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这般,刘三太太看了个全场,也听了个全场。
    当然,先前几人压低声音说的那些话,她是不可能听到的,但后来却是敞开了明说的,从杨冬燕问话到方氏喊老嫂子,全都被她看在眼里听在耳中。
    怎么形容她此时的心情呢?说是五味杂陈都是轻的。
    这段时日以来,她一直在为儿女亲事犯愁,确切的说,是她长女的亲事。本来,府上有个刘韵顶在前头,尽管也没明文规定说,姐姐不嫁妹妹就不准嫁的,但多半人家还是遵循长幼有序的规矩的。
    也因此,作为府上大姑娘的刘韵并不曾出嫁,甚至连说亲都不曾,刘三太太就算心下一直惦记着长女的亲事,也不好大喇喇的说出来。
    她的本意是,等刘韵开始说亲了,差不多到相看那一步了,她也可以趁机放出风去,提醒众人她房里还有一位待嫁闺女。
    本来,按照刘三太太的预估,刘韵虽长相出挑,但远不到大选的标准,且府上打从一开始也没想过要让她高嫁。只要她不参加大选,基本上就同皇室宗亲,并一些顶尖勋贵人家就没什么关系了。那么她就只能往下择亲,以郡王府嫡女的身份下嫁到国公府的小公爷或者侯府的小侯爷。
    无论哪一点,对刘三太太来说都是好事儿,毕竟刘韵才是永平王府真正的嫡出大姑娘,只有她嫁的好了,底下的妹妹们才能说到好亲事。
    结果,刘韵倒是嫁了,从说亲到议亲再到定亲、成亲,那个流程就跟背后有鬼在撵一般,进行得飞快。正常走流程起码要一年半到两年,甚至有些会更久的,她愣是在半年之内全部走完。
    也因为她嫁得急,那段时间永平王府压根就没可能腾出人手来再帮其他姑娘说亲。
    更别提,刘韵不光嫁得急,还嫁得好……就是太好了。
    假如刘韵是嫁到了国公府或者侯府的,那么刘三太太就能接着刘韵搭上其他人家,可偏生她是高嫁的,以永平王府二房嫡女的身份嫁给了安平王世子,且安平王府本身就是四大异姓郡王之首。
    凉了。
    说的是刘三太太的长女。
    这两边压根就没法搭线,假如刘韵真的敢将娘家堂妹介绍给安平王府的至亲,那她绝对没办法在安平王府顺利立足。更要命的是,紧跟着就是刘侾定亲,他要尚公主。
    刘三太太真的是一个头有两个大。
    这些人她都指望不上的,敢帮忙牵线搭桥,那不叫结亲叫结仇!
    更气人的是,她在这儿着急上火,两个嫂子却有那份闲心帮着别人家的孩子操心亲事。
    眼瞅着跟自家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魏家长子定了亲,刘三太太已经很难受了,但因为两者并无任何竞争关系,她就算心里难受,面上倒还能绷得住。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她怎么都无法接受。
    王妃真不是说着玩的,又或者说,她原本只是想岔开话题才扯到猪崽身上的,结果被杨冬燕一通怼后,愣是改变了主意。
    你说我没办法帮你孙女说亲?行啊,我就偏要让你看看我的能耐!
    甭管是四大异姓郡王永平王府王妃的身份,还是八大世家蒋家的长房嫡长女的身份,注定了她会认识很多人。
    当然,王妃还没疯到要让娘家侄儿娶猪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世家大族只会同地位相等或者相差不算多的人家结亲,哪怕魏家出了个二榜进士,在那些百年世家的心目中还是等同于暴发户。
    但其他人呢?
    王妃搞了个骚操作。
    她不是有仨儿子,即有仨儿媳妇吗?世子妃的娘家毋庸置疑是最出彩的,所以直接撇开不管。二儿媳妇的娘家也是高官大族,因此也不要。最后一个三儿媳妇,她的娘家倒不是差,只是在身份方面略有些瑕疵。
    也不是本人有问题,而是母族那边稍微有些不妥。
    她三儿媳妇的外祖家即本朝第一皇商。
    王妃牟足了劲儿想要杨冬燕看看她有多能耐,盘算清楚后,就唤了她三儿媳妇,让对方帮她发出邀请函,请一些娘家堂妹表妹来家里玩,理由随便找,什么赏花啊赏月啊,反正大家都明白她想干啥。
    她三儿媳妇倒是一口答应了,但回去想想这理由太扯了,索性以自己过生辰为由,请了一帮子小姐妹来家,其中就有她外祖家的人。
    皇商也是商,哪怕本朝并不是很瞧不起商人,但本朝才建立多久呢?观念这玩意儿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
    如此这般,永平王府在刚经历了一波闹腾后,又火速的迎来了下一波。
    不过,杨冬燕可不知道王妃暗地里干了啥,在会亲家之后,她就带着方氏回家去了。
    会亲家很顺利,只是考虑到两个孩子,一个十四一个十三,哪怕本朝崇尚早婚,那也太早太早了。君不见刘韵都是及笄之后才出嫁的,况且刘韵的亲事之所以这般着急,也是因为安平王世子已经二十好几了。说白了,急的是安平王府,而非永平王府。
    放在魏家和孟家的亲事上头,自然可以选择慢慢来。
    还有一点,会亲家时,只有杨冬燕和方氏在场,当然窝头本人也是在的,但他并不是出现在后宅的,他要面对的是孟端娘的父兄。
    本人在,亲娘和亲奶也在,但少了一个亲爹啊!
    两边合计之后,就决定等魏大牛回南陵郡后,再来确定一下俩孩子什么时候定亲。
    方氏背着人暗地吐槽,说何必呢?魏大牛是啥人?甭管啥事儿,只要杨冬燕开口了,魏大牛只会好好好、行行行,娘您说得对!
    所以干嘛要多此一举呢?
    但这事儿吧,方氏说了不算,因此就只能掰着手指头算魏大牛啥时候能回来。
    “别算了,搞不好他们这会儿才刚到济康郡呢!”
    杨冬燕看不下去了,方氏一天到晚嘀嘀咕咕的,还是对着自个儿的爪子瞎嘀咕,知道的说她在盼着自个儿男人早日回家,不知道的还以为她疯球了呢!
    小杨氏也是这么想的,她怀孕就跟母猪怀孕似的,毫无丁点儿妊娠反应,反正是吃得香睡得着,还有心思嘲讽她嫂子。
    “我说嫂子哟!咱们家不是一贯男人出门挣钱女人在家吃喝吗?那个词儿叫啥来着?啥离啥多少的?”小杨氏拿眼看向猪崽。
    猪崽翻了个大白眼,还真别说,那样子绝对是杨冬燕的翻版,学了个十成十的相像:“聚少离多。”
    “对对,就是这个词!所以我说嫂子哟,你咋年轻时候没舍不得,都一把年纪了,窝头都快娶媳妇了,突然又惦记上了呢?”小杨氏一脸八卦看好戏的模样。
    方氏当场回给她一个死鱼眼:“我惦记他干啥?这不是他一天不回来,窝头的亲事就没办法定下来吗?我也知道定亲后肯定不能立马成亲的,可定亲了,我这心里也安生了不是?”
    这话听着还是挺有道理的,就是不知道魏大牛听到后会不会心塞。
    不过想想也是,小杨氏回忆起好多年以前,自家刚发达,偏生钱财来路不明,都不能明着拿出来花用,只能让大牛二牛哥俩外出挣钱。
    那会儿,方氏和小杨氏别提有多着急了,每次都是恨不得立马把男人轰出去,毕竟只要他俩去外头晃悠几个月,回来就能有钱买地盖屋,还有吃不完的好吃的。
    这么一想……
    “哎哟我饿了,猪崽啊,给娘端碗酒酿圆子来。”小杨氏吩咐道。
    猪崽猛的站起身子,把脸一拉把眼一瞪,随即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她娘:“吃吃吃,就知道吃!你除了吃还会干啥?”
    几乎话音刚落,猪崽立马缩成一团,搓着手满脸谄媚的笑着问道:“娘,您看我学我奶学得像不像呀?您先歇着,我给您端酒酿圆子去!”
    小杨氏:……
    满腔脏话不知道从何说起。
    半晌,她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倒霉孩子!”
    杨冬燕懒得搭理她,只对方氏吩咐道:“你别管大牛了,顾好家里的事情就成了。对了,回头也请个大夫来家给你把把脉,万一你也怀孕了呢?他俩才走了没俩月,搞不好你怀孕了你不知道呢?”
    方氏微笑着道:“我身上正来着癸水呢。”
    噢,那行了,没事儿了。
    杨冬燕转身要走,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得劲儿,又转身骂道:“你还不如一个傻子!傻子都知道给她男人来点儿惊喜,你呢?你呢!”
    方氏心说,我她娘的要是趁着大牛不在家的时候怀孕了,这还能是惊喜???
    大牛啊,你娘疯球了→_→
    **
    还真就让杨冬燕说着了,哪怕已经有差不多两个月时间了,事实上大牛二牛一行人才刚刚到济康郡。
    理论上来说,从南陵郡到济康郡肯定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的,假如是冬日里行路难,那兴许还会慢一些。可他们是四月殿试结束后,跟那几个落榜的举人一起回来的,按说月余时间就能到了,可别忘了,他们是跟着商队过来的。
    商队嘛,肯定有他们自个儿的行路规矩,也会在某些郡城里停留不短的时间。也因此,这走走停停的,愣是从四月到了六月里,他们一行人总算是到了济康郡。
    仔细算下来,他们是从去年乡试结束一个月后就启程出发去南陵郡的,算是十月出门好了,如今都六月了,大半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看着曾经熟悉的街道、街景,魏家一行人很是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站在省城都这般了,等回头去了乡下老家礁磬村时,肯定会更唏嘘的。
    省城的宅子没有卖掉,铺子也还在,只是托了亲戚帮忙照料着。这次他们回来就是为了处理这些产业,毕竟依着杨冬燕的说法,窝头最起码也要在南陵郡待上六年,哪怕将来真的放了外任,依着朝廷的规矩,也不可能去祖籍所在地任职的,所以基本上他们一家是没啥可能性回到家乡了。
    魏大牛有个好处,他明确的知道自己不可能给儿子太大的帮助,但他绝对不会给儿子拖后腿的。
    也因此,这一路上他已经盘算好了,一方面是卖掉济康郡这边的产业,另一方面也是打算再带一些人去南陵郡。
    老魏家啊,终究还是人丁太少了,就算加上萝卜和土豆这俩大侄儿,一家子也才十几人。
    待终于到达目的地后,魏大牛就依着先前的计划,兵分两路开始做事。
    他本人是跟着落榜的两位省学举人去了省学那边的,窝头考上了二榜进士一事,是会由朝廷派专人来省城告知的,省学那头肯定绕不过去,也会找到进士本人的家里,但考虑到老魏家全家都跑路了,估计这一环就省却了。
    省学那边,魏大牛也没多话,横竖两位落榜举人会帮他解释的,他只是亲自奉上了信件和赠礼,之后就离开了。
    信是窝头的亲笔信,两位落榜举人那头还有闵同进士的亲笔信,差不多就是谢师恩之类的话。赠礼也并非什么贵重的东西,如今的魏家当然买得起贵重礼物,但没那个必要,窝头和闵同进士送的都是书籍,还是自己誊抄的那种,当然是精选的,选的是省学里没有又对科举考试有着重大帮助的书。
    就在魏大牛去省学时,魏二牛也带着萝卜和土豆赶去了自家铺面,商量起了铺面转让一事。
    等两边都说得差不多了,又一起赶着马车、牛车往省城郊外庄子上去。
    济康郡的庄稼收得晚,因此这会儿还不到农忙时分,但因为也差不多了,很多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农忙做准备。乍一看到大牛二牛他们,众亲眷都是一脸的震惊。
    震惊之后就是狂喜。
    他们知道窝头考上了进士一事,并非朝廷派人通知的,而是梁家那头特地来这边支会了一声。
    倒霉催的梁家人呢,说起来他们也不算特别倒霉,虽然不幸被卷进了蒋郡守那事儿里,但总归是全身而退了。他们其实并没有等到会试出成绩,而是在今年一月底就离开了南陵郡。不过,梁家到底是地头蛇,就算经历了前头那事儿后,略有些元气大伤,但想要打听一些消息还不是轻轻松松的?在得知窝头考上了进士后,立马就派人过来告知了喜讯。
    至于他们是怎么知道庄子位置的……
    这个庄子呀,本来就是梁家那边便宜卖给老魏家的。
    也因此,看到大牛二牛他们回来,众人第一反应就是……
    又可以大吃一顿了!!
    没错,考上秀才都办席,这考上了二榜进士,怎么能不办个流水席,好生吃喝一顿庆祝一番呢?
    道理是有的,就是这话听着吧,总感觉好像有哪里不太对的样子。
    作者有话要说:
    别家孩子考上了进士,亲戚们:哇!光宗耀祖!哇!改换门庭!
    魏家窝头考上了进士,亲戚们:哇!办流水席!哇!喝酒吃肉!
    第128章
    流水席那不是必须的吗?
    只是这次的情况跟上回乡试还是有所不同的, 去年乡试结束后,窝头是跟随众人一起来到庄子上,后来又回了老家礁磬村, 尽管他其实啥事儿都没做,但好歹也出了个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