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魏大嫂看来是很正常的,盖新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不说砖瓦这笔开支的,就单单是过来帮忙亲戚们的饭菜都需要攒不少时间。像魏大嫂前些年盖新屋,粮食都是提前备好的,又让她的小儿子大孙子去河边沟里摸了不少泥鳅鱼虾,腌了一大坛子,这就是帮忙的人吃的荤菜了。
    魏大嫂将自己过日子的经验都传授给了杨冬燕,喝了一大碗糖水后,一抹嘴就走了。
    杨冬燕亲自将她送出院子,返身将院门的门捎插上,这才回到了堂屋里。
    结果,一进门就看到满脸绝望的小杨氏。
    “娘啊!姑啊!咱不听大伯娘的行不行啊?我想吃肉,我想住新屋……”
    杨冬燕翻了个白眼:“咱们两家的情况从根子上就是不一样的,听啥啊?”
    部分内容还是可以听听的,全部听从就没这个必要了。
    盖新屋的事儿先不着急,毕竟着急也没用,北方的冬天土地那是比石头还硬,就是再有钱,都得等来年开春以后再动工。
    目前最要紧的就是做好过冬的准备。
    “大牛二牛你俩先将各屋的炕道给通了,试试看能不能烧起来,不行的话,趁着还没到年关,还能再修一下。”
    “棉被褥子都做好了,棉衣棉裤最迟后天就能到手了。只有棉鞋麻烦一些……二牛媳妇,你也别真就闲着啥也不干,棉鞋你不穿啊?这样吧,你就负责做棉帽子,每人一顶。”
    小杨氏弱弱的点头,她会的呀,就算是家中小闺女,那也不至于啥都不会。反正女儿家该学的事儿,她都学过的,顶多也就是做得不好而已。
    杨冬燕觉得问题不大,只要够暖和就成,丑就丑点儿吧。
    把小杨氏安置在家里干活,方氏当然还是要忙活屋前屋后那些事儿,洗衣做饭喂鸡打扫……
    好在大牛二牛如今在家里,像扫院子之类的事儿,还能交给他俩去做。
    杨冬燕主要考虑一个保暖问题,她对北方的冬天充满了恐惧,印象中上辈子年幼时候,那种大雪皑皑的场面,非但没给她任何美的享受,反而只留下了冻到骨头缝里的感觉。
    在那时,整个国家都处于狂风骤雨之中,南方洪灾,北方旱灾,在粮食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还遭遇了几十年里最寒冷最蛮长的冬日。
    前朝皇帝昏庸无道,听信佞臣谗言,觉得这是天灾人力不可干预,无视百姓生死。殊不知,在被逼到了极致的情况下,便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也会揭竿起义。
    杨冬燕还记得自己上辈子在北方所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饥寒交迫之下,无数亲朋都没能等到春天。
    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其实光老魏家秋天收上来的那些粮食,就足够一家子吃的了。
    以前总是饥肠辘辘,那是因为北方这边的粮食只有一季,春天来得晚,春耕就会顺势往后推,连带收获的时间也比南方要晚上许多。偏冬天来得又早,等于说秋收的粮食是要一直吃到来年秋收的。
    也因此,多数人家都会将秋粮仔细的分配好。
    每个月吃多少,每天吃多少,甚至精确到每顿多少粮食下锅。
    曾经的老魏家也是这么过日子的,不这么过,活不了啊!
    眼下就不同了。
    次日一早,杨冬燕打发大牛二牛去通炕道,自个儿则带着俩儿媳妇准备和面包饺子。
    完全不吃肉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仔细算好了每顿的量。最省事的法子就是将猪肉剁成馅,添上蔬菜包饺子。
    北方也不是全无优势的,起码在冬天,完全不用担心吃食坏掉。
    取了三斤盐分较少的猪肉,杨冬燕又吩咐方氏拿了大白菜、萝卜,声势浩大的开始剁馅儿。
    剁了猪肉剁白菜,剁完白菜剁萝卜,剁完萝卜……别着急,还有葱和姜,韭菜也有不少呢!
    一开始杨冬燕还觉得这活儿特容易,毕竟比起擀饺子皮和包饺子这种细致活儿,剁馅儿啊,完全不费脑子的。
    所以她是准备自己剁馅儿,方氏擀皮子,小杨氏包饺子。
    结果很快她就后悔了。
    她的膀子啊!不能要了啊!
    “二牛!二牛你过来!”她很快就呼唤了外援。
    乡下地头一般没那么多讲究,女儿家是要干活,男孩子也不例外。像魏家哥俩,厨艺肯定是不行的,但像生个火煮个粥烧个水之类的,完全没问题。
    剁馅儿自然也没问题。
    于是,隔壁魏大嫂就开始陷入了新一轮的思考人生之中。
    她不知道包饺子是杨冬燕新想出来的“节约过日子”的好法子。
    在杨冬燕看来,饺子多好啊,既能当主食又能当菜吃,一下一大锅子,全家的饭菜都解决了,还省了油和柴禾。
    可换个人来看这事儿……
    你家是有多大的家底?
    居然打算一口气包它个千八百个饺子冻瓷实了,每顿下一锅??
    饺子啊,过年的大菜啊!
    难道不是吃年夜饭时,每人略分几个吃的吗?
    魏大嫂不好了,她连自家儿媳妇都懒得教训了,满脑子都是隔壁家的。
    忍着憋着,看隔壁那败家婆娘还能咋折腾!
    作者有话要说:
    杨冬燕:我可真是个会过日子的小机灵鬼儿~~
    魏大嫂:隔壁那个败家婆娘→_→
    第024章
    让魏大嫂没想到的是, 杨冬燕这边还没干啥呢,另一门平常不太走动的亲戚就上门了。
    来的是魏家已经嫁出去二十多年的大姑姐。
    魏家这头,原是三姐弟, 别看杨冬燕总是喊隔壁魏大嫂,但事实上隔壁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 杨冬燕她男人则是最小的老三。不过, 他们这一片习惯了将男女分开序齿,因此叫大哥大嫂也没错。
    据说魏家这位大姑姐,她娘生她前正在吃凉拌荠菜,生完后就顺口起了个名儿,叫魏阿荠。
    魏阿荠嫁的倒是不远,就是本村的老刘家。
    没错,当初杨冬燕骂骂咧咧刘大刘二时,就曾被小杨氏质疑过,好端端的骂姑家干啥?
    刘这个姓氏本来就不算罕见,赶巧碰上倒也寻常。
    然而, 两家离得近却不代表关系亲近, 事实上两边早就没什么来往了。
    结果, 魏家这头还忙着包饺子呢,人就上门来了。
    “哟!这正忙着呢?离年关还有那么多日子, 就开始包饺子了?还是肉馅儿的?啧啧, 别人跟我说,我娘家侄子挣了大钱了, 我还不信呢,瞧瞧这些……”
    此时,二牛还在灶屋里继续剁着馅儿,杨冬燕则带着俩儿媳妇, 坐在堂屋的饭桌旁,擀皮子、包饺子。
    杨冬燕是先听着声音,扭头才看到了人,微微一愣,很勉强才从原主的记忆深处挖出了这个人来:“他姑?”
    “继续忙继续忙,别停啊!”魏阿荠笑眯眯的扫视了一圈,眼里有精光闪过。
    魏家的房子只是简单的修缮了一番,并未来得及扩建,因此很多东西都是堆在堂屋里的。像角落里堆放的米粮、炭火,还有横梁上挂着的腌猪肉等等。
    再看已经包的那上百只饺子,魏阿荠不由的吞了吞口水,随后才嗔怪道:“早先家里要修房子,怎么也不支会我一声?早知道,我就让我家富贵来帮忙了!”
    杨冬燕沉默了。
    饶是在原主的记忆里,跟大姑姐相关的事情没多少,可有一点却是记忆深刻。
    魏阿荠嫁得早,可她运气不太好,一开始是怀不上,嫁过去第三年才开了怀。结果一生是个闺女,再生还是闺女。等她终于生出儿子时,二牛都已经两三岁了。之后倒是又生了一个,仍然是个闺女。
    也因此,这唯一的儿子,就成了老刘家的金疙瘩。别家给孩子起名都是往土了起的,唯独她倒是好,直接叫儿子刘富贵。
    刘富贵小胳膊小腿儿的,长得比小姑娘还白嫩,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是乡下泥腿子。
    就他这样的,还来帮忙?就是他敢来,杨冬燕也不敢让他干活,万一摔了碰了,大姑姐能翻天了。
    不过客套话还是要说的。
    “哪能让富贵儿……来帮忙呢,咱们老魏家又不是没人干活。”
    提到富贵儿时,杨冬燕可疑的停顿了一下。
    她想起来了,上辈子的大儿媳妇院子里就也有个富贵儿,呃……
    是一只绣球狗。
    那边的富贵儿日子就过得太好了,吃食分外精细,连狗衣裳都有一柜子。当杨冬燕还是王府老太君时,就不止一次的感概过,她儿媳妇养只狗都比她养孙子细致多了。
    每次听到杨冬燕这么说,王妃那脸色就如同好几天没解大手一般。
    如今想起这些往事,杨冬燕还是挺怀念的。
    魏阿荠可不知道杨冬燕在想啥,她只是顺着话茬继续说道:“这话说的,咱们两家是亲戚,互相帮衬一把不是很平常吗?正好眼下农闲,他在家待着也是待着,要不我喊他过来?”
    “不用了,家里没啥活儿了。”杨冬燕皮笑肉不笑的说道。
    这已经跟有没有心眼没关系了,实在是这画风太熟悉了。
    杨冬燕上辈子是永平王府的老太君,虽说她和老王爷的至亲都没能熬过战乱,可远亲还是有的。隔三差五的,就有人打着亲戚的名头过来打秋风。
    打秋风也没啥,老王爷在战场上是杀戮果断,但对老亲还是比较宽容的。甚至别说亲戚了,同乡都能从他手里得到救济。或是得了打赏回家置办几亩地,或是直接安排个差事,总归不会让人空手而归的。
    可那是上辈子!
    手握重兵的永平王府,既不稀罕那几个小钱,也不用担心就此被人讹上了。
    可如今呢?
    眼见杨冬燕一开口就是拒绝,魏阿荠的脸色就不是那么好看了:“看来弟妹你是嫌弃我家穷,怕沾上了甩不脱?”
    没错!
    杨冬燕在心里狂点头,面上倒是不显:“嫌弃刘家穷?这不是开玩笑吗?谁不知道老刘家那家底,全村数一数二的!再说了,我能嫌弃谁穷呢?整个村子就属咱们家最穷了!”
    “那是以前了。”魏阿荠并不高兴。
    刘家是曾经富过,要不然她爹娘也不会把她嫁过去,可如今却不成了,是谈不上穷,但也没多少余钱了。
    自打魏阿荠的公婆离世后,她本人不善经营,她男人又是个好逸恶劳的,闺女早早的打发嫁出去,儿子又是金玉疙瘩。家里倒是有十几亩田,都赁出去了,只靠佃租过日子。
    如果是那等江南水乡,有十几亩地也能勉强称一声小地主了。可北方不是这样的,你把地给人家种,人家肯定是要糊口的,若是佃租高了,辛苦劳作一年都不能糊口,那还折腾什么?可佃租低了,日子自然也就紧巴巴的。
    以前公婆还在世时,有公公压着,她男人还是会下地干活的,家里的地自己种一半,另外一半则是赁出去。她婆婆还养了十几只鸡,每年都喂两头猪,家务活儿则由她两个闺女来做。
    到如今,她小闺女倒是还能帮着做些家务活儿,可其他的事儿却都要她来操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