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有孤高不屈的灵魂,疯狂的诗一般的灵魂。”
    ……她?
    李文森仰起头,盯着这句写在烫金卡片上的句子。
    这张卡片明显比其它卡片要精细,写字的力道明显比其它卡片要重。
    “她”,指谁?
    李文森脑海里飘过几个曹云山大学时开玩笑板告白过的女生,一时没想起哪个女生像三岛由纪夫描述的那样,拥有“孤高不屈的灵魂,疯狂的诗一般的灵魂”。
    她索性略过这张,又随手捡了其它几张卡片看。这些卡片有些是日本作家的,有些是欧美作家的,拉丁美洲文学占绝大部分,来自他本专业数学的随手笔记反而寥寥无几。
    她沿着他的洞穴,一路朝里走。
    在经过玄关他的鞋架时,她微微顿住了脚步。
    一双咖啡色布洛克羊皮鞋子,搁在鞋架醒目的地方,鞋帮处画着一个笑脸。
    ……这双鞋子是活的。
    这种被注视地感觉,就像那只被切割成皮质鞋面的野山羊从鞋子里浮现了出来。它的胡须被纳进鞋底,它的睫毛被混进缝线,而它的眼球正透过鞋子表层的纹理,冷冷地看着她。
    ……
    李文森把这双鞋拿起来。
    鞋子太干净,这不合常理。这双鞋没有被清洗过的痕迹,所有的物资,包括鞋带上的墨水痕迹还在。
    惟独她的血迹消失了。
    他的鞋带上明明沾了她手指上的血,鞋面能擦干净,鞋带如何彻底擦干净?
    ……
    这双鞋是她的未解之谜。
    乔伊在她出门之前,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双鞋。
    但问题是,乔伊又没有见过曹云山穿正装上台做毕业典礼致辞的样子,他怎么知道这双鞋是她怀疑曹云山的证据?
    想起为了防止科研成果泄漏,完全侵犯他人**权地在洗手间里安装微型摄像头的事……
    李文森忽然席地而坐,把自己的包整个地翻过来。
    包里零零碎碎的小物件,笔、笔记本、手机和一枚gps卫星定位器,哗啦啦地散落在地上。
    她五年来,就这一个包。
    如果想要通过这个包窃听她,五年来她所有信息,都会点滴不漏地泄露出去。
    李文森跪在冰冷的地板上,一层一层布料翻过去,每一个夹层看过去。
    没有,哪里都没有。
    她几乎舒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她放下自己的包,准备把自己的东西装回去的时候,忽然眼尖的发现,在她羊皮小包侧边的三颗纽扣处,有一颗纽扣,比其它纽扣微微高那么一毫米,不仔细去看,根本发现不了。
    李文森的眼神,凝固在那枚纽扣上。
    她手指不便,但这不能成为她的阻碍,女人的牙齿是女人最大的武器之一。她直接把包拿起来,把纽扣咬掉。
    一枚小小的铜片状物体,随着纽扣的脱落,从包上滑下,跌落在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哐当”声。
    铜片上镶嵌着浅灰色的微型集成电路,丝丝缕缕,如同迷宫。
    那不是一枚普通的铜片。
    那是一枚,窃听芯片。
    作者有话要说:  1.在上一本书关于女主性格的小小争执之后,在这一本书里,我觉得我等这一天已经等待得久了。看到有人批评我的女主,我感到了一种由衷的喜悦和莫名其妙的激动……
    2.是的没错我就是一个抖m^_^
    3.我写文森溺水的时机有点不恰当,她不是因为乔伊才这样,就是因为药吃多了=_=
    4.居然有长评,那个英俊的同学你等一等,我要给你发红包(*^^*)
    5.刷屏挑bug的那位兄台,你也等一等,这里有你的红包(*^^*)
    6.为了赶今天截止的榜单,昨天一直写到凌晨四点,今天早上六点又爬起来出门,感觉自己已经从一个秃顶脱牙的死胖子蜕变成了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第85章
    夜色是一首诗。
    清风与鸣蝉,井盖与星空。
    路灯的影子下栖息着候鸟,荒芜的灌木里开出鸢尾。
    而离他们小公寓五十米远的石子街角,一位西班牙老人开的小酒馆,正慢慢地放着raul di blasio的钢琴曲。这位一九四九年出生的钢琴家,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他。
    这样的生活,发生在一年以前。
    那个时候,她每天都和他挤在小客厅的地毯上,他看文献,她做数据。偶尔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就在纸页边画一只蝴蝶。
    第二天她翻开书,就能看到他用铅笔写在一旁简短的讲解。
    ……她曾离他那样近。
    近得,仿佛只要他一伸手,就能触及到她的心。
    ……
    乔伊坐在地毯上,花了十五分钟零十三秒搞定他下周要发表的重量级文献,就把ipad随手扔在地毯上,站起来,走到书架旁,打开书架左侧的玻璃抽屉。
    他们客厅的书架是李文森设计的,右边是摆书的镂空木架,左边是杂物储物柜。密密麻麻的木头格子,镶嵌式样繁复的雕花玻璃,从地板一直延伸到天花板。
    就像他曾在伦敦华人区见过的,中国古老的中医馆。
    密密麻麻的小木格,带着上个世纪药材的香气,铺满了一面墙。
    在他还试图说服她拒绝的offer,和他一起去瑞士的时候,李文森已经画好了草图,找二十五公里外小渔村里的老木匠沟通了七个小时,才把她幼稚园简笔画一样的设计思路阐述清楚。
    就在那个时候,他明白了一件事。
    是他的理想之地。
    只要他人在,无论以后发生了什么事,也无论李文森有多么想把他甩脱,她都没办法离开他。
    ……
    乔伊从玻璃格子里抽出一卷厚厚的文献。
    二零一六年三月九日。
    李文森刚刚结束西布莉案件审讯工作的第二天,审讯对象艾伦-英格拉姆找上门来,字里行间不经意透漏的信息,让李文森抓到了安德森的一个小小的把柄。
    当天傍晚,她就拿回了这叠文件。
    安德森主管里与物理有关的一切工作,譬如银河系边界探测、粒子加速对撞、下水道疏通、住房水管维修、电灯泡回收,以及……
    大记事表。
    李文森从安德森手里拿到的是近十五年的备忘记录,厚厚的一沓,近一千五百页。原文是英文,他直接扫描到电脑里,用textgrabber提取出文字,打乱排版,再一键翻译成捷克语。
    有很多次,两人面对面坐在地毯上,相隔距离不过一米。他当着李文森的面整理这些文件,可他的女孩从来不曾发现。
    ……
    他席地坐在植物纤维织就的灰色地毯上,修长的手指翻过一页又一页雪白的纸张。
    他要从一千五百页密密麻麻的备忘中,找到一个名字。
    ——刘正文。
    在李文森的秘密网页上,她和那位叫jane doe的不知名女人或男人的对话里,唯一出现的一个与有关的名字,就是刘正文。
    二十多年的老所长。
    看app store上的价格就知道,textgrabber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文字提取软件,尤其是这种陈旧的文献纸,它时常会把折痕和污点辨认为字体,产生乱码,直接用word文档的搜索功能,会遗漏很多有用的信息。
    所以他谨慎地选用了最古老的方式。
    一张纸一张纸用肉眼扫过去,一段话一段话用大脑记过去。
    没有一丝细节能逃脱他的眼睛。
    1979年4月11日,刘正文法国留学归来,直接聘入,年仅十七岁。
    1986年5月12日,刘正文出任所长、地质组组长。
    1989年6月5日,刘正文出任中法核子交流组组长。
    1994年4月30日,刘正文辞去中法核子交流组组长职位,交流组解散。
    1994年5月23日,刘正文带领地质组十人赴昆仑进行为期十年的地质考察,安德森代行所长职务。
    2004年3月26日,十人团队只有刘正文一人回归,同年成立中法理论物理临时实验室。
    2006年4月1日,刘正文因泄露第二十三号机密文件,撤去地质组组长职务,所长职务暂留。
    2006年4月2日,刘正文自行申请再赴昆仑。
    2006年5月6日,刘正文失联。
    2006年9月1日,救援队找到刘正文尸体,dna匹配后确认死亡。
    ……
    春末夏初,日光已有些粘稠。
    乔伊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厚厚的记事表,速度谈不上快,也谈不上慢,两个小时他看完一千两百多页,一千两百多页的内容他都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
    山茶花的影子透过轻薄的纸页,落在他手指上,如同画影。
    伽俐雷欲言又止地立在一边。
    黑色的力臂伸过来,悄无声息地取走乔伊身侧木质杯垫上冷掉的咖啡,换上一杯新的。
    他袖口微微折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