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54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且抗联还用这些德国技术维修保障人员之中的工程师级别的人物,在苏联人和美英转交的德制六轮和八轮装甲侦察车的基础上,加装单管的二十三毫米高炮或是美国人援助的二十毫米厄利空高炮,加上美国援助的装甲车用钢,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轮式步兵战车车。与美德制造的半履带装甲车一同,大量装备装甲师属机械化步兵团。
    只是m三轻型坦克上,装备的是两台总计达到二百五十马力功率的发动机,对一辆装甲运兵车来所明显有些过大。所以在这款轮式步兵战车上,每辆只装备了单台功率也达到了一百二十马力的发动机。
    不过虽说因为后置发动机,使得步兵上下车,只能从两侧的小门之中进行。而且因为是轮式车辆,只能抵御小口径武器的射击,以及越野能力稍差。但是却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大幅度伴随坦克作战降低步兵伤亡的问题。
    虽然这种世界上第一种轮式步兵战车的性能只是一般,但因为使用抗联仿制的美制m三轻型坦克使用的汽油发动机,以及优秀的装机钢,大致性能也接近了几十年后苏制btr七零型装甲运兵车的标准。
    而火力和防护性能,要比只装备了一挺十四毫米机枪的btr七零装甲车强的多。性能更是远比现在各国作为主力的半履带装甲车要优秀的多。不仅火力和防护性更强,而且机动性能也相差无几。
    除了世界上第一款轮式步兵战车之外,抗联还利用德国人对机械天生的敏感性和天分。利用战损程度已经达到无法修复的德国三号和四号坦克底盘,研制并制造了一批世界上第一批履带式的步兵战车。
    只不过因为可以选择的坦克底盘本身的数量少,以及工艺相对复杂,而只有百余辆的产量,只装备了一个独立机械化旅。与生产数量达到了两千多辆的轮式步兵战车相比,简直少的可以直接忽略掉。
    没有办法除了底盘要求高之外,还因为这种改进,几乎相当于整个重新设计。将坦克后置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挪一个位置,改装成为步兵战车前置发动机工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就不是那回事了,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一遍。
    在轻型坦克为底盘满足不了需要,以及还要改装自行火炮的情况之下。让杨震拿着德制三号、四号坦克、t三四坦克和m四坦克这些抗联主要的坦克,在已经装备了大量美德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情况之下,去改造步兵战车,打死他也不会做的。用内部空间相对较大的德制装甲侦察车,去改造轮式装甲运兵车也就成为他的首选。
    这些战俘不仅为抗联研制自己的装甲车辆做出了相当的贡献,而且战俘之中为数众多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以及相当一部分的工程师,也在抗联的理工大学、东北局新成立的东北大学,以及随后成立的几十所专科学校,以及兴建的大量技术学校之中,担任了多个学科教师。缓解了这部分教师数量,始终不足的局面。
    抗联理工大学的装甲车辆工程系、火炮工程系,就是在这批德国战俘之中的坦克、火炮工程师为基础创建的。而且这些德国人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也大大的加快了汽车、坦克发动机仿制等一些高端专业的建设。
    并参与了相当多的抗联自己研制装备的设计和改进工作。同时技术工人出身的战俘,也在抗联建立的各种工厂之中,做出了相当卓越的贡献。在仿制日式九二式加农炮和美制汽车发动机以及美制大功率柴油机的时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1365章 使用德国战俘带来的麻烦
    甚至抗联以苏军陆续转交总数达到十余万的这些战俘之中,部分从事过光学制造的人员,以及从事光学方面的工程师,加上引进的美国机械设备,建立了自己的光学工厂。并生产出来几乎与德国蔡司原厂性能相差无几的光学设备。
    而战俘之中的大批军医,也为中国人的抗日事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战俘之中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中的军官,以及飞行员,更为抗联培养出了大批的符合现代化作战指挥技能的基层军官,以及大批技术精湛的战斗机飞行员和参谋军官。
    那几位杨震动用黄金交换回来的德军被俘的坦克、炮兵将军,以及几名德国空军联队长一级的高级指挥官,则让抗联的炮兵、装甲兵、航空兵高级指挥员,系统的学习到了大兵团装甲集群和空地一体化指挥理论。
    对于抗联的高级将领的合成化成长,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使其目光不在局限于苏军相对粗糙的作战指挥,以及抗联自己琢磨出来的系统指挥。用杨震的话来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应该说德国人相对来说,还是知恩图报的。这些德国人来苏联,并不是来做客或是旅游观光的。处于战争期间,物资极度匮乏,就连本国军人和百姓也只能勉强吃饱肚子的苏联人,自然不会给这些战俘什么优良的待遇。
    而苏德战场上的血腥,以及德国在苏联领土上的暴行,让向来讲究瑕疵必报,以牙还牙的苏联人也不会给这些德国人什么好果子吃的。没有在被俘的时候挨上一枪,被运到战俘营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枪决、饿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之中,缺乏足够的御寒衣物,以及足够的取暖。甚至连冬装都没有,被俘时候穿什么就穿什么,对于这些德军战俘来说,几乎是普遍的现象。
    再加上四三年苏联本身遭遇到的饥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时被俘的十余万德军战俘,除了挑选出来到中国万余人之外。其余的活到战后被遣返回东德的,只剩下九千多人。至于剩下人的下落,只能去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去寻找了。
    被送到抗联之中的德军战俘,无论来的时候无论是零下几十度的冬季还是夏季,身上只有被俘的时候穿着的单薄军装。一个个全部都是骨瘦如柴,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上长满了虱子,几乎全部都患有各种疾病。
    腹泻和严重的影响不良,几乎成为战俘之中普遍存在的疾病。而冬季转交过来的战俘,身上普遍都长满了冻疮,冻伤的程度,达到了百分之六十甚至更高,手脚、耳朵被冻掉、冻坏者,也不在少数。
    相比较去西伯利亚做苦力,以及战俘营之中忍饥挨饿,甚至还要时刻担心被苏联人枪毙的生活。这些德国人在抗联北满根据地过的吃饱、穿暖,还有相当于国内薪金水平百分之五十的薪金可拿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
    有了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再加上德国人一向严谨的工作态度。抗联交换来的这批德国人工作还是相当卖力的,几乎可以说的上是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使得抗联各个军兵种的指挥与协同能力,在短时间之内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甚至可以说是质变。为四四年下半年的全面大反攻,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当然引进这批德国人才,也不是一点麻烦都没有。除了中央很多人认为杨震这个引进所谓法西斯人才为己用的举动,严重的缺乏敌我之分,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之外。更为麻烦的是,抗联之中严重的缺乏精通德语人才,给双方在沟通上的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但是最麻烦的事情,反倒是出现在战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决定遣返这批已经完成使命的德国人的时候。这些被移交之前在苏联战俘营之中吃足了苦头的德国人,除了部分原本就是在东德,或是家人还留在东德的之外。
    其余的不是要求留在中国,就是坚决要求去西德。至于苏联人控制的东德,大部分人是打死也不回去的。这些人在战俘营中吃够了苏军的苦头,对于返回苏联控制的东德,几乎可以用畏惧来形容。
    对于这些德国的人要求,中央也很犹豫。东德虽然建国的时间晚于新中国六天的时间,但是在二十天之后便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虽说此时的中央并未执行一边倒的政策,但是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毕竟要重视一些。
    而且此时刚建国的东德政府,出于本身经济建设需要,以及恢复在二战末期作为主战场,整个东德地区几乎被打成一片平地工业的考虑。早在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前的半个月,就向中央提出索要这批数量到四五年底,已经高达十余万的在华德国人。
    除了派专人专门来华做这些德国人的工作之外,还通过苏联向中央大势施压。试图利用苏联人所谓的对华影响力,逼着中国政府将这些德国人全部移交给东德方面,以缓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只是这批德国人,除了部分本身家乡就在东德的之外,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买这个账。不仅家人在西德的德国人坚决反对去东德,就连部分籍贯是东德的,也坚决不去东德定居。不过这些人敢这么坚决,也就是在对他们相当宽容的中国。
    如果换了苏联人,你不是不去社会主义东德祖国,非要去资本主义的西德吗?那么好,你们就干脆谁也别回去了。要么留在苏联,继续为苏维埃开发西伯利亚或是外高加索、中亚地区做贡献。要么地大物博的苏联人是不会浪费一些地皮和子弹,送你们去见上帝。
    正是中国人,包括在战时对这批德国人的宽容态度才让他们如此的胆大包天。这些德国战俘,在中国渡过的日子,远比他们留在苏联以及被美英俘虏的同僚要舒服的多。甚至对于所有战俘来说,都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虽说在战时防止逃跑,而不许与外面接触。但提供的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相当充足的。衣服也是按照数量,配给得。虽说苏式的大棉袄,不如德国人穿惯的呢制大衣轻便,但是保暖性能要好的多。
    而且在提供食物的时候,还尽可能的照顾到德国人的饮食习惯,提供了足够数量的马肉,以及其他肉类制造的德式红肠,还有德国人最喜欢的德式酸菜。当然这些只是中国提供原料,制作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居住环境除了工程师和被用作顾问的高级将领之外,虽说是八个人一个房间。洗漱和厕所,也都是公共的。但是都通风良好不说,冬季的取暖设备和所需煤炭,都相当的充足。即便是部分宿舍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火炕,但也总是烧的暖暖的。
    而且还按照他们在德国的薪金标准百分之六十,以现金的形式支付了相应的薪金。当然每个月的薪金要扣除一部分作为生活费,但是数目并不多,这些德国人剩余的数目还是很多的。
    每个德国人在离开中国的时候,都有不小的身家。就算再不会算计的人,手中也有了上万人民币的积蓄。不过这些德国人在中国生活最大的意见,就是他们这些以人民币形式支付的工资了。
    因为战时的严格管制,绝大部分时间无法离开自己工作地的这些德国人,即便发了薪水,也没有地方去花销。等到战争结束,抗联解除了对他们严格管制之后,想花钱却不知道该买些什么。而积攒下来的积蓄,又都是人民币,带回国又无法花销。
    不过在先是抗联,后来的新中国政府答应他们,在他们回国的时候,与德国政府联系,将他们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马克之后,他们仅有的一点意见也都没有了。也正是中国人对他们的态度,让这些德国人在返乡的态度上异常的强硬。
    换了苏联人,就算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别说你本来就是东德人,就是你是西德人想要返回西德,也得按照苏联的态度和意志行事。如果是东德人,想去西德那更是连门都没有。
    鉴于这批德国人在华期间所做的贡献,以及杨震等几年的建议,中央也不好强行的遣返。但苏联与东德方面异常强硬的态度,让不想刚建国的时候,就与苏联人闹翻的中央也很为难。
    在交涉困难的情况之下,甚至很多人宁愿留在中国当一个外语教师,也不愿意返回东德。对于这十余万人的遣返问题,直到一九五五年西德总理访苏之后。西德出动了包括副总理、外交部长、经济部长在内一个庞大代表团访华才真正得到解决。
    除了万余名籍贯在东德的人,已经在五三年底遣返回国,以及几百名决定定居在中国的德国人之外。绝大部分人还是最终按照德国战俘自身的要求,以及西德政府提出的中国政府无法拒绝的条件,而最终被遣返回了西德。
    当然被中央派来处理德军战俘遣返一事,向来秉承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理念的杨震,是绝对不会白白放过这个机会的。他利用西德政府派人来华急于解决这批战俘回国的机会,除了要求西德政府用坚挺了几十年的西德马克,采用美元汇率兑换了这些德国人手中当初作为工资发放的人民币,为国际引进了一种不断在升值的外汇。
    还趁机利用德国人尽一切办法将流落在国外战俘接回国,以及与新中国建立外交以及经济贸易关系的心思。虽然因为某些方面的阻挠,最终只建立了代办级的外交关系,但是与西德达成了一揽子的经济贸易合作协议。
    除了西德使用卡车和机械设备现货作为中国遣返这批德国战俘的代价之外,还转让了一批工业技术和军工技术。特别当时中国急需的西方最新型潜艇制造技术和工艺,以及大吨位载重卡车生产技术,就是这个时候引进的。
    第1366章 后续发展的影响
    同时西德政府在杨震与其说请求不如说敲诈之下,还采取了以半援助,半出售的方式,以极低的价格协助中国政府在湖北新建设了一个大型的汽车制造厂,在重庆改造了一个汽车制造厂。以及分别在济南和西安各建造一个大型柴油机制造厂,在葫芦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造船厂。
    并利用德国蒂森钢铁公司的最新冶炼技术和设备,彻底改造了在原汉阳钢铁厂基础上,组建了新的武汉钢铁公司,扩建和改造了包头钢铁厂,并改造了上海的江南造船厂。使得上海与利用日本技术兴建的大连,成为中国最大的两个造船厂。
    以及建立了两个发电机制造厂,并引进了三条年产量达到了八十万辆的轿车生产线。在马鞍山新建设了一个年钢铁产量超过百万吨的,超大型的现代化钢铁基地。在沈阳建设了一个大型的现代化机床厂,以及矿山机械厂。
    在株洲建立了一个大型生产电力机车,以及内燃机的生产厂。在四川绵阳、江苏南京建立了两个大型的电子工厂,并出售了三套完整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两条电冰箱生产线。以及西方也刚刚开始研制的,尚未进行大规模普及的彩色电视机技术。
    当然这些工厂之中的设备,全部让德国人掏腰包也是不可能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当时中国政府支付了现汇购买的。其中的电子设备及元件生产厂,以及光学设备生产厂,主要生产船用柴油机的济南柴油机厂和株洲机车制造厂,电视机和电冰箱生产线。
    还有被称之为第三汽车制造厂的专门制造大型卡车的湖北十堰汽车制造厂,以及位于重庆主要生产公共汽车、轿车、越野车的第四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轿车的南京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制造厂。
    这些大型工厂的所有的设备,以及部分技术完全都是中国政府使用美元现汇购买的,德国人支援的只是部分技术和生产工艺标准。只不过出售的价格,并没有按照市场价格,而是相当于半卖半送。
    尽管付出了当时中国经济几乎难以承受的代价,但是引进了一批西方最新的工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技术和设备,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格禁止向中国出口的。
    通过此次交易,中国不仅仅获得相当一部分西方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机械设备,尤其是中国最急需的不锈钢生产技术和现代化铝冶炼技术。同时两个大型钢铁厂的建设和改造,使得中国钢的产量已经超过英国。而且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也不是原来可以相比的。
    而且形成了自己现代化的超大功率船用柴油机、超大大功率的发电设备,大吨位载重卡车制造能力,现代化的矿山设备生产能力以及现代化的电子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大吨位的矿山自卸载重卡车,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对大型矿产专用车的需求。
    尽管为了这些工厂和技术,眼下经济还相当紧张的新中国支付了让开国总理也直心疼,让那位主管经济的,接替李延禄担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的,时任副总理兼国家计经委主任心疼的直骂娘的三点五亿美元的现汇,并背上了五亿西德马克的外债。
    要知道这三点五亿美元的现汇,几乎耗光了中国当时所有的外汇存底。甚至还紧急出售了一大批原本就不多的黄金储备,才七拼八凑凑齐的。这笔钱拿出去,国家的外汇储备几乎是见底了。
    但是在杨震的坚持之下,以及尽管心疼,但是却坚持支持他想法和意见的开国总理的支持之下,却引进了中国最需要的,远比二战时期引进的美国技术和建国后引进的苏联技术先进的多的工业设备和技术。
    到一九六一年,这些工厂全部建设完毕投产之后,中国的工业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将近十五年。特别是秘密引进的比中国之前引进的苏制潜艇生产技术,以及还停留在二战期间水平的日本潜艇生产技术,先进的多的德国潜艇技术,使得中国潜艇部队在质上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以及彻底的解决中国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中的瓶颈,改变了中国当时的四大汽车厂,只能停留在你仿造技术水平还停留在四十年代美国万国卡车、道奇卡车,苏联吉斯卡车的困境。没有在出现一款老解放,使用了几十年的情况。
    并形成了自己超大型的越野卡车制造能力,解决了坦克运输卡车以及军用大型拖车,只能花费高昂外汇依靠从法国、苏联进口的困境。中国的汽车工业,不再是三种老式中型卡车,一种还是二战美国老式大吨位载重卡车打天下的局面。并形成了自己远超苏联的轿车生产和制造能力,特别是发动机与整车的设计能力。
    而新式船用柴油机制造能力的形成,也使得新中国有了自己现代化的船用、车辆使用柴油机生产体系。不在依赖抗战时期引进的美国柴油发动机技术,和苏联转让的落后技术。对海军建造新式军舰,以及对原有军舰的改造使得中国海军装备的苏日军舰性能,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以及在六十年代中期通过德国人,引进了英国最新式的生产和研究技术,制造出自己的船舶以及发电用燃气轮机。以及六十年代世界上最新式的斯贝航空发动机技术,制造出自己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打破了美国组织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高性能船舶用和航空用发动机技术的封锁。
    最关键的是引进德国战俘参与工业生产,以及建国后陆续引进的德国人生产工艺和技术,给中国的工业技术以及工艺标准打上了深深的德国烙印。生产出来的产品性能可靠,工艺不在是苏式的傻大黑粗,甚至可以用相当精湛来形容。
    通过努力,甚至达到了德国自己制造产品的标准。到了六十年代末,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经占据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可供出口的物资不在是农产品和资源,以及简单的工业品。
    而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之中高附加值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甚至出口了完全自己制造的大型客机,大型船舶,大型山机械设备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及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
    还有杨震顶着中央相当一部分领导所谓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指责,甚至来自最高层的压力。引进三条生产线制造的除了满足国内需要之外还能大量出口。这些中国按照德国工艺标准生产和制造的小轿车,在国外尤其是在东欧和苏联极其受欢迎,为中国赚取了大量宝贵外汇。
    严格德式的生产工艺标准,大量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与原来大多停留在二战水平的工业体系相比,更加完整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才是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杨震,留给中国工业的无价之宝。
    实际上让杨震在东北那位搭档了整整五年的老搭档骂娘的原因,并不是他掏光了中国外汇的家底,并使得中国背上了几亿马克的外债。这位党内著名的经济学家,知道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
    从西方引进最新的科技水平,以及引进远优于苏联技术水平的各种工业生产设备,想要空手套白狼,不付出一定的代价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外汇花光了还可以在积攒,但是这个机会错过了,那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让开国总理心疼和副总理骂娘的原因是他认为国家财力还很薄弱,好钢应该花在刀刃上。引进西方的最新技术和生产设备,填补国内生产空白这不是问题。其他方面的花销,让这位党内的经济专家感觉到物有所值。
    但是用国家宝贵的外汇,去引进目前国内还并不急需的电视机、冰箱生产线,还有目前根本用不到轿车生产线,在他看来这就是有些得不偿失了。引进这些东西耗费的两千万西德马克的费用,完全可以在引进一批德国的技术和新式设备。
    因为在他看来,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消费能力。小汽车、电视机和电冰箱这些高档东西,即便生产出来,销售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为了配备给党政机关,解决眼下公务用车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那就明显浪费了。老百姓也会指着脊梁骨骂人的。
    如果全部出口,这些东西能竞争过西方国家吗?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吗?汽车这玩意,在西方虽说已经普及,但是也还算是高消费品。自己生产的这些汽车,能够竞争过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吗?
    对于党内上层的种种不理解,杨震并没有过多的解释。这件事情,既然交给他负责,那么他就有最终的决定权。至于效果,那么等产品出来之后就都知道。而且他不认为国内市场上,没有任何的销售能力。
    此时国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建设,以及教育体系的完善,城市的工人数量已经相当的庞大。而且不用为了筹集工业发展资金,实行低收入、低消费,高积累的经济政策,以及实行城市、农村剪刀差的发展模式。
    再加上低廉的,几乎是不收费的教育、医疗消费,老百姓手中的购买力,也远比后世要强的多。尤其那些大学教授、科研工作者等一些中国眼下收入比较高的高知识分子,并不是真正买不起家用轿车。
    他们不使用,一个是国家每年进口的汽车数量有限,大多配备给党政机关作为公务车和接待用车。就是想买,也没有地方去买。第二点,就是担心被指责为脱离群众,放松对自己的思想改造,追求享受。
    但这批收入比较高,孩子也都不多,甚至不要孩子的人,却并非没有能力去购买。还有各大城市,目前都没有出租车。老百姓在有急用,比如得了急病或是生育的时候,只能使用三轮车或是自行车。如果自己单位有车,那还好一些。如果没有,那就遭罪了。
    第1367章 对杨震又爱又恨的德国人
    而且眼下的中国,因为国际形势没有后世恶劣,使得远没有后世封闭。每年来国内旅游和访问的外宾,数量虽然并不算大,但是总体数量也并不算少。尤其是各大城市,这些外国人来华没有出租车很不方便。
    眼下全国只有北京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只有几十辆波兰制造的华沙汽车的出租车公司,这么几十辆老式的汽车连北京地区使用都不够用,更何况其他地区?而且引进小轿车生产线需要花费外汇,那么现在进口轿车作为领导人和政府部门的使用汽车,就不花费外汇了?
    都是花费外汇,那么进口只供应领导人和一定级别干部使用,无法创造任何经济效益的原装车。与引进生产线,自己生产和制造可以出口创汇创造经济效益的汽车,那个对中国的经济更有益?
    最关键的是,在杨震看来小轿车是一种商品。那么既然是商品,也可以对外出口的。国内的生产工艺在短时间之内的确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无论是人工还是原材料的来源,也比西方便宜的多。
    只要大致的质量过关,价格制定合理,就算抢占不了高端汽车市场,但是中低档的汽车市场还是没有问题的。杨震不相信采取了德国工艺,德国技术生产的性能优良,但是价格低于西方国家产品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小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就一点销路也没有。
    后续事情走向,的确也基本上按照杨震预想的发展。让开国总理和党内经济学者没有想到的是,这批在他眼中至少在现在还没有任何用处的小轿车、电视机、电冰箱生产线建成之后,带来的效益却远非他预想到的。
    尤其是杨震坚持在汽车上安装他自己设计的,其他国家小轿车还没有安装的外置倒车镜,以及生产几种小排气量的汽车,在国外市场上大受欢迎。特别是在石油危机之后,中国人制造的小排气量汽车出口数量可谓相当的惊人。
    除了以价格和耗油量低抢占了一部分西方国家中低档市场,以及中东和南美的部分市场之外,还基本因为质量过硬,外观远比东欧生产的家用轿车时髦,基本上打垮了东欧的家用轿车行业。每年向东欧国家出口的小汽车数量,就达到了十几万辆。
    特别是在东德市场,几款中国制造的拥有他们西德兄弟血脉的小汽车,极其受到欢迎。每年在东德的销售量,就达到了七八万辆。整个东德的大街上,跑的全部都是中国轿车。因为历史和车辆本身性能的原因,苏联轿车在东德基本上是相当不受欢迎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