南陵郡,规模都做大了,居然比当初在济康郡还顺利。再就是……
    终于,重点部分来了。
    先是杨冬燕那个口吻说了猪崽定亲的事儿,也没仔细说,只道对方是个开酒楼饭馆的。随后话锋一转……
    就这样,好好的一封家信变成了菜谱。
    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在信里,几乎全天下最好的美味佳肴都出现在了猪崽的定亲宴上,关键不光食材新鲜,厨子的手艺还极佳。更气人的是,写信人详详细细的对各色菜肴进行了全方面无死角的描述,并附赠吃后感。
    那个吃后感真的是太气人了!
    “咕噜肉你们听说过吗?第一次听说肉还能是甜津津的,我都惊呆了,没想到一吃惊为天人。那咕噜肉又酸又甜,光闻着味儿就能让人口齿生津。一尝,妈呀!好吃到恨不得把舌头吞下去!”
    先生尽可能的用平板毫无起伏的语调念信,饶是如此,读到这段时,他还是忍不住吞咽了一下口水。
    要知道,绝大多数的地方如今都还是两餐制的,当然如果是农忙时节肯定是例外的。可就算这段时间庄子里还挺忙的,那也算不上农忙。因此,大家还是习惯了早上吃顿捞干饭,晚间再吃一份单薄的暮食。
    而这会儿也就堪堪晌午时分,甭管是提前下课的先生、学生,还是原本正在干活临时被喊过来的其他大人们,肚子里都是空空的。
    听着听着,就感觉吧……
    “大家传阅一下。”先生将其中一张信纸递给了其他人,随后接着念信,“红烧肉算是比较常见的菜,几乎人人都会做,可要做的好却是难事儿。云鹤楼的招牌菜里就有一道上了档次的红烧肉,不过人家唤作东坡肉,跟咱们以前吃过的切成小块的红烧肉不同,这个东坡肉是切成大块的,每一块差不多都有成人拳头那么大,一层瘦肉一层肥肉再一层瘦肉一层肥肉……”
    “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油,还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刚才传下去的纸,上半部分是咕噜肉,下半部分应该就是东坡肉了。”先生忽的抬头,帮着解释了一下。
    众人:……您还不如不解释呢!
    猪崽太过分了,她将一道道大菜都列举了一遍,还自动略过了素菜。毕竟,很多素菜尽管吃到嘴里是很好吃的,可说起来缺乏信服感。再一个,劳动人民才不爱吃素,大家都喜欢吃浓油酱赤的饭菜。
    一封信读了不到一刻钟时间,但猪崽亲自画的菜肴图,却是传阅了一遍又一遍。
    最最气人的是啥呢?
    猪崽啊,她就光说了菜有多好吃,压根就没将做法写上去!
    这也不能怪她,因为她当初光顾着吃了,谁会在意做饭呢?况且,只要将来她嫁过去了,还愁吃不到好东西?
    于是,老家的亲眷们……
    “咱们今年回礁磬村过年吧?正好把这信带回去,也叫老家的人一并瞧瞧,也叫他们宽宽心。”
    提议的是魏家一个后生,他叫栓子,也是魏家的亲戚,但关系已经比较远了。他其实很想跟着去南陵郡的,可他家就他一个,爹娘很是不放心他独自前去,又不愿意陪着他背井离乡的,以至于他错过了这般好的宴席。
    还有人道:“这是猪崽的定亲宴吧?那成亲呢?先生啊,咱们家猪崽啥时候嫁出去啊?”
    先生边回忆边快速的扫了一遍,随后道:“信上没说。不过,我猜怎么着也该是窝头先成亲吧?”
    跟魏家处得久了,先生也被带劈了,全然忘了之前他是喊魏进士的。
    “那咱们不就能吃到两顿?”
    “不对,窝头去年定亲了吧?好家伙,萝卜土豆他俩是吃了窝头的定亲宴又吃了猪崽的……”大头菜好悬没气哭了。
    多年以前,魏家人还在礁磬村时,一个院子一分为二,一边是魏大哥魏大嫂家,另一边则是杨冬燕家。
    那时候,杨冬燕家里还只有一个娃儿,也就是窝头。窝头跟村里其他小孩子处得并不好,通常只跟隔壁家的几个孩子玩,其中玩得最好的有三个,分别叫萝卜、土豆、大头菜。
    这仨都是男娃子,分别是魏大嫂家的大房、二房、三房的孩子。
    其中,窝头跟萝卜和土豆是同一年生的,这仨相对而言感情更好一些,尤其萝卜和土豆的爹娘都心大,有事没事都不爱管孩子,任由孩子在外头瞎玩。
    大头菜却是比前头那仨小了一岁,只是他家里管得略严了点儿,初时几人还混在一起,随着窝头去邻村上了村学,萝卜和土豆还会时不时的跑过去,但大头菜却是同他们渐渐疏远了。
    再后来,老魏家搬家了,大房二房紧随其后,三房却被撇开了。
    当然,时至今日,他们都在庄子上呢。
    可这要怎么说呢?一步错,步步错。
    而且,这个代价也太大了吧?
    大头菜好委屈,他感觉自己错过了一万两!!
    去!必须去!
    跟人群里的栓子对视一眼,俩人非常肯定的点点头,哪怕是为了不错过接下来的宴席,他们也必须要去南陵郡!
    头可断,血可流,肉肉不能不吃!
    当然现在是不可能出发的。
    北方这边,从来就没有大冬天出门的道理。再说这眼瞅着就快到年关里了,怎么着都得过了年,等天气略微转暖以后,再出发的。
    在这之前,倒是可以先回一趟老家,毕竟这一走,搞不好要好多年都回不了老家。
    ……
    梁俭兴离开魏家庄子时,心情十分得复杂。
    他到底是出身地方大族的,不至于跟乡下人似的馋那口吃的。之所以心情复杂,还是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不曾了解过那位魏家的胖姑娘。
    原来,那姑娘真的是爱吃爱到了极点,这才宁愿嫁给一个家里开酒楼的,也不愿意考虑跟他……
    唉!
    就因为猪崽的重点出错,直接导致梁俭兴错估了实际情况。他以为卢家就是简单的开了一家酒楼,梁家也有类似的产业的,他们家几乎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光酒楼就有好几家。
    早知道、早知道……
    千金难买早知道啊!
    不对,老魏家有仨姑娘呢,撇开最胖的……最大的那个猪崽之外,还有一个长相十分出挑的二姑娘。至于三姑娘,梁俭兴依稀仿佛记得是个奶娃娃。
    希望还是有的!
    梁俭兴重拾自信,决定配合一下家里人,万一成了呢?那他就能跟永平王世子拥有同一款老祖母了!!
    在临走之前,梁俭兴还跟庄子上的魏家人说了,假如他们真的想全部离开,那么梁家愿意以二倍价收回这个庄子。当然,这个价钱里是包括了已经开垦完成的良田、一排排的牛棚鸡窝猪圈等。但哪怕算上这些,二倍价也算是很有诚意的了。
    甚至于,梁俭兴还承诺,假如老魏家又反悔了,那么随时都可以再从梁家要回庄子,反正就是特别迁就,让老魏家没了后顾之忧。
    他敢做出这种承诺当然是有底气的,甚至他打算也别等来年乡试了,直接开春就跑路岂不是美滋滋?
    反正他也考不上的。
    想法就很美,然后现实却是没人告诉他,猪小妹并不贪嘴。
    兴许跟其他的闺秀相比,猪小妹是有些肉乎乎的,可那是更多的是因为遗传,毕竟她娘那么胖。事实上,猪小妹就是个爱臭美的小姑娘,最大的爱好就是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再不就是在屋里画画、做手工。
    馋嘴?为了一口吃的把自个儿给嫁了?
    那肯定不是猪小妹。
    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只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梁俭兴什么都不知道,他信心十足的跟他爹谈条件,成功的在年关里说服了家里人,决定来年开春携带一些人马和钱财,去南陵郡开酒楼!
    ……
    第二年开春,在梁家商队的带领下,老魏家足足来了百多口人,真的是除了特别固执的那几人外,其他人都来了。
    包括在最初给了杨冬燕不少帮助的魏大嫂。
    是什么令他们改变了想法呢?
    当然是美食的力量!
    咳咳,其实是这样的,很多人之所以不敢背井离乡,一方面是担心混得不好,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这一去就没办法回来了。
    可在被猪崽那封信刺激之后,他们的想法改变了。
    是啊,这一去的确有可能就没办法活着回到家乡了,可那又怎么样呢?完全可以让子孙后代扶柩还乡嘛!只要死后能葬在老家,落叶归根就可以了,中间的过程完全可以省略啊!
    一群人边赶路边聊天打屁,因为互相都是熟悉的,竟是毫无任何忧虑感觉,只咋咋呼呼的说着话。
    “你说这人活几十年是为了啥?就光图一个吃苦受罪?那可不成,好不容易投成了人胎呢,怎么着也得享受享受。”
    “不图享受也该去见见世面啊,别等老了老了,连村子都没出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