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27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是大房长孙,而满宝总是要出嫁的。
    钱氏想了一下,点头道:“行,我问一下老大他们。”
    周大郎当然没意见,他还道:“大头的命还是他给保住的呢,本来就应该的。”
    小钱氏也点头。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满宝回来的时候,老周头正算着家里的粮食发愁呢,一看到她回来,他立即招手叫她过去,“满宝啊,白家小公子剩下的那三袋麦子卖了没有?”
    “没有,爹你怎么了?”
    “哎呀,没有就好,没有就好,”老周头笑道:“家里要办大事,到时候很多人来家里吃饭的,所以家里的粮食不够了,我打算把剩下的三袋麦子也给买了。”
    老周头对闺女很温柔的笑,“满宝啊,你去问问小公子,现在外头的粮价是多少了?要是便宜了,能不能也便宜些卖我们,这夏粮就快要下来了,还三十文一斗也太贵了。”
    第454章 治丧(二)
    满宝想了想,应道:“行吧,我问问他,爹,我们家小叔真的死了吗?”
    老周头脸上的笑容就一僵,他悠长的歎了一口气,将后腰别着的烟杆抽出来,点头道:“是啊,死了。”
    满宝转身跟他蹲在一起,双手撑着下巴,也幽幽地歎了一口气,“我还没见过小叔呢。”
    刚把烟枪塞进嘴里的老周头眼眶一下就红了,烟一下就呛了上来,他忍不住剧烈的咳嗽起来,然后眼泪鼻涕一起往下流。
    老周头很不讲究的抹了一把,转头对惊讶的满宝努力的挤出一个笑容,“呛着了……”
    眼泪却跟擦不乾净似的。
    老周头一边抹眼睛,一边不太清楚的嘟囔,“这呛的也太厉害了……”
    满宝就不知道为什么也跟着很伤心起来,她拍着胸部保证,“爹你放心,我一定让白善宝便宜些。”
    白善宝当然不可能便宜啦,因为他刚从堂伯那里知道,粮商们或许是没有收到粮食,所以麦子的收价又涨了,昨天重新涨回了三十文一斗,而今天就蹦到了三十二文一斗。
    听说粮铺里往外卖的麦子也涨了两文钱,显然老奸巨猾的粮商们并不愿意白白多付出收价。
    所以白善宝剩下的三袋麦子是不愁卖的,只要有粮商找来,三十二文,轻轻鬆鬆出手。
    要不是看满宝是熟人,眼眶还有些发红,一看就是刚哭过的情况下,他是怎么也不会三十文就卖给她的。
    满宝因为刚陪她爹呛了一下,眼睛还有些发红,和白善宝商量道:“那你跟我爹说,你便宜卖我们了,缺的钱我给你补上好不好?”
    白善宝挠了挠脑袋问,“干嘛这么麻烦,你直接告诉你爹你花钱跟我买了呗?”
    “不要,麦子便宜我爹更高兴。”
    她花钱和老周头花钱,在老周头的心里都是一样的。
    “行吧,那我要和你爹说多少?”
    “二十文?”
    “你爹会信吗?”
    满宝想了想,觉得可能不会。
    “那就说二十五文吧,”白善宝拍板道:“回头你可要把缺的钱给我补上啊。”
    “没问题。”
    谈完了生意,两小孩儿就一起坐在大门不远处的石头上说话,“我看你家那边闹哄哄的,他们在干什么?”
    “我爹要给我小叔治丧,还要去请道观里的道长们来招魂,以后逢年过节,我小叔一家人就可以回来跟我爷爷奶奶一起吃饭了。”
    白善宝想了想道:“我爹好像没有招魂,我要不要也给我爹招一招?”
    “不用吧,”满宝也不太了解,因此有些犹豫,“你爹不是有尸首吗,我小叔一家人尸骨无存,所以才要招魂的。”
    “好吧,什么时候开始治丧,到时候我去送奠仪。”
    “可能后天吧,明儿我大哥他们要去买棺材。”
    白善宝好奇的问:“你去吗?”
    满宝摇头,“小孩儿不可以去。”
    其实棺材一般都是自己出木料请棺材铺里的木匠打造的,但总有横死来不及准备的,这时候就需要去棺材铺里买现成的棺材。
    有时候棺材铺里没有剩余的,还要跟人借,或是直接挪用铺子里人家打造好的,这里头麻烦的事太多,满宝这种小孩儿本来就应该远离这些阴事,钱氏怎么会让她跟着去?
    满宝带着好消息回家,老周头亲自带着两个儿子去把那三袋麦子给买了回来,当然,着重要感谢一下白善宝。
    再顺路找一趟白老爷,告诉了他周银的事,暗示他周银的事到这儿应该就算了了,再顺便请他有空去上一炷香,他们一家还要好好感激感激白老爷呢。
    白老爷已经从婶娘那里知道了此事的经过,知道这是京城那位魏大人的手笔,于是欣然应允。
    老周头把粮食运回家,对周三郎道:“我估摸着来的人不少,偏这会儿各家家里都不富裕,所以我们得多弄些面粉出来,免得到时候不够吃就难看了。”
    周三郎点头。
    “把三袋都脱壳了吧,把麦麸收好,三袋的麦子留下一袋的麦麸,磨碎了掺到面粉里去。”
    周三郎:“……爹,这样会不会不好看?”
    “不好看,但实惠,”老周头拍了一下他的脑袋道:“就算今年咱村子里收了不少麦子,但也没有放开肚皮吃白面的,你也不看看全村老小有多少人,还有你舅舅家,各房亲家……”
    老周头咬牙道:“还有我舅舅家呢!”
    周三郎想到了什么,抖了一下,连连点头,问道:“爹,一袋的麦麸够吗?要不要多掺点儿?”
    老周头犹豫了一下,“虽然要实惠,但也不能做得太不好看,做出来的馒头得好吃才行,要不你去问你大嫂吧,她是做馒头的人,她应该懂。”
    周三郎摸了摸脑袋,果然去厨房问小钱氏。
    不一会儿就被小钱氏给赶出来了,“亏你想得出来,还掺一袋的麦麸,那能揉成馒头吗?十斤的面粉你给我掺一斤我都嫌多,就这么三袋麦子你就想掺一袋……”
    周三郎缩着脑袋跑了,可怜巴巴的去找他爹。
    老周头就忧伤的歎了一口气,“行吧,再从家里抬一袋麦子去碾了,唉,晚上让你大嫂做馒头的时候也掺些麦麸进去吧,咱家省着点吃,离夏收还有段日子呢。”
    周三郎点头,转身去搬麦子。
    钱氏则在给周大郎拿买棺材的钱,“不是现打的棺材要贵得多,你带上五两银子,尽量往好的买,你小叔跟你小婶儿是葬在一起的,尽量买宽敞点儿的。”
    周大郎应下。
    钱氏又开启另一个钱盒,从里面拿出一弔钱来给他,“还有白纸,麻布,白幡这些也一併从棺材铺里买了,你仔细着些,别少了东西,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治丧,这事要办得体面些。”
    钱氏抹了抹眼角道:“当年匆忙,黑灯瞎火的就把人埋了,只有一张席子和一床被子,这会儿可得让他们好好的回来,再好好的出去。”
    周大郎接了钱应下。
    第455章 治丧(三)
    周大郎退到一边,周二郎才上前。
    钱氏依然给了他一弔钱,想了想,又加了一弔,“当初给老四办酒的时候才用了一弔出头,但这会儿不同之前,这次远的不说,全村老幼肯定都要请到,加上现在肉也贵,你多买一些,有备无患。”
    周二郎接了钱应下。
    “要是不够,先把东西赊回来,等过了后天再去把钱还了。”
    冯氏则去菜园里逛了一圈,回来道:“娘,菜园里的菜恐怕缺一些儿。”
    他们家种的菜虽然多,但周二郎几乎每天都去县城卖菜,一下子要供应这么多人吃菜也困难。
    钱氏想了想便起身道:“我出去走一圈,家里你们多看着些,让大头大丫把几个小的看住了,不许他们到处乱跑。”
    “是。”
    此时正是一年菜蔬最多的时候,万物生长到了最快速的时候,地里的菜两三天就能长出一茬来,所以只要家里不是懒人,基本上就不会少菜吃。
    而在七里村,家家户户之间并没有买菜的习惯,这家看上了那家的菜,就说一声,去掐一把回去尝一尝。
    老周家的菜就经常被人问到掐一把。
    因为他们家的菜不仅种得多,种得好,种类也多。
    既有往,自然要有来了,钱氏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就将明后天要用到的菜蔬都凑齐了。
    这些事情好像和年纪小的孩子们一点关係也没有,就是周五郎和周六郎,他们都只能在家里打下手,基本上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他们并没有具体负责东西。
    而周四郎则带着村子里的一些青年往亲戚家送信,算是告诉他们一声,至于来不来,则看各家。
    但老周头并不想请太多的人家,除了现在的亲家是必须要请的,也就多请了他外祖家。
    毕竟从周银那里论,最亲近的除了宗族这边的外,就是外家那边的亲戚了。
    这些事情满宝一无所知,她只是被要求照常吃饭,照常去上课,再从学堂里回来时,家里便摆了一具不小的棺材。
    钱氏给她的解释是,“只是做衣冠冢,就让他们在一块儿,到时候你记着给你小叔小婶儿磕头就行。”
    “还有他们的孩子,娘,衙役有说是弟弟或者是妹妹吗?”
    钱氏一愣,半响才道:“没说,他年纪小,不用特别设祭,满宝,你拜的时候别乱说话,知道吗?”
    满宝疑惑的点头。
    钱氏忧心忡忡,看来还得跟道士们说一声,招魂的时候只招周银的夫妻就行,可别连孩子的都招。
    “你跟先生请假了吗?”
    “请了,明儿我不用去上学了。”
    “嗯,”钱氏道:“不用上学也要早点儿睡,明天你要哭灵的。”
    说罢让她下去洗澡,早睡才能早起。
    今晚老周家,甚至村子里的孩子都睡得格外的早,天才黑,各处的声音就渐渐的小了下来,等月上半天时,全村就只有虫鸣声了。
    老周头穿好了衣服出去,周大郎带着五个弟弟都绑好了白布,悄悄地将棺材抬了起来。
    钱氏和小钱氏举着火把走在一旁,才往前走了一段,隔壁一家开了门,有个人举着火把扛着锄头也跟着出来了……
    等到了村外头的墓地里,围在他们四周的火把已有了不老少。
    老周头也不问都有谁来了,大晚上的喧哗不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