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群穿生活 第24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周遭一片哗然。
    这个数目着实有些吓人了。
    要知道,哪怕是在府城这边,普通老百姓家里,按照一家五六口人来计算,一年的花费可能都不会超过三两银子。像周生生之前置办的小宅子,也不过才五百两,可这是在府城啊!
    两千两银子意味着,按照府城的生活水平来算,他们一家人能活六百六十六年。哪怕一年花费十两银子,那也能活二百年呢!
    当然,周老爷是留了空间让周生生还价的,事已至此,他也意识到不可能顺利的拿到这笔安家费的。
    哪知周生生却扭头问:“府城先前有先例吗?我是说,大户人家休妻之后给多少钱?”
    给多少钱也不可能给两千两银子的……
    不是说府城的富贵人家太抠门,而是真正的高门大户是要脸的,不存在这种事情。一般的小门小户也没这个钱,说白了,这年头休妻是个罕见事儿,哪怕有先例,也不过是允许拿走嫁妆和聘礼,以及进门多年的私房。
    周生生这话的关键点不是先例,而是她很有可能会创造先例!
    诚然,这年头的离婚率确实很低,但很低不代表没有。况且谁也不能保证,将来自己或者儿孙不摊上这种事儿。
    试想想,周家要是出了两千两,那以后呢?周家甚至在府城连前百名的富商都算不上,那岂不是说另外那些人家还要出的更多?
    出多了心疼,出少了被人骂抠门,关键是这一切明明就是可以避免的啊!
    多数人都不觉得自己或者儿孙会去当赘婿,他们又没有想过让自家闺女干这种事儿,所以结果就是必然的。
    在师爷的调解下,周生生同意出二百两银子了结此事,但前提是,当场出具断绝关系的文书,并由官老爷做见证。
    周老爷肯定是不愿意的,但眼下已经不是他愿不愿意的问题了。
    很多事情,只要没撕破脸,一切都好说的。
    可现在已经闹成这样了,他不可能再跟以前那样了。况且,孝义镇的另两家家主还在场呢,都不用思考,就能猜到那两只老狗一定会将这事儿回去叨叨开的。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要么收下二百两银子,当然也要签下断绝文书,要么就灰溜溜的回去?
    其实还有一个选择。
    那就是,正义凛然的拒绝周生生的施舍,继而愤怒的拂袖离开!
    ……那是不可能的。
    二百两银子也不少了!
    普通的田产才三五两银子,取个中间数,算四两银子一亩地好了,二百两银子能买五十亩地啊!
    江家在大坳子村有十几亩地,就养得活一大家子的人,还能供出好几个读书人。五十亩地搁在乡下地头,那是实打实的小地主了。
    周老爷快速的盘算着,他这些年也攒下了不少私房,毕竟在周生生突然疯球之前,她是完全不管事儿的。甚至不光是他,连他的继室都攒下了一笔厚厚的私房钱,别的不说,光是金银首饰就有不少呢。
    还有他的闺女和儿子。
    这年头给自家闺女准备的嫁妆,那都是从女儿落地就开始攒的,每年添置一些东西,到了及笄之时,差不多就备齐了。
    至于儿子,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儿,养得那叫一个惊细,房里的好东西自然不少。而且他儿子是在念书的,笔墨纸砚用的都是上等好物,还买了不少书籍。
    再就是,周家老宅里的值钱东西还是不少的,到时候多抠一些下来,再拿私房钱盖一座大宅子,用周生生给的钱置办田产,其实日子还是好过的。
    这么一盘算,算上现银二百两,还有家中几人的私房,差不多能凑个五百两银子了。
    别看这个数目仿佛也不是很大,那是因为……
    周老爷没想到自己有被赶出去的一天。
    他想不到的啊!
    早在周家的老太爷和老太太过世后,他就认为周家的钱都是他的了。像之前的酒楼饭馆,就是他折腾出来的。都认为是自己的了,那干嘛还要费心攒私房呢?
    这些私房钱,是他无意识攒下来的。甚至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在周生生突然疯球的这两三年时间里攒的。
    但周生生疯球后,周家上下都跟着变得奇奇怪怪的,他也不敢太过分。
    总之,要是老天爷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好好积攒私房钱……啊呸!他一定把周生生这个臭丫头溺死在尿盆里!!
    得亏周生生不知道他心里的想法,不然别说二百两银子了,二百文钱都没有。
    最终,两人在官老爷以及其他人的见证下,签订了断绝关系的文书。
    周生生随身肯定没有那么多钱的,哪知这时就有人站了出来,爽气的掏了二百两银子:“我借给你!”
    虽然不知道这是从哪个犄角旮旯里跑出来的憨憨,但周生生急于了结此事,况且她已经让人回去拿钱了,索性也就没客气,接过银票给了周老爷。
    幼娘戳了戳赵桂枝:“那人是二哥的朋友。”
    正在思考那人为啥那么眼熟的赵桂枝,听了这话后恍然大悟:“对哦,郭十六郎啊!他为啥那么有钱?”
    随身携带二百两银票巨款的人,可真不多见呢。
    好在,郭十六郎很快就为她们解了惑,说自己本来就是拿钱去找赵家主下单的,那二百两银子是为了采购水泥。
    然后他露出了奸计得逞的笑容:“我已经付账了,你们要接单。”
    赵桂枝简直不敢相信,她哥的水泥卖得那么贵吗?而且听这位的意思,仿佛下单还需要抢?但赵家跟日禄书院本来就是合作方啊,按说不得给点儿方便?优惠别想了,插队还是可以的。
    郭十六郎见她们不吭声,当下叹气道:“唉,要是不行就算了,只是我父亲行动不便,偶尔天气好时,想去园子里走走,却经常因为路面不平整而放弃。”
    赵桂枝无语凝噎。
    说小哥你别装了,大户人家的园子哪个不是铺了青砖或者石子路的?虽然确实没有水泥地面平整,但也没那么离谱吧?
    一旁的幼娘却信以为真,开口帮着说话:“二嫂,你就让赵爸爸卖给他吧,反正他又不是不付钱。不行的话,回头我自个儿去求爸爸。”
    赵桂枝终于体会到了刚才周老爷的心梗滋味。
    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啊,学坏了就是大人的错啊!瞧瞧她家天真可爱的小幼娘,都被忽悠成啥样儿了!
    “成,我知道了。”周生生先答应了下来,她比赵桂枝知道得还要更多一些,毕竟赵闰土不可能去奴役怀孕的妹妹,但他会把钱货郎当成驴子使唤。
    因此,周生生知道赵闰土最近买下了水泥厂附近的一大块荒地。那地除了不长庄稼外,也没啥别的缺点了,最大的优点当然是便宜。
    买下荒地后,下一步大概就是扩建厂房、增加产量了。
    所以不久的将来,水泥产量一定会暴增的。当然,销售渠道也会增加,因此还真就说不好市场的供需能不能平衡。
    但开个后门让合作方插队购买一些还是没问题的。
    等处理完这边的事儿,孝义镇的另两家家主过来找周生生,先简单的说了一下前头的事儿,又委婉的提醒周生生,最好提前做准备,免得家里被搬空了。
    周生生还真没想到,主要是她本人虽然是个黑心鬼,但她不缺德。
    当下,她一拍脑袋:“我这就让我男人带上断绝关系的文书回去一趟。都没关系了,他们就不用再进我周家的门了。”
    其他人还没什么想法,赵桂枝却是难得的有了恻隐之心。
    钱货郎啊!
    她亲大舅啊!
    那可是缺德他妈给缺德开门,缺德到家了。
    赵桂枝只能给周老爷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祝他身体健康。
    第176章
    稍晚一步得知消息的钱货郎,欣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又伟大的使命。
    他还庆幸呢,得亏他没跟着一起去省城,不然这个家里还能依靠谁呢?靠谱的都离开了,甚至连二狗子这种极为不靠谱的都不在,剩下的不是妇道人家,就是傻子了。
    赵爸斜眼看着他。
    假如眼神能够杀死人,那么此时的钱货郎身上一定已经不知道被杀死多少回了。
    可惜,除了用杀气腾腾的眼神来表现不满之外,赵爸并没有其他的举动。甚至他觉得大舅哥跑了就跑了吧,还挺好的,起码没人再跑来他跟前碍眼,并在他耳边叨叨着距离下一次乡试还有多少多少日子了。
    请问距离乡试还有多久,跟他有关系吗?他又不是秀才!
    然而,还是那句话,赵爸敢怒不敢言。
    没过几日,钱货郎飘然离去。
    他还是跟着赵家的商队走的,横竖隔三差五就要往各个县城去。当然,赵家的商队已经不会特地往孝义镇去了,自打周生生将家当处理掉之后,连书铺都转手了,倒是给赵家省事儿了。而那个书铺,如今倒也仍在营业,除了售卖赵家的教辅书之外,还兼卖各种科举用具等等,只是进货多了一步,要定时往县城去拉货而已。
    而钱货郎这一趟回去,却没捎带上任何人。
    孝义镇另外两家的家主,特地大老远的跑了这么一趟,怎么可能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办妥的情况下,就直接打道回府呢?更别提他们还在府城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他们决定找机会跟周大姑奶奶好好聊一聊,看能不能开拓一下其他的事业。别的不说,那天在官衙门,听那个读书人提到的水泥……
    水泥是什么东西?
    两人私底下商量了一下,毕竟这个名字还是挺直白的。水泥水泥,这又是水又是泥的,如今的读书人这是怎么了?难不成这是府城最新的潮流时尚?
    尽管商量到最后,他俩也没弄懂水泥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但出于生意人的敏感,他俩还是决定跟风。
    很明显那个读书人身上的穿着打扮很是不一般,连这种人都喜欢的,还愿意出二百两银子买水泥,甚至愿意先付款再发货,可想而知,这种名为水泥的东西,一定是个好物件。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俩又凑到了周生生跟前。
    周生生本来是不想搭理这两人的,但有个问题,假如她一口回绝的话,那么这俩失去了希望,留在府城又没有其他的门路了,多待一天就是多花一天的钱。既如此,他俩肯定会选择立刻回镇上的。
    这两人走不走的,跟她是没有关系,可这俩一走,周老爷一家四口不得立马跟上?
    那可不行,她还没把消息告诉钱货郎呢。
    可要说两边谈合作,那确实是不太实际的,主要是档次差得太多了。甚至于,哪怕是如今的周生生好了,她也没资格跟赵闰土坐下来平等的谈生意。要说当个下游销售商倒是可以的,但合作?
    合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实力相当啊!
    假如差距太大了,那就不是合作了,那叫扶贫。
    很显然,赵闰土确实是在扶贫。又或者说,他对周家祖业能给他带来的利润是完全不在乎的,他在乎的是周生生这个人。等于说,周生生是以人才入股的。
    但孝义镇的另外两家……
    不是周生生看不起他们——好吧,那确实是看不起——两边真没什么好谈的。
    索性,周生生让他们参加了府城两日游。
    参观地方包括但不限于赵家那些铺设了水泥地的商铺、游乐场、美食街、城郊的水泥厂部分区域等等。
    一直到钱货郎从府城出发后,周生生才亲自见了他们。在这之前的两日游,都是由其他人带领的。
    再看到他俩时,两人已经傻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