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把她送上战场,自己的豪言壮志全都抛到脑后,她不懂那位哥哥在想些什么。他有时候确实玩性重,得有人时刻提点才好,厂臣显然自顾不暇,未必实心对他了。京里现在也呈风云诡谲之势,什么人什么立场,难以评断。她欲具本上奏,光明正大的又不成,得悄悄打发人送进京去。因为要提防被宇文良时拿个正着,怕他一不做二不休,真的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那可怎么得了!
    所以还是得忍着,她当真不喜欢陷进这样的泥沼里,但是无可奈何。但愿南苑没有反心,他能被她诟病的地方,如果只是从音阁那里探来的消息,她倒不介意同他从新开始。水到渠成的时候,也心甘情愿当个小妇人,为他生儿育女。
    她点了点头,“王爷愿意留下便留下吧,先前小厮说大爷有喘症,我怕他旧疾又犯,王爷亲自照应也好。”说着到床前看孩子,微微笑道,“不要紧罢?我让内承奉给你找最好的医官去了,过不了多久就来。你想吃点什么,告诉我,我打发人去做。”
    澜舟热得脸颊通红,依旧叩击床板,“谢谢额涅,儿子不饿……没有胃口。”
    他自己也没想到,怎么就发起烧来了,前边刚刚自恃身底子好,转头就给他脸色瞧。反倒是澜亭,一副贼都打不死的英雄模样,竟跟人摘香椿去了,留下他一个,在床上热得浑浑噩噩,无意间又帮了他阿玛的大忙。
    婉婉呢,对孩子是真的好。皇帝还是福王那会儿,一年生了五位皇子,都和澜舟一边儿大,所以她并不觉得他和澜亭的存在是多硌应人的事儿。她作为公主,有她自己的骄傲,真要过起日子来,王府的那些侍妾不在她眼里。如果各自相安无事,她甚至愿意好好抚养两个庶子,毕竟人心都是肉做的,你待他们好,他们自然感觉得到。
    她并不理会宇文良时,自己坐在边上看顾孩子,婢女绞了凉帕子递上来,她仔细叠好,替澜舟覆在额头上。她粗通医理,不时看他脉象,检查他的掌心,瞧这孩子确实病得沉重,自己也跟着忧虑起来。
    她眉心忡忡,美丽的人,不论怎样的表情都是生动的。做儿子的病了,当爹的一心两用,确实有点不上道。可是他管不住自己的眼睛,总是有意无意向她那边瞟,一来想辨别她是不是还在为他昨晚的孟浪生气,二来确实惊艳于她的美貌。
    她穿靛蓝色的织金短袄,底下是洪福齐天马面裙,通身的气度,不是金银堆砌能够造就的。嫁了人的姑娘,衣着打扮上虽然尽量往妇人方向靠了,但那髻上斜插的蜘蛛小簪头,仍旧显出少女的跳脱来。她照顾澜舟一心一意,给他倒水,喂他喝药,那小子生来散养,恐怕还没得过这么精细的照顾。瞧他受用的样儿,当爹的有点羡慕,自己如今的前景不容乐观,待遇还不如一个孩子。
    他踱过来,想法子和她搭讪:“你放心,他们兄弟自小不娇养,开蒙起又有外谙达教弓马和布库,偶尔病一回也没什么要紧的。”
    她本来就对他有微词,自然他说什么都不对。
    “正因为偶尔得病才要留神照顾,病起了头不好好养着,将来身子就坏了。我是不明白你们祁人,多读书,多学学忠孝节义不好吗,这么小就折腾骑射,下着雨不肯坐轿子,说什么轿子是女人坐的,照这么推断,朝里的官员们都成女人了。”她不悦地抱怨着,“要是没有这些迂腐的念头,今儿不会掉进河里,风再大,能刮起轿子吗。瞧瞧现如今,病成了这样倒好?孩子不能发热,热久了会烧坏脑子的……”嘱咐小酉倒清酒来,她小时候发烧,奶妈子就给她擦手心降热,好得能快一些。
    她这么实诚,床上的孩子也不大落忍了,转头瞧他阿玛,他阿玛和他对看了一眼,示意他说话。
    他立刻会意,挣扎着说:“儿子不敢劳额涅大驾,叫底下人来服侍就成,额涅这样,折煞儿子了。”
    澜舟无论如何不敢生受,她也没法勉强他。当爹的瞧准了时机说:“殿下歇会儿吧,区区稚子,哪里用得上你这么费心……”
    她转头把蘸了酒的巾栉交给他,“既然王爷是来照顾大爷的,那就尽一份心力吧,我这里没有平白收留人的道理。”
    她和他错身而过,果真休息去了,留下面面相觑的父子俩,发现有时候马屁拍得不得当,容易弄巧成拙。
    她回了她的院子,雨小一些的时候撑上一把红绸伞,在她的花园里逛了一圈。长公主府前身是金吾后衙,所以占地很大,后来办过国子监,也办过武学,钦宗皇帝时期改南巡行在,明治皇帝为了弥补对她的歉意,整个都赏给她做了府第。
    她在烟雨里穿行,没有感受到澜舟澜亭来时遇上的惊险,江南的雨季还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的。她喜欢花园里参天的树木,每一棵年纪都比她大得多,有的树干上还有斑驳的痕迹,应该是当初武状元们留下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邺重文轻武的现象越加严重,当初的武学馆曾经红极一时,现在竟都慢慢没落了。
    前面的厢房因为宇文良时在,她不愿意再去了,不过澜舟的病势,依旧会传人来问,听说吃了药后已经有起色,她也略感放心了。
    余栖遐和她坐在檐下对弈,见她不多时就要打探,笑道:“殿下真是不存私心,对待王爷庶出的子女,也能这样关爱。”
    她听后轻轻扬了唇角,自嘲道:“我也爱贤名儿,免得落个话把儿给人家,回头娇纵善妒全来了,我可经受不起。”
    谁敢这么编排她呢,毕竟长公主府的禁卫不是吃素的,别人家里闹家务,至多是胳膊折在袖子里,到了她跟前,关乎国家,就是上纲上线的大事。
    她顿了一下,白子停留在指尖,手和象牙是一样颜色。
    “到金陵也有两日了,你打发人四处看看,这南苑是不是朝廷眼中的南苑。藩王不得屯兵,不得私造火器兵器,我要知道南苑王是否果真安分守己。”她思量了片刻才落子,复叮嘱,“避人耳目些,千万别走漏了消息。要是弄得两下里尴尬,那就没意思了。”
    余栖遐说是,轻轻笑起来,“殿下仔细,可用的活子不多了。”
    她的注意力确实没有放在棋盘上,白子被他连吃好几个,这盘棋已经下死了。她盯着看了好半天,终于气馁,笑着把手上的棋扔回棋盒里,“今儿是输了,下回再痛杀一盘。我吩咐的话别耽搁,这就办去吧!”
    余栖遐站起身行礼,却行退出了花厅,她向外看一眼,天依旧是灰蒙蒙的,多日不见阳光,心里快长起杂草来了。
    铜环取了一件氅衣来给她披上,一面问:“殿下入夜前还去瞧大爷吗?”
    她摊着两手让她扣上钮子,叹息道:“不去了,该尽的心已经尽了,太过热络,别人倒当我有什么居心似的。”走到镜前抿头,回过身来问,“今儿吃什么?”
    铜环说:“到了金陵也没好好吃过地道的南方菜,南京的盐水鸭有名气,再让他们焖个酱方,还有熏鱼银丝面,都给殿下准备上。”
    她却撅了嘴,“弄些清淡的来吧,金陵不是有早春四野吗,什么芥菜,马兰头……还有菊花脑和构杞芽儿,就吃那个。”
    铜环失笑,“这是要学和尚吃斋念佛吗?一样一样的来吧,四野里头加点儿鸡蛋咸肉丁儿,没的寡淡了。”说着顿下,眼神朝前院一瞥,“王爷还在呢,传膳叫上他吧,也是您的大度。”
    她的脸慢慢红起来,“你知道的,昨儿……我今天见了他,都快臊死了,还让我和他一桌吃饭!”
    她不愿意,也拿她没办法,铜环劝说无果,忙她的去了。
    婉婉平时的习惯,没有因地方发生改变而改变,照旧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闲了看看书,或者逗弄逗弄她的松鼠,就等着黄梅雨季过后,找个好时机出去看看。心里有了计划,雨天也是极耐烦的,好的在后头呢。
    天气不佳,暗得也比平常早,她吃过晚膳便沐浴,燃了一炉香,坐在灯下抚琴。
    慕容氏一门通音律,擅丹青,是名副其实的儒雅王朝。何以成今日之势,还得追溯到昭帝时期。
    昭帝是文武全才,年少时跟随□□东征西讨,后来大邺建立,蛰伏于太学韬光养晦,彼时门生三千,广布天下。拓拔皇后育有四子,他排行最末,大兄遇刺,三兄获罪,二兄文皇帝御极未几驾崩,太子即位后半年便逊位,昭帝从幼子到称帝,也算走了不少艰辛路。大约是太学那段时光的磨砺,文人的脾性早就深植了,后世子孙传承了他文韬的部分,武略则有欠缺。这种弊端越到后来越明显,现在的二哥哥只会舞文弄墨,连斧和钺都分不清。自己呢,身为姑娘,对这些东西痴迷也没谁会来问罪,所以有段时间潜心研究,音律方面还是懂些皮毛的。
    她弹《风雷引》,琴弦铮铮,苍郁险峻。忽然一阵悠扬的笛声随风传来,隐隐约约的,要细细聆听才能分辩出来。她高亢,它柔软,她平缓,它激昂……以前常叹曲高和寡,没想到在这里竟棋逢敌手了,她心里不由钦慕,大有伯牙会子期的惊喜。
    勾挑复揉拨,她有心把调压得低一些,那支笛就如穿云破雾的箭,直上九重天。渐渐一曲近尾声了,她弹出最后一个音,迫不及待跑出去,可是那笛声也戛然而止,再要寻,根本无从寻起。
    她叫小酉来,“听见外面有人吹笛子了吗?”
    小酉和门上站班的婢女往南一指,“从那儿传来的。”
    因为笛子远不如古琴的琴音浑厚,要想同她相和,距离不会太远。天上细雨蒙蒙,应该没人愿意冒雨助兴,所以这吹笛人必定在长公主府里,或者是哪个内侍,或者是哪个侍卫,也或者是死皮赖脸不肯走的南苑王。
    本来还想寻根溯源,走了两步又停下了,小酉已经准备好伞准备陪她寻访,见她作罢了不由纳闷:“不去找那个人吗?好些一见钟情的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殿下中途放弃,真可惜!万一是个惊才绝决的人呢,长得又高又俊,就像肖掌印一样。”
    婉婉垂下眼睫,想了想还是摇头,“说不定是个女的,或者是个老头儿呢?佳音莫问出处,就算是个美男子……我已经嫁了,来不及了。”
    说到最后败兴,在廊下站了一会儿,心里也期盼能再听见那笛子单奏一曲,可是等了很久,终究没有等到。那一缕仙音就像石子落进水里,漆黑的夜把它吞噬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意兴阑珊回到卧房,被褥里熏了苏合,人躺进去,七窍一瞬都通畅了似的。她没有问那位驸马爷在哪里安置,反正府里厢房多得是,他爱睡哪里就睡哪里。
    一夜无事,平平安安到了早上,起来的时候人还有点昏昏的,做了个梦,梦见宇文良时从窗口跳进来了,把她吓得够呛。
    铜环伺候她擦牙,她捻着青盐问:“南苑王还在吗?你回头叫人过去问问,看他今儿走不走。”
    铜环打了手巾把子给她,“殿下是希望他走呢,还是希望他别走?”
    “自然是希望他走,他留下看顾孩子不过是个幌子,喂澜舟喝水,浇了他一脖子,就那个能耐,还指着他照顾人呢!”
    铜环和小酉一笑,把洗漱的物件都撤下去,送了她的早点上来。她坐在圈椅里,气定神闲吃了半碗粥,一个豆沙团糕。想好了中晌要吃菊花脑拌肚丝,上午便有了指望,半天时间全花在花圃里,叫人打着伞,在篱笆底下密密麻麻种了一排蔷薇。
    整天下雨,干什么都没有大兴致,在屋里转了两圈,伸手勾那琴弦,又想起昨夜的笛声来。略站了会儿问澜舟的病情,底下人说还是起不来床,本来要给殿下请安的,挣了很久也没成。
    她只得再去前头看,到了那里见澜舟脸色还是发红,跟前只有两个丫头侍立,并不见宇文良时的身影。
    她回头问:“王爷人呢?”
    门外荣宝呵腰道:“钱塘江决了口子,我们爷上那儿堵缺口去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让奴才给殿下回个话儿,请殿下不必记挂他。”
    婉婉蹙眉,谁有那闲空儿惦记他!看看孩子,一直不退热,王府里又无人问津,再放在前院不放心,便吩咐把西配殿腾出来,把人挪到后头去。
    不得不说,老太太心肠够狠的,真把人撂在这里不管了。她知道他们有计划,却也不能干看着,所以历来就是谁心软谁处下风,感情上更是这样。
    ☆、第36章 暖絮乱红
    黄梅雨季绵延的时间很长,不停下雨,天要漏了似的。起先还有兴致听风赏雨,渐渐开始变得无聊,婉婉的耐性几乎耗尽,差点就要叫人备船,打算避开这湿漉漉的南方时,某一天终于放晴了。
    阳光破空,从云翳边缘直射下来,她站在台阶上,那一刻前所未有的欢喜,连心头的阴霾都散了。
    刚熨完衣裳送进上房的仆妇站住脚,朝外看一眼,大大松了口气,“了得,这大半个月的,可算见着老爷儿了!”忙招呼后面跟随的小丫头,“再瞧半个时辰,要是不变天,叫几个人把架子搭起来,褥子和衣裳都得通个风,见个光。南方气候真是古怪得紧,原说比北京暖和,没曾想天破了窟窿了,这一通好雨……”一面说着,一面往廊子那头去了。
    婉婉舒展着两袖,闭上了眼睛。光是暖暖的,照在脸上真舒坦。她痛快吸了口气,空气里有太阳的味道,伴着微风拂过脸颊,从没觉得身上这么轻便过。
    “额涅。”身后传来澜舟的声音,“儿子课业都做完了,请额涅检点。”
    她依旧沉浸,含笑说等会子,“我在晒太阳呢。”
    她就像久涝后的花,迫不及待要汲取温暖。年轻的脸对着太阳,嘴唇红艳,睫毛纤长,皮肤太细嫩,在光下简直是半透明的。
    澜舟卷着手里的册子问她:“什么是老爷儿?”
    她说老爷儿就是太阳,“你们南方人不懂,北京有好些土语,要是没人解说,压根儿听不明白。像你跟人学戏呀,师傅说你‘唱早了’,就表示调儿起高了。还有天桥上的把式,没什么手艺,靠一张嘴挣嚼谷,这也有个名目,叫‘平地抠饼’。”
    这些词儿确实听得少,澜舟歪着脑袋问:“额涅上过天桥吗?”
    她唔了声:“没有,我也是听小太监说的。天桥上好多有意思的东西,等将来有机会,我带你和亭哥儿上那儿玩去。”
    澜舟背靠抱柱发笑:“是额涅自己想玩儿吧?”
    她也不掩饰,眯着眼说是,“我长到那么大,没怎么出过紫禁城。后来下降给你阿玛,也是从宫里到府里,一路上看见的全是水,没长见识。”说完回头看他,“我早就想问你了,王府里的人怎么都是北京口音呢?宇文家就藩两百多年了,要不是瞧着封地在南京,我还以为又回北京城了呢。”她笑着给他学,“啊懂啊,还有‘对过’,‘胎气’……南京话,听也听不懂。”
    澜舟背着手说:“额涅不知道,府里太妃就是北京人。当初嫁给太王爷,带了二十多个陪房和仆从,这些人在府里扎了根,府里渐渐就盛行北方口音,连带着我们这些小辈儿都学着了。”
    这些其实都是场面话,囫囵能交代过去。事实上是宇文家每一代王爷,最后娶作大福晋的都是地道的北京人。不为别的,就是不能让后世子孙和京城断了联系。你要上京,要说话要交际,都得和人沟通。紧要关头他说他的京白,你说你的吴语,鸡同鸭讲,中间还得有个专门的通译,办事就费手脚了。不过终究是在南方生活,出门听的都是江南话,有些字眼儿不及正统北京人那么纯正,就像她说的老爷儿,平地抠饼,很多他都没听说过。
    “太妃在南苑待得太久了,有时候也缺点味儿,往后儿子就跟额涅学吧……”
    婉婉笑说:“打住了,就论这个学字儿,北京也分宅门音和胡同音。官话还念学,土话就念‘淆’。我是长在宫里的,终归官话说得多,你要学最地道的,还得拜那些说戏的人当师傅。”她在他的总角上捋了捋,“依我说,学官话就成了,学得太正了,仔细人笑话你,把你当成天桥把式。”
    她论到再高兴的地方,脸上的笑也是自矜的。澜舟病了两天,是她亲自在跟前照顾,因为瞧他小,病好之后也没让他搬出后院,什么嫡母庶子,根本不是他以前设想的那么工整严苛。她的脾气很随和,同谁都能好好相处,当然他阿玛是个例外。当初他就说步音阁不能留,他阿玛还想用她牵制步音楼,结果晃了晃神,把自己给坑了。
    他挤出明媚的笑容来,“额涅在宫里闷得慌吧?春天的时候做什么消遣?”
    她想了想,“养鸽子,放风筝。北京人都爱放风筝,有的给风筝装上哨子和风灯,夜里送个蜈蚣上天,一晚上都热闹。可惜那些点了灯的风筝落下来,易引起大火,后来京城就禁止,不许再放了。”
    他点点头,“不知底下人告诉您没有,后儿是阿玛千秋,王府里要设宴,请了戏班子唱灯晚儿。明儿府里庶福晋来给您磕头,请您回王府主持,儿子是想,得了闲儿,儿子陪您放风筝去吧,您喜欢什么样的,儿子命人现扎。”
    婉婉听了,略顿了一下。说起宇文良时,真有十来天没见着他了。上回荣宝说钱塘江决了口,他上那儿堵缺口去了,怎么一去那么久,就再没有消息了……
    她犹豫着问:“你阿玛的千秋,他人不在怎么操办?”
    澜舟眨着一双纯洁的大眼睛道:“阿玛今儿下半晌回来,怎么没人给您传话?”他说着就恼了,“底下人当的什么差,这么要紧的大事儿,都瞒着上头,什么意思!”
    婉婉有点尴尬,是她不让他们通传宇文良时的消息的,所以千秋和他的动向,她一概不知道。
    “额涅会赏脸吧?”澜舟仰着脑袋问她,“世人都知道我阿玛尚主了,他的生日您不出席,外头又不知怎么谣传呢。”
    场面上自然是要过得去的,她也不能连自己应尽的义务都忘了。回身叫铜环:“吩咐余承奉一声,给王爷备份寿礼,后儿要用。”
    铜环道:“早就预备妥当了,因没到正日子,也没来回殿下。”
    她嗯了声,接过澜舟的课业,让他背了两段《中庸》,见他精熟得很,夸奖了一番,打发他上外头玩儿去了。关于先前的话,她倒也没怎么上心,时近晌午,用了饭在回廊下消食,风雨里的庭院显得很苍凉,风停雨歇后终于变得生机勃勃,这才是四月里该有的气象。
    春天容易犯困,她散了一阵子,眼皮直打架,抚着后脖子说不成了,得回去找榻歇午觉。宫里历来是如此,三饱两倒嘛,深宫寂寞,就是这么打发时间的,到了外头来,轻易也改不了。
    卧房里的窗帘放下了半边,香案设在一片日光里,青铜博山炉绿得欲滴,重重叠嶂下的炉盖上香烟缭绕,帐幔隔出一方小小的天地,专用以让她午后小憩。她一直有个习惯,睡觉的时候跟前不能有人,即便夏天热得恍恍惚惚,也不过开一扇窗,用不着人替她打扇。她可以在床榻上随意翻滚,摔下来也不要紧,但却不能听见人声。脚步也好,咳嗽也好,听见即醒,然后那床气便大得惊人,皇帝来了都不买半分账。
    铜环和小酉退出去了,院子里伺候的嬷嬷们也散到二门以外,这个时候大家都能偷会儿闲,煮上一吊茶,吃上两块点心,长公主府里的午后时光,比紫禁城里悠闲得多。
    小酉跟着小丫头上前院看新买的尺头去了,铜环端着张条凳横亘在门上,远远见余栖遐来了,她站起身同他打招呼,因都是肖铎指派的人,私下联系多,也不避讳什么。她问:“主子叫打听的事儿,踅摸得怎么样?”
    余栖遐看了她一眼,“能怎么踅摸?上年督主到过南京,东厂的番役也四下打探了,人家技高一筹,半点马脚也不露。”说着眺望上房,蹙眉道,“长公主终究是下嫁了,况且督主还在京里,他那头没示下,咱们也不好轻举妄动。你我呢,毕竟都是随了殿下的人,两头权衡最要紧,南苑王按兵不动,咱们也就乐得太平吧。”
    这是实诚话,既做了夫妻,总盼着他们顺遂,下人们也图个轻松。肖掌印在,哪怕将来生变故,也自然会为长公主想好退路。但要是他不在了,他们这些人才真要担负起责任来,与长公主同进退。
    铜环应了声,“这会儿歇着呢,回头我把话传到。后儿是南苑王千秋,殿下必定要上藩王府,您费费心,还得预先筹备起来。”
    余栖遐颔首去了,她背靠着门框子,把视线投向远处的天。雨后晴空万里,一片潇潇的蓝,这样不浊不垢的颜色,看久了真叫人神魂颠倒。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