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46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白善收回了目光,与他道:“大吉,你坐着休息吧,在包厢里不必太拘谨。”
    大吉应了一声,在桌边找了个位置坐下。
    没过多久,包厢门被敲响,一个穿着褐色布衣的中年人拿着一荷叶的糖炒栗子,弯腰问道:“才是少爷小姐们点的栗子吗?”
    “对,就是我们点的。”满宝掏出钱来结账,笑眯眯的接过糖炒栗子。
    白善和白二郎伸手拿了一个吃,忍不住点头道:“吃着还不错,糯糯的,再多买些吧。”
    满宝便又掏出了一把铜钱,“帮我们再炒些上来。”
    中年人高兴得接过钱,弯腰道:“少爷小姐们稍等,我这就去拿上来。”
    满宝请大吉一起吃,大吉也不拘谨,就坐在桌边吃起来,而他们三个则搬着椅子坐在窗边,一边看着外面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一边吃。
    夜色降临,不少人家不约而同的将挂在门边和廊下的灯笼点了起来,他们站在二楼居高临下的往下看,昏暗的夜色中,一盏盏各种式样的灯笼被点亮,绽放着橘黄色的暖暖灯光,整个夜色都被映照得温柔起来。
    三人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整个县城慢慢的亮了起来,而直到此时,街面上才传来人的欢呼声。
    有孩子哇哇的叫着,也有大人指点花灯的说话声。
    三人低头看去,这才发现街面上不知何时多出了许多人,不过,与他们见过的益州城大街还是少许多人。
    人走在街道上既热闹,却又不会拥堵。
    大家也不急,就慢悠悠的踱步往前走,你来走右边,我往走左边,互不干涉。
    大家并不急着去看街对面的摊位和花灯,反正整个县城就这么大,一个晚上那么长,他们就是乌龟一样的速度也能逛完,所以急什么呢?
    逛街的人不急,楼上看人的人自然也不会着急,就这么宁静平淡的看着,半响满宝才打断了沉寂道:“我更喜欢这样。”
    白善微微点头。
    白二郎挠了挠脑袋,没太接得上她的这个思路,不过,管她呢,总不能什么话都得究根究底,他就探头看着下面,不一会儿便惊叫道:“杨县令!”
    满宝探头看去,一低头就对上了被白二郎那声惊叫吸引着抬头的杨县令的眼睛。
    杨县令看见二楼窗口里探出的小脑袋,忍不住笑开,伸手和他们挥了挥。
    三个小脑袋咻的一下就缩了回去。
    杨县令收回手,对抬着东西的衙役道:“走吧,我们上去。”
    满宝他们隔壁那个视野最好,位置也最好的包厢就是给杨县令留着的。
    满宝他们开门出去,就见杨县令正上二楼来。
    三人和杨县令打了一个招呼,看着那些衙役抬着箱子进包间,忍不住问道:“杨大人,你们干什么呢?”
    杨县令道:“县城离大街有点儿远,所以我今晚在这儿办公。”
    白二郎:“……县衙不就在大街上吗?”
    杨县令笑,“哦,是离最热闹的那一段有点儿距离,不好调度。”
    白善,“办公不该选个交通通畅之地吗,怎么反而选在繁华之地?万一传信通话的衙役被堵住……”
    杨县令就拿手上的折扇敲了一下白善的脑袋,“乌鸦嘴,你们哪儿来的那么多的问题?”
    满宝看着他手中的扇子问,“杨大人,你怎么和唐县令一样喜欢大冬天的拿折扇?不冷吗?”
    杨县令就看着手中的折扇道:“这不是拿来扇风的,这是拿来敲人脑袋的,你要不要试一试?”
    满宝连忙摇头。
    杨县令暂时不想和他们说话,挥手道:“行了,玩儿去吧。”
    三人便行礼告退,满宝想到了什么,又回头问道:“杨大人,今晚不会有危险吧,我家里人可都进城来了。”
    杨县令对自己治下的民风还是很有信心的,挥手道:“只要他们不惹事,应该不会有事惹上他们。”
    笑话,老周家有多少人?
    放眼整个县城,谁会吃饱了没事干去惹那么大一群人?
    不过……
    杨县令看着满宝叹息道:“满宝啊,你父亲不考虑一下分家吗?你家人也太多了。”
    这样每年服劳役朝廷很吃亏呀。
    满宝转身就走,一手还拉了一个小伙伴儿。
    第779章 猜灯谜
    包厢门在杨县令眼前关上,杨县令摇了摇头,背着手踱步进了自己的包间。
    他走到窗边看了一眼外面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满意的点头,回身吩咐道:“多点几盏灯,让屋里亮些。”
    衙役应下,多点了几盏灯后才拢手站在一旁。
    杨县令便背着手站在窗前,看着下面的热闹景象,“去告诉张县尉,今夜大家多辛苦些,确保全城无虞,待过了元宵,本县重赏。”
    衙役高兴的应下,县令说了是重赏就是重赏。
    满宝把两个小伙伴拉回包间,白二郎问,“你家会分家吗?”
    “不会,”满宝道:“我爹说了,只要他和我娘还在,我家就不分家。”
    连白善都忍不住咋舌,“你爹娘还能下地干活儿呢,那得多少年之后?怪不得杨县令着急,那会儿你大侄子他们儿子都长起来了吧?”
    满宝算了算,还真是,不过,“便宜自家总比便宜衙门好吧,哼,要是分家了,我六个哥哥,每年都要出去服劳役,现在杨县令在还好,万一遇着一个坏县令,那岂不是有去无回?”
    白善和白二郎都是跟着去看过服劳役的,的确很辛苦,基本上每个人去服役回来都要瘦脱形。
    但听劳丁们说,傅县令对他们还算好的,至少早晚都是按时上下工,下雨或下雪则歇工,不会出现让他们冒雨冒雪连夜加工干活,不然那才是真的要人命呢。
    这么一想,白善点头道:“那还是别分家了。”
    满宝这会儿总算是体悟到了她爹不愿分家的一点儿心思,嘿嘿一乐道:“难怪我爹说什么都不肯分家呢。”
    白善:“难怪村子里的人总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每次村里有老人过世他们家里的人都那么伤心,明明生前也没见他们多孝顺。”
    “咦,你说的是谁家?我怎么觉着我们村里的人都挺孝顺的?”
    白善道:“一般一般吧,虽不至于不孝,但要说多孝顺也不是。”
    他也没说是谁家,走到窗边道:“你们看,灯山要点起来了。”
    满宝和白二郎瞬间被转移了注意力,奔上去探头往外一看,就见视野内能见到的灯山一点儿一点儿的亮起来,不到半刻,一整座灯笼搭成的山都亮了起来,满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灯山,忍不住“哇”的一声,张大了嘴巴。
    白善和白二郎以前都见过的,但毕竟是少年,再见到还是兴奋得不行,不由自主的跟着满宝“哇”的一声叫起来。
    隔壁窗前站着的杨县令听到隔壁包间里传来的哇哇声,便忍不住摇头一笑。
    他看着外面热闹欢呼起来的人们,露出满意的笑容。
    其实这不算多热闹,甚至比他以前看过的热闹的十分之一都比不上,但他还是觉着这份热闹很舒心。
    杨县令想,或许是因为这是他治理出来的县城?
    这份热闹有他的功劳在不是?
    满宝三个掂着脚尖扒拉这窗口看着视线范围内的所有灯山全被点亮,这才回身高兴的呼朋唤友,“走,我们也下去看。”
    三人领着大吉跑下楼去,白善拿出一小块银子丢给掌柜道:“包间我们定下了,一会儿要回来吃宵夜的,记得把门给我们看好了。”
    掌柜的连忙应下,目送三人跑出酒楼去。
    大吉跟在三人身后,一出去便紧紧地跟着白善。
    街上人虽多,但还不至于人挤人,所以不会走散,但想跑起来也不可能,三个人便一起往前去,偶尔会停下看一下路边摊子上卖的东西或花灯。
    然后……
    “哇,这盏花灯好漂亮呀,咦,四哥,这么巧,你也在这儿?”
    周四郎扭头看见三人,和他们打了一个招呼后就拉着媳妇走了,继续逛他们的去。
    又逛了一会儿,白善觉得路边摊位上的一个玩具很厉害,才上去看了一眼,便有人叫道:“小姑,你们怎么也在这儿?不过我们看完了,你们看吧,我们先去那边儿玩了……”
    等他们一路逛着走到灯山那里,三人遇见熟人若干,除了老周家人外,就是村子里的人,不过大家也没寒暄,毕竟想说话,他们可以天天在村子里说,所以基本上都是打一个招呼便各自去玩儿。
    三人总算是到了灯山下,抬头看着搭建起来的灯笼,三人跟着人流一起绕着灯山转动起来。
    “看,上面有灯谜,猜中了可以把花灯取走。”白二郎眼尖的看到灯笼上有字。
    白二郎眯着眼睛去看上面的灯谜,满宝和白善兴致起来,也眯着眼睛去看。
    转了一圈后,三人手中就都多了一盏花灯,他们下意识的比较了一下彼此手中的花灯,然后都嘿嘿一乐,满宝举着手中的荷花灯道:“我的最高,也最好看。”
    自然,灯谜也是最难的。
    白善道:“那是因为你眼神最好,要不是看不到最上面那盏灯的灯谜,我能将它赢下来。”
    满宝:“我也行。”
    白二郎也跟着道:“我也行!”
    反正他们又不可能爬到上面去看灯谜,吹牛是可以不打草稿的。
    这也是灯山财迷的规矩,往往挂在最顶上的那盏花灯是最好的,也是最贵的,谜也是最难的,为了不让人赢走,你还得自己想办法看清上面的灯谜。
    当然,有的地方是不这么玩的,比如益州城和京城,这些大城里有钱人多,他们不介意把花灯往外送,所以灯谜是挂着的,看中了哪个,底下还有准备的副本,猜着了自有人去把花灯取下来给人。
    白善看了一下灯山边上围着的人,发现看的人多,猜谜的人却没有几个,他眼珠子一转,拉住满宝道:“走,我们把所有灯山都猜一遍,就选一盏自己喜欢的猜怎么样?”
    满宝觉得这个游戏好,眼睛一亮,点头道:“好!”
    白二郎自然跟着他们,他略微有些怂,“我要是猜不着,你们可得帮我。”
    白善和满宝一左一右的将他夹在中间,安慰他道:“放心吧,我们一定帮你,而且我觉着我们县里的灯谜都不难。”
    第780章 帮忙
    当然不难了,罗江县就是个下县,读书人没多少,识字的人也没多少,这一天不少铺子都会挂出花灯给人猜谜,好图个喜庆。
    本来就灯多人少,再加大灯谜的难度,那今天晚上就不用玩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