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二牛:……
    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舍不得他俩离家吗?
    要知道,他俩这一走,没有两三个月,肯定回不了家啊!
    然而,现实非常残忍!
    第二天天不亮,他俩就被方氏喊醒了,匆忙喝了粥吃了馒头,又揣上一包袱的干饼子,当然还有其他装着诸如换洗衣裳的包袱,以及最最要紧的……
    钱!
    杨冬燕提前让方氏将碎银子缝进他俩的棉裤里,这会儿还不忘提醒:“一共二十两的碎银子,分成了两份,你俩一人一份。还有这些铜板和二两碎银子,拿好了,路上用。”
    “这不对啊,二十两……娘你不是说至少要带回家五十两银子吗?”
    “那你们不会自个儿挣啊!”在大牛二牛目瞪口呆的注视下,杨冬燕很快就改了口,“赚多少钱还不是由你们说了算的,难不成亲朋好友还能逼着你们把钱拿出来看?行了,二十两银子是让你们在路上花用的,记得回头在县城里多采买些好东西回来。”
    眼见杨冬燕还要叮嘱,方氏急了:“赶紧走吧,快快!回头天就亮了,万一碰巧叫大姑瞧见了,又是一场是非!走走走!”
    小杨氏也狂点头:“快走,你们走了我好回屋再睡个回笼觉,赶紧走!”
    大牛二牛还能咋办?
    唉,走吧。
    最惨的是,等两头牛走出去一段路了,下意识的回头看向自家院子。
    本以为应该是婆媳三人守在院门口不断的向他们招手挥别,但事实上却是……
    院门紧闭!
    空无一人!
    作者有话要说:
    蠢作者:来,我帮她们挥手——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再见啊再见啊~~~
    第032章
    魏家哥俩离开村子一事, 很快就被村里人知晓了。
    倒不是有人吃饱了没事干光盯着老魏家不放,而是方氏主动自觉的告知了亲朋好友们。
    当然,方氏是受到了杨冬燕的指派, 故意借着闲聊的工夫,将这事儿透出去的。目的是让全村上下都知道, 魏家哥俩为了养家糊口, 连年关都还没出呢,就急吼吼的跑出去挣钱了。
    多么值得敬佩的兄弟俩啊!
    他们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亲朋好友目瞪口呆,很快就跑来老魏家找杨冬燕,问她可有这事儿。
    “对呀,这不是家里处处都要花钱吗?……你问先前挣的钱?买年货不要花钱啊?修房子不要花钱啊?剩下的?留了一些给我傍身,余下的都叫大牛二牛带走了。”
    杨冬燕这番话让原本就满脸震惊的亲戚们,愈发的感到迷茫了。
    为了挣钱,所以让俩儿子连年都没过完,就急匆匆的出远门干活去了?这也太……
    其他亲戚是不好意思说什么, 可隔壁魏大嫂就没这样的顾虑了, 她当着众人的面就问:“大牛娘, 你原先不是最疼俩儿子吗?咋这回就舍得让他俩这么受罪?这大冷天的,待在家里都冷得慌, 出门还不得遭大罪了?”
    出门挣钱当然是很辛苦的, 可大牛二牛是吗?
    二十两银子呢!搁在永平王府啥都不是,可就算是南陵郡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有了这笔钱都能潇潇洒洒的过个一年半载了。
    杨冬燕琢磨着,大笔银子在手,就当是出门玩乐一两个月,那有啥辛苦的?
    不辛苦!
    “我家大牛说了, 只要能让我这个当娘的过上好日子,他就是吃再多的苦,心里也是舒坦的!二牛也说,他马上就要当爹了,可不得赶紧多挣几个钱,到时候攒起来给他儿子当媳妇本,还要打首饰给他媳妇戴!”
    这一番话出口,倒是有不少人被说服了,想着大牛二牛原就是孝顺儿子,又盘算着可能是去年那一出给了哥俩信心,这才一过完年就急急出门了。
    然而,魏大嫂还是不信。
    “大牛会这么说我信,二牛……就他那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德行,真会这么说?”魏大嫂一脸凝重的将杨冬燕拽到一旁,压低声音告诫她,“你可悠着点儿吧,怕不是你那好侄女私底下跟二牛说了什么,这话听着就是她教出来的。”
    这话说得太委婉,比小杨氏聪明不了多少的杨冬燕愣是一时间没听明白。
    于是,她问:“大嫂你啥意思?说明白点儿!”
    “我是说!你那个娘家侄女就不是个东西!大牛有媳妇有儿子,还知道孝顺你!二牛呢?我信他原先是个好的,可保不准他媳妇每天吹枕头风……你可上点儿心吧!”
    “点心?什么点心?”小杨氏忽的从灶屋那头探出了脑袋,“娘啊,你买啥点心了?”
    要不咋就这般巧呢?魏大嫂是为了跟杨冬燕说私房话,这才特地将她往旁边拽了拽,结果本来是站在堂屋门口的俩人,就这样走到了灶屋旁。
    然后……
    杨冬燕一口血哽在嗓子眼里,心说就小杨氏那脑子啊,真心不比窝头聪明多少。再就是,她方才说的那些话,是她临时编的。
    “嫂子我知道了,我心里有数。”杨冬燕赶紧把人打发走了。
    魏大嫂许是没想到被小杨氏撞了个正着,面上也是闪过一丝尴尬,很快就走了。等其他亲戚也陆续离开后,杨冬燕这才一个眼刀子甩过去。
    “让你干点儿活计你就装聋作哑的,咋的一提到吃食,你就那么来劲儿呢?我看你就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小杨氏被怼了一通,倒也不生气,而是嘿嘿的笑着说:“娘啊,家里的零嘴都没了,要不等十五那天,让大嫂去赶个场子?”
    “十五有场子?”
    “有的有的!就是路途有点儿远,不在咱们这边。”小杨氏忙不迭的点着头。
    杨冬燕表示知道了,不过今个儿才正月初三呢,急个屁!
    回头,她就问了方氏。
    方氏证实了小杨氏的话,正月十五不是闹元宵吗?不光镇上会热闹一番,还会开草市,也会有比较大的场子。不过确实不在礁磬村附近,步行的话,估计得天不亮就出门,差不多得到晌午时分才能赶到,那距离跟去镇上也没差别了。
    “那你去不?”
    “娘想去?还是想让我跑一趟?”
    杨冬燕寻思了一下,虽说她是可以让上辈子的儿子给她供任何东西,毕竟身为一国之都的南陵郡里什么都不缺,可问题在于,很多东西都不能明目张胆的拿出来。所以,一定的掩饰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你去吧,看看家里还缺啥,能买的就买回来吧。对了,记得买点儿猪油回来,不然就买块肥猪肉,咱们自个儿炼猪肉!”
    “娘是想借着这个,好叫大家知道咱们家有猪油?成!”
    跟聪明人说话就省事太多了,杨冬燕分外满意的给了她几两碎银子,让她自己看着办,没用完也不用还给她了,自个儿留着。
    方氏可高兴了,她完全不介意跑路的活儿,不过她肯定不能一个人去,因此抽空回了一趟娘家,跟她娘家的嫂子约好,到时候一起去。
    ……
    本来,赶在春耕之前,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问题是眼下还太早太早了,年关都还没出呢!
    这冰天雪地的,杨冬燕果断的搂着窝头上了炕,外头天太冷,路又不好走,她担心窝头跑出去摔了碰了。
    好在窝头脾气好,只要有吃有喝的,他就特别坐得住,不让出门玩也不在意,倒是把小杨氏给稀罕到了。
    “娘啊,你上辈子还真是体面人家出来的啊!瞧瞧这带娃娃多细心,谁家不是孩子会蹦跶了就丢开手不管的?啧啧,回头我生了娃娃,娘你给带不?”
    “不!”杨冬燕坚定的拒绝,“你自己带!”
    小杨氏苦着脸“噢”了一声,倒也没争什么,只是寻思着趁着娃娃还没出来,要多吃一点儿。
    于是,家里的存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消失了。
    去年收上来的秋粮倒是还有很多,消耗最多的其实是各种精细粮食,包括杨冬燕早先从刘家兄弟俩那头坑来的各种面食。
    幸好,正月十五很快到了。
    这天方氏一大清早就出门了,直到天擦黑才堪堪回来。她出门时,特地背了一个巨大的背篓子,回家时整个篓子都装得满满当当的。
    赶场子是不会有特别稀罕东西的,一般都是农家自产自销的。有成品的糕饼点心,有冻得硬邦邦的肥猪肉,还有各种针头线脑。
    虽然累得够呛,但大采购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方氏高高兴兴的展示了自己的收获,并告诉杨冬燕,她跟邻村一户人家说好了,等月底去她家捉鸡崽子,还说邻村另外一户人家的母狗这几天就快生了,到时候还可以捉个小狗崽子。
    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先将家禽搞定,狗子倒是不着急,可以看中了让那家母狗多带一段时间,养到两个月再抱来也不迟。
    另外,开春以后,方氏还打算腌些酸菜、咸菜,辣白菜的滋味也相当不错,可惜他们这边的辣椒不够味儿。
    “那有啥,回头我让我儿子给我供够味儿的辣椒!”
    就算南陵郡更崇尚清淡精致的菜肴,但也不至于找不到辣椒。杨冬燕对她上辈子的儿子就特别有信心,觉得对方啥龙肝凤胆都能弄到手!
    只这般,老魏家的日子有条不紊的过着。
    期间魏阿荠倒是又来过一趟,她是不满且不甘心的,可考虑到两头牛都走了好多天了,闹了又如何?谁知道这俩如今人在哪里。
    没达成目的的魏阿荠气呼呼的走了,不久之后就传出她要给刘富贵说亲的消息,不过这就跟杨冬燕没啥关系了,毕竟她又没生闺女。
    就连隔壁大嫂的俩闺女,也在前两年陆续嫁出去了。
    很快,就到了春耕时节。
    原本方氏打算自个儿下地干活的,但被杨冬燕否了。
    “让你少捉几只鸡崽子,结果你倒是好,一口气捉了三十只鸡崽子回来。你要我帮你喂?你想得倒是美!自己捉的自己喂,下地干活……”
    小杨氏麻利的一闪身,躲进了自己屋里,生怕被抓了壮丁。
    她这举动着实气到了杨冬燕。
    “我就算自个儿下地干活也不能让你去啊!”考虑到骂小杨氏不急于一时,杨冬燕很快就住了嘴,转而吩咐方氏,“你去隔壁问问你大伯娘,不行就咱们出钱让他们帮着种一下。”
    方氏领命而去,杨冬燕一刻都不耽搁的跑到小杨氏房里骂了她一顿,把小杨氏骂得晚饭都少吃了一碗,只吃了三碗就老老实实的放下了碗。
    春耕的事情很顺利的解决了,其实请别人来种地的话,大概一个壮劳力一百文钱一天。但这种很容易产生磨洋工的情况,因此又有按亩来算的。
    北方的地不好种,尤其刚开春,土地还是硬邦邦的,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完全是拿人当耕牛来使的。
    魏大嫂倒是大方,让自家儿子帮着杨冬燕家种了地,也没收钱,还是杨冬燕觉得不好意思,跟她说等大牛二牛回来了,请他们家吃一顿。
    “吃一顿可以,但你别再摆席了!非要请客的话,我家这几个大的跟你家大牛二牛吃一顿,再请个老叔过来就成了!可千万别闹得跟去年那样,你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后嘀咕你手松没脑子!”
    杨冬燕:……嗐,这不是因为她不懂行情嘛!
    人呀,就不能做错事儿,她只是犯了点儿小错,就被魏大嫂反复说了好几次。偏人家还是她大嫂,又是为了她好,她一个当弟媳的能咋办?低头认怂呗。
    见她这般,魏大嫂也放缓了口气,安慰道:“你也不用太心疼,以后知道了就好了。对了,大牛二牛有没有说啥时候回来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