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14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满宝则紧皱着自己的小眉头,磕磕巴巴的将断好的句子默诵了一遍,又再默诵一遍,这才拿起笔来写。
    她有点儿紧张,因为这两天沉迷于《全本黄帝内经》,功课她全都没预习,甚至之前学过的知识都没复习。
    万一老师把她叫起来回答问题……
    满宝更加认真的写了,打算写完后问一下白善宝,这篇新文的解义。
    魏知在河的对岸背着手听了许久,微微点头后道:“再有学堂在此,这日子就过得更安逸了,难怪刘老夫人会带着孙子搬到这里来。”
    “大人要过去看看吗?”
    魏知摇头,“不急,先生正在上课,我们不好打扰,等稍晚一些吧。”
    他继续顺着河道走,再走下去,河道便拐了一个小弯,就到了小湾了。
    周喜和三个弟妹正在菜地里除草浇水。
    地里的菜长得不错,种下去的种子全都长出来了,他们需要把一些菜苗取出来另种,这样它长得快一点儿。
    但太阳这么大,她们当然不可能现在种了,现在只是来松松土,给菜苗浇浇水,再把冒出来的草锄掉。
    周喜估摸着再过十天左右,一些菜就可以拿到县城里去卖了。
    周氏扶了扶腰站起来,取下草帽扇了扇风,见何氏也扶着腰站起来,就道:“三弟妹,你先回去吧。”
    冯氏也道:“是啊,地里有我们呢,你怀着孩子,不能太晒。”
    何氏犹豫,方氏便也笑道:“三嫂回去吧,不然一会儿三伯该来接你了。”
    周喜和冯氏都忍不住笑起来,何氏红着脸道:“我看是你想老四来接你了吧,他那个木疙瘩才不会呢。”
    说着话,她抬头便看到了魏知,微微有些惊讶。
    她连忙示意大姑和妯娌们去看,大家扭头看去,对上魏知好奇的目光,气氛有些凝滞。
    魏知看出她们脸上有些戒备,他已经从侍卫那里知道,这个村子的人前不久刚和那三个人起了冲突,此时对陌生人戒备是正常的。
    他便笑着自我介绍,“在下是白老爷的朋友,到这里小住的,这闲来无聊出来走走,没有打搅你们劳作吧?”
    周喜握紧了锄头问,“你是白老爷的客人?”
    “正是。”魏知顿了顿后笑道:“你们要不信只管去白家问,昨天晚上我还和白家的两位小公子一起吃过饭呢。”
    “哦,原来昨天晚上白家设的接风宴是给您设的呀。”他这么一说,周喜等人就放松下来,笑道:“大人怎么到这儿来了,太阳那么晒,河边蚊虫又多……”
    魏知却有些愣怔,问道:“你们怎么知道白家昨天设了接风宴?”
    周喜笑道:“是我幺妹回家说的。”
    其实满宝是好奇接风宴是什么样的,所以特意问了一下老周头,他有没有吃过接风宴。
    老周头当然说自己吃过的,还给她举了一个例子,每次她二哥从县城里回来晚了,吃家里给他剩下的晚食就是接风宴。
    所以周家人都知道,昨天白家来了一位贵客,白老爷还特意设了接风宴给客人洗尘。
    魏知的记性一向好,略一思索就想起来了,他笑问,“你幺妹叫满宝?”
    “对,对,就是叫满宝,大人见过?”
    没见过,但听说过,听白老太太说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跟白善一样聪明。
    听说俩人年龄相仿,不仅是同学,还是同桌。
    所以他一直以为满宝是个男孩,难道竟然是个女孩吗?
    魏知问,“幺妹是他的小名?”
    第251章 民情
    这种事也是有的,有些家庭为了孩子好养活,总会给孩子取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名,男孩直接叫小名姐啊妹的也不少。
    有的,甚至还会在男孩幼年时给他穿裙子,打耳洞,就照着女孩儿养,因为有人认为女孩比男孩好养。
    所以取女孩儿的名字,穿女儿的衣服,就相当于把命格朝着女孩儿那儿靠,孩子更容易存活。
    当今圣上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小名呢,叫猫奴。
    总之小名怎么贱怎么取。
    周喜道:“没有,我幺妹的小名就叫满宝,我家不兴取贱名。”
    顿了顿,周喜补充道:“我家的孩子没有夭折的,全活下来了。”
    也因此,现在七里村都不兴给孩子取贱名了,更喜欢和老周家一样按照大二三四这样给孩子们排序,想着这样排序,说不定也能子孙兴旺起来。
    村长和村子里的一众老人都觉得,老周头和钱氏这一辈子最大的贡献不是地种得好,也不是给家里建了青砖大瓦房,而是养活了八个孩子,不,算上周银,其实是九个。
    九个孩子,一个都没夭折,别说是在乡下地方,就是在医药资源丰富的大城里,那也是很难得的。
    当然了,从迷信角度分析,村民们一致认为是他们家孩子小名取得好,瞧瞧,这一溜的大二三四五六排下去,估计老天爷都不舍得收走一个。
    魏知夭折过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没能活过五岁,他很好奇周家是怎么养孩子的。
    所以就蹲在田埂上和她们聊起天来。
    周喜让何氏先回去,倒也不避讳,说起小时候她娘都是怎么照顾他们的,当然,论养孩子,她不是很有发言权,但已经生了三个,且养活三个的冯氏却很有经验。
    魏知听着,听着,干脆就撸了袖子下田,拿了何氏留下的锄头帮她们劳作起来。
    侍卫:……
    他没种过地啊!
    他自出生起他爹就是伯爵,还没成年就被丢到禁军里当侍卫,拿过刀,拿过剑,拿过弓,但就是没拿过锄头啊!
    可是顶头上司在种地,他该怎么办?
    站在田埂上看着吗?
    好着急,怎么办?
    周喜见魏知的动作还算熟练,便没有拦着,还想把她的草帽让给他,不过让魏知拒绝了。
    他问道:“那你家现在有几个孩子?”
    周喜笑道:“不多,十个。”
    魏知:……这还不多呀。
    周喜笑道:“我家老五和老六都没成亲,所以也算作孩子的。”
    魏知颔首,问道:“多大了,可要说亲了?”
    “老五十六了,本来今年要说亲的,结果遇上洪灾,现在还不知道秋天是什么光景,所以暂时不说,等明年再说。”
    魏知表示明白。
    国家是有大龄青年税的,超过一定年龄没成家的,不仅女方要交税,男方也要交税。
    交上两年,要是还不成亲,那官府就要强制分配了,咳咳,这就是官方所说的发老婆,发相公。
    才十六岁,离交税还有六年的时间呢,民间成亲早的是真早,但晚的也有许多。
    比如他们这个阶层,十五六岁成亲的有,二十三四还单身的也比比皆是。
    尤其是那些有成就的人,别说皇帝,就是他们的家族也压不住人成亲,自然就能由他们去了。
    魏知很好奇的问他们这儿的聘礼一般是多少,可有陪送嫁妆,一般陪送什么东西,迎亲的风俗为何。
    这些也都是属于民情,既然有机会,也有时间,那就问一问嘛。
    几人就从育儿谈到婚嫁,又从婚嫁谈到养老,又从养老谈到孩子们的读书上。
    魏知随口问了一句,他们家有几个孩子在读书,这才知道竟然就一个。
    别说魏知,就是蹲在菜地边,假装辛勤劳作帮忙拔草的侍卫都惊讶的抬起了头。
    从没听说过家里让女娃读书,却不让男娃读的。
    周喜一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连忙道:“实在是我幺妹很聪明,学堂里的庄先生很喜欢她,便收了她做弟子,不然以我们家的家境,哪里供得起孩子上学?”
    冯氏道:“小姑念了书回来都教家里的孩子的,别的不说,我家二头二丫就认了不少字,特别是二丫,她已经能把《千字文》里的字都认下了,小姑说过,认全了里头的字,就可以自己看书学习了。”
    魏知颔首,“是这样。”
    心里却很好奇,这孩子是有多聪明?
    “哎呦,小哥,你怎么把我的菜苗也都拔了?”
    侍卫僵硬的看了眼手里的“杂草”,问道:“这,这不是草吗?”
    周喜看了眼被他拔掉的菜苗,留下的杂草,同情的看了他一眼,这得多傻缺啊,竟然连菜苗和草都分不出来。
    魏知轻咳一声,道:“你去帮忙提水来浇菜吧。”
    侍卫如蒙大赦,立即起身拿起两只木桶应了一声。
    周喜阻止不及,魏知就笑道:“让他去吧,年轻人有力气,提水更适合他。”
    周喜:其实她想说的是可以用挑的,那样轻松一点儿。
    不过侍卫已经双手提桶,蹭蹭的从河边过来了。
    一番帮忙劳作,魏知和周家这三位女性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周喜和冯氏方氏都热情的邀请他们去周家做客。
    魏知婉拒了,不过和她们一起往回走,一起过桥,因为他想去拜访一下那位庄先生。
    这可是正经事,周喜她们不好再挽留,只能把人送到学堂门口就告别。
    满宝和白善宝打了饭,便乖乖的去小院里陪先生吃饭,顺便开小灶。
    庄先生的小院常年敞开大门,任由人进出的,所以魏知在门口敲了一下门,见无人回应便举步进去。
    向着院子里走了一会儿,便听到一间屋子里传来说话声。
    庄先生也听到了门的响动,但以为是学生们顽皮,玩耍时撞到的,因为谁都知道,他这小院不设门禁,要找他直接进来就是。
    所以他还在给低头的俩孩子训话。
    今天讲新课文,他点了两个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然而不论是满宝还是白善宝,回答得都不得他的意,显然这段时间俩孩子于学习上懈怠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