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2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765章 我们的手太短
    看着听完自己的话后若有所思的黎明,杨震摆了摆手道:“你先下去休息吧。那两个飞行员的事情,会同社会部做出一个结论便可以了。至于选拔女飞行员的事情,我不想用强行下的命令,来逼着你们去执行,所以今天才和你说这些。”
    “我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更不是想要搞什么噱头,吹嘘什么男女平等,女性解放一类的事情。男女平等、女性解放,那是两口子关门过日子。到了战场上那是两码回事。”
    “在战争之中,女人受制于先天身体条件,注定不可能与男人平等对待。但战争完全让女人走开,这也并不现实。区别只是有主次之分而已。像你说的那样,做护士、到文工团去唱歌跳舞,这类事情上女人天生比男人有优势。”
    “但是怎么在人力资源并不充足的情况之下,尽量合理的配置人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我们可以动员的人力资源。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做首长需要考虑的事情,更是你们这些各个军兵种主官都应该去仔细考虑的事情。毕竟这些人,都将会是你们的部下。”
    “怎么样合理的利用手头的人力资源,做到最大的合理利用,而不能出现浪费,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合理的配用人力资源,并不是我们这些做首长的,一时脑袋发热便可以决定的,是要综合考虑的。”
    杨震这番也算苦口婆心的话,虽说还没有能彻底的劝服黎明,但也让他对杨震的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当黎明离去的时候,杨震苦笑着看了看离去时候一副若有所思样子的黎明的背影,心里也明白。要想彻底的劝服他,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恐怕效果不会太大。
    但刚返回东北,百事缠身的自己,总不能什么都不干,就在这里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吧。现在兼任嫩江军区司令员的王光宇,就在这间屋子外边等自己汇报工作。如果不是在齐齐哈尔机场他们航空兵占据地主之便,等轮到他们还不知道多长时间。
    袁芷若进来,恐怕是有些人等不及催驾了。送走了黎明,杨震转过头对袁芷若道:“小袁,有什么事情?不会是王光宇等急了吧?我这刚一回来,也不说让我休息一下?好了,牢骚归牢骚,可工作还得继续做,让他进来吧。”
    “对了,给你家老爷子去个信,就说过几天我要去拜访他老人家。原本在去延安之前,就准备去拜访一下你家老爷子,只是中央催的太紧,没有来的及。这次回佳木斯之前先到一趟哈尔滨,无论如何也要拜会一下老爷子。”
    对于杨震半真半假的抱怨,袁芷若听了只是一笑而过。但听到杨震要去拜访自己的父亲,尽管知道一号此行绝对不可能是去上门提亲,但袁芷若心中却是依旧没有来由的微微兴奋了一下。
    对于自己来说,这总归算是一个相当好消息不是吗?就算一号此去不是去提亲,但让父亲先见见自己的心上人也不错。父亲老谋深算,要是得到他的帮助,自己在竞争之中未必就一点希望没有。
    看着袁芷若突然间显得有些兴奋的神色,杨震突然感觉到自己好像说错话了。只是话已经说出口了,想收回也不可能了。此时的杨震,就算在感情方面再木讷,对袁芷若的心思已经很清楚了。自己提出去拜访她父亲,不引起误会才怪。
    不过拜访袁芷若的父亲,是自己早在去陕北之前就定下了。能不能做通袁芷若父亲的思想,对于自己的下一步一个重要的计划关系重大。就算明知道袁芷若可能会误会,但杨震也顾不得了。
    只是想到这里,杨震不禁有些哭笑。在后世自己六七千块的军人工资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那些白领,但是一年的外勤补助就抵得上一个白领收入。绝对属于高收入一层的自己,却因为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谈恋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家庭,而一直无人问津。直到遭遇到那场空难之前,还是一个已经迈入大龄光棍序列的单身青年。
    反倒是穿越回这个时代之后,却成了炙手可热的目标。前面的张婷,现在的袁芷若,都是倒追的自己。还有文工团、医院的那些女护士、文工团员,每次见到自己也总是一副满眼小星星的样子。好在自己很是有自知之明,极少去那两个部门。
    只是让杨震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虽说东北姑娘的性格开朗,但总归女追男在这个时代还是并不普遍的。而且很多的时候,都很容易招人非议的。难道真的是时代不同,女人心中的追求和选择的对象也不同吗?
    对于两个女人的为人,杨震自认都很了解。知道她们并不是那种爱慕虚荣的女人,看中的更不是自己的地位。尤其张婷,当初追自己的时候,部队正处在朝不保夕的困境之中。谁能知道,这支四面楚歌的小部队能在日军围攻之下,存在多长时间。
    后世貌不出众,相貌只能用普通来形容。穿越到这个时代后,依旧没有看出自己哪里有小白脸潜质的杨震,只能将自己目前受女性欢迎的程度,归结到这个时代女人的英雄情结上。美女爱英雄吗?
    实际上前后两世对于感情问题,都涉及不深的杨震还真的猜对了。后世被市场经济熏陶的女人们,首选的婚姻对象自然都是越有钱越好。而在这个大动荡的时代,女人的择偶标准,自然逃不过英雄情结。
    而且作为一支大军的统帅,杨震现在的气度自然不是以前的自己可以相提并论的。虽说长了一张明显很对不起大家的大众脸,但这种气质上的改变,却明显让他更受欢迎。再加上他本身又是大学生出身,无疑更加增添了女性对他的好感。
    杨震这边胡思乱想,琢磨自己现在是不是更应该谨慎一些。那边的袁芷若再得知心上人要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也沉浸在小小的喜悦之中。一时之间,这间杨震的临时办公室,不由的显得有些沉默,甚至有些尴尬。
    好在尴尬没有持续多久,身为秘书的袁芷若心中虽然有些窃喜,但好在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听到杨震问起自己进来有什么事情的时候,连忙调整好情绪道:“一号,后勤部张部长和军工部长熊大缜也到了,和王副司令就在外面等着您。”
    杨震听到袁芷若的汇报,心里明白这是又有什么事情了。否则张镇华和熊大缜他们两个怎么也来了?这两个家伙一个肩负着接收美国物资,一个负责准备全军换装大任的人,现在都应该是最忙的两个人。现在都跑到齐齐哈尔来,肯定又是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了?
    当张镇华和熊大缜在王光宇的陪同之下进来后,杨震看着几个月不见满脸疲惫,比以前更加消瘦两个人不由吓了一大跳。杨震指了指两人,语带怒意的道:“你们两个人是怎么一回事?怎么瘦成这个样子?就是在忙,也得注意休息,你们要是倒了,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张镇华和熊大缜听到杨震关切的语气,相对苦笑良久,张镇华先开口道:“一号,对不起我没有完成您交给的任务。自今年年初开始,汽油和柴油的采购一直不顺利。自年后,江北对我们实行限额出售,每个月现在只向我们出售一万五千吨汽油和六千吨柴油,以及一千五吨航空汽油。”
    “而且江北要求所有的货款,全部都用现金支付。只要我们这边支付的时候稍有耽搁,那边立即停止发货。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就在上个月,绥芬河至牡丹江的铁路线上的几座最重要的桥梁又被日军使用自杀似攻击给炸毁。现在我们所有的进口物资,只能使用汽车来运输。”
    “受制手头的资金和运力的制约,在六月份之前,您要求的储备量从现在看很难完成。我们提出动用黄金进口汽油和柴油,但江北一直以产量和运力不足来推脱。直到知道您即将返回后,江北才答应从下个月起,每月将供应量增加到两万吨汽油,一万吨柴油和两千吨航空汽油。”
    “自去年十一月到现在,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加上原有的储备,现在的汽油储备不到十万吨,柴油四万吨,航空汽油数量更少,还不到一万吨。按照我们现在手头的燃油储备来看,等美国军援全部抵达之后,这些数量只能维持半年的。”
    “而且即便江北出口的各种燃油数量翻一番,但三个月之内也无法满足您给后勤部下达的数量要求。一号,美国人答应的汽车和各种农业机械已经全部运抵,按照目前我们手头的汽车数量,单单维持一半的汽车行驶,即便非作战,每个月也需要一千多吨汽油。”
    “最关键的是,目前军区能动用的资金,缺口量太大。按照目前我们进口的数量,到下个月所有准备金将全部耗尽。美国人的资金虽然已经到账,但是目前除了部分存入澳门银行以外,大部分的资金美国本土的几家银行之内。”
    “美国人目前还维持着表面对苏制裁,受制于限制转账的事情,相当的麻烦。所有与江北的交易,我们只能通过澳门进行。但重庆方面对澳门渗透的很严重,我们资金流动量一旦过大,很容易被察觉。”
    “一旦被重庆方面发现我们通过澳门银行转账,我们的资金很有可能被其压迫澳门银行冻结。澳门人,对重庆方面远比对我们忌讳的多。人家在广东好赖有十几万大军在,澳门当局还是很担心的。而对于我们来说手太短,伸不到那里去。”
    第766章 卡脖子
    说到这里,张镇华显得有些无奈的道:“我这些日子一直在与江北沟通,想方设法的筹集资金。一号,今年我们的军工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年头。仅仅第一批上马的就有石油冶炼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炼钢厂、大型化工厂,还有飞机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和坦克制造厂。”
    “除了新建的这些大工厂之外,还有原有军工厂的扩建。一次性上了这么多的项目,几乎是到处都在伸手要钱。还要接收美国、江北以及我们自己生产的新装备,去年粮食的储备工作、囤积各种医药物资。”
    “以及战损铁路线路的修复,为航空兵修建新的野战机场。这些事情千头万绪,天天天忙的都脚不沾地。除了能在汽车上睡一会之外,一天的睡眠时间都不超过四个小时。每天一睁眼,就有人请示、汇报。”
    “一号,美国人倒是很守信誉。我们从其订购的两亿发枪弹,在本月初已经全部到位。新式步枪上个月到了二十万支,本月月底将会再到货二十万支。那个美国人已经答应,五月末之前所有的枪械将会全部到位。只要本月月底二十万支到货后,足够给目前所有部队换装。”
    “而军区军工部自去年八月份新式机枪正式投产到本月底,已经移交新式轻机枪两万六千挺,轻重两用机枪四千挺。虽然距离您要求的数量还有一半的需要,但目前已经满足主力部队换装所需。另外,从江北订购的七千万发长七点六二子弹已经全部到货。”
    “同时后勤部所属的各个被服厂已经完成所需帆布单兵装具的制造,现在已经全部转交到了后勤部门。我们现在手中的新式轻武器的数量,可以一次性全部完成给主力四个纵队完成换装。加上我们自己生产的一亿发短弹药,三千万发长弹,现有的弹药也足够满足部队换装改训所需的同时,还可以保证两亿发以上的储备。”
    “我这次赶到齐齐哈尔来,除了要在嫩江军区范围之内,选择几处物资储备点之外。就是想请您出面和江北再谈一次,能在今后两个月之内大幅度增加我们油料的进口。当然,最好还是采取以货易货的方式。另外就是请示一下,部队换装的事情。”
    张镇华的汇报,让杨震眉头不由的紧紧皱了起来。石油产品的重要性,杨震不用说心里清楚的很。江北在油料的供应上卡自己的脖子,就等于切断了自己的命脉。没有了汽油和柴油,自己苦心弄来的那些飞机、坦克、汽车,连废铁都不如。
    江北这么做的原因,难道就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受制于运力和自身加工能力?应该不会。江北的石油冶炼工业虽然与美国相比,的确相差还很多。其出口的产品,多数以原油为主。但每个月提供给自己两到三万吨石油制品的能力还是有的。
    只是他们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其铁路运输的制约?还是因为自己与美国人接近,而给自己的一个警告?江北方面这么做的真实原因,杨震一时还真的有些摸不透。现在看来只能等自己与他们谈完,自己才会知道真实的原因。
    对于江北那位慈父领袖的手段,杨震还是清楚的。对于江北方面在某些事情的上的现实和野心,杨震更是心知肚明。在杨震看来,控制对抗联油料的出口,恐怕更多的应该还是对自己的某种警告。
    想到这里,杨震抬起头道:“老张,这件事情你就不要去管了,由我和江北去交涉。不过,我们也不能抱太大的希望。想想办法,拓宽一下其他进口的渠道。看看能不能从美国人那里购买到部分的石油制品。”
    “至于装备的事情,等我和政委他们研究一下之后再决定。不过,我的建议是先以主力四个纵队优先换装,至于地方部队和内卫部队,目前先以波兰制造的武器为主比较恰当。另外,向关内转运武器的速度要加快。所有日式轻武器弹药和七九子弹,要优先转运。”
    “我们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需要关内部队的全力配合。关内部队的战斗力不错,但是装备太差。别说与日本关东军相比,就是与伪满军相比,也是差的太多。如果按照关内部队目前武器装备和弹药储备水平,根本无法,也无力配合我们作战。”
    “今年能不能打通与关内的陆地联系,是我们今后作战之中一个关键命脉。除非我们彻底的解放东北,否则没有关内兵员的支撑,仅仅凭借目前根据地有限的人口,我们维持不了长时间作战的。”
    “而空运,代价实在太大了。不计算飞机零部件的损耗以及在江北的过境费用,单单一个油料的消耗,就已经有些让我们难以为继。空运的成本,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看着面前的几个人,沉默了一下后才道:“关内部队虽然犹如水银泻地,几乎渗透进了华北所有的日占区。但日军以铁路和公路为封锁线,使得关内部队相互联系远不如我们想象的好。”
    “如今更是面临被日军分割多处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批的武器装备想要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内各部队如果想要换装,就只能在靠近陕甘宁边区的晋绥和山西。”
    “在目前我们自身还无法生产降落伞,所有降落伞只能依靠江北进口。手头现有的降落伞,又主要装备给作战飞机。即便想要采取空投办法,也不现实。而且关内根据地大多不是在山区,就是在敌人占领区的核心地带,没有办法修建机场。因此,将需要换装的部队调到靠近陕甘宁边区的地方,是目前唯一可能的办法。”
    “这中间抛除去关内各部队来回调动,在路上耽搁的时间。以及关内部队熟悉手中武器的时间,同志哥,留给我们的时间留不多了。所以,你们要尽最大可能的加快速度。不管有多少困难,也要尽早的解决。”
    “还有,供应给关内部队的地雷数量要增加一番。爆破筒的数量,也要增加。炸药在关内部队需要的基础上,要保证他们可以有相当的储备。无烟火药,也要提供一些。最重要的是医疗器材,要尽可能的多给一些。”
    闻言,张镇华点了点头道:“一号,您放心吧。自去年年底,我们便想方设法增加了运力,平均每个月空运到延安物资达到了弹药二百吨,三八式步枪两万支,七九步枪一万两千支,日式轻机枪六百挺,九二式重机枪一百二十挺。此外,还有我军自产冲锋枪一千二百支。”
    “除了步兵使用的轻武器之外,步兵炮和迫击炮月平均空运速度也达到各二十六门,山炮八门,各种炮弹三千发。火箭筒八十支,火箭弹八百发。此外,我们兵工厂自行生产的手榴弹,也有四分之一被空运进关。”
    “到本月为止,除了重机枪还需要等我军换装完毕之外,其余的轻武器已经全部空运完毕,弹药运量也达到了规定数量的三分之二。迫击炮和步兵炮已经运输标准的一半,山炮也转运了三分之一。”
    “现在我们空运的主要是一些关内急需的炸药、地雷和部分炮兵装备。下一步我们将会陆续增加野炮的运输,争取到下个月将所有火炮空运完毕。至于剩下的军工器材、原料,通讯器材以及配件,我们也将加快速度。”
    “现在美国人答应的运输机现在已经全部运抵佳木斯、汤原各个野战机场。现在我们的运力与之前相比,整整翻了两番。航空兵又抽调了一批精兵强将,专门的配合我们。经过与航空兵的研究,我们已经决定下个月投入空运的飞机,数量将会翻上一倍。以原有的三十架,增加到六十架。”
    “按照这个运力,您答应的物资,将会在六月初全部运输完毕。即便增加一部分,我们也可以在六月中旬全部空运完毕。不过这些物资转运完毕之后,去年秋季作战我军缴获的物资将全部用完。而我军原有的储备,也将消耗大半。”
    对于张镇华的汇报,杨震点了点头表示还算满意。不过在沉思了一下后,杨震道:“关内各个战略区的兵工厂虽然受制于先天影响和周边的敌情影响,大多都是依靠手工生产,生产能力太差。原材料的来源也相当的有限。但总归还是有一定底子的,完全可以复装部分弹药和自行生产一部分手榴弹。”
    “这样,手榴弹空运的数量减半,我们自身也要达到一个储备。制造手榴弹的炸药,可以多给一些。另外就是通讯器材,电台和野战电话的数量你在斟酌一下,看看能不能在给一些。尤其是关内部队最需要的十五瓦电台,尽可能的在不影响我们自身储备的前提之下,再多抽调一些。”
    对于杨震的这个命令,张镇华想了想道:“一号,我想想办法,尽可能的在不影响我们自身使用的前提之下,再抽调出一部分电台和野战电话调拨给关内的部队。一号,我的事情汇报完了,您还是听听老熊的吧。”
    “这几个月他受的累,可比我多的多。如果说我是劳心的话,那么他可就是劳心加上劳力了。我还好,大多数的时间只是动动嘴。可他老熊就不一样了,很多事情都得亲力亲为。我每天还有点睡觉的时间,可他很多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时间去休息。”
    第767章 求援与为难
    听到张镇华有些调侃的话,边上自进来后就显得沉默寡言的熊大缜,不由的同样苦笑道:“老张,你可别调侃我了。今年军区换装任务这么重,我现在只担心无法完成军区交待的任务,那还有心思想着休息?再说,我来东北是做事的,又不是来休息的。”
    说罢,熊大缜转过头来对着杨震道:“一号,如果老张是来叫苦的话,我就是来求援的了。人手,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手。不是那些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更不是那些昨天还拉着黄包车,一个大字不识的车夫。”
    “我要的是那些在经过短暂培训之后,能快速上岗的有些文化水平的人。一号,我现在至少需要二百人以上机械、冶金,还有机电和物理方面的大学毕业生。再弄不来人手,一号我根本保证不了下一步的工作。”
    “我们按照军区部署,对日式九一式一零五加农炮已经完成逆向测绘,但是却迟迟无法量产。虽然现在有美国优质钢材,但几经努力现在月产量却依旧不足十门。对于日式山炮的仿制,也同样出现这种问题。”
    “当然这与我们之前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更为急需的五十七毫米和二十三毫米高炮、十四毫米高射机枪的研制之上,以及对五七无后坐力炮的生产上也影响了对这两种火炮的仿制有关系。”
    “当初鉴于军区在火炮上一直维持着一定数量的储备,战役之中又缴获了大批的火炮。山野炮以及其他的各种火炮,并非最急需的装备。所以我们将生产的重点转向了更为急需的高射武器,以及反坦克武器上。”
    “但随着新工厂的陆续开始建设,以及兵工厂新的机器设备抵达,人才短缺的情况只能越来越重。您答应我的人才,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到?尤其是冶金和机械方面的人才,我们现在更是急需。”
    “还有,今年的中学毕业生能不能给我调拨一部分。不用多,一千人就可以。美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已经到位,现在需要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员。而且军工厂新的机器设备已经抵达,需要大量的有文化工人。”
    “一号,所有的工业,人才是基础。我们再不抓紧时间培训,恐怕就要来不及了。最起码,这些工厂投入使用后,总得有我们自己的技术人员吧。还有,兵工厂的那些新机器设备也需要人去操作吧。”
    “没有了人,什么都做不了。现代化的工业,需要的是有文化的工人。不是那些还在上着扫盲班,认识的字还不到一箩筐的大老粗。美国人运来的那些机械我看过了,虽然有部分是二手货,但大部分应该都是最新式的。”
    “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掌握并达到使用的标准。而且不趁着美国人的技术人员在根据地,抓紧时间培训我们自己的技术人才。这些机器设备一旦出现损坏,依靠我们现有的力量根本就没有办法维修。”
    听到熊大缜的这个要求,杨震不由的一阵阵的头疼。二百名冶金和机械、机电、物理的大学生,倒是好解决。在沦陷区和国统区秘密召集的第一批人才,已经或是由上海抵达海参崴,或是已经由晋察冀军区秘密转送延安,近日就可以抵达根据地。
    尤其留在沦陷区的各个教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除非落水当汉奸,或是取得留学的资格,否则就业很难。而大多数这些教会大学毕业生,虽然在外国人管理的学校读书,但毕竟都是热血青年,没有几个人愿意当汉奸。况且美国人也不愿意自己教会办的学校,为日本人效力。
    在美国政府的默许,甚至是有意无意的帮忙之下。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努力以及严格甄别后,上海、北平等几个教会大学集中的地区,从去年到现在已经召集了两千多名应往届的理工科毕业生。
    仅仅在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圣约翰大学这三所个留在沦陷区最好的教会大学,就招收了四五百名的去年毕业生。甚至不少因为各种原因留在沦陷区的教授,也拖家带口的准备来到东北。
    与此时还有大量租界,并有最大港口交通很方面上海不同。在北平这个日军戒备森严的华北方面军驻地,将几百名大学毕业生运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尽管很困难,但在平西地区部队的协助之下,总算将这些人平安的送到了晋察冀军区驻地。
    为了缓解杨震手中高等科技人才奇缺的情况,杨震在延安期间中央甚至建议他与美国人研究一下,想办法将留在沦陷区的几所美国所属的教会大学动员来东北。由中央负责在各地沦陷区招生,并转运到东北。
    毕竟国内的十多所教会大学,除了少数像辅仁大学是罗马教会举办,以及少数是法国人办的之外,大多都是美国人举办的。只要美国政府帮着做工作,迁移这几所大学应该不会是什么难题。
    中央认为以杨震目前和美国人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来说,做到让美国政府帮着做工作,并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如果这几所教会大学真的能迁移到东北来,再加上留苏学生以及东北军区自行培养的大学生。那么几年之内,人才匮乏的局面将得到一个根本的缓解。
    为了能争取到美国人点头,中央甚至批准杨震做出了相当大的让步。除了不能干涉内政之外,神学系不许在根据地内招生之外。必要的时候在其他的方面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让步。甚至中央同意,只要这些教会大学同意迁来东北,将不在大学内成立公开的党组织。
    尽管杨震也希望能动员美国留在沦陷区的那几所教会大学迁到东北来,但他知道这个希望基本是极其渺茫。如果这些教会大学现在能同意来东北,当初他们就不会留在沦陷区,早就随着国内的大学西迁了。
    而且美国政府不是中国的国民政府,这些教会大学也不是国内那些教育部直属的大学。政府只要一句话,再加上师生本身不愿意当亡国奴,为侵略军效力的想法,就能让这些大学搬家。
    这些大学在美国教育部只是注册,管辖权都在各个基督教会的手中。那些基督教会一向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是绝对不会同意将大学搬迁到自己这里。只要美日之间不宣战,他们宁愿和日本人合作。也不会投靠自己这个共产主义分子。
    中央此次能从教会大学招收这么多的学生,已经是美国人开恩了。尽管这有些讽刺,但却是实情。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招收中国自己的大学毕业生,还要看美国人的脸色,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实。
    而且日本人对这些大学监视的也异常的严密,动员一些教授和大学生来东北就已经不易。要是整体搬迁一所大学,恐怕行动再隐秘也逃不过日本人的嗅觉。日本人的特高科,可不是白给的。要是真的暴露了,今年再想行动就困难了。尤其是在美日关系严峻的现在,日本人恐怕对这些美国所属的教会大学,也视为眼中钉吧。
    在杨震看来,只要美国人能同意自己秘密在其教会大学招收毕业生,同意有意愿的中国籍教授来东北,就已经很不错了。估计美国政府,也做了不少的工作。要是将这些大学,一股脑的搬迁过来,那是想也不要想。别说不允许神学院在根据地内招生,就是允许这帮花岗岩脑袋,也不会同意的。
    中央的这个出发点虽然不错,但是却只是一个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况且这些大学别说不可能搬迁过来,就是搬迁过来也是一个麻烦事。先不说江北的反应,就是自己管理起来也很困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