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乡下地头暂且不论,单就是他在镇上摆的两桌,虽然掏了酒席钱,可来赴宴的人里头,除了他先生并未送礼外,旁的像一些同窗好友,哪个不曾送上贴心的贺礼了?
    贺礼加在一道儿,早已抵消了酒席钱。再之后,因着他们这个平安镇今年一共也就两个秀才,俞承嗣是个擅长同人交际来往的,可另一位却是闷头苦读完全不理会应酬的。
    也因此,到了年底,多的是生意人来他这里沾喜气,也不用付出什么太大的代价,只送上几样礼物,或是求一幅字,或是讨个对联,便算是有了交情。毕竟俞承嗣今年不过也才二十有二,这般年岁,谁也不知晓他往后的前程如何。若是将来他步步高升,这会儿的付出将来必有回报。反之,就算他止步于此,也不过费了点儿礼物,值当不了什么。
    临近年关,各处都开始置办年礼,看看有什么门路可以走动,瞧瞧哪些人可以拉近关系。去年的俞承嗣那镇上的小院门可罗雀,今年却是门庭若市。
    秋娘自打定亲以后,就愈发觉得自己是镇上的人了,除了俞家闹分家那次回过一趟村子后,便再也不曾回去过,只留在俞承嗣这边,一面帮着操持家事,一面跟着她大嫂学习人情往来。
    是了,她大嫂一再的告诉她,女儿家最紧要的根本就不是洗衣做饭洒扫,而是要帮着夫君安排好人情往来的事儿,再有便是管理账目,归整库房。
    正好如今临近年关,俞承嗣这边格外得热闹,秋娘日日跟在她大嫂身后,拼命的学着她往日里完全不曾接触过的东西。
    整理礼单,安排年礼,接待访客,归整库房,入库记账……
    一样样的事情虽然皆很繁琐,可秋娘却学的是有滋有味的,这可比在家里做喂鸡喂猪的事儿靠谱多了,她也深以为,这些才是她应该学的,也是她该过的日子。
    镇上这边忙得不可开交,毕竟年关到了,不止女眷要忙活,俞承嗣更是闲不得。再有就是,他已经同秋娘未婚夫婿那头商议好了,到时候就从他这儿出嫁,横竖长兄如父,在大哥家出嫁虽然不常见,却也并不违背礼数。
    读过很多书的俞承嗣并不曾意识到,长兄如父确实在理,可他亲爹还没死呢!
    忙忙碌碌的,很快就到了秋娘出嫁之日,俞承嗣提前两日回了一趟村子,跟他娘要了五贯钱,并几样银首饰。这些财物他倒是并不曾昧下,而是尽数给了秋娘,还出了一份不算薄的添妆。
    秋娘感动的眼泪汪汪,她并不感激仍在乡下村子里的亲爹娘,因为她知晓,自己就算比姐姐满娘稍微受宠一些,可想要得到嫁妆却是不可能的。若不是大哥疼惜她,阿娘绝不舍得拿财物出来。
    而到了出嫁这一日,她起了个大早,由着她大嫂特地请来的梳头娘子给自己装扮,看着镜子里面若桃花的娇俏女子,脑海里想的却完全是昨个儿提前送过去的六个箱子的嫁奁。
    六个箱子里头,有五个装的是夫家那头给她下的聘礼,还有一个则是她爹娘出的嫁妆,以及她大哥大嫂给的添妆。
    搁在往日里,她如何能想到自己有朝一日竟能拥有超过百贯的嫁妆?当然,她也根本想象不到,自己不但嫁到了镇上,还嫁给了这般富贵的人家。
    确实挺富贵的,虽然秋娘的夫君没了两任媳妇儿,可他本人还是不错的。前头两任媳妇儿,一个是难产而亡,一个则是风寒过世,皆并非他的缘故。而留下的儿女里头,原配有三子,继室则有一子三女,当然,女儿都已经出嫁了。
    四个儿子里头,除了最小的幺儿外,其余三个皆已经成亲生子,只是他们家素来秉持着父母在不分家的规矩,莫说小辈儿了,事实上秋娘要嫁的那人,他父母皆在世,因此包括他的兄弟在内,一大家子人皆住在一起。
    这个庞然大物一般的大家族,姓石,石家已经将近百年不曾分家了。秋娘要嫁的是石家老三,他有兄弟五人,现如今的石家家主是他大哥,他爹娘年事已高,早已多年不问世事。
    石三这一房,如今有四子,前头三子皆已娶妻生子,共给他生养了七个孙子三个孙女,目测将来数目还会更多。他的兄弟们,子嗣自然也不少,整个家族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早已过了百人。
    今个儿是他第三回成亲,可惜他早已没了年轻时的兴奋冲动,只按部就班的将小娇妻迎进了家门。
    早先他就已经见过秋娘一回了,是在俞承嗣家中,若不是因着秋娘的容貌身段确实出众,他也不会这般委屈自己去迎娶一个乡下的农家女。不过这事儿,他那已经长大成人的仨儿子,倒是格外的赞同。
    这要是头一回娶妻,自然是想要方方面面都完美的,可娶继室嘛,就不用这般麻烦了。尤其对于原配之子来说,只恨不得继母出身地位目光短浅,这不,他第二房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人,且嫁进来之后,连着三胎生的都是闺女,当然最后虽然终于得了个儿子,可那会儿,原配所出的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了,幼弟比自己的长子年岁还小,忌惮个鬼啊!
    如今这是第三房了,石三当然也明白儿子们的想法,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横竖他儿子孙子都有了,这要是娶个家世好的继室填房,岂不是嫌家里还不够乱?正好,那俞家秋娘年岁轻见识少,出身又低微,想来只要有好吃好喝的供着,便能安分了。
    对了,还能同沈家以及沈家那位秀才姑爷交好。
    热热闹闹的拜堂成亲之后,秋娘便正式嫁入了石家,开始她的少奶奶生涯。
    凭良心说,石家真心不差,还是那种门风严谨规矩众多的人家。譬如,每日里要晨昏定省,尽管不需要亲手做家事,却需要在老太太跟前立规矩,当然不是针对秋娘一人,她的妯娌们,还有她的儿媳妇儿们也都是这般的。
    通常情况下,每日鸡鸣时分,所有人都要起身了,男子和年岁稍大些的男孩儿们都要去念书,秋娘则是打扮妥当后,等着她的儿媳妇儿们带着年岁小的孙子,以及所有的孙女们来给她请安问好。接着,再由她领头,带着一串人去给老太太请安。
    再往后,则是由她和几个妯娌伺候老太太用早膳,待早膳毕了,则先陪着老太太去佛堂里数佛豆诵经。这些都完事儿了,再由她带着儿媳妇儿等一串人回了自个儿的地儿,开始由儿媳妇儿们伺候她用早膳,完了之后,她可以留人陪她聊天,也可以放人家自由,至于她本人,或是在家里逛逛,或是做点儿针线活儿都无妨。
    对了,石家规矩森严,除了每年正月初二可以由夫君陪伴着回一次娘家外,旁的时候严禁出二门。当然,若是有娘家人来探望,还是可以拨空见个面的,前提是只限于女眷。
    这些是针对有夫君的女眷,石家也不是没有寡妇,若是寡妇,则没了每年回一次娘家的权利,也没了见娘家女眷的权利,更不可以另行改嫁。若是膝下有子,则可以见儿子儿媳并孙子孙女,若无便老实待在家庙里诵经祈福……
    除了规矩之外,石家的生活还是很好的。
    跟寻常百姓家的两餐制不同,石家是三餐两点制,早中晚皆是满满的一桌荤菜搭配的饭菜,三餐之间是两顿点心,配茶吃。每一季都会做四身新衣裳,还会发下细棉布让自己作里衣。因为秋娘是有儿媳妇儿的,所以她连里衣都不用做,自然有人帮着她料理一切。
    ……
    跟秋娘吃喝不愁的“好日子”不同,俞家却陷入了困顿之中。
    先前就算有些家底,可因着俞承嗣念书花费了太多太多的钱,俞家其实也就是看着风光无限,实则却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这一年来,尤其是下半年,家里处处都在花钱,偏进项却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攒了点儿钱,又给了俞承嗣置办宅子,理由是,既已娶妻自没有再赁宅子的理由了。
    俞母觉得这话在理,问了宅子价值几何后,掏出了秋收后卖粮的所有钱,又跟里正家借了一笔,说好了等县里结了账后,立马还。
    当然,借的钱是很快就还上了,可刚结来的钱又去了七七八八。俞母还盘算着,叫自家二小子三小子多砍些竹子来,趁着天气冷没多少活儿,赶紧多做些篾器。虽说小儿子手艺不佳,可能帮的忙还是挺多的,像砍竹劈篾等等,都是费时费力的事儿。家里所有人都忙活起来,争取多赚些钱。
    结果,才这么想着,俞家老二就惹出了事端来,赔了钱不说,还得罪了冯家人。这些都罢了,闹到最后,俞家分了家。
    等临近秋娘出嫁,俞承嗣回村里要钱,俞母是真的拿不出来了,只得掏了压箱底的几样不成套的银首饰,又跑到里正家再度借了些钱,这才勉强应对了过去。至于这回却是不曾还钱,而是说好了,直接拿自家的大肥猪来抵。
    于是,到了年关,莫说置办过年的东西,俞家是真拿不出丁点儿财物了。本来大肥猪能杀了吃的,可一半抵给了里正家,剩下的一半,俞母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吃,索性全卖了钱,有钱捏在手里,总能叫她稍微安心些。
    只这么着,俞家过了一个格外没滋没味的年。
    俞父、俞母并俞承嗣俩口子,以及打小就跟个木头桩子一样的俞家老三。
    曾经的热闹,似乎早已离俞家远去,等正月初一下半晌,俞承嗣借口明个儿还要去丈人家里,索性早点儿赶路,免得明早太匆忙。
    就这样,俞承嗣俩口子也走了。
    正月初一晚间,整个俞家院子就只剩下了他们一家三口。可俞父是个少言寡语的,俞家老三更是个八棍子都打不出一个屁来的木头桩子。晚饭时,家里一片寂静,俞母心里空落落的,只想着明个儿是回门日,两个闺女总该回来了吧?
    呃,若是没有意外状态的话,的确是这样的,可谁叫事有例外呢?
    秋娘的婆婆病倒了,老人家今年已经七十有五,小年夜时就有些不大对头了,这几日所有的孝子贤孙都陪在她身畔,身为儿媳妇儿的秋娘自然也不例外。这年头,格外讲究好兆头,虽然老人家这个年岁就算过世了也是喜丧,可还是怕她在年里去了。还好,似乎老人家本身也知晓这个道理,硬生生的咬牙熬了过去。可一过了大年夜,她就整个人如同抽空了精气神一般,彻底不行了。
    这档口,秋娘能走吗?更别提石家的规矩是,媳妇儿回门必须由夫君陪着。这下,就没回门的可能了。
    幸好,石家还是很讲究礼数的,因此,虽然秋娘和她夫君并不曾回门,却还是派了下人四处通知的。只是,俞家位处小山村,石家那头并不知晓具体的地址,又特地问了俞承嗣,偏他家也回门去了,等兜兜转转的终于问到了地址,却已经是太阳落山之时了。
    从正月初二一大清早开始等,俞父俞母包括俞家老三,皆坐在堂屋里瞪着眼看着自家大门。
    屋后相距不远的俞大伯家那叫一个热闹啊,就听着来来回回都是人声儿,还有小孩子吵吵闹闹的喧哗声,当然偶尔也夹杂着几声哭闹,毕竟很多外嫁女回门时,是连两三岁小孩都一并抱来的。
    可惜,俞家这边至始至终都安静如鸡。
    直到太阳都快落山了,石家那头派来报讯的人终于寻上了俞家,因着家风好,哪怕是下人也没有因着对方是乡下农户而给脸子瞧,只依着主子吩咐道出了为难之处。
    俞母能说什么?这种情况也不是石家愿意看到的,况且派来报讯的人也不单是送来了消息,还附上了四样点心果子,皆是镇上点心铺子买来的糕点,精致漂亮,想必价格也不便宜。
    道理在石家那边,赔礼也送上了,俞母只能默默的接受了现实,也由不得她不接受。
    只是……
    “秋娘那是因着要伺候婆婆才没法回门,满娘呢?她又没公公婆婆,前些日子还看到展易拎了不少东西给兴家送去,咋就不往咱们家来呢?难不成,他们真觉得咱们家分家了,往后就只走动兴家那头?”
    俞父默不作声,俞家老三这回倒是破天荒的开了口,却是替他二哥说话的:“二哥带二嫂回门了。”
    今个儿是正月初二,人家俞家老二两口子也是要回门的好不好,展易是有多傻,才会带着媳妇儿来找他二舅哥?
    “一天到晚连声儿都不出,不知晓的人还道我生了个哑巴,这会儿倒是开腔了。”俞母没好气的瞪着她儿子一眼,转而又道,“那你说,满娘为啥不回门?还连个信儿都没有!”
    为啥?
    因为俞小满前几日突然发觉,自己的月信已经有两月不曾来了,虽然她本人不敢肯定,可本着小心为上的想法,她毅然单方面的决定,今年就不回门了。
    作者有话要说:
    小满:揍是这么任性,咋样╮(╯_╰)╭
    #谁还不是小公举了?#
    ☆、第53章
    第053章
    算起来, 从嫁给展易到如今,也有堪堪一年半的时间了。在夫妻双方都康健无忧的情况下, 绝大部分人都会在成亲头一年怀孕。俞小满其实也不是不能如此, 而是她心慌啊!
    即便是到了今个儿, 她这具身子骨也不过才满十六周岁, 尽管因着俞家伙食比村里寻常人家要好一些, 可年岁摆在这里,又不是单纯的吃好喝好能弥补的。亏得她有灵泉在手,哪怕也有偷摸着给展易喝一些,可绝大部分还是进了她的嘴里。
    细心调养了将将一年半的时间, 加上中间她也有尽可能的避孕,然而事实证明,即便是安全期那也不是绝对安全的。这不, 她还是揣上了。
    向来规律的月信迟迟不来时, 她已经有所感觉的,可因着月份小,偏如今又是寒冬腊月的, 她既没法自己断定, 又不可能赶到山下寻大夫。思来想去, 她还是先决定再将养几个月,横竖这年头也没啥产检, 安生养着,等来年开春化雪以后,再下山看大夫也不迟。
    然后, 她就将这事儿告知了展易。
    展易足足懵了有小半刻钟。
    这年头可不崇尚所谓的丁克,除非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不然多半都是到了年岁就娶妻的。再之后,自然是顺其自然等着媳妇儿怀孕生子,生完一个再一个,直到怀不上了为止。
    在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个想法的大环境下,展易也有这般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他比寻常人好的一点就是,因着早年的那些经历,对于妻儿,他是有着不小的期待,却更多添了一份感恩之心。
    比起先前孑然一身的时候,如今的他有媳妇儿在旁,每日回家时,走在归途上就知晓有人在家里等着他。
    温馨,美好,有一种期待多年终于得偿夙愿的感觉。
    也因此,即便小媳妇儿嫁给他有一年半时光了,依然没能带来喜信,他也并不觉得焦虑。日子总归是越过越好的,孩子嘛,总有一日会来的。而在这之前,他只想多多的打猎攒钱,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结果,冷不丁的,俞小满冲着他蹦出了这么一句话。
    “展郎,我好像怀孕了。”
    多直接啊,直接到完全连一丁点儿转弯都没有,就这么把事实“咣当”一下砸到了他面上,懵得他有那么一瞬间,脑海里一片空白,仿佛徒然失去了言语能力。
    当然,过了小半刻钟,他还是缓过神来了。
    “满娘你……”下意识的开了口,可他却不知晓究竟该说什么。高兴吗?那还用说!可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
    因着展母幼时过得不好,身子骨很是有些羸弱,生下展易后,更是一年里头有半年都是歇在炕上的。也亏得后来展父将她和展易一并安置在了村里,安定的环境和医药,总算是叫她的病情有了好转。可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展易是独子,他没有见过母亲怀孕时的情形,且展家出事时,他虽然年岁也不算小了,却还不到娶妻的年纪,自然也没人同他说这些事儿。
    所以,接下来究竟该怎么办呢?
    头一次,他觉得是不是自己也该学他爹一样,在村里买地置产,起码盖两间瓦房,也好方便小媳妇儿待产生子。
    即便再怎么不了解女子怀孕生产的情况,他也明白最好是离大夫、产婆近一些比较好。再不济,有亲眷在旁也好。又想起他那丈母娘,虽说先前待满娘不好,可应该会愿意搭把手吧?
    展易越想越心慌,皱着眉头看向小媳妇儿那尚未显怀的腹部,愈发不知晓该说什么才好了。
    俞小满一脸诧异的望着他:“展郎?”明明感觉他很高兴的,怎的一转眼又愁上了?
    莫说相处了这般久后,俞小满自认很了解展易,其实就算不了解好了,这年头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孩子的。多子多孙嘛,哪怕是格外重男轻女的人,在得知媳妇儿怀孕之后,那也只有高兴的份儿,至于能高兴多久,那就随缘了。
    终于,展易缓过了神来,认真的看向俞小满:“满娘,要不我背你下山?冬日里是不方便盖房子,可大不了咱们学二舅哥那样,跟人家借房子住。只要等到开春化冻了,咱就立马买地盖房子。”
    田产这玩意儿不好买,主要是得先有人卖,才能买到手。这几年年景都不错,除了突遭横祸的王癞头家,其他人家就算过得不富足,起码也不会到需要卖地的份上。即便是像王癞头家那样的,人家不到快饿死,也不带卖田产的,就是要卖,也是先紧着亲眷的。
    可若是盖房子的地,那就容易多了。随便挑个没人的地儿,也不需要多大,有个三五分地就成了,回头只需选好了地方,同里正支会一声即可。当然,钱还是要付的,可这种地,却是比水田旱地便宜的太多太多了。
    至于盖房子,他本人完全不会,毕竟除了年幼时分待在家里外,等长大半大的少年郎时,他就喜欢跟在他爹身后窜,再不济也是待在家里陪着他娘的,实在是没接触过这些事儿。可仔细盘算一番,这两年卖石榴果的钱都是一点儿没花用的,想来请人盖房子是绝对够的。
    “满娘,你说咱们开春请人盖个五间青砖瓦房咋样?就跟你娘家那样的。”展易如是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