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婚后第一天,照老例儿,新媳妇要给舅姑见礼。因为老南苑王早就没了,只有一位老太妃健在,等日头升高的时候会携藩王府众人过长公主府来,她得洗漱停当,回头好见人。
    门外上夜的听见屋里有动静,隔窗站在檐下高呼:“长公主殿下吉祥。”随后门打开一扇,伺候的人抬着热水鱼贯而入,一切还如在宫里一样。
    铜环和小酉到了这里自然升作了管事,穿着紫袍,戴着簪花乌纱,进门的时候喜喜兴兴的。可是一看见她身上那件揉得咸菜一样的吉服,就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问问是怎么回事?两个人都还穿着昨晚的衣裳,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问了也是白问。
    大家不好说什么,婉婉事不关己的样子,跟着铜环去屏风后头换衣裳。南苑王也有专人服侍,出了洞房,上厢房去了。
    小酉咬着手指头问:“主子,您昨儿没和王爷圆房啊?”
    婉婉从镜子里瞧了她一眼,“谁说大婚一定要圆房?”
    “所以您二位就和衣睡了一晚上?”她啧啧地,“这位爷也是个好性的主儿。”
    婉婉不觉得他哪里值得歌功颂德,转过身去穿大衫,铜环托鸾凤霞帔来替她披挂上,伏地将一面沉甸甸的金坠子压住她的裙脚。她舒展大袖正了正九翟冠,镜子里照出一个珠光宝气的人。拜见公婆还是得打扮得很隆重的,过了今天,往后就闲在了。
    也可能身边的人早就知道她与南苑王不和,所以除了小酉那个没眼色的,基本再没有人探听洞房里的细节了。她梳妆完毕坐在椅子里吃酥酪,刚用了两口就听见二门上有人通传,说执事已经设好了香案,老太妃也已经过府来了,请殿下拜见尊长。
    其实这做法,莫说历朝历代,就是本朝也没有这样的先例。一般虽设公主府,大婚还是在驸马府举行的,见公婆,也不会要公婆特地跑到公主府来接受参拜。皇帝嫁这个妹子,终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所以礼都反着来,颇有些折辱的意思。
    婉婉不赞成他这样,她和南苑王之间的恩怨怎么闹都是背着人的,大节上不会失了分寸。那些做给人瞧的地方格局小了,会授人以柄,实在得不偿失。
    她放下银匙,传清水来漱了口,“王爷呢?人在哪里?”
    刚问完他就到了门上,穿一身燕服,头戴紫金冠,站在廊下那片日光里,长眉入鬓,眼睫乌浓,比三月的春光更温暖。
    ☆、第28章 彩笔绣户
    来得倒快,婉婉怏怏调开视线,问铜环:“给太妃的礼物准备好了罢?”
    铜环道是,着人把漆盘呈上来,“咱们大邺公主下降,头回见舅姑,赏赐的东西都有定规。因着老王爷薨了,殿下只需预备赠太妃的物件,衣裳一套,手帕一盒,另有梳妆匣子和澡豆袋,并银器三百对。藩王府里有三位庶福晋,两位小爷,该筹备的东西,一应也都置办妥当了。”
    婉婉点头,这么一大家子人要见,也够受的。好在跟来的人都很靠得住,不担心在礼节上失了分寸,只不过昨儿画舫到了南京,迎亲的队伍直入公主府,南苑王在外的威望大概是要打折扣了。朝廷定下的章程她不得不遵从,但在她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还是可以略作调和的。
    她抿了抿头发,对南苑王一笑:“老王爷不在了,我也不得拜见,回头入家庙上柱香吧,王爷也好告慰阿玛在天之灵。”
    她忽然跟他同称阿玛,实在叫他受宠若惊。原本以为她的不满会蔓延到其他方面,可是并没有。若说她是慕容高巩的亲妹子,有时候真有点信不及,当今皇帝是文人做派,尤其注重细节,也爱睚眦必报,她却识大体,知道不让人在瞧得见的地方诟病。可惜是位公主,屈了才,要是为王为侯,大约是块治世的好材料。
    不得不说她懂得收买人心,一点小恩小惠就足以让他心存感激了。他拱手向她长揖,“多谢殿下。”
    她轻轻颔首,大衫下的蟒袍领褖露出一截素纱中单,把纤长的颈项称得异常玲珑。内侍挑起香炉在前引路,她比了比手,示意王爷先行,也算成全了他夫唱妇随的面子。
    他不由轻笑,甚好,有妇如此,都是他的福泽。他在前面缓行,能听见她跟随在后珠玉轻摇的声响,一**荡漾,莫名让他感觉心安。
    婉婉一路垂着眼睫,偶尔也会抬起眼观望,他就在面前,个子那么高,大概是常年练武的缘故,好像比厂臣还要魁伟些。玉带钩束出结实的身腰,下裳显得格外的长,单论模样,确实称得上容止可观。如果前几回见面产生的好感能延续,或者她会庆幸嫁了他,现在呢,隐隐有种失之交臂的遗憾,果真天下还是没有那样的完人。
    至于这个公主府,她到现在才有空细看,南方的屋舍和北方不同,院子曲折些,最深的感触就是门建得特别高,几乎和屋檐相接。中间三扇对开阖的小门相拼,如果只开其中一扇,那便是又窄又高,一线天似的。
    门高了,门槛也相应加高,婉婉下意识比,再差一点儿就及她的膝盖了。这算怎么回事,寻常过日子,也像禁足一样吗?
    绕过了一个栽着芭蕉树的小院才到前厅,南苑太妃已经在东堂落了座,慈眉善目的妇人,穿着琥珀色团花褙子。因为孀居的缘故,即使儿子大婚也不着艳色,只在领上压了一对嵌宝石莲花金扣,细微之处可见一斑,应当是个看得开,会受用的人。
    他们从门上进来,她站起身相迎,打量新媳妇的眼神充满了欢喜和满意。
    婉婉进门前还有些紧张,等见了人反倒平静了。她在宫里长大,当然不会有妃嫔抱怨太后的不是,但婆媳之间难相处,这是一早就听人说过的。她来时也唯恐这个婆婆横眉冷眼,毕竟大婚当天的仪俗都反了,多少会惹她不快。没想到她脸上竟毫无怨怪的神色,宽和大度从她的眼睛里直接流露出来了。
    女使燃起了香,执事引她到拜位上,她平掖两手举于眉前,对太妃拜了四拜。但凡尚公主的人家,在对待公主媳妇的礼仪上有一定的规矩,普通人家公婆受礼理所应当,就算跪地敬茶,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搁到帝王家,那就大大不一样了。公婆受礼过后,必须起身还礼,公主四拜,公婆还两拜。当然礼不是白还的,公主有物馈赠,至于究竟算是孝敬还是赏赐,那就全看个人见解了。
    太妃不是个小家儿气的人,道了谢,接过漆盘交给边上服侍的,自己亲自来牵婉婉入座,颇有些唏嘘地感慨:“殿下大约还不知道,我和你母亲徐娘娘,在闺阁中就交好。朝廷指婚,你母亲进宫侍奉孝宗皇帝,我奉旨下嫁南苑,一南一北相隔几千里远,自此联系才渐渐少了。你也晓得的,藩王无旨不得入京,我每常想你母亲,就和良时的阿玛哭闹。后来总算有了机会,孝宗皇帝办藩王大宴,我随良时的阿玛进宫看望徐娘娘,那时候你已经五六岁了,咱们见过一面,不知你还记不记得我?”
    像一般的富贵人家,从老到小都讲究矜持,头一回见面,能说这么多的真少见。婉婉有些意外,但不觉得反感。尤其太妃和她母亲有渊源,这么一来反觉贴心了。
    婉婉就是这样,脾气好,性子软,别人要是以诚待她,她自然也会同样回馈。
    她腼腆地笑,“那时候太小,竟不记得了……”
    太妃依旧满怀眷恋地看着她,“瞧见你,就和瞧见徐娘娘是一样的。那次我没能久留,统共待了三日就回南京来了。见面的时候你母亲身上已经不大好,到了冬至一日弱似一日,年后就……”忽然意识到大喜的日子不该说这个,忙打住了,换了个笑脸道,“我昨儿就盼着见你来着,高兴得一晚上没合眼。今儿见了,果真和我想的一样,细看这眉眼,还有小时候的影子。你初到南苑,难免认生,不碍的,往后咱们是一家子。我没有生养女儿,拿你当自己女儿待。你呢,万万不要和我见外,良时要是哪里做得不当了,你只管和我说,我自然教训他。”
    太妃是很和煦的人,即便说了很多,一字一句都平实可靠,绝不会产生献媚的嫌疑。宇文良时到了她嘴里不过是个平常的儿子,万一做错了事,有母亲借着教训打圆场,婉婉甚至有点向往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了。
    她两手压着膝头霞帔,颊上红晕浅生,微微低着头道:“多谢额涅了,南北的规矩未必相同,倘或我有失礼的地方,也请额涅多多提点。”
    几乎无一处不齐全,一位帝王家的公主,有温婉的脾气和谦逊的态度,这点是很难得的。太妃做女孩儿时也养在京城,家里老太爷门生遍布京畿,逢年过节诰命往来,见了太多太多的闺秀和宗女。那些金贵人儿,未必有傲骨,但却有傲气,好好的一句话也能说出她们的不可一世。然而真正的金枝玉叶,三朝唯一的公主,她淡然又持重,怎么能不撞到太妃心坎儿上来?活脱脱就是徐贵妃当年的样子!
    婆媳好好说了一回话,边上的婢女才提醒:“老太太,两位爷和庶福晋们在外头候着呢。”
    太妃才想起来,噢了一声道:“竟把他们都忘了。”说着觑婉婉脸色,毕竟年轻的姑娘,瞧着丈夫跟前有别的人,连儿子都那么大了,不知道是什么想头。但终归纸包不住火,都是明面上的事儿,藏着掖着也不成就。
    她点头,“都请进来吧,叫他们给长公主殿下磕头。”
    婉婉倒是平静的,就像铜环跟她说的那样,宫里有侄儿们,也有皇帝哥子的三宫六院。这世道,男人房里有几个妾侍太常见了,她心胸开阔些,也就不觉得怎么样了。
    穿着葛布箭衣的太监虾着腰在前引路,簇新的靴底在青石砖上踏过,清脆又急促。后面跟着两个七八岁的孩子,小小的人,打扮得像模像样,干干净净一身祁人的吉服,外面是小马褂,里头是四开衩的袍子。进门来,啪地打了马蹄袖,稳稳请了个跪安——
    “儿子澜舟……”
    “儿子澜亭……”
    “恭请额涅金安。”
    婉婉愣住了,看了铜环一眼。没想到这就成了别人的母亲,就算早有了准备,依旧难掩惊讶。
    太妃眼见她发怔,指了指大一点的孩子道:“澜舟今年八岁,是庶福晋塔喇氏所出。”
    她介绍的当口,一个旗装女子上前来磕头。祁人的着装仍旧保有他们的特色,衣皆连裳,脚上蹬着花盆底,头上戴着旗头。跪地的时候绒花和头面几乎要扫到尘土,看着就很费劲的模样。
    婉婉说:“不必拘礼,起来吧。”
    孩子活络,一下就站起来了。那位庶福晋难了点儿,因为脚底那块木疙瘩有三寸来高,必须婢女搀扶才能起身。
    婉婉偏头看,那位大爷生得真好,粉雕玉琢,像观音驾前的童子。眼睛随了父亲,眼里有金灿灿的一道环,俨然是小号儿的宇文良时。再瞧那塔喇氏,长得并不十分美,不过很娟秀,怯怯地站着,十分谨慎的样子。
    大爷黑黝黝的眼睛看着她,婉婉不由一笑,转头叫小酉看赏。屋里的人都在等她的态度,见她不计较,纷纷松了口气。
    太妃又指二爷,“澜亭今年七岁,庶福晋周氏所出。”
    周氏上前来磕头,汉人不像祁人那么繁复,穿一件丁香色的妆花缎褙子,底下是一条栏杆裙。婉婉照例让起来,她抬起头,这人天生长了副笑模样,圆溜溜的眼睛,圆溜溜的鼻子,连嘴都是圆圆的。亏得她儿子长得不像她,否则爷们儿就欠威严了。
    真是奇怪,南苑王府里的人都挺有意思,侍妾不很漂亮,但也算各有千秋。最后的一位姓陈,无所出,进退有度,一点不莽撞。婉婉曾经听过这些庶福晋的来历,据说原先都是伺候太妃的,当初让宇文良时娶亲,他如论如何不肯松口,太妃没辙了,只好往他房里塞人。就比如皇子们大了,跟前司寝、司帐都有引导的责任一样,碰过,不上心,将来给个位分就完了。这些女人身份上虽然有变,但依旧保留奴才对主子的那份兢业,匪夷所思,也有些悲哀。
    婉婉对她们的兴趣不大,更中意那两位小爷。她来前特意嘱咐小酉准备京城孩子们玩的玩意儿,果然他们喜欢,金银不在眼里,抱着呱嗒嘴,偷偷拉底下那根红绳。这里头有机簧,一拉,兔儿爷的嘴和眼睛就乱动,他们起先不知道,弄出了动静来,一时都怔怔的,很快面红耳赤。
    太妃作势唬起了脸,“真是的,头回见人就失了礼数,看你们阿玛不打你们!”
    两个孩子愈发惶恐了,大大的眼睛看过来,嘴里嗫嚅着,就要给她下跪。
    婉婉忙起身相扶,“本来就是我带来给他们玩儿的,不能怪他们。”一面说,一面退回了座上,笑道,“宫里有十位皇子,得了闲也上我那儿去。孩子就是孩子,别太苛责了,没的抹杀了天性。叫他们玩儿吧,玩儿得越好越聪明。”
    她笑起来简直如春风拂面,语气轻柔,一递一声地,能沁入骨髓。两个孩子相视笑了笑,大概正说进他们心里了。
    太妃也欢喜不已,招呼着:“还不谢谢你们额涅!瞧瞧,阿玛管得严,有额涅护着,你们往后可松了缰了。”
    婉婉让她一口一个额涅的称呼,实在很不好意思。两个孩子又上来打千儿,“儿子以后一定听额涅的话,孝敬额涅。”
    婉婉涨红了脸,边上那个老奸巨猾的人对孩子们的话十分满意,唇角露出笑意来,看得她牙根直痒痒。
    老太妃又发话了:“打明儿起,就上额涅这儿晨昏定省来,一天不许落下。藩王府离长公主府虽远了点儿,也不碍的,总师傅还教你们学弓马呢,正好路上练练手。”转头看良时,“孩子小,我不放心,你呢,早上议完了事儿,就陪着一道儿来吧!殿下一个人进膳怪冷清的,你在边上端个茶,递个水,不为过。你阿玛当年也这么过来的,咱们宇文家的爷们儿疼媳妇儿,到你这辈可不许断了。”
    这算是结结实实给他创造了一把条件,老太妃不声不响的,肚子里能打算。两府离得远,总有个刮风下雨的时候,长公主心眼儿好,能看着孩子来回颠腾?一来二去的,兴许就准他们住下了。连儿子都住下了,老子的好日子还远吗?这么一算,真是天衣无缝,老太妃抚着掌,自己先得意地笑起来了。
    ☆、第29章 玉钩香阶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儿子成了婚,和媳妇不相亲,尤其这媳妇出身太高贵,如果中间没有和事佬调和,打头上远了,往后再想亲近,那就难了。
    太妃一辈子也是操碎了心,宇文家的男人都是干大事的,政务上八面玲珑,居家过日子,有的地方还是有些缺心眼。比如一条道儿走到黑,这就是个坏毛病。她的儿子,她当然知道。这些年来想攀搭南苑王府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他总不提要立嫡福晋?江南美女不美吗?性子不温婉吗?当然不是的!他心里有了人,嘴上不言语,那个位置却一直留着,如果一辈子不能如愿,就等一辈子。
    这世上的女人,谁能入了他们的眼,何用再愁忽地冒出个爱妾来,能和你平起平坐!她曾经同他私下说过,房里那几个也要善待,好歹人家替你传续了香火。他倒是应了,一定一定,说得十分响亮。可后来查了记档,自打两个儿子落地后,他就像使命达成了,再也没有任何动静了。
    直到有一天来找她,站在旁边伺候了半天巾栉,才慢吞吞开口:“儿子有件事,想请额涅示下。”
    他能有什么事,左不过朝廷又变了什么新花样,要搜刮南苑的钱粮了。再不济就是要割出一块土地贴补别省,最坏不过削藩,这个准备已经作了五六十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她那时没放在心上,盥完了手道:“说罢,额涅我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识过。”
    他才笑了笑,“儿子要娶合德长公主为妻,先来回禀额涅一声,看看额涅的意思。”
    她半天没回神,“能迎长公主下降是好事儿,接下来至少十年不必忧心王府处境了。可宇文家历来没那个造化,朝廷也忌惮咱们,这事儿怕是不好办。”
    他却说得轻飘飘,“额涅听我的好信儿吧,再过半年,我一定给额涅一个说法。”
    结果半年后,南苑王府接到了长公主下降的圣旨。
    她不想打听经过,必定是千回百转,费尽思量。只知道他说到办到,合德长公主果然进了他宇文氏的家门。起先也怕这位皇妹心高气傲,不易伺候,他说尽了她的好话,把她粉饰得金子打造的一样,“额涅瞧着吧,您见了她一准儿喜欢。”
    结果确实喜欢,人的品行怎么样,一番交谈就能看出来。目前为止至少知道长公主和善,甚至对底下妾侍生的孩子也没有偏见。帝王家出身,有这份容人的胸襟不简单。太妃乐于看见一家子和美,用不着为了保住一位公主媳妇,葬送两个孙子,真是皆大欢喜。
    但公主对良时,可见没有这份心。昨儿大婚,夜里没圆房,她一到这儿就打听明白了。其实也不急,长公主才十六岁,还年轻,乍然到了陌生的地方,见的也都是陌生人,心里抵触,极正常的。慢慢的来吧,时候久了,知道自己男人多疼爱自己,石头也有焐热的一天嘛。
    太妃对未来充满信心,婉婉却左右为难。孩子们来晨昏定省,本来是应当,她不好说什么。但是宇文良时跟着凑热闹,这就不大好了。
    她犹豫了下,还是试图婉拒,“王爷政务繁忙,就不必天天过来了。两位小爷还要念书,这么来回奔波,怕他们太劳累。或者初一十五瞧瞧我来,就是他们的心意了。”
    太妃在她手上压了一下,“礼不可废,小孩儿家家的图安逸,忘了做人的本份!我原是想,倘或殿下赏脸,越性儿搬到藩王府去,虽说章程不对,可多少公主宗女们,到后来渐渐都不计较那些了。毕竟小夫妻常在一起才好,一辈子的枕边人,要是透着生分,几十年怎么处?你也用不着不好意思,规矩得跟着人转,过得才自在呢。”
    这么一听,比起住到藩王府去,似乎他们父子常来走动,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了。婉婉在小事情上不爱拿搪,既这么,还是照原定的办吧!
    底下婢女上来敬茶,到塔喇氏跟前,她中途接下了,小心翼翼趋步上前伺候,“奴婢没念过什么书,往常教大爷,自己也没底气儿。现如今殿下来了,往后大爷有什么欠缺的,就全仰仗殿下了。您别看他皮头皮脸,这孩子听话着呢。殿下要是不嫌弃,就拿他当亲儿子吧,也是奴婢和大爷的造化。”書︾快︾言仑︾壇
    这番话说得很谦恭,却也有些画蛇添足。照着规矩,一旦有了正室,妾所生的孩子自然归到正室名下,对外介绍时只奉正室为母,妾侍一般连提都不会提及。塔喇氏急吼吼把孩子塞过来,颇有讨好的意思,也是为自己的儿子占个先机。毕竟两位小爷都是庶出的,长公主偏疼谁一些,将来孩子的前程就更无忧些。
    婉婉剔透得很,明白她的意思。倒是澜亭和周氏很默契,母子两个对看一眼,悄悄吐了吐舌头。
    澜舟没言声,眉头轻轻蹙了下,很快又是平静无波的样子。婉婉全瞧在眼里,只是笑意加深了,没有应塔喇氏的话,同太妃回禀:“我先头和王爷商议了,要去家庙祭奠先祖。额涅瞧,什么时候过去为宜?”
    太妃听了大为赞赏,“殿下真真周到人儿,先王在天有灵也当慰藉了。我即刻吩咐人布置下去,既然要祭拜,宜早不宜迟。”
    那厢宇文良时站起来,“额涅别忙,儿子已经命人去办了。殿下由我陪同,让周氏她们先伺候您回府。回头殿下要是愿意……”他脉脉看了她一眼,“祭拜完了请殿下进府瞧瞧,毕竟是自己家,没有过门不入的道理。”
    太妃道好,腾出空儿来让他们独处,是她最乐意的。她站起身一笑:“就这么说定了,咱们先回府准备,恭候长公主殿下大驾。”
    周氏和陈氏扶她出门槛,塔喇氏带着两个孩子向婉婉请了跪安,也却行退到门外,跟随太妃去了。
    婉婉到此刻才畅快出了口气,应付这些人,比应付宫里的太后和嫔妃们更费力。在宫里她从来不是焦点,挨在一边旁听,可有可无。这里却不同,正经的王妃,庶子们的嫡母,身份转变得太快太急,实在没法不忐忑。
    她摸了摸额头,雪白的手指上套了一个玛瑙指环,浓墨重彩的颜色,对比出她的纤纤玉质。她不太顺心,叹了口气道:“我还得换衣裳,请王爷稍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