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148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桐柏县几任县令都是以稳妥为主,功不大,但官声也不差,人口和赋税都有所增加。
    可如今天下承平,除了遇到大灾的地方外,哪个县不增加人口?
    李尚书心内思索,正在做拉锯战时,一个内侍过来道:“李尚书,周大人,陛下请二位进去。”
    李尚书便回神,点了点头,起身后看向周满,不由问了一句,“周大人举荐白直是因为驸马爷和白翰林这边的私情?”
    满宝愣了一下后摇头,“不是呀,他也是先生的学生,还是第一个呢,算我师兄。”
    “而且我是那种只因私情就乱举荐人的人吗?”满宝道:“我可是很认真研究过的,我这师兄人品才情都不差,我觉得他可以。”
    李茂约:……
    他倒是第一次听说白直也是庄先生的学生,不过如果是庄洵的弟子的话……
    李茂约本还在犹豫的心就坚定了下来,和周满一起进去见皇帝。
    正巧赵国公等一众武官从里面出来,进门的让出门的,满宝和李尚书就退到一旁让他们出来。
    赵国公看了周满一眼,又看了李茂约一眼,不明白这俩人是怎么凑在一起的,不过他也没探究,与俩人点点头便和同僚们走了。
    屋里现在只剩下魏知和老唐大人了,这两位是常伴在皇帝左右的智囊,一个是处理政务的,一个则是盯着文武百官,看一下哪里不合规矩便现场劝诫弹劾的。
    也是因为这个,老唐大人这两年成功替代魏知成为满朝文武最讨厌的人之一。
    皇帝才处理完军部的事,且因为一些可知的原因,以赵国公为首的武官激动时说话如同雷鸣,他这会儿实在是有点儿头疼。
    因此他看见李茂约和周满一起进来,便选择性的先点了周满说话,想让自己放松放松。
    满宝的折子很简单,哦,不是她写的折子,是萧院正写的,只不过她代为汇报而已。
    就是到现在牛痘的接种工作总结,禁军那边已经都种完了,毕竟不用先调养身体,也不用在落痘后再试验一遍,因此出痘速度快,反应小的禁军,两天到三天就可以出皇庄,出去一个立即就补进来一个人。
    出痘速度慢,反应大一些的禁军,五天内也能完成种痘,因此速度很快。
    到后面郑辜等人练出来,已经不再需要周满和卢太医时刻跟着,只需要偶尔过去查看便可以。
    种痘速度特别快。
    皇帝看了看,很满意,问道:“他们既然学会了牛痘种植,那到了地方上也可以进行了?”
    “只要做好防护和隔离就可以。”
    皇帝就满意的点点头,和她道:“既如此,你们太医署准备一下,让地方医署写个章程上来,择期便开始在地方上推行此举吧。”
    满宝躬身应下,“是。”
    她的事情干完,但也没有走,而是退到了一旁,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李茂约这才把自己的折子交上去,将今天要安排的官缺都拉出来详细的说了一说,并将他举荐的人选也拉出来陈述了一下理由。
    桐柏县这个官缺李茂约一共列举了六个人选,其中四个是申请的新人,还有两个则是他认为可以从别的地方调任而去的,在此之前,他认为这两人比这些新人更合适桐柏县这个位置。
    但此时皇帝再问他的意见,他便顿了顿后道:“臣觉得新科进士白直不错。”
    白直他知道啊,白诚的嫡亲大哥。
    皇帝好奇起来,问道:“为何他合适?”
    “臣读过他的一篇文章……”李茂约直言起来,将白直的那篇文章概括总结说出,然后直接复述出一段原句,正是关键句子。
    满宝微微抬头看向李茂约,心中感叹,比她还厉害一些呢,她都不能一遍就过目不忘,她得看两遍以上,拗口一些的估计得五六遍才能记住。
    果然,能站在这里的都是超厉害的人,满宝在心里小声的道,包括我。
    第2554章 发现
    白大郎拿到了桐柏县的任令,因为正是春忙时候,所以时间紧急,朝廷给他的任令很急,让他即刻前往桐柏县,十日内到。
    唐州距离京城不是很远,桐柏县便是稍远一点儿,五天也到了,所以他还有四五天的时间准备。
    不过他不打算踩着时间去,所以拿到任令后,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和同窗朋友们告别,第二天便在家陪着家人,交代后事情后第三天就出发离开。
    成灵慧会带着孩子与他去任上,不过却不是同时出发,他会先去,等到了桐柏县安顿下来再来信,到时候这边再把人送过去。
    晚上吃过饭,他们这一群人便一起坐在后花园的敞轩里说话,白大郎捧着一杯茶感叹道:“没想到这会儿就离开京城了,这么些年还挺舍不得的。”
    他这一生,嗯,虽然还不够长,但目前呆过的最久的地方,除了绵州城和七里村外就是京城了。
    想想还挺舍不得的。
    白大郎看向白二郎,“你的任令还没下来?”
    白二郎摇头道:“没有,不过我已经知道了,陛下给我安排进了翰林院。”
    皇帝暂时压着不让人告诉他,也不公告,但自有人为了卖他好悄悄的告诉他。
    白大郎就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好好干。”
    朝中有人好办事,这一次白大郎算感受到了,要不是有周满拦着李尚书举荐,他估计还得再等下去。
    他忍不住瞥了一眼白二郎,所以弟弟啊,你得努力点儿啊。
    白二郎领悟不到这一眼的意思,一见他哥看他,他立即点头道:“你放心吧大哥,我一定不闯祸。”
    白大郎就收回了目光,算了,他还是找白善和周满吧。
    白善有点儿羡慕白大郎,第二天将人送出城去还道:“大堂哥,要是有空就多写点信回来,我们交流一下管理地方的经验。”
    白大郎:“……你有这个经验吗?”
    “所以要学习嘛。”不然干嘛让你常写信?
    白大郎无奈的点头,“行吧,我知道了,会给你写信的。”
    白大郎离开后白二郎的任令才下来,这一次吏部给他规定了报到的时间,这让他没机会再偷懒。
    他收拾收拾东西,每天早上就在皇城门口和白善汇合一块儿去翰林院了。
    他是新翰林,入内主要是打杂的,给大家查找一下资料,剩下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写一些无关紧要的文章之类的。
    等混熟以后,长官们充分了解他们的能力后才决定让他们修撰哪一类书籍,负责哪一部分。
    白善现在参与的是一部讲述各地风俗书籍的编撰,主要负责的是剑南道一带风俗的搜集。
    所以他最近看的书都是这一类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工作,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给皇帝整理折子,起草诏书,以及应答皇帝的问政,还得陪皇帝读书之类的。
    白二郎没有这项工作,因此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翰林院里,比白善要轻松很多。
    一开始他的上司还不喜欢给他布置任务,他也乐得轻松,在翰林院里四处翻找各种小书看。
    翰林院里的藏书可比崇文馆的杂多了,除了一些珍贵书籍外,他还收录了不少人的手稿之类的东西。
    那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逛着逛着就进了一间房里,房间里全是一卷一卷的绢布,一沓一沓的稿纸,还有装订得不是那么美观的手抄本和手稿,一看就不是可以通过书局印刷的东西。
    于是他就好奇的进去翻看,这一看不得了啊,里面什么东西都有。
    白二郎还看到了前朝人写的前朝秘事。
    前朝至今并不是很久,他爹就出生在前朝,还是在前朝时候读书的呢,虽然时间不是很长。
    关于前朝,他爹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乱!
    所以前朝人写的秘事,很有可能是真的。
    白二郎拿了一卷书便左右看了看,没发现有可供读书的地方,干脆就在阳光照射的那一面窗下坐下,直接盘腿坐在地上就看。
    白善从宫里出来,要找他时,左右一问,谁都没见过他。
    有同僚笑道:“或许是出皇城去了?”
    早退嘛,谁都干过,他们翰林院的事情还多数只讲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上司们一般不会对考勤多做要求。
    白善却暗道:这会儿大家都上衙的上衙,上学的上学,根本没人在外面,他出去干什么?
    白善觉得他肯定还在翰林院里,于是开始各个房间找起来。
    等推开这扇门时,白善已经都快要相信他是早退了,结果一进门他就察觉到了不对,探头四处看起来就看到了坐在窗下的白二郎。
    他抬头看了看这些书架,又退出去看了看,发现自己竟然从未找到这个角落里来,便又进来,问道:“这里面是什么书?”
    白二郎头也不抬的道:“都是杂书,你快来看,这是前朝一个内官写的,说前朝哀帝爱美色,特别下令全国采选美人儿,好多内官争破了脑袋都要去负责此差事,为此还闹出了人命案呢。”
    白善对此不感兴趣,他伸手抽出一卷绢布,打开来发现是一卷骂前朝哀帝的檄文,里面夹了一张白绢,他打开看,上面是褐红色的字,写了作者的籍贯和生平,他在写完这一篇檄文后不久就被哀帝赐死了。
    白善合上绢布,好奇的在屋里逛起来,在一个书架上的还找出了几册前朝的起居录。
    被堆在书架上,只按照时间分了分。
    他翻了一下,看了一下起居郎的名字和记录的时间,不由挑挑眉,这竟然不是起居郎记录的。
    白善将绢布放上去,忍不住去找翰林院的前辈相问。
    “哦,你说那间屋呀,那里面都是杂料,”他道:“一人之言,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尽信,多是私人记载,其中很多东西有着极强的情绪,大人们认为修史便要先摒弃感情,尽可能公正的看待一切,因此那屋子里的东西只做参考,不做为正史收录。”
    起居郎记录皇帝和大臣言行一般是不会混入个人感情的,也不需要有文采,平铺直事是最要紧的。
    甚至他们都很少评定一人的是非功过,只叙事,等待百年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由后人来看待这段历史,再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断。
    但这些野史不一样,他们本身就有极强的是非功过认可,且恨不得天下人都认同自己,否则便为恶人同党,因此这些东西可以看,却不能贸然用在史书上。
    第2555章 拒绝
    但这种东西故事性很强呀,而且因为写的人感情丰沛,以至于看书的人都会被感染。
    不仅白二郎,白善和周满也很喜欢看这种偏野史的史料,于是白善也跟着白二郎耗在了这间房里。
    翰林院里的东西大多数不是机密,除了当今的起居录外,连先帝的起居录他们也都是能查看的,更不用说前朝的了。
    只是手续繁少的区别而已。
    还有,翰林院里的资料是不能带出翰林院的。
    而这种东西抄录没有意义,所以白善只能惋惜和满宝道:“本来想给你借一卷解解闷的,但也拿不出来,倒是可以给你复述一下。”
    “有什么特别的奇谈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