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坠 第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惜话已经说到这里了,她们这些听吩咐的自然不能不遵,只好由着吴尚仪安排。
    景仁宫的主位是和妃,也就是养猫的那位,谨贵人随和妃而居;长春宫如今的主位是刚升上来的康嫔,善常在就随康嫔住在长春宫。
    宫里嫔妃可使唤的奴才是有定员的,吴尚仪把景仁宫的人员分派好,最后交给颐行和银朱一人一个大红的漆盘,吩咐:“这是康嫔娘娘和善常在受封时所需的穿着,你们千万仔细着,好生给两位主儿送过去,切不可有差错,听明白了?”
    颐行和银朱蹲身道“嗻”,趁着这风和日丽,和随行的人一起,浩浩荡荡向西六宫进发。
    要说长春宫,其实并不陌生,当初她们三选就在长春宫以南这一片。只不过物是人非,那个嚣张跋扈的云惠晋位成了常在,她们心里即便再瞧不上她,见了她也只能受她挤兑。
    只盼着人逢喜事,善常在能像她的封号似的,起码有容人的雅量。颐行和银朱无甚可依,一切只能凭运气。
    进了长春宫,银朱手上是康嫔的吉服,颐行是善常在的。银朱本想和颐行换个个儿的,但因边上有大宫女监督,这事儿断乎办不成,只好在甬路上的时候给了颐行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她分头进了长春宫的主偏殿。
    善常在这会儿正在屋里等得心焦,起先还有怨言,嫌尚仪局办事拖沓,可忽然见颐行手托漆盘站在门前,她的不满顿时散了,然后快活地笑了出来。
    “这是谁?”善常在挪动花盘底,上前半步讥嘲,“要是没看错,这是尚家的老姑奶奶不是?这么傲气的人儿,怎么甘愿当起宫女来了?”
    她身边近身伺候的人,自然要迎合主子的喜好,便狗摇尾巴道:“主儿,不论她什么出身,给撂了牌子,只有当碎催的份。”
    善常在那张小尖脸上浮起了一层刻薄的笑,“可不,万般皆是命,今儿还不是我为主,她为奴。”
    颐行进宫之初还有一身傲骨,但在遇见那么多事之后,也学会了忍气吞声。
    她还是照着宫人的规矩,给云惠行了蹲安礼,“请善常在的安。奴才奉吴尚仪之命,来给常在送吉服。今儿是常在的喜日子,万勿因奴才克撞了喜气,常在往后还要随王伴驾,步步高升呢。”
    这话善常在倒是爱听的,毕竟什么都不及她顺利晋位重要。
    当初在选秀之时,要说厌恶,比起尚颐行来,更让她厌恶的是银朱。如今这位尚家的金凤凰既然做小伏低给她送行头,她大人不计小人过,暂且就饶了她吧。
    一旁的宫女上前接过了托盘,善常在揭开盖布,喜滋滋地抬手抚触了一下吉服表面繁复的金银绣,一种油然的骄傲充斥了她的心头。
    很多时候争个位分,也许并不是因为皇帝,而是为了延续这份荣耀体面。一个小小的常在罢了,就有如此华丽的冠服,不敢想象皇后的礼服,又是何等的辉煌不容逼视。
    此时的善常在,终于摆出了一副端庄做派,只是一团喜气心里装不下,就粉饰在了颧骨上,派头十足地叫了声“来呀”,宫婢们立刻将她簇拥进梢间里更换衣裳。
    交了差事的颐行到这会儿才松懈下来,原本这种送礼服的活计是应当有赏的,但在善常在这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她玉手一挥让她退下,她就高呼阿弥陀佛了。
    不过这长春宫里的景致倒还不错,西边靠墙的地方长了一株高壮的琵琶树。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萎靡了一冬的枝叶也渐渐长出了嫩芽,那新生的叶子一簇连着一簇笔直竖立向上生长,树冠下层是墨绿,树冠上层则是嫩色的,迎着暖阳簌簌轻摇,连叶片上纵横的经络都像染上了微光。
    其实如果没人苛待,宫里的岁月并不那么难捱。
    颐行贪图安逸的性格,有时候支撑不起她的远大志向。在家的时候娇娇儿,在宫里忙前忙后跑腿办差,习惯了这种紧张的步调,受累了也可以扛一扛,可见人的潜能都是给逼出来的。
    这时明间里传来一串脚步声,颐行忙转头看,善常在穿着她的蜜合色八团喜相逢吉服出来了,一顶银镀金嵌珠宝钿子,一盘珊瑚朝珠,倒也衬托出了一点金贵的气度。
    可是还没等善常在孤芳自赏转个圈儿,门上尚仪局的掌事姑姑忽然不安起来,脸上带着惶惑的神情,呆呆“欸”了声。
    新晋的常在,身边宫人都是随意抽调的,没有懂得宫中掌故的老嬷嬷指引。
    善常在因掌事姑姑的那声“欸”吓了一跳,托着胳膊的模样也有些傻相,迟疑着问“怎么了”,话音才落,正殿方向疾步过来一个大宫女,朝明间里瞅了一眼,焦急地对掌事姑姑说“错了”。
    善常在愈发一头雾水,掌事姑姑白了脸,忽然跪下道:“请主儿恕罪,主儿的彩帨……像是弄错了。”
    弄错了?善常在低头看了看胸前的绿色彩帨,上头连一个花纹也没有,看上去无法让人联想到尊贵,怎么就弄错了呢。
    康嫔那头的大宫女见掌事姑姑没把话说明白,心里头也着急。善常在是才进宫的,根本不懂得宫里的冠服制度,便道:“按着会典上的定规,皇后和皇贵妃用绿色,绣五谷丰登,贵妃、妃用绿色,绣云芝瑞草。嫔的衔儿亦用绿色,不绣纹样,您是常在,按例您和命妇一样,应当用月黄色才是。”
    这下善常在彻底愣住了,这么说来自己是错戴了康嫔的彩帨?那自己的彩帨在哪里,难不成在康嫔那里?
    思及此,生生吓出了她一身冷汗。康嫔是长春宫主位,自己原就依附她而居,如今错戴了康嫔的彩帨,对自己来说倒是个好兆头,但对于康嫔而言呢?好好的嫔,一下子降级到了常在,康嫔不觉得晦气,不会大发雷霆?
    善常在崴了一下,幸而边上宫女搀扶住了,忙不迭把彩帨摘下来,跌跌撞撞跑出了偏殿。
    康嫔这会子在次间里坐着呢,一身香色缎绣八团云龙夹袍,衬得那面色柔和如帛。倒是没有什么怒色,大概是为了维持主位的气度吧,见善常在进来,唇角微微带了点笑意。
    善常在却不敢因她面色和气,就当无事发生,她双手将彩帨承托上去,仓皇地连连蹲安,“是我无状了,不知道宫里冠服的定例,请康嫔娘娘恕罪。”
    康嫔扭过身来笑了笑,“又不是什么大事儿,值当妹妹吓得这样?底下人弄错了也是常有,换过来就成了嘛。”
    话虽这么说,却不敢相信一个不相熟的人,能具备那么大的肚量。
    有时候表面越是宽宏,背地里越是斤斤计较。
    善常在心头突突地跳,她们同一天晋位受册封,一个是嫔位一个不过是常在,说是只隔了贵人的位分,但这条路就够走上好几年的。
    善常在虽然莽撞,尚且明白位高一级压死人的道理,康嫔越是大度,她越是惶惶不可终日,抹着泪花哀声说:“我初来乍到,一心指着投在娘娘门下,请娘娘顾念我。这会儿才住下,就出了这种岔子,我……我心里有愧,实在对不住娘娘。”越说越惊恐,不禁大放悲声起来。
    这么一哭,倒弄得两下里尴尬了。康嫔跟前嬷嬷忙道:“小主别忘了规矩,这样大喜的日子,哭天抹泪的可不好。您和愉嫔娘娘是一家子,我们主儿素来敬重愉主儿,就是看着愉嫔娘娘的金面,也不能和小主认真计较不是?”这才劝住了善常在。
    “好了好了,换过来就得了,妹妹别放在心上。”康嫔和颜悦色道,“时候不早了,快回去收拾收拾,重新上妆吧。没的恩旨到了接旨不及,耽误了吉时倒不好。”
    善常在听了,这才擦干眼泪从正殿退了出来。
    然而康嫔不计较,并不意味着这件事就翻篇了,善常在把所有的愤恨都发泄到了送吉服的颐行身上,咬牙切齿地说:“这个贱婢嫉妒我,有意令我难堪。告诉吴尚仪,重重发落她,要是处置轻了,我断不能依!”
    第12章
    所以这是喝凉水也塞牙缝么?
    虽说全套的吉服弄错了彩帨确实是件不该发生的事,但这和只负责运送的人不相干啊。
    颐行原本以为自己已经看淡了她们的处处使绊子,可事儿落到头上,还是忍不住要为自己叫一声屈。
    “善小主,我要说这吉服不是我预备的,您信么?”她打算心平气和讲一讲道理,“我和您是同一批选秀进宫的,您不知道的定例,我也不能知道。再说我在尚仪局就是个干碎催的,娘娘们受封的吉服几时都轮不着我碰一指头。您也瞧见了,漆盘上是盖着红布的,我哪儿能窥见底下情形呢。您有气我知道,可也要撒对了地方,才不至于让那些有意坑您的人捂嘴偷乐啊。”
    这话要是换了一般人,兴许就听进去了,可这位是谁呢,是绣花枕头的善常在啊。她乌眼鸡似的,盯住了一个,有附骨之蛆般的毅力。大概是因为懒动脑子,加上才进宫不宜树敌,就打定了主意拿颐行作筏子。
    “甭给我扯那些嘎七马八的闲篇。”善常在一情急,连市井里的俗话都出了口,“你还想拿我当枪使?有意坑我不过是表面,人家真要收拾的是你!既然有人瞧你不顺眼,那我何妨顺水推舟,成全了这份人情。横竖你如今是块豆腐,任谁都能咬你一口,也不在乎多我一个。”
    就这么着,颐行的游说没起作用,最后还是给送到吴尚仪跟前,姑姑带回了善常在的话,让“重重发落”。
    吴尚仪看她的目光带着点怜悯,“你怎么又犯事儿了呢,叫我说你什么好。”
    在一个有意和你过不去的人面前喊冤,纯粹是多费口舌,因此颐行连一句辩白都没说。
    一块儿回来的银朱却要打抱不平,“你们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长春宫的全套吉服不是我们归置的,是现配好了送到我们手上的……”
    吴尚仪一道目光斜扫过去,“你还有脸叫板?康嫔和善常在的彩帨错换了,论理你们是一对儿难兄难弟。康嫔才升了嫔位,不愿意这时候处置人,你满以为自己置身事外了?再嚷嚷,就陪着她上安乐堂夹道去,我倒要看看,你能嘴硬到什么时候。”
    这算是已经对颐行做出处置了,安乐堂夹道,是英华殿后横跨金水河的一处院落,你在紫禁城的城防图上找,甚至找不到确切的标注。但宫里当差的都知道这么个去处,那是位于皇城西北角,用以安置老病宫人的地方。安乐堂里养病,净乐堂里焚化,可以说是宫人生涯最后的终点。
    银朱听了这话,满脸的不可思议,“吴尚仪,她是尚家人,祖辈上出过三位皇太后!”
    “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皇太后们要是知道后世子孙这么不长进,八成也要伤一回心了。”说得一众看热闹的都笑起来。
    颐行起先一再忍让,到这里也忍不住了,抬头道:“尚仪局不是管教化的吗,怎么吴尚仪头一个口不择言起来,竟敢拿历代皇太后说笑,当今皇上知道你的操行吗?还后世子孙,不巧得很,皇上也是纯悯太后的子孙,你这不光是笑话了我,连带万岁爷也让你折损了,但凡我能告御状,非让你全家跟着掉脑袋不可!”
    向来不哼不哈的丫头,忽然反击起来,闻者无不怔愣。
    吴尚仪确实是得意忘形了,脱口说了那样的话,要是果然有人较真,只怕够她喝一大壶的。
    说到底尚家总是皇亲国戚,这一辈的皇后倒了台,祖辈上的皇后们还在奉先殿里供着。吴尚仪自知失了言,心里多少也存了点畏惧,只是不便在底下人面前跌了分子,强自硬着头皮拿话盖了过去。
    “你倒会牵扯,不知道的真让你糊弄了。闲话少说,今儿起罚你去安乐堂当差,什么时候回来,得看你自己的造化。”吴尚仪一壁说,一壁看向银朱,“你们俩情谊深得很,怎么样,你也跟着去吧?”
    颐行自然不能祸害银朱,没等银朱说话,自己就先抢了话头。
    “银朱今儿当的是康嫔娘娘跟前的差,康嫔娘娘没有发落她,就因她替我叫了两声屈,吴尚仪便罚她去安乐堂,未免擅权了点。我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牵五绊六。让我去安乐堂,我去就是了……”边说边转身,腿里打着哆嗦,也要大步流星迈出去。
    她走了,吴尚仪胸口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毕竟三选是自己掌的事,尚颐行的根底怎么样,她心里门儿清。
    这后宫里头,过于出色的女人向来不会被埋没,万一哪天让她得了势,到时候自己再想安安稳稳当这尚仪,怕是不能够了。
    好在处置了,发配到那不见天日的去处,吴尚仪徐徐长出了一口气。
    然而气才吐出半口,忽然见她又折了回来。
    满院子的人古怪地盯着她,正琢磨她想怎么样,只见她尴尬地摸了摸后脑勺,“我还有东西没收拾……”
    她前脚进他坦,银朱后脚就跟了进去,虽然忿忿不平,却也无可奈何。
    “姑爸,我还是很着您一块儿去吧。”一面说,一面收拾自己的细软。
    颐行压住了她的手,说不必,“安乐堂那地方我知道,不是个好去处,你留在尚仪局,将来替我活动活动,我还能有回来的一天。要是两个人都进了那里,那才是把路走绝了呢。”
    银朱有点着急,“那地儿全是得了重病的,万一不留神染上,可是要出人命的,您不知道吗!”
    颐行笑了笑,“知道要出人命你还去?”说罢好言安抚她,“我命硬得很,没那么容易死。留在尚仪局,吴尚仪她们还得折腾我,倒不如去安乐堂避避风头,过两天自在日子。”
    银朱叹了口气,“那您不打算当皇贵妃了?”
    颐行讪笑了下,“当皇贵妃之前,我得有命活着。”
    说不准世上离死最近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呢。
    银朱觉得前途杳杳看不到希望,颐行的心思却很开阔,梦想着在安乐堂遇见个半死不活的大人物,经她全心照顾,大人物活过来了,将来一路提拔她,她就平步青云直到御前了。
    不破不立嘛,对于颐行来说,暂时能避开吴尚仪是好事。于是快速收拾好东西,挎上了她的小包袱,一路头也不回往宫城西北角去了。
    宫里没有风水不好的地方,安乐堂也是。
    顺着金水河过来,沿途有丰茂的树木,因离水泽很近,那些花草长得分外肥美鲜艳。成排的大槐树,掩映着一个称不上规则的院落,从外头看上去同样红墙金瓦,和高耸的角楼呼应,相得益彰。
    颐行顺着小径过去,刚走到门前,迎面有太监送太医出门来,那太医吩咐着:“保不定就是这几天,早早预备,瞧着不对劲就送出去。”
    太监连连点头,“那照着您看,是一点儿法子也没了?”
    太医瞥了他一眼,“要有法子,还让你们预备?”
    “嗳嗳……”太监把人送到槛外,垂袖打了个千儿,“我就不送了,您好走。”
    等送别了太医,转头才看见颐行,也没问旁的,上下打量了一通,“新来的?”
    颐行忙说是,“我才到这儿上差不懂规矩,请谙达教导我。”
    太监摆了摆手,“都给发落到这儿来了,谈什么教导不教导。我叫高阳,是这里的掌事,跟着来吧,我带你认认地方。”
    高阳一处一处带着她走了一遍,“咱们这犄角旮旯统共七间房,东一间西一间的分开布置,就是怕身子弱的人过了病气。瞧瞧这大院子,多豁亮!不是我吹,可着紫禁城找,找不着比咱们这里更清闲的地儿。说句实在话,不是病得不成的,送不到咱们这儿来,所以屋子大半是空着的,一个月里遇不上一个。不过要是赶上时疫,那可就两说了,能治的治,治不了的送净乐堂……开头你们姑娘家兴许还害怕,时候长了也就这么回事儿,谁没有这一天呢……”
    颐行本以为安乐堂里到处是尸首,难免有不洁的气味,可转了一圈,病榻上只有两个人,走廊和屋子里充斥着药香,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这里当差的人也不多,除了高阳,还有一个小太监并两位嬷嬷。最没出息的地方犯不上勾心斗角,所以这安乐堂,于颐行来说倒是真正的安乐去处。
    生死转眼,当然也是到了这里才见识。
    一个小宫女方十四五岁光景,生得矮小瘦弱,因续不上来气儿被送到这里。先前的太医正是来给她瞧病的,谁知药越吃病情越严重,傍晚的时候还睁开眼,看见颐行叫了声“姐姐”,等到戌正前后一句话没交代,就伸腿去了。
    颐行是善性人,因为她一声姐姐掉了几滴眼泪。
    顾嬷嬷说可怜,“这小娟子没了爹妈,是叔婶舍饭长大的。现如今走了,家里人哪里管她,将来烧成了一捧灰,就是个无主的孤魂啊。”
    颐行听了愈发可怜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