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要怎么说呢?
    乡下的庄稼把式,哪怕做梦都想在有生之年盖新屋,但实际上他们更看重的还是田产。要不然,当年杨冬燕力排众议非要盖新屋,而不是置办田产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跟她讲道理了。
    基本上,他们的需求有仨。
    其一,娶妻生娃。
    其二,置办几亩薄田。
    其三,盖几间新屋。
    但就算是心最大的庄稼人,做梦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身边的亲眷居然买得起近百亩的良田。
    不敢想啊!
    尤其这个庄子的总体面积肯定是大于百亩的,因为还有盖房子的土地、河流水井、家禽家畜的窝棚等等,包括土质不是很好的山地。
    光是能产粮食的田产就差不多有九十亩的,哪怕并不是所有的田产都是上等的好田,但也很吓人了。
    等第三天大清早,吃过了一顿原汁原味的农家早饭后,杨冬燕一行人坐上马车晃晃悠悠的回省城去了。
    这时,才有那跟随大牛好些年,如今算是这个庄子的庄头,告诉大家伙儿。
    ——这个庄子呀,走人情托关系,原东家还免了好多,就这样也花了三千两银子。
    吓死一群没见识的乡下人啊!
    望着已经远去了的马车,他们第一次清晰的感觉到,杨冬燕那一房人是真的不一样了。
    “好好干活吧,别家是没人拉拔辛苦度日,咱们运气好,摊上了一门贵亲,还愿意伸手拉拔一把,再不好好干活对得起谁呢?”
    “就是呀,去年各村死了多少人?就咱们村,一个个都好好的,愣是盼到了朝廷发的赈灾粮。”
    “走吧,干活去!”
    过日子就得这样,得有盼头才能有动力。
    一旦有了盼头,哪怕再苦再累,这心里起码是甜滋滋的。
    ……
    却说等杨冬燕一行人回到省城没两日,窝头就提前回来了。
    不是放假的日子回来就很奇怪,没等家里人发问,他就主动说道:“院试要开始了,先生们都要去帮忙监考、阅卷,就索性给我们放了几天假。对了,我明个儿想去贡院附近的客栈问一问,看我先生这次有没有过来。”
    哦,原来又到了院试下场的日子。
    总感觉前不久窝头还在忙着考秀才,咋一转眼就过去两年了呢?
    去年这个时候,窝头也是去客栈那头打听过的,不过他先生没来。这也是正常的,院试是每年都有的,因此反而不会像三年一次的乡试那般重视,总感觉今年不去明年也成。就有人会等,等自己更有把握一些,也等身边有熟人一起下场时,才会来到省城考试。
    再一个,院试是属于童生试的最后一关,虽说理论上童生试也是属于科举众多考试之一的,但其实朝廷没太大重视。自然也有派上头的人下来镇场子,可多半事情都是由当地学官来安排的。
    说白了,就是里头有可操作性。
    如今的杨冬燕可不是以前那个对科举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的傻甜白了,她已经明白了,朝廷是没办法将所有的事情都放在眼皮子底下管的,该紧的地方就是要紧,但该松的也要松。
    就譬如这个院试。
    你要是真没那个把握通过,也没找人打通关节安排门路了,索性就直接拿钱去贡院里,明码标价捐钱给你秀才的功名。当然,这个钱也不便宜就是了。
    杨冬燕直到如今都不知道,勋贵人家的子嗣是免考童生试的,直接可以下场参加乡试。她还是认为永平王府是钱多烧手,给每个子嗣都买了秀才功名。
    也是蛮冤枉的。
    关键还无从辩驳。
    不过今年,花钱买秀才功名的人倒是少了。你问缘由?因为今年并给科举乡试年,哪怕通不过考试,来年也依旧可以试。等到了来年,若是还没考上秀才,又想要参加乡试碰碰运气的,那花钱买功名的人就会一下子爆棚了。
    杨冬燕还是觉得那些人脑子有问题,你连秀才都考不上,咋可能就一气考上了举人呢?这不瞎扯淡吗?
    但窝头告诉她,因为就是有这样的例子,就有人花钱买了秀才,然后一鼓作气的考上了举人。
    也就是因为有这个先例,才导致有这么多人碰运气。
    杨冬燕:……
    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她咋觉得这里头很有问题吗?别是那个财迷皇帝故意搞事吧?
    因为窝头次日要去找人,杨冬燕也没太纠结这个不相干的问题,只拿了钱给他,还交代他,若是先生没来就罢了,倘若来了,那就请人家吃一顿好的。
    窝头一一答应了。
    还真别说,先生来了,不是给窝头启蒙那位,是在县城里开馆授课的那位跛脚先生。他这一次也是带着学生过来参加院试的,自家学生不多,也就三人,另外就是其他私塾的,托付他一并将人带来,又有五人。
    这是他们一贯的操作了,毕竟从县城到省城也是十分得不容易。所以几个私塾的先生会合作,每次过来的,自然是自家学生最多的那个。
    见到窝头过来,那先生十分得高兴,还喊了学生给他们介绍窝头。刚开始,那些学生还不甚在意,实在是因为窝头的外表太具有欺骗性了,就是个毛还没长齐的半大小子嘛。结果一听……
    好家伙,这人非但是两年的秀才,如今还在省学里念书。再听先生询问窝头在省学能否跟得上,窝头却答说,他这两年进步很大,如今在省学属于前二十的。
    说真的,这个成绩谈不上特别好,毕竟每年乡试各个郡城大概也就取百人左右。当然,这个数字并非固定的,再说各个郡城也不都是一样大的。差不多大一些的郡城能出个一二百个举人,小一些的像他们济康郡,能取一百人都算多的了。
    省学前二十嘛,乍一听好像是不错。但别忘了,省城的学堂不下百个,更有下面的府学、县学等等,也有富贵人家给自家子嗣开办的家学。更有什么呢?先生。
    考上举人之后,理论上就能当官了,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是能谋到真正的官职的,其他人也就是当学官了。可反过来说,考上举人必能谋个学官,但并不是所有的先生都是举人。
    这么一算,窝头就算能保持省学前二十,但他从未掉以轻心过,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考科举不光要自己努力,还要跟其他人竞争。
    而他的竞争者,可不单单是他如今的同窗,更有其他学堂的学生,乃至先生。
    窝头本人稳得很,他一直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余地,没见他奶费劲巴拉的帮他找来的那些书里,还有很多没看完没领悟的。他就琢磨着,等他将那些东西都学会了,融会贯通了,那大概就能在省学里称王称霸了。
    他是稳了,其他人稳不住啊!
    会来省城这边参加院试的,无一不是原先学堂里的佼佼者。像窝头的先生这次还是带了三个自己的学生,其他跟随而言的,那可都是自家学堂里的第一名。
    不然呢?有人会去乡试碰运气,只因乡试三年才一次,且考上即一飞冲天。但院试不是,若非胸有成竹,少有人会浪费财力物力只为了碰运气的。
    于是,小县城里的天之骄子,碰上了省城省学的优等生,两边倒不会擦碰出火花来,但降温倒是没关系了。
    过后不久,窝头就请先生下馆子,先生欣然答应。
    结果没等他俩出门,就又有人找了过来,却是窝头如今的同窗闵秀才。三人原就相识,且闵秀才跟先生认识得更久,就索性凑作堆,一起下馆子,边吃边聊。
    吃着喝着,先生就道很感谢窝头。
    窝头听得一头雾水。
    “闵兄的年岁摆在这儿,就算他再怎么才高八斗,也不会引起那些学生的重视,之于他们,闵兄是长辈。但你不同,你一来,不亚于酷暑时节给他们兜头一盆冷水,让他们在考前冷静一番,别再这般骄傲自大。”
    听到这话,窝头尚未开口,闵秀才先苦笑一声:“骄傲自大?真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入省学,到时候就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了。”
    “怎么?听起来闵兄求学不顺?”
    “谈不上不顺,但也没很顺。”见天的被人虐是一种什么感觉?闵秀才在这两年是没少感受。关键吧,他没窝头那般的好心态。
    窝头当初能进省学都是碰了运气了,不像闵秀才是当场就被录取的。
    因此,在进入省学之后,窝头差不多有大半年时间,一直都是垫底的存在,直到第二年年关过了,才逐渐发力,慢慢的月考、季考排名上升了。
    闵秀才则刚好相反,他刚进入省学时,成绩排名一直不错,但他就是不稳当。也许上次得了前二十,下次就跌到了百名开外,再然后还能奋力的追到五十名左右,然后继续往下跌。
    这忽上忽下的情况,看得别人都胆战心惊的,更别提他本人了。
    最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已经相当努力了。
    很可怕的,假如什么都没做,既不用心也不努力,那么还能给自己找借口说,我没将所有的经历放在做学问上。当然,这种理由是很扯淡,也没用,但起码在心理上能够得到些许安慰。
    可闵秀才面对的问题却是,他用功了他努力了,他甚至一度拼上了老命。但每次考试排名却仿佛在嘲笑他,哪怕窝头安慰说,排名这玩意儿不光得看自身的发挥,还得看同窗的发挥。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感觉自己在原地踏步。有没有进步这种事情,我还是能够清楚的感受到的。一想到来年就是乡试年了,我这心里哟!唉,别提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能怎么办?只能让他放宽心,横竖还有一年多时间呢。
    烦恼这种事情,是不会因为你的实力高了就直接消失的,只会随着实力的不断上涨,愈发的压迫心神。
    窝头就认为,哪怕原地踏步好了,难道就不是进步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要没往后退,那么就表示还是有进步的,只是进步太小,连自个儿都没察觉到罢了。
    这天之后,窝头和闵秀才又前去客栈两次,却不是为了吃饭,而是给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学生们临时上课。
    都这会儿了,再将书本上的知识讲一遍是没必要的,也来不及。因此,他俩更多的是说院试考场上的情况,毕竟他俩考院试也才过了两年。再然后就是说了一些省学里的事儿,自是为了激励他们努力。
    反正该说的都说了,效果如何就随缘吧。
    再之后,院试就开考了。
    外地人在省城的各项开销挺大的,提前过来是没办法,毕竟要先适应一下当地的气候环境,当然更多的其实是心理作用。可一旦考完了,那还等啥呢?真要是考上了,县衙也会放榜的。
    因此,几乎前一日院试刚结束,后一日贡院附近的客栈就都没人了。
    倒是省学没那么快上课,先生们还要继续阅卷、排名次等。
    虽说还未开始上课,但只要是想努力,换个地方一样能行。窝头还不光自己上进,另外他告诉萝卜和土豆,来年参加童生试。
    萝卜、土豆:……
    大写的懵圈啊!
    他俩上学很晚的,也就是从去年才开始的,满打满算连一年时间都不到,这就要下场考试了?不是啊,你是有多看得起你昔日的小伙伴?
    但窝头也有他自己的逻辑。
    “要是咱们还在礁磬村,那我肯定不会这么说的。但如今咱们是在省城里,考场就那么几步路,为什么不去试试看?考不上也没人会说什么的。”
    最早以前,窝头考学的时候,几乎是全家都出动。像互结书、具结书这样的东西,都是大牛带着礼物上门求人开具的。
    而如今就简单太多了,轻松搞定一切事情,甚至整个过程里,家中其他人完全不知情,窝头一人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给完成了。
    也是这个时候,萝卜和土豆才明白,省学的人脉有多广。
    咳咳,其实也不是人脉有多广,而是考个童生试而已,本来就不难的。窝头那会儿也是因为他是家族里第一个读书人,也是第一个参加科举的人。
    啥也不懂,啥也不会,那当然是难了。
    “童生试共有三个部分,就咱们郡而言,县试在二月里,府试在四月里,院试在六月里。具体的时间会有变动,提前月余时间才会公布。如果住得比较偏僻,光来回路上就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咱们在省城啊!”
    理论上来说,县试是得在籍贯所在地的县城去考的。但问题不大,只要将户籍迁到省城就行了。
    还是那句话,朝廷重视的是乡试、会试以及殿试。对于童生试,能操作的范围很大的。仅仅只是换个地方考试,完全没问题。
    真的吗?
    兴许考试本身没问题,但萝卜和土豆都才读了一年啊!!
    别说这俩了,连猪崽知道后,都惊呆了:“哥你还不如让我去考呢,我比他们能耐多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