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俞承嗣始终都谨记着自己是为了当官才读书的,你说君子六艺相当重要,可若是不能考上举人,学这些玩意儿干什么?哪怕今个儿他考上了,不会骑射咋了?莫说本朝太平了这许久,即便将来真的发生了战乱,就凭借几个书生的骑射,是能救国还是能救民啊?礼乐书画就更搞笑了,是能凭借这些中举呢,还是能靠这些旁门左道让百姓安居乐业?
    一开始,俞承嗣还真就被书院给恍了过去,认真的依着先生的要求,开始接触君子六艺。不过还好,他本性的执着终是占了上风,既然明德书院并不能帮他中举做官,那就该趁早放弃。
    既是无用,便无需留恋。
    只是俞承嗣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联系好下家……呃,就这么放弃好不容易用钱铺就出来的书院名额,他肯定是舍不得的,所以他就像当初自己入学那般,想法子将事儿透了出去,引诱同他有着一般心思的人上钩。
    上钩的人肯定是有的,毕竟明德书院名声格外得响亮,多少人巴望着入学,却苦于书院内部的规矩,而不得其法。如今既有人主动退学,当然便有人蜂拥而至。
    俞承嗣正打算请假出来好生考量一下,却恰好听说了自个儿媳妇儿生闺女一事,起初略有些失落,紧接着却暗道这闺女来得好,简直就是天生带财的。
    于是,办完了洗三宴,他便将盘算已久的想法同自个儿媳妇儿说了一说,并非商议,而是告知,毕竟他主意已定,尊重妻子并不代表他就愿意妻子干涉他的人生。
    幸好,他妻子虽然娘家底蕴不差,本人的性子却仍是偏软和的,尤其刚生了闺女不久,心里仍发着虚,哪怕她完全不明白为何俞承嗣一会儿要就学,一会儿要退学的,却依然表示了支持。
    反正无论结果如何,她既已嫁了,便会永远站在自己夫君这一边,一生一世都不会改变。
    末了,她还担心夫君钱不凑手,忙问可够用了,又说自己的嫁妆里有好几样头面首饰,因着都是银制的,可以说完全是能直接当钱用的,顶多就是损失了手工钱。
    俞承嗣深表感动,话锋一转,却道:“放心,当初我为了入书院,前后花销了小一百贯钱,在里头也花销不少,这些钱我可没打算就此放过。你且安心在家歇着,待我卖了名额,便想法子去县学继续钻研学问。”
    科举一道,他从未放弃,既然明德书院不成,就另觅他处。幸好,他已考中秀才,可免试入读县学。最重要的是,县学格外得功利,压根不管什么君子六艺,一切皆以经史子集为主。
    接下来的事儿倒是一切顺畅,俞承嗣将名额连带礼乐书画用具一并打包,卖了足足二百两银子,又将早先岳丈借予他的银两尽数归还,并慎重的道谢,感激他在危难之中愿意伸出援手。
    其实,一旦选择了离开明德书院,花费就瞬间少了。毕竟经史子集等书籍,俞承嗣是早先就有的,笔墨纸砚贵是贵,却没法同乐器书画一类的花销相提并论。加上卖名额所得之钱,他并不打算归还乡下爹娘,所以钱财还是很宽裕的。
    办完了这一切后,俞承嗣便将自己退学一事,告知了俞母,当然他没说的那般明白,只道明德书院不大适合他,因此便转学去了县学那头。
    话是这么说没错,问题是,有人会信吗?
    俞承嗣没在镇上留几日,就转道去了县城里,县学也有提供学子食宿的地方,加上县城离镇上虽然略有些远,交通却反而方便多了,乘坐马车来回的话,可比先前回乡下村子更快。所以,他走的格外利索,只告诉他媳妇儿,腊月二十才会回来,毕竟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接下来确是应当头悬梁锥刺股,用功苦读了。
    道理都懂,可架不住有人完全不信。很快,甭管是村里还是镇上,都起了流言蜚语。
    人家可不知晓他把名额卖了钱,只道花销了一大笔钱后,反而被书院轰了出来。你说你是主动退学的?哦,那是当然的,书院那头都是格外讲究的读书人,哪里会故意落人颜面?主动退学不过就是好听一些,真相谁知道呢?
    ——只知道不是那块料,还糟蹋那么多钱干啥?
    村里倒还罢了,毕竟俞承嗣就算止步于此,那他也是个秀才公,搁在这上河村里,秀才同样是个人物。
    可镇上就不同了。
    ltltlt
    是夜,石二带着些许醉意回到了自个儿的院子。
    石家世代久居平安镇,哪怕以他们的财力搁在县城里,也是一方大族,可祖上既然定了规矩,身为儿孙自当遵守。因此,哪怕宅院因住不下所有家人而屡次扩充改建,他们依旧坚持蜷缩在平安镇这一亩三分地上。
    因着并非长房,石二所居的院子并非正院,而是二十来年前,自家买下了相邻两条街面后,推平民宅重新建造的。比起正院,他的院子显得更大,也更新。所以,他没啥好抱怨的,反而觉得如此这般也相当不错。
    踩着院墙的倒影进了屋,搁在平日里,他只怕是洗漱完毕倒头就睡下了,毕竟年岁也不轻了,家里事务却不少,忙活了一天晚间还喝了酒,即便明知道家里有美娇娘等候,他也实在是提不起劲儿来了。
    可今个儿却是个例外。
    “秋娘。”石二一面享受着美娇娘替他宽衣解带,一面脑海里想的却是晚间刚听到的信儿,迟疑了一番后,他似是有了决断,只道,“你娘家那头是不是有什么难处?要真碰上了难处,既是姻亲,帮衬一把也是应当的。”
    回答他的,却是秋娘一脸的茫然。
    石二因着平日里事儿多,其实并不大管家中事务。也因此,他还不知道俞母三番两次来石家寻人一事,故而略一沉吟,他很是歉意的道:“也是怨我不好,成亲头一年就不曾陪你回门,只怕你也不知你娘家的事儿吧?”
    见秋娘点头称是,他便将俞承嗣好不容易进了明德书院,才这般日子就离开一事,尽数告知。他其实没旁的意思,只是单纯的想知晓能否尽一份心,毕竟俞承嗣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谁知道他往后会如何呢?
    这石家,原就是属于那种厚道人,从不轻易得罪人,时不时的也会接济穷人,广结善缘。可以说,起码在这门亲事上,俞承嗣确是费了心力的,只是却落了个恩将仇报而已。
    彼时,石二还啥都不知道,只吩咐秋娘:“我最近实在是太忙了,这样好了,你明个儿去账房支一百两银子,不是正好你大哥大嫂新得了个闺女吗?这是还没到满月的日子,不过也没啥,提前去探望一下,话说得好听一点,别说借,也别提退学一事,就说是给小侄女的见面礼。”
    想了想,石二还觉得有些不妥,又添道,“不能光送银子,你明个儿再去小库房里瞧瞧,有没有小孩子戴的长命锁,或者小银镯之类的,给添上一套。没有的话,我让人上街买去。”
    虽然已经嫁过来近一年光景了,可事实上秋娘和她夫君仍不算很熟稔。除了年岁差异太大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石二这人虽然人品还不错,可他对女子却抱有极大的成见,总觉得女子一无是处,加上秋娘还不是他的发妻,与其说是拿她当妻子看,不如说是一只金丝雀来得更为恰当一些。
    也因此,他吩咐完就歇下了,全然不打算知晓秋娘心里的想法。反正一句话,我说了你照办即可,旁的都不重要。
    只是这么一来,秋娘却睡不着了。
    睁着眼睛想了半宿,她终是下定了决心,横竖给俞承嗣再多的钱财都是糟蹋,还不如叫她捏在手里,有钱也能叫她更安心一些。
    如此这般,次日一早,她就依着石二的吩咐,先去账房领了一百两银子,又去小库房那头挑了一对小银镯、一块长命锁,还吩咐小丫鬟去大厨房那头要了两食篮的糕点。
    一切准备妥当,她才带着人浩浩荡荡的出了石家大门。
    石家规矩重,按说没有自家男人陪着,她根本就不能出门,可因为石二提前支会了一声,倒是没人为难她。只不过,出门可以,人手却不能少带,这可不是在自家走动,身边一个小丫鬟就够了,既是出门肯定要慎重。
    秋娘并不觉得这般做法有失妥当,反而愈发觉得有气派了,她坐上软轿,听着外头的动静,心情极好的将银票贴身藏了起来。
    是了,她压根就不打算给俞承嗣送礼,先前还想着一百两银子虽然不是很占地方,可也有十斤重呢,她拎得动却不好藏,没想到账房那头直接给了银票,小小的一张,仔细叠好后,贴身藏起来,谁也看不出来。至于小银镯和长命锁也简单,放到了荷包里,毕竟本身也就几两重而已。
    其实,若不是因为她怕小丫鬟偷偷报信,直接藏到自个儿的嫁妆箱子里就更妥当了。不过,等她回去以后,有的是机会转移,不妨事儿。
    只这般,秋娘来到了俞承嗣家。
    意料之中,俞承嗣并不在家,家里除了雇佣的厨娘外,还有尚在月子里头的俞承嗣媳妇儿,并五丫和喜妞。
    秋娘当然是认识五丫喜妞的,哪怕已经隔了一年没见面,毕竟尚在闺中时,她也常跟大伯家的女眷来往。只是,认识归认识,她并不打算放下身段同两个乡下丫头打交道。
    吩咐丫鬟待在外头,她只径直进了大嫂的房间。毕竟是在这里住了不少时日的,她很快就见到了尚在坐月子的大嫂。
    “嫂子,我来瞧您了。”秋娘满面笑容的进了屋,先问了好,后去瞧放在床边的小摇篮,细细打量了一番后,对着这新得的小侄女很是一通好夸。完了之后,这才搬了绣墩,坐下来同她大嫂说话。
    只要不提钱,光是说好话的话,秋娘是很愿意的。不单是对她大嫂,就算今个儿站在跟前的人是她亲娘,那也无所谓,不就是好听的话吗?有的是。
    俞大嫂终究不大了解这个小姑子,哪怕先前确实有听婆母和自家男人提过几句,毕竟她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加上之前交情还不坏,主要是秋娘单方面的跪舔她,以至于她对秋娘的印象并不坏。
    如今一瞧,小姑子虽然穿着更好了,可谈吐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往夸人只反复几个词,哪怕知晓她是真心的,听着也叫人觉得尴尬。可如今,夸赞的话那是一车一车的往外送,都不带重复的,且一听就觉得格外得真诚。
    当然真诚了,秋娘已经想好了要昧下礼物,那可是一百两银票,并好几样银首饰。银子属于硬通货,那是能直接当钱用的,一两银子就是一贯钱呢!
    秋娘先是无比真诚的夸赞了一通,之后像是忽的想起来一般,唤了外头的小丫鬟进来,当然还得将食盒拿进来。
    两个食盒都是三层的那种,若是放饭菜,那兴许搁不了多少。可若放的是糕点,却是足足有三四十种花样不同的。
    银子和银首饰都是她的,可总不能空手来吧?正好,大厨房那边的饭菜糕点是不限量的,饭菜不行,糕点却可以当做礼物。秋娘毫不吝啬的要了两个食盒的糕点,这会儿让小丫鬟摆了出来,柔声给她大嫂介绍着。
    俞大嫂其实脾气是真的好,哪怕在娘家那会儿,被家里人宠着疼着长大,却也依旧没有长歪。只刚嫁过来之时,俞母有意给她立规矩,她也一样没吭声,仅是背着人跟俞承嗣哭诉了一场,之后不几日,她就跟俞承嗣离了村子,俩口子在镇上过日子,舒服又自在,回娘家还方便。
    对于秋娘这个小姑子,俞大嫂挺和气的,同她说了好一会儿话,见她特地让小丫鬟摆了糕点出来,也笑眯眯的瞧着,哪怕事实上这些糕点她还未出阁时,就已经吃腻了。
    “嫂子,我家的糕点厨子是特地去县城大酒楼里挖来的,你瞧瞧这糕点的模样,可精致了,镇上都买不到的。对了,味儿也是极好的,口味还挺多的,嫂子你是喜欢吃甜的,还是咸的?”
    一面说着,秋娘还一面叫小丫鬟拿了个碟子,各种都装了几个,拿过来让她大嫂尝尝味儿。
    俞大嫂真不想吃,她对糕点本来也没啥兴趣,干巴巴的,回头多喝了茶水,解手还不方便。可既然小姑子这般人热情,尝便尝了,她还依着小姑子的意思,连道了几声好吃。
    这下,秋娘可得意坏了,面上的喜色是掩都掩不住,直道:“嫂子若是喜欢,回头我再给你送来。”
    不等她大嫂开口,她忽的一拍脑门,懊恼的道:“瞧瞧我这记性。”又打发了小丫鬟出去守着,她继续说道,“之前阿娘去我家寻了我两三回,家里的难处我都知晓,可那会儿我是真的不凑手,倒是惹得阿娘不乐意了。这事儿我一直搁在心上,想起大哥大嫂对我的好,我这心呀,那可真是揪着疼。后来,我咬牙拿了嫁妆去换钱,正准备给大哥大嫂送过来,没曾想竟是听说大哥退学了。”
    秋娘一脸的伤感,懊恼自己最终也没帮上什么忙。
    见状,俞大嫂反而开口安慰她,只道家里的难关已经过了,你有这份心就好,其他的就别往心里去了。心下还暗道,其实小姑子人也不坏,可能之前真的是不凑手吧?
    姑嫂两个又聊了一会儿,待快晌午时,秋娘才起身告了辞,叮嘱她大嫂好生养身子骨,又再度瞧了瞧还在酣睡的小侄女,这才带着人离开了俞家。
    又几日后,俞承嗣回了镇上,他是打算给闺女办满月酒来的,虽说钻研学问很是重要,可那到底是他头一个闺女,马虎不得,再说也不差这么一两日。
    因此,俞承嗣特地提前一日从县城回到了镇上家中,还不曾忘记给小闺女带满月礼物:一个刻了卍字文的银制长命锁。
    然而,好心情并未持续太久,俞承嗣就从他媳妇儿处得知了秋娘来访的事儿,包括秋娘说的那些话,以及她带来显摆的两食盒糕点。
    他媳妇儿说那些话的时候,满是对秋娘的感激,甚至还帮着解释了几句,想着若能因此解开了兄妹心结,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儿。
    即便如此,俞承嗣也一样高兴不起来。他之前以为是他娘夸大其词了,毕竟秋娘先前看着是真不错,怎么会跟变了个人似的呢?
    结果……
    ——阿娘说的一点儿没错,俞秋娘就是个彻头彻尾白眼狼!
    搁在早先,打死他都没想到,秋娘竟是显摆到了他头上,也不想想若非他从中牵线搭桥,一个乡下丫头片子如何能攀上石家这种贵亲!
    不惜福不感恩,迟早会遭报应的!!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忘记看极挑了,今天看得忘了时间_(:3ゝ∠)_
    没日万也没6666,因为v章字数只能多不能少。
    ☆、第69章
    第069章
    有了秋娘这事儿打底, 俞承嗣对于隔房堂妹和堂侄女的心都淡了,好在他是个重信守诺之人, 既然都已经答应了, 没的为了个白眼狼反悔的。正好, 趁着这次回镇上的机会, 起码把五丫的亲事给撸顺了, 就算赶不及在年前办妥,也可以先把日子敲定了,等年后再成亲。
    次日,便是俞承嗣长女的满月酒, 甭管是俞家那头,还是他媳妇儿的娘家,皆来了人。然而, 跟上回洗三一样, 俞家表现得相当不热心,来得只有俞母和俞大伯娘。
    俞承嗣原本就因着秋娘来他家显摆一事,心里头颇有些不满, 见自家如此不给面子, 愈发有些不耐起来。原先他还想着, 卖掉名额后得了那些银两,虽不能全数给俞母, 可多少还是能给一些的。到了今日,瞧着两家这般天差地别的态度,他索性狠了狠心, 绝口不提卖名额一事,更绝了给钱的心思。
    这样也好,万一自家给了钱,弄得乡下那头以为自己手头上还有结余,反而容易闹不愉快。如今这般,倒是省事了。再说了,他亲娘的性子他自是了解的,就算再穷,也决计不会卖掉口粮,更不会动家里的田产,因此他倒也不担心家里人的生计。
    熬一熬就过去了,横竖再过些日子就是年关了,只等来年、来年……
    满月酒倒是顺利得进行下去了,俞母也终于头一回瞧见了自己的孙女,就算她再怎么瞧不上孙女,也不得不赞一句,的确是个美人胚子。
    其实,俞承嗣本人相貌并不算额外得出众,只是他带着一股子浓重的书卷气,倒是让他原本较为普通的容貌平添了一份独有的气质。至于他媳妇儿,顶多也就赞一句面容清秀,离大美人还是有一段不短的距离的。
    偏生,这两人所出的闺女,却是天生一副好相貌,明明如今才刚满月,便已经显露出了精致的五官来。瞧她这模样,只要以后不长残了,想来又是个美人儿。
    “都说生儿子像舅,生女儿像姑,我瞧着这孩子倒还真的挺像满娘的。”俞母原本是不怎么稀罕这孙女,可瞧着同大闺女满娘幼时极为相似的模样,倒还略添了几分好感。当然,说白了她仍是不稀罕,只是不甚走心的随口夸赞两句而已。
    倒是俞承嗣,先前没注意到这一茬,听得俞母这话后,仔细的打量了他闺女一眼,又认真回忆了一番,当下就乐了:“还真是,要是以后长大了也像满娘,倒是挺不错的。”
    自家的闺女自家疼,俞承嗣原就挺在意自己头一个孩子的,如今听了这话,心下愈发的高兴了。女儿家除了家世脾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容貌身段了。偏生,这家世可以由他这个当爹的去拼搏,横竖闺女如今还小,等十年后他肯定能当上官了,脾性也可以慢慢教养,有他盯着必然不会差的,唯独容貌身段却是天生的,若能在这两方面得到老天厚爱,才能保证将来的日子过得幸福顺遂。
    结果,他正高兴着呢,俞母就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长得好像也没用,横竖将来都要嫁出去的,替别人家养罢了。”
    俞承嗣在心里长叹一口气,倒是没跟他娘争辩,毕竟都这般岁数了,观念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他没心情同俞母争辩,倒是有一事儿,得提前支会一声。
    眼瞅着年关将近,按说俞承嗣他们一家三口都得回村过年,当然也包括五丫和喜妞。可这不是情况特殊吗?他的闺女才这么丁点儿大,要是这会儿是夏日里,出个门倒也没啥,可这寒冬腊月的,大人在外头待久了都吃不消,更别提小婴儿了。所以,俞承嗣提前告诉俞母,今年他就不回去了,正好科举将至,他也能多些时间用功苦读。
    道理是说得通的,孩子还小,当娘的也才刚出了月子,俞承嗣本人又要准备来年的乡试,种种加在一块儿,反而显得过年不是大事儿了。
    可俞母心里头还是颇有些不乐意,一个小丫头片子怎么就那么娇贵了?再有,先前她不想得罪儿媳妇儿,也是因为儿子要靠着岳家那边,可如今既然都从明德书院退学了,还顾忌那么多作甚?用功苦读哪里都成,自家的房舍还比镇上的更大更宽敞呢,怎么就不能回村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