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妃快速的思考了一番,顿时满脸喜色:“莫不是老太太告诉你,她终于打算投胎转世去了?好了好了,我知道王爷舍不得老太太,但这也没法子,咱们凡人还能跟阎王斗?与其在这儿哭,不如下回随我一起去庙里,为老太太祈福,再添点儿香油钱。”
    不,你不懂。
    沉默了许久之后,王爷瞪着一双死不瞑目的肿泡眼,一字一顿的道:“老太太说,她感受到了我们的孝心,决定给我们回个礼。因为她在梦里,和颜悦色的问我想要什么土特产……她那儿的土土土、土产!”
    王妃:……
    两眼一翻,从此世界与我无关。
    **
    “我就说这事儿不靠谱!昨个儿晚上,我睡得特别好,压根就没做梦!”杨冬燕翻着白眼数落方氏,后者陪着笑,一副好脾气的模样。
    前一天,在方氏的唆使下,杨冬燕最终还是被她说服了,念叨了几句要给儿子们送土特产。方氏的意思是,既然杨冬燕以前能做梦梦到上辈子的事情,那么保不准回头在梦里又能看到儿子了。
    杨冬燕就是被这句话给说服的。
    她已经“死了”一年多了,永平王府的事情就真的跟那上辈子一样,哪怕脑海里是记着的,但她真的太久太久没见到儿子了,确实挺惦记的。
    想着念叨几句也没啥,万一真叫方氏说对了,她岂不是能够在梦里见一见儿子们了?
    结果……
    啥事儿都没有!
    方氏耐心的等杨冬燕数落完,这才开口道:“保不准没那么快呢?娘你想啊,你昨个儿才念叨完,按说大伯子老嫂子应该才知道这事儿,那要什么土产,不得大家伙儿凑一起商量商量?说不定呀,娘你今晚或明晚……不然隔几天才做梦呢!”
    这么说,好像也确实有点儿道理。
    杨冬燕又被说服了,不过考虑到眼下她什么都做不了,那就干脆还是继续折腾新屋吧。
    新屋已经造好了,但里头一应的家舍都不曾打好。还有譬如每个屋子的土炕,也都尚未完成。再就是,杨冬燕的意思是,原先的灶屋不要了,将先前的东屋改造成灶屋,横竖大牛俩口子肯定是要搬到新屋去住的。
    方氏没意见,大牛就更无所谓了。
    事实上,原先的三间旧屋都会在将来另作他用,从东向西分别是灶屋、柴房、杂物间。
    新盖的六间屋,朝东的两间归了大牛俩口子;朝西的两间归了二牛俩口子;中间的两间,一间当做堂屋,一间则是归了杨冬燕。
    暂时,窝头还是跟着杨冬燕住,等他再大一些,再搬去东二间住。
    再就是,茅房也要重新搭建。
    原本的茅房是位于西屋旁边的,毕竟东面是紧挨着隔壁魏大嫂家的,因此东面的是灶屋。香着人家无所谓,总不能臭着人家。
    如今一排新屋造好了,茅房也要跟着挪,仍旧是挪到西面来,搭个泥墙稻草顶的小屋,倒是容易得很。
    相较而言,后院变动不大,鸡窝还是那个鸡窝,因为杨冬燕坚决拒绝搭猪圈,大牛只是简单的给鸡窝换了个茅草顶,旁的都没动。
    倒是他们家养的狗子有福了,从原本漏风的柴房,搬到了旧堂屋改造的柴房里,还有了个稻草破布搭的小窝。
    等全部完工时,又过去了小半月。
    终于,大功告成了,老魏家要乔迁新居了!
    杨冬燕不太懂这一带的规矩,因此还特地去隔壁请教了魏大嫂,择了个良辰吉日,天不亮就开始搬,到中午时,则是亲朋好友聚在一道儿吃了个乔迁宴。
    这回,魏大嫂啥都没说,毕竟盖新屋是天大的喜事,一点儿也不逊于添丁进口,别说摆几桌请客了,就算杨冬燕打算摆流水席……
    那就不必了,有这个钱干啥不成呢?
    最终,老魏家这边摆了三桌,请的都是魏家这边的人。
    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这次盖新屋,魏氏一族的男丁们是出了大力气的。虽说自家管饭,但因着亲戚情面都没算钱,杨冬燕认为应该好生谢谢大家,宴客的饭菜都是用盆来装的,大块的肉大坛的酒,让魏氏一族的男丁们来了个不醉不归。
    女眷们则都在厨下帮忙,也没上席面吃,而是直接待在灶屋里边聊天边吃开了,还带了好些剩菜剩饭回去。
    最开心的,还是当属小孩子们。
    窝头领着他的小伙伴,就是魏大嫂家的萝卜和土豆,一起奔到了新屋里,扒着摇篮看猪崽。
    小杨氏提前给猪崽喂了奶,杨冬燕还喂她吃了一碗蛋羹。
    猪崽吃得饱饱的,这会儿躺在小摇篮里睡得喷香,做的梦都是甜津津的,嘴角还隐约有哈喇子流出来。
    “这是我妹妹猪崽!”窝头给小伙伴介绍着,“她可肥了,肥嘟嘟的……”
    小男孩们对猪崽兴趣缺缺,看过就忘,只催着窝头去跟他奶要糖块吃。
    窝头很快就跑到了杨冬燕跟前,嘿嘿嘿的笑着讨糖吃。
    “吃吧。”杨冬燕摸出一包花生糖,直接就把整包给了他,一脸慈爱的摸了摸窝头的小脑袋,心说你也就只能再乐呵一年了,等满了六岁,就给你送到学堂去!
    杨冬燕记得永平王府的家塾就是六岁开始的,不过王府肯定不能同乡下地头比。刘家的子嗣一般三岁就开始操练了,不然就是在当爹的监督下开蒙,六岁上家塾时,多半都已经学会好多字了。
    窝头啊,他还不知道他奶对他抱有多大的期望,更不会想到他奶已经打定主意,等后年开春后,就送他去私塾。
    他什么都不知道,他还是个快乐的小窝头。
    不过,大牛和方氏却是知情的。
    杨冬燕提前跟他们俩口子说过的,说一家子里头总得出个聪明人,不然在外头吃亏受委屈了,都不知道该找谁撑腰。而这个聪明人,就非窝头莫属了。
    大牛不明白了,怎么就变成全家的希望都在窝头身上了呢?
    “你那么笨,二牛比你还笨。你媳妇也不聪明,可二牛媳妇……都说,矮子里头拔高个,傻子里头挑灵光的,我看来看去,也就窝头还凑合。”
    难啊,真难啊!
    杨冬燕是满腔的苦水啊,毕竟一家子都是憨憨,窝头怎么着都比他妹猪崽看着靠谱一点儿。
    于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窝头要自己上进并拖着全家憨憨一起上进,而猪崽嘛……就负责吃喝玩乐当猪呗,不然还能咋样?
    这叫,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
    杨冬燕:咱们家只能靠窝头了!
    窝头:我是快乐的小窝头~~啦啦啦!
    第040章
    魏家哥俩挣了钱一事, 搁在礁磬村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早在去年那会儿,村里就有不少人暗地里在嚼舌根。原因无他,不过就是因为老魏家不加掩饰的炫富而已。
    这世上最惨的事儿是什么呢?
    就是你以为你在过穷苦日子, 旁人却认为你在炫富。
    平心而论,杨冬燕真的没有任何炫富的意思。
    兴许, 在她上辈子刚发达那阵子有过的, 可她都当了几十年的王妃、老王妃了,一朝借尸还魂到这北方乡下地头,哭都来不及,还炫富?
    没那个心思的。
    可旁人却不这么看,只因去年那会儿老魏家上下确实大手大脚过一阵子,当时就出现了两种猜测。
    其一,魏家哥俩是真的发了大财,根本就不像他们对外说的那般,才六七贯钱。
    其二,杨冬燕就是个没脑子的傻货, 穷了太久, 一朝手里捏着钱, 就连自个儿姓啥都忘了。
    魏大嫂就是第二种想法,而且跟她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占了整个礁磬村的绝大部分。
    可也有人想的是……
    不过, 那些人很快就否定了自己, 实在是因为之后观察了老魏家许久,他们看着真不像是那种怀揣了大量钱财的人。这种想法, 在魏家哥俩连正月都没过完,就急匆匆的离家挣钱后,得到了那些人的认可。
    就是那一家子都不带脑子,穷得太久了, 但凡手里捏了一点儿就飘了,大手大脚的将钱都花光后,又指望哥俩再度出门,盼着哥俩再遇贵人……
    想得倒是挺美的。
    这之后,老魏家那头就没人关注。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懂不懂?怎么可能让一家的哥俩三番五次的撞大运呢?至于靠他们哥俩自个儿的本事挣大钱……
    做梦还比较快。
    这么想的人里头,也包括了魏阿荠。
    便宜没占到,她心里自是不舒坦,好在她后来安慰自己,就算老魏家走了狗屎运,挣了几贯钱又如何?发财这种事情还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来?甭管怎么说,她夫家这边底子可要比老魏家厚实太多了。
    哪怕后来,魏家哥俩再度从外头回来,还说要给家里起新屋,魏阿荠都没往心里去。
    起新屋就是个说法,具体得看造的是什么屋子。
    假如是泥墙稻草顶的屋子,那压根就不费钱的。就算大坳山秃了半拉,但山上还能缺了泥和石头?木头其实也不缺,只要大着胆子往深山里走,找些上了年份的成木是有多难?再就是,亲戚里头各家各户都出几个人搭把手,用不了半个月,就能起新屋。
    礁磬村里,起码有一半人家住的是泥墙茅草顶的屋子,剩下的人里头,多半也是稍好一些,真要说家里一溜儿青砖瓦房的,独独只有魏阿荠的夫家。
    然而,她家的青砖瓦房是二十多年前,她公婆为了她男人娶媳妇盖的,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纵然当初瞧着是很好的,如今却变得破旧不堪了。
    尤其自打公婆过世后,她男人压根就不是好好过日子的料,本来房屋要住得久,就得隔三差五的修缮一番。平常小修得当,才不会出大问题。反过来,平常完全不当一回事儿的,不知道啥时候就屋顶漏了墙也裂了。
    结果,魏阿荠冷不丁的就听人说,她娘家起了一溜儿六间的青砖瓦房。
    当时她都懵了,本能的选择了不相信。
    “婶子你说啥呢?就大牛二牛那哥俩,还能挣到盖青砖瓦房的钱?你可别逗我笑了,他哥俩要真有那个本事,还能一直住着老屋?这些年来,连一间新屋都没盖?我大弟家里可是盖了好几间屋了。”
    跑来跟魏阿荠说这事儿的,是村里出了名儿的碎嘴婆子。
    见魏阿荠不信,她只冲着老魏家那头努了努嘴:“人家的新屋就在那儿呢,还能长脚跑了不成?我吃饱了撑着编排这种谎话来逗你玩儿?”
    “可他们以前……”
    “以前没盖新屋那肯定是没钱啊!”那婆子似笑非笑的看着魏阿荠,“要我说你跟你二弟媳妇还真是正好相反呢!你二弟媳妇一嫁过去没几年就死了男人,寡妇家家的拉扯俩儿子长大,吃尽了苦头,这不好日子就来了?你呢,是一嫁过来就享福,享了十几年的福,眼下这日子过得哟……”
    魏阿荠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她还嘴硬道:“还不知道是真是假。”
    “人家那是已经盖好屋了,还请了亲戚们吃席,这还能有假?你要真不信我,你倒是自个儿过去瞧瞧啊!”
    撂下这话后,那婆子翻着白眼走人了。
    老魏家因为是住在村尾的,只有想要往秃头山去的人,才会路过那边。但事实上,老魏家又不是盖在路边上的,得从村道上往岔路走一会儿,才能看到魏家大门。最要紧的是,先看到的还不是杨冬燕他们家,而是魏大嫂家。
    也就是说,除非是特地过去的,要不然还真不知道老魏家咋样了。
    当然,这前提是对老魏家的事情没太在意,真要是紧盯着不放的话,要打听消息实在是太容易了。同住一个村,很难完全瞒得住村里人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