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俞家老二压根就不怕俞承嗣,准确的说,他就是来闹事的,怕只怕闹腾得不够厉害,因此说什么都要跟着一道儿去。
    两人就为了这事儿闹了有小半日,直到俞承嗣气狠了,说今个儿不办事儿不送年礼了,俞家老二这才宣布放弃。
    既然没法跟着一道儿去丢人现眼了,他肯定得另外寻一些事儿来闹腾。私心里,他除了想分家外,还想将小妹子秋娘捞出来,可他觉得光要是悔婚一准儿没用,最好是另外帮着寻一门上好的,替了这门一听就不靠谱的亲事。
    思来想去,俞家老二还是决定趁着天色尚早去外头街面上逛逛,横竖街坊邻里这头已经闹遍了,虽然没念过书,可过犹不及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结果,老天爷还是站在他这边的,一出门没走出多远,他就碰上了冯老六。
    冯老六是展易介绍他认识的,就是两人正式见面的时候气氛有些不大愉快,主要是因为他俩原本就认识,或者说,是见过面,且俞家老二还单方面的挨过揍。
    因此,再度看到冯老六时,俞家老二的腿肚子一直都在打颤,也亏得有展易陪着,才没叫他一见到人就撒腿就跑。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已经怂得没劲儿跑了。
    好在最终三人达成了一致,由俞家老二先揍冯老六一拳,再让冯老六揍他个半死,之后找了十七八个闲的蛋疼的冯家人把他给送回了上河村。当然,就算已经被揍了个半死,戏还是得接着往下演,当着俞父俞母以及其他村人的面,俞家老二勇敢的承认,是他先挑的事儿,先揍的冯家人。
    最终,俞父赔了人家半贯钱当药费,而明明受伤更重的俞家老二非但没得一文钱药费,还被连夜送到了镇上俞承嗣家里暂住,唯恐被冯家人秋后算账。
    这事儿过后,俞家老二一直在想,自个儿咋这么能呢?居然敢一拳揍向冯老六。虽然事后被揍了个姹紫嫣红,不过认真回想起来,他揍的那一拳,还是很爽的。
    要不怎么说老天爷帮忙呢?俞承嗣说什么都不愿意带他一道儿去给先生拜年送年礼,可他闲得无聊一出门就碰上了冯老六,简直就是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
    “冯六哥!”俞家老二主动凑上前打招呼。
    冯老六一开始是真没注意到,直到听着人唤他,才诧异的抬头看向俞家老二:“咋了?又想挨揍了?”
    “对对,冯六哥您说得对!”俞家老二笑得一脸谄媚,又上前一步,紧挨着冯老六的耳朵低声道,“看在我妹夫的面子上,六哥你再揍我一顿呗。”
    冯老六:………………
    作为冯家这一代的佼佼者,冯老六虽然没种地的本事,可因着一张嘴格外得能说会道,又打小跟他老叔感情好,在同辈的兄弟里头,那可真是独一份,就连他亲老子有时候都不得不给他几分面子。当然,他本身也是极会来事的人,甭管是自家人,还是外头人,提起他来都是夸赞,只道他这人既会来事,又能干实事。
    老冯家的人才啊!!
    所以,当他老叔家的小妹子秋日那会儿胃口不开时,他头一个想到了展易,还真别说,山珍挺管用的,虽然小妹子没吃几口野味,可当做添头的野果子倒是吃了个精光,之后像木耳、蘑菇、大枣之类的,也没少吃。哪怕直到今个儿,他也没搞明白小妹子这是犯的什么毛病,可起码胃口不开的毛病叫他给治好了呢!
    本着多交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即便后来他老叔家的小妹子胃口已经好了,他也没跟展易断了联系。横竖野味这玩意儿吃起来味道挺好,价钱也没贵到哪里去,三不五时的买一些回来,哪怕孝敬给长辈吃也不错呢,再不济他家仨半大小子也忒能吃。
    对了,冯老六虽然跟展易年岁相仿,可他娶妻早,已经三个儿子了。
    这不是,他媳妇儿又揣上了,前几日吐得厉害,今个儿却忽的开了胃口,说是想吃镇上老袁家卖的肉烧饼,还有老方家的大肉馄钝。想吃就吃呗,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他瞅着天色还早,赶紧往镇上赶,琢磨着也不能光顾着媳妇儿和肚子里的孩子,前头那仨,虽然都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货,可也是他亲生的,索性多买点儿,回去叫他们也解解馋。
    肉烧饼回头离开前买几个就成,大肉馄钝他是打算买生的,回头叫他亲妹子帮着煮一大锅,也好端些回去给他爹娘吃。所以,他要的量就有些多了,这才等在老方家前头,叫老方头赶紧多包一些,好叫他带走。
    大肉馄钝还没好,展兄弟那个作死的二舅子主动送上门来了。
    冯老六懵了半晌才寻着声儿:“我方才那话是在调侃你,你是不是傻?”
    两人本也没多大仇,有展易从中说和,自然是恩怨两消,再说他不单揍了这小子一顿出了口恶气,还赚了半贯钱,多划算的买卖啊!这要是还计较往日里的那点子小事儿,那却是他的不是了。
    “行了行了,边玩儿去,有这闲工夫,赶紧跟你媳妇儿多生几个娃儿,到时候你要是再闲了,把娃儿挨个儿拎过来揍一顿,就能打发掉不少时辰。”
    冯老六从未觉得自己如此有良心过,这可是他的经验之谈啊,当然,他这是跟他爹学的。他排行老六,前头五个哥哥,后头一个妹子,妹子那是千宠万宠的养大,可他和哥哥们却完全是被打着长大的。
    被打着长大的冯老六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年头还有人真心上门来找揍的。
    “冯六哥,你是我亲哥成吗?真的,我没蒙你,我是真的想叫你揍我一顿。这样好吧,我呢也没啥钱,要不然就先欠着?等我手头松泛了,一定还你。”俞家老二诚恳的道。
    听得这话,冯老六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认认真真的打量了俞家老二半晌,最终拍板道:“你看老哥我是这么小气的人吗?我跟你妹夫是好兄弟,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对不对?不就是叫我揍你一顿吗?不用给钱,白揍!”
    “六哥你人真好。对了,六哥,我能再求你个事儿吗?”
    “你说!”
    ……
    ……
    俞家老二深以为,自己为了能成功分家,简直就是拿小命在拼,太不容易了。
    只是,他觉得自己不容易,俞承嗣却打心底里认为自己才是最悲催的那一个。
    望着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的蠢弟弟,俞承嗣是绝望的。当然,俞家老二那伤势看着是严重,其实都是明面上的皮外伤,就是瞅着脸打的,青青紫紫一大片,可完全没伤到筋骨,哪怕不寻大夫,过段时日也就痊愈了。
    俞承嗣不心疼他弟弟,他只心疼他自个儿。
    “咋样啊,秀才公?不要怪我下手狠,这事儿不信你可以问你弟弟,本来前些日子的事儿都了结了,横竖我伤得也不算重,半贯钱够用了,没的把事情闹大。可我是这么想的,他可不那么想,你问问他,今个儿都干啥了?”
    冯老六一面说着一面心里痒痒的,他也想知道俞家老二会说自己干啥了,嗯,是挺好奇的。
    “我干啥?我就是揍你咋了?冯老六我告诉你,别以为你家兄弟多我就怕了你,论兄弟,你以为我没有吗?来啊!大哥,跟我一起上,趁他今个儿一人来镇上,揍死他丫的!!”
    俞家老二说着就硬上去扯俞承嗣,唬得后者连连后退了好几步,好悬没直接仰面摔倒在地。
    “大哥!人家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老冯家不就是仗着人多欺负咱们吗?这不,老天有眼,叫他今个儿落了单,来来,我还有劲儿,咱们一道儿揍死他丫的!叫他知道,咱们老俞家也是不好惹的!”
    冯老六:……没看出不好惹,就看到一傻子加一怂蛋,话说他方才是不是用的力气太大了点儿,把人给打傻了?
    默默的抱胳膊立在一旁看戏,冯老六面上波澜不惊,只是心下在琢磨什么就没人知晓了。
    这厢,打人的一派淡定,那厢,挨揍的和被迫当了救命的兄弟俩却是闹上了。俞家老二说什么都不肯就此作罢,俞承嗣却完全不想跟冯老六对上,没见冯老六五大三粗的,收拾他还不是动动手指头的事儿?
    “俞兴家!你够了!你再这样,我就让爹娘把你送到下河村,让老冯家的人招呼你!”
    俞承嗣是真的恼了,他不知道蠢弟弟到底在闹什么,可他却不想被牵扯到这里头。别看他丈人家里门路通天,问题是,那边都是文人,要真是家里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儿,他自是愿意舔着脸求上门去,可今个儿这叫啥事儿啊?十里八乡都知道下河村冯家是一窝莽夫,没说避着点儿,反而上赶着自寻麻烦,就算他丈人能帮着料理了,他也丢不起这个人!
    “你啥意思?”尽管事情发展如了他的意,可俞家老二心里却不好受。
    诚然,这事儿是他作死,可俞承嗣是不是推的太快了?反过来说,今个儿要是俞承嗣被人揍了,他绝对二话不说撸袖子就干!
    “自己闯下的祸事自己担着!”俞承嗣先是怒斥一声,随后缓了缓语气,苦口婆心的道,“二弟,你年岁也不小了,阿爹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已经靠自己支撑一个家了。你呢?”
    “呵,懂了,我总算听明白了,你这是嫌弃我给你丢人了,对吧?阿爹跟我那么大的时候,已经被阿爷分出来单过了,你的意思就是叫我也分家单过,是这样吧?”
    俞承嗣瞬间沉下了脸:“我可没说这话。”
    “那行啊,跟我一起上,干死他丫的冯老六!”俞家老二一把拽过俞承嗣,硬生生的将人拉到了冯老六跟前,两人只隔了不到一尺的距离。
    冯老六咧嘴笑着:“想打架?成啊,我奉陪到底!”
    他们老冯家的人从来不怂!不过话说回来,面对俞承嗣,是个人都怂不起来。
    “俞兴家!”
    比谁嗓门大,俞家老二可没怕过谁:“你今个儿不动手,就是想逼我分家!”
    “你你你……”
    俞承嗣被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他虽然在学堂里能言善辩,却是真的不擅长吵架,气狠了也不知道如何回骂。却不想,就在此时,早已听了半晌的秋娘忽的推开房门冲到了院门口。
    “我看二哥你才是想分家的那个!分啊,大哥你怕他做啥?咱们老俞家本来就是娶了媳妇儿就分家单过的,偏只他带着媳妇儿赖在家里不肯走。分就分!咱今个儿就回村,叫爹娘立马分家!”
    作者有话要说:
    蠢作者本来不想日万的,可因为已经写了九千九百字了,那就日个万好了。今天是推荐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下推荐了,我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被编辑送上青天了o_o
    顺便求个作收好了:
    ☆、第51章
    第051章
    等俞小满再一次看到她二哥时, 俞家那头已经分家了。
    因着分家这种事情搁在上河村里一点儿也不稀罕,所以并不曾惊动太多的人, 除了俞家自家人以外, 也就只有住在俞家后头不远处的俞大伯一家子, 以及族中的两个宗老, 并里正过来做了一下见证。
    俞家老二很好说话, 一副随爹娘折腾的模样,既不开口讨要钱财,也不说非要米粮,只老老实实的陪在他媳妇儿身畔。
    依着寻常人家分家的惯例都是长子得祖产, 包括房舍和田产一类的,尽数算在内。至于其他儿子若是要分家单过,多半都是得一些米粮钱财, 有些心疼孩子的爹娘, 也许还会先帮着把房舍盖好,安顿好孩子后,再彻底分家。
    搁在俞家, 太美的事儿就不用想了, 反正俞家老二早就看透了, 大不了就是净身出户。自打去年妹子满娘被卖掉之后,他隐隐就有了些异样, 不说早早的替自己打算,可起码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横竖这个家迟早是要分的,对他来说自然是越早越好。
    一句话, 只要能分家单过,吃点儿亏他也认了。
    有俞家老二这个态度在,俞氏一族的两位宗老觉得这事儿太简单了,给两贯钱,再给个一两百斤的粮食,要是舍不得精细粮食,粗粮也成啊,多容易不是吗?
    是挺容易的,俞父俞母头一天夜里就知晓了这事儿,起初格外得惊讶,后来听得俞承嗣和秋娘的连番劝说,俞母先从了,只道自家这二小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再不叫他出去历练一番,往后还不知晓会闯出什么大祸来。俞父先是不赞同,后却是迟疑了,俞母劝了他半晌后,最终也跟着点头应允了。
    甭管过程如何,起码当着宗老和里正的面,俞父俞母皆是同意的,且他们也没刻意提究竟是谁先说的分家,只道孩子大了,也娶了媳妇儿了,是时候分家了。
    既是双方意见一致,接下来的事儿就好办多了。
    至于分给俞家老二的财物,有宗老和里正在场,俞父俞母铁定不能做得太过分,尤其是俞母,先前虽然在私底下要求俞家老二拿媳妇儿的嫁妆贴补家用,可当着外人的面,却是铁定不会提一个字的。她不提,俞家老二也只当没这回事儿,当下,家产就顺顺利利的分下来了。
    祖产之类的且不提,俞家老二得了他用惯了的一整套篾匠工具,三百斤的粗粮,以及两贯钱。当然,他的一些旧衣裳鞋子被褥等等,也归了他,他媳妇儿的嫁妆自然就不用说了。
    如此这般,俞家老二当天就带着媳妇儿搬走了。
    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有些怕冷的已经穿上了薄棉袄,见他们小俩口这就要走,俞大伯还奇道:“我先还说,既是要分家,咋不干脆一成亲就分呢?好赖那时候天气正热的。你这会儿走,住哪儿去?”
    “我跟村头王癞头家借了一间屋,先在那儿住两日。”谢过了俞大伯关心,俞家老二只将东西一并挑上,领着媳妇儿往村头走去。
    王癞头家自打大的小的都出了事儿后,日子那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偏他们家要力气没力气,要手艺没手艺,因此听得俞家要分家,就主动提出借屋子。
    虽然是借,可其实还是要付钱的,不过村里头不兴讲究钱财,给些粗粮就可以了。
    可那王癞头家原就家贫,不然也不至于冒险进山。因此,若论房舍间数,确实有不少,却都是茅草屋,夏天热得像个蒸笼,冬日冷得刺骨,实在不是什么好去处。
    都是一个村子里的,即便村头那些人家跟村尾这块素日里并不常打交道,可多多少少还是了解的。因此,听得俞家老二这话,俞大伯很是站在原地愣了半晌,他的性子跟俞父差不多,都是老实头,不善言辞闷声干活的那种,不同的是,他娶的婆娘虽然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却并不是一个自作主张的人,素日里大事小事都是听他的。
    只这么着,俞大伯稍微盘算了一会儿,就猜到了个大概,再扭头看向他二弟的眼神就变了。
    分家是没啥,明着的财物也没大毛病,可这般着急的将孩子刚出门,却还是落了下层了。又想起自己年幼时贪玩伤了手,虽然不妨碍日常生活,却终究没学到祖传的手艺,本以为等生了儿子叫老爹教,没曾想他老爹年轻时亏了身子骨,年岁不大就一病不起。偏他二弟是个藏私的,最终,祖传的篾匠手艺,到底还是没能传到他这一支。
    可他二弟一家呢?学到手艺的也是二小子,老大念了书,就算当爹的愿意教,他只怕还不乐意学呢,老三是个榆木脑子,逼死他只怕也学不到精髓。
    呵呵,隔上个二十年,又是一模一样的情况。
    天道轮回啊!
    俞大伯终究什么都没说,两家多年前就已经彻底分开了,如今他老爹老娘也早已归了西,就算他是大哥又咋样?只要明面上没出大错,他就没资格管,也懒得去管这摊子糟心事儿。
    ……
    花了半天工夫请人做见证分家,又费了一刻钟搬东西收拾房舍,俞家老二很快就带着媳妇儿安顿了下来。
    就跟俞大伯想的那般,王癞头家穷得很,土坯房茅草顶,房舍倒是挺多的,连偏房算在内,一共有七间,可惜两间偏房已经毁得差不多了,去年冬日没怎么修缮,今年更别提了,只堆了些不值钱的杂物,且有一半都塌了。
    俞家老二借的是西面厢房,房子不大,里头也是烧的土炕,单是一张炕就占据了房内一小半的地方,炕尾留出的地儿就叫他媳妇儿搁了嫁妆箱奁,而他本人则装了二十斤红薯给了王家。
    红薯一贯卖不上价,且俞母给他的三百斤粗粮里头,红薯就占了一多半,还都是那种白红薯,个头特别大,但是吃起来一点儿也不甜,要是煮粥时放一些,那倒是还能吃,可烤起来就不香甜了。这是佃农自个儿留种育秧种的,收获后直接拿了三成抵给了俞家,偏这玩意儿便宜,俞家今年又特别缺钱,索性卖掉了所有的精细粮食,留下了一大堆的白红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