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群穿生活 第12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结果到了赵桂枝嘴里,他就成了个爱操心的老妈子?
    赵闰土表示不服:“那还能不是因为你们都心太大了?一个家里总得有个靠谱的人吧?我不操心你操心?你瞅瞅你自个儿,再想想咱们奶,我能指望上你俩吗?”
    “对对对,哥你说得对!”做事的人说得当然是对的,要是说他错了,万一回头他撂摊子不干了呢?
    不多会儿,赵老太太也换好衣服出来了。
    她先前跳广场舞时,穿的是特制的舞衣,是没古代那些舞娘穿的那般飘逸动人,她就是让身边擅长女红的丫鬟们赶制了几身古装广场舞衣。跟现代的比,也就是从短袖变成了长袖,该遮的地方都遮住了,毕竟要考虑这年头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但跟日常衣裳比起来,她让人做的舞衣还是很独特的,最为独特的就是颜色了,那叫一个亮堂堂的。
    其他人不一定能豁得出去,但赵奶奶特别行,反正她就是人群中最闪亮的那个老太太。
    就跟日不落那位超长待机的老太太似的,恨不得所有的衣服都是荧光色系列的。
    “俩疙瘩!奶刚才跳得好吧?奶这个主意棒吧?”
    赵桂枝“啪啪啪”的鼓掌:“跳得特别好!主意超级棒!我奶是全世界最能耐的老太太!”
    “你是全世界最会吹彩虹屁的倒霉妹子!”赵闰土忍不住怼她,完了后扶着额头无奈的看向奶奶,“奶,您给孙子我展开来详细说说,您到底是咋想的?跳广场舞倒是没啥,您就不能找点儿会弹琵琶弹古筝的?您知道我刚才受到了多大的冲击吗?您差点儿给我当场送走!”
    “弹琵琶?我还弹棉花呢!”赵老太太大手一摆,“我觉得唢呐就很棒,我还答应了那小伙儿,回头给他领回府里去。”
    赵闰土就算是坐在凳子上的,都差点儿一头栽倒:“啥玩意儿?!”
    “我想过了,这年头地方大得很,咱们赵府后宅也挺大的。再说了,以前跳广场舞老被举报,还能不是因为她们总在晚饭以后跳?那会儿,年轻人下班的下班、放学的放学,还有人要准备休息了,谁能忍得住不举报?如今就不同了,咱们白天跳,没事儿!”
    “这是举报不举报的问题吗?”赵闰土露出了惊悚的表情,他只要一想到以后每天回到府里,就能听到从后宅传出来的唢呐声,他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甚至更可怕,搞不好他奶准备来个早操,以前他们家那个位置,附近不远处就有一个小学。他因为职业的关系,双休日反而是最忙的,偶尔休息也是选择在工作日。因此好几次,他睡得真香的时候,就听到了那句熟悉的……
    时代在召唤!!
    其实电子音乐都没啥,大喇叭他也能无视,反正跟唢呐比起来,所有一切的乐器都在一瞬间黯然失色。
    更可怕的是什么呢?录音下来的唢呐曲已经很吓人了,现场表演的……
    那穿透力,不得把他的魂儿都给吓没了?
    赵闰土当场就腿软给他奶跪下了:“奶您也考虑考虑我,我打小就胆子特别小,我连下雨打雷都害怕,您这要是在我睡觉的时候,突然吹那么一下,您别说孙媳妇儿了,您连孙子都要没有了。”
    “噫!耗子胆!”
    好在,赵老太太嫌弃归嫌弃,这大孙子还是很疼爱的。她当下就拍板决定,以后等赵闰土出门了,她再跳舞,不就结了?
    一旁的赵桂枝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还在那儿鼓吹奶奶跳得好跳得棒,又说:“您一人跳有啥意思?就应该像刚才那样带着大家一起跳。”
    赵老太太也是这么想的:“那可不!广场舞就该人多才好,我以前从来没有当过领舞的,这回可算是过了瘾了。”
    “不光是领舞呢,您还可以搞个老年扇子舞比赛,就跟以前小区赛一样呢。还有啊,除了扇子舞,不是有那种老年腰鼓队?多着呢!”
    “可我不会啊!”赵老太太一脸的心动,但也十分得遗憾,她上辈子是跟着人跳了,但因为起步太晚了,她当时年岁也很大了,人家广场舞的主力是退休老太太,她当时都七十好几了,也就是站在边边角角里凑个数。等再后来,她年岁愈发大了,腿脚也不灵便了,那是连凑人头都不爱喊她了。
    也因此许久没跳了,她很多动作都记不清楚了,毕竟就算是以前,她也是看着前头的领舞,跟着人家跳的。
    然而,这些问题在赵桂枝看来,全都不成问题。
    “找人帮你编舞啊!我就不信这么大的一个府城,还没个会编舞的人。那个谁,红楼梦里的贾母不也养了一个戏班子吗?那能养戏班子,不能养舞姬啊?哥,你说对吧?”
    对你个头!!
    赵闰土就想喷他妹一脸盐汽水儿,舞姬肯定是有的,但谁家舞姬是教你跳广场舞的?当然,只要钱给够,一切都不是问题,但他为啥要干这种事情呢?他是个正常审美的钢铁直男!
    可惜,这个家里他说话没分量。
    甚至于,到最后离开庄子时,赵老太太不光带走了那个擅长吹唢呐的小伙儿,还带走了好几个舞伴。理由都是很充分的,她老早就嫌弃起了身边的丫鬟做事不麻利,庄子上的中老年妇女,那都是干了几十年活计的,啥事儿做不了呢?索性都带回去,然后把身边年轻漂亮的大丫鬟统统嫁出去,换上这帮老姐妹儿!
    赵闰土直接麻了。
    他仿佛看到了以后去慈心堂给老太太请安时,守门的是个婆子,洒扫的是个婆子,掀帘子的是个婆子,还有打扇子的端茶倒水的捏肩捶背的,忒么还是个婆子!
    窒息……
    虽然他没准备过上贾宝玉的生活,但他真的不想放眼望去,家里全是中老年妇女。
    大概是被自己脑补的画面吓坏了,赵闰土在把奶奶接回府上后没多久,就又跑路了。这次据说是要出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往省城那头去的,可能还会去别的地儿,这个得看将来具体的推广情况。
    用赵桂枝的话来说,她哥这是把造孽的范围彻底扩大了,争取让更多的孩子在童年以及美好的少年期间,被无数的教辅书折磨。
    就连一贯勤奋的江二郎,在得知了舅兄的下一步计划后,都不禁感概舅兄胸襟广阔,心系天下贫寒学子。
    赵桂枝忍不住发出灵魂质问:“你到底对我哥有什么误解?他是为了赚钱呢!如果是真的贫寒学子,你看他搭不搭理。”
    二郎摇头:“若是真的家徒四壁,倒也不必进学了,而该找个活儿先让家里人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念书的学子少有真的贫寒,大家多半都是有心继续求学,但在很多时候却是求教无门。”
    “不是有学堂吗?”
    “日禄书院倒是相当不错,但普通的学堂统共也就只有经史子集那些书,甚至很多连书都是不齐全的。在我开蒙时候,整个村学只有先生和另外一个学生有三百千,其他学生都没有。就连那个学生,用的也是他家贵亲送的旧书。”
    钱是一方面,但就算有钱能买到的也就是那些大众书籍,那些真正价值万金的笔记备注、感悟感想等等,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还有往届的考题,哪怕明知道以前考过的内容以后是绝对不可能考的,但出题的思路呢?如何审题、如何破题、如何答题等等,这些却是有迹可循的。
    听二郎说这些,赵桂枝就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她想起了上辈子做过的那些卷子,她当时觉得老师傻透了,为什么非要做去年前年的考卷?一模二模三模倒是正常的,但往年的高考卷子有意义吗?反正她是不觉得。
    结果,二郎告诉她,这些东西价值万金!
    所以说,学霸和学渣之间果然是有壁的。
    “等等!我哥哪来的名家点评?你给他的?”赵桂枝讶道,“你忽悠了那个什么山长的孙子?”
    她已经知道了,所谓的山长就是类似于院长、校长的意思,就是日禄书院的一把手。
    据说,那位山长还是个二榜进士,只是因为无心仕途才回到了家乡,继承了祖上的家业,以教导学生为己任。
    “我没忽悠他……”二郎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觉得郭十六郎是个很不错的人,可惜其他人都不这么认为。
    郭十六郎是郭山长的嫡孙,但无论是自家人还是外人提到他,都会忍不住摇头叹息,只道这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明明家里给他提供如此之多的资源,却仍然读不出个名堂来。
    这么说都算是委婉的了,更多的人私底下管他叫名门废物,直言他若不是郭山长唯二的嫡孙,哪怕读一辈子书都不可能有任何出路。
    但问题是,假如他不是郭山长的嫡孙,也没人强迫他非要念书啊!
    二郎难得放假回府,家里所有人除了已经外出推广教辅书的赵闰土外,其他人都在。就连赵奶奶也很稀罕这个孙女婿,看他的表情比看赵闰土还要慈祥和蔼。
    既是提到了郭十六郎,二郎难免替他解释两句,只道他那人心性十分得好,也没有名门望族那种高高在上,脾气性格都是上佳的,心态还极好,永远都是乐呵呵的。唯一的不好,大概就是不擅长念书吧。
    但读书这种事情,启蒙的时候兴许是靠勤奋的,只要肯用功,总归不会差的。可一旦读得深了,最终能到什么程度,看的却是天赋了。
    对于这个,石二苟就特别有感触,谁让他上辈子的处境跟那个郭十六郎差不多呢?父母都是知名高校的教授,八十年代的高材生,当时条件那么差,家里根本就不可能提供任何帮助,结果他父母就是凭借自己的能耐读出去了,闯下了一番事业。
    轮到他时……
    有些事儿就不好说,没处讲理去啊!
    二郎并不知道石二苟的想法,他甚至认为石二苟只是看着有些木,实则却是个聪明娃。
    为什么会这般想呢?只因石二苟来到府城以后,哪怕干的还是泥瓦匠的活儿,但他需要写字认字的。他想了个好法子,做了个建议的炭笔,又跟赵闰土要了两本启蒙书打掩护。
    这才多久时间,反正他认识字了,也会写字了,就是经常丢比划。
    ……
    为了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朋友没那么糟糕,二郎还指了指三郎:“我头一次见着郭兄,就有种很亲切的感觉,仿佛见着三郎一般。”
    这下,江母明白了。
    “原来你那个朋友是个傻子啊!”
    二郎摇头:“不是那个意思,但他确实有点儿憨憨的,为人比较天真,还是个热心肠。”
    赵桂枝也明白了:“懂了,就跟三郎一样是个铁憨憨呗。”
    坐在一旁从头到尾都没来得及说过一句话的三郎:……
    他终于明白了,明白自己在家里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了。
    傻子。
    憨憨。
    总结一下就是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
    第108章
    道理他都懂,但三郎就想问一句……
    他就好端端的坐在这儿,捧着茶吃着点心,愣是从头到尾连一个字都没说过,甚至连呼吸都是特地放轻了的。结果呢?他招谁惹谁了,就得了个看起来不太聪明样子的评价?
    更气人的是,给出这个评价的还是他亲娘亲奶,连他亲哥都在那儿忍不住点头附和。
    更更气人的是,他还没胆量出声质疑。
    就在三郎气到连点心都不想吃了时,赵桂枝突然看了他一眼,仿佛才发现他本人就在现场,然后开口道:“我明白了,就是又傻又憨又有点儿怂。”她顿了顿,飞快的添了一句,“我说的是郭十六郎,不是三郎你啊!”
    三郎:……
    他好想念他家小虎头啊!
    虎头,你想念你的三叔了吗?三叔想你想你连点心都吃不下了!这可是府城名厨做得粤式点心啊!
    +
    虎头并不想念他三叔,毕竟他的生活也陷入了无边的绝望之中。
    尽管村学打的招牌是启蒙教学,但实际上真正的启蒙也就是头一年。换句话说,村学的先生只对第一年入学的新生格外得有耐心,脾气也特别好,宽容温柔。可一旦过了最初的这一年,不好意思,功课难度直线上升不说,连带先生也不会再对老生温柔以待了。
    本来这日子就比较难熬了,更要命的是,虎头还提供了来自于府城的教辅书,直接就将普通难度的学习生活提高了一个阶层。
    这还不算,赵闰土还记得这娃儿呢,虽然从未见过面,但赵桂枝跟他说过的,虎头啊,就跟石二苟小时候差不多。
    于是,赵闰土就懂了,他把对二狗子的爱,转移到了虎头身上。
    最早的教辅书还是赵桂枝提议送的,但那仅仅是第一次。从那之后,赵闰土每次有了新的样书,都会派人送到孝义镇周家,反正周大姑奶奶肯定会派人送去大坳子村江家的。
    总之,陆陆续续的,虎头拥有了三十多本教辅书。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般来说,刚启蒙两三年的孩子,能有一套三百千就算是家里人重视外加家境不错的了。如果又有三百千,还有使不完的笔墨纸砚,那就是殷实人家了。而若是有三十多本书,起码放在孝义镇这边,算是富裕人家了。
    虎头还不止呢,别忘了当初赵桂枝的两个舅舅帮她置办嫁妆时,特地搜罗了一堆书籍,当然还有其他的东西。反正赵桂枝的嫁妆箱子一直搁在她那屋里,这次出门前她也跟薛氏提过了,放书籍和文房四宝的那个箱子,随便开随便用,她不在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