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96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东侧是外朝官员,吴景、张纮、虞翻、钟繇站在最前面,九卿及在京二千石官员站在后面。他们戴着式样不同的冠,佩着不同颜色的绶带,手里捧着笏,腰间带着印,端身正立,神情庄重中带着兴奋。
    西侧是内朝官员,朱儁、蔡邕、黄琬站在最前面,周瑜、太史慈等五都督、十二督及各部将领代表穿着新式的军礼服,挺身肃立。即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坐镇一方的大将,指挥过数万人的大战,可是在这种场合,他们还是有些莫名的紧张,一遍遍的检查自己的仪表,默记早已练习了无数遍的礼仪,生怕到时候出错。
    即使是蔡邕、黄琬这样参与朝仪制定的老臣也不敢有丝毫大意。今天的仪式不仅代表着一个新王朝的诞生,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他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五百年来之大变局,必然载入史册,成为无数后代学者研究的对象。他们可不愿意在这种场合闹出笑话,贻笑千年。
    数百人的队伍,几乎填满了整个大殿,却听不到一点杂声。
    大殿之外,许褚、典韦顶盔贯甲,像两尊门神,肃立在殿门房,衣甲鲜明的虎贲郎向两侧殿开,沿着走廊,一直沿伸到远处,威风凛凛,令人不敢生侵犯之意。
    大殿之下,算不上宽阔的庭院中,从各地赶来的郡守、上计吏、诸堂祭酒,各行各业的代表在庭中肃立,静静地等待着仪式的开始。站在最中央的几个代表是丹阳尹杜袭、吴郡太守周异、豫章太守许虔等人,有南郡郡学祭酒胡昭、辽东郡学祭酒管宁,刚刚调任太学木学堂任教授的秦罗也在其中,与她比肩而立的正是黄月英。
    黄月英本该在宫里等着,但她想亲眼见证这个时刻,便以吴郡木学堂祭酒的身份站在了这里。
    许劭也在院中,他是作为汝南郡贤良代表来的。他本来不想来,觉得很尴尬,可是后来听说前朝老臣如庐江周忠、河南种劭、河东裴茂都来了,甚至连九十多岁的赵歧都不远千里的赶来了,他也就坦然了。听可靠消息说,参加这次大典的贤良不仅可以参加大飨,还有机会授予荣誉官职,甚至有可能得到荣誉爵位,再不济也可以得个纪念勋章。
    孔融也在院中。他虽然没有说话,却左顾右盼,看到了无数熟悉的面孔。看来长安老臣们还是不太甘心就此致仕养老,不少人又借着贤良的名义来参加这次大典,为新朝欢呼喝彩。
    太初宫外的广场,万名江东百姓代表静静地等候着,队伍的前面有百张坐席,每个座席上都坐着一个白花苍苍的老人,面前的案上摆着热腾腾的食物和饮品。每个老人身边都有一个年轻人侍候着,他们穿着新衣,难掩心中的激动,小心的拿起案上的食物,递给老人。这些都是宫里特地准备的食物,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松软合口,非常适合老人食用。
    贺纯也在其中。他默默地吃着糕点,一言不发。作为曾经举兵对抗孙策,后来还被孙策诬以抗诏罪名,送到长安关了几年的前朝老臣,他本不愿意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可是他不来不行,从子贺齐刚刚被拜为天竺将军,据说还要封侯,他的儿子却还没有出仕。这次费了好大力气,又不远千里,请贺齐给孙辅写信,才求得一个机会,让他有机会作为江东万民代表之一,出现在这里。
    他原本很抗拒,不过看到老朋友王晟之后,他也就坦然了。
    不是不说,这糕点真香。
    老人们后面站着的青壮百姓男女各半,有专门的人抬着箩筐,将一碗碗热粥和可口的糕点送到他们手中,后面的人则跟着收碗,并递上布巾,供他们擦嘴净手。百姓代表们欣喜不已,大口大口的吃着,驱走了身上的寒意。
    “当——当——当——”钟声结束,余音袅袅,久久不绝。
    在钟声余音中,坐在席上的老人起身,振衣,躬身,向大殿方向行礼。贺纯惊讶地发现王晟居然站在了最前面,这意味着王晟要代表这些江东百姓代表,喊出请吴王登基的第一声。
    这老东西,真是不要脸。贺纯很生气。
    站在最前面的王晟没有心思关心贺纯想什么。他运足了气,大声说道:“江东万民,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一百名老人们跟着齐声大呼:“江东万民,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万人齐声大呼:“江东万民,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一万人的声音丝毫不弱于刚才的钟声,不仅宫墙内的人听到了,石头城下,建业城中的百姓也听到了,无数人互相张望,彼此的脸上都充满期待,小儿们更雀跃不已,等待着狂欢的开始。
    宫墙之内,庭院之中,丹阳尹杜袭、吴郡太守周异为首的郡守齐声大呼:“臣等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比起宫外的百姓代表,他们更熟悉这种场合,人数虽然少一些,声音却更加整齐洪亮,有如金帛。
    这时,宫门大开,以王晟、郭纯为首的百名老人在子弟的掺扶下,缓缓入宫,沿着中央的大道,走到阶前。走在最前面的十名老人继续向前,走上台阶,大声说道:“江东万民,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殿中大臣们转身,向空着的御座行礼,大声说道:“臣等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在臣民洪亮的劝进声中,二十个宗室少年从御座后面走了出来,十男十女,男子以孙翊为首,女子以孙尚香为首。他们穿着统一的服饰,腰间佩着战刀,站在御座两侧。
    孙策挽着皇后袁衡的手,缓缓从里面走了出来。他头戴通天冠,十二串玉珠悬在面前,挡住了他的眼睛,象征着有所不见。两条丝带在耳边垂下,两粒玉珠正在耳朵的位置,象征着有所不闻。身上穿着大红底,上绣金色凤鸟、太阳、火焰和海水的衮服,腰间的玉带上挂着各式玉饰。袁衡同样礼服整齐,庄严华贵,只是衮服上的纹饰不是金色,而是银色。不是凤鸟,而是凰。不是太阳,而是月亮。
    两人登上御座,并肩站好。
    看着阶下黑压压的人群,孙策虽然有心理准备,还是有些惊讶,声音也不由得有点紧。他咽了口唾沫,运足了中气,朗声道:“小子不德,蒙诸君不弃,奉立为帝,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愿得诸君相辅,竭智尽力,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众臣再次齐声大呼。“臣等愿随陛下,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殿外众人大声应和。“臣等愿随陛下,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宫外万民跟着大呼:“愿陛下,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当——”钟声再响,回荡全城。
    石头城上,执金吾臧霸运足了力气,一声大呼。“吾皇登基——”
    朱雀桥边翘首以盼的老季举起独臂,大声欢呼。“吾皇登基——”
    一声接着一声,沿着街道、河道迅速向前,余音不绝。
    刹那间,整个建业城陷入了欢乐的海洋,无数百姓跟着钟声的节奏,大声欢呼。
    “陛下登基了——”
    “陛下登基了——”
    有人将准备好的青竹扔进火堆,跳跃的火焰烤炙着青竹,青竹冒出了竹汗,慢慢收缩,发出清脆的炸响,“啪啪”声不绝于耳。穿着新衣的小儿们捂着耳朵,围着火堆,又蹦又跳。
    一个报童抱着一堆报纸冲了出来。“号外,号外,大吴国立,皇帝登基——”
    不远处,西域酒家挑出了新的酒幡,十名胡女齐声吟唱。“皇帝登基,万民同欢,本店所有酒品,八折供应。欢迎新老顾客,不醉不归……”
    祢衡一愣,转头看着胡姬。“你们店中还有这样的优惠?那我要多住几天。”
    胡姬媚笑道:“新帝登基,哪家没有优惠活动?若只是喝酒,着实太可惜了,不如我们去城中走走,沾点喜气吧。我可听说,今天有不少庆祝活动呢,街上一定很好玩。”
    祢衡大笑。“好,我们也去与民同乐。依我看,这比参加什么大飨有趣多了。”他看了一眼人潮涌动的街道,又看了一眼远处的太初宫方向。“但愿他能守诺,做一个真正爱民的皇帝。”
    ……
    建业城开始欢庆之时,太初宫里的大典刚刚拉开序幕。
    天子登基之后,首先是封赏群臣。
    首先册封的是皇后,宣读册封诏书,颁布玺绶。
    皇后袁衡跪接。
    接着宣布百官任命人选,首先是三公:太尉吴景,首相张纮,御史大夫钟繇。计相府被并入首相府,计相为第一副丞相。三公皆封侯,食邑二千到三千户不等,食租赋,不治民。
    诏书宣读完毕,三公依次上前跪接。孙策与他们每人都说了几句话,不外乎勉励之语。这其中最意外的是吴景,他起程回京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被封为太尉,虽然兵权被孙策牢牢的抓在手上,太尉并没有多少实权,名义上依然是三公之首。以他的能力和功劳,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安慰,也说明了孙策和孙权和解的诚意。
    与吴景不同,张纮这个首相是实实在在的实权派,尤其是将计相府并入首相府之后。孙策挽着张纮的手,笑道:“张公,还要辛苦你十年。十年之后,国是院虚席以待。”
    张纮欣然而笑。他今年五十一岁,到六十退休正好是十年。将计相府并入首相府,计相成了副相,自然是为虞翻接任首相做准备。
    “臣敢不竭驽钝之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张纮退下,虞翻上前。孙策没和他多说什么,只是交换了一个眼色,便欣然而笑。要说任期,虞翻的任期无疑最长,从现在开始,十年副相,十年首相,足足二十年的时光,可以做很多事。有了这样的好处,计相府并入首相府也就没遇到什么阻力。
    更何况还有会稽世家勾结山越生事的麻烦在前。
    张纮、虞翻退下,钟繇上前,躬身行礼。孙策照例勉励了几句,亲手送上玺绶。钟繇今年五十三,他最多还能做八年的御史大夫,虽然有些遗憾,但他从一个降臣一跃而为三公,本身就是意外收获,也就不能要求太多了。
    外朝的三公过后,孙策开始封内朝三院祭酒,朱儁、蔡邕、黄琬上前受封。与三公一样,三人皆封侯,食邑二千到三千户不等,食租赋,不治民。
    枢密院下属的军师祭酒沮授、军情祭酒郭嘉一道受封,沮授封广平侯,食邑两千户。郭嘉封阳翟侯,食邑三千五百户。郭嘉的封赏很厚,比名义上的上司枢密院祭酒朱儁还有多五百户,无疑是超格封赏。但有人眼红,却没人反对——郭嘉对得起这个封赏。论谋士之功,他无疑是出力最多的。孙策推出的各项新政中,几乎每一项都与他有关。
    真相只有郭嘉自己心里清楚。“陛下,臣……受之有愧。”
    “当真?”
    “臣每一个字都是肺腑之言。”
    孙策笑着拍拍郭嘉的肩膀。“那就继续努力,再为朕效力三十年。”
    “臣必全力以赴。”
    第2418章 帝国雄心
    大典结束之后,孙策邀请公卿大臣和百姓代表登上皇城城墙。
    出了大殿,登上东侧的城墙,放眼看去,首先映入众人眼帘的是建业城的东南端,尤其是蜿蜒如带的秦淮水。在两岸肆招酒幡的掩映下,一座座或高大气派,或精致小巧的楼阁屋脊相连,直到远处融为一体,黑色的屋顶,雪白的墙,在燃烧青竹发出的白色烟气中若隐若现,飘缈如仙境。
    离秦淮水稍远的地方,房屋相对稀疏一些,不少地方还能看到山林,虽然山不算高,林也不算大,东一片,西一片,点缀其间,看似没什么章法,却别致可爱,宛如一副布局得当的山水画,美不胜收。
    来到建业城,不少人都近距离见识过建业城的繁华,富庶自然富庶,多少却有些俗气,尤其是对读书人来说。满眼的店肆固然热闹,终究聒噪了些。如今看到这副美景,这才发现了建业城的另一面,不禁赞不绝口,油然而生要在建业多住几天的向往。
    许劭在建业城住的时间不短,以他的名声,自然是天天有人来请,秦淮两岸大户人家的宅院园林他几乎都去游览过,此时倒不至于露怯。反倒是转过头看,看到后宫里数得过来的宫殿时,他吃惊不小。
    作为皇宫,太初宫未免太逼仄了些。
    石头城原本只是一个军事要塞,孙策在此建都时还处于战时,既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大兴土木,也没有兴趣,规模很有限。后宫不过十几座宫殿,前朝除了几座必不可少的大殿之外,就是公卿们的公廨。
    许劭悄悄的数了一下,后宫称得上一定规模的殿宇只有十二座,成曲字型排列,紧临后宫宫门,与前朝正殿相呼应的三座殿相对宏伟些,其他九座大殿规模都不大,甚至不如许劭看过的很多重臣的家宅。
    许劭暗自和自家的宅第比较了一下,觉得相差不远。由此看来,孙策的生活远远谈不上豪奢,即使作为吴王,他也称得上节俭。
    许劭不由自主的叹了一口气,心情复杂。
    “子将,何以感慨如斯?”荀彧从一旁走了过来,听到许劭叹息,问了一句。
    许劭回头见是荀彧,又看附近没有其他人,抬了抬下巴,示意荀彧看后宫的布局。“都说吴……帝有钱,没曾想他的后宫如此局促。”
    “正因为后宫局促,陛下才会有钱啊。”荀彧倒是很坦然。虽然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后宫全景,却知道孙策不是嘴上说要节俭,而是真的精打细算。他听郭嘉说过,虞翻几次提议扩建太初宫,都被孙策否决了。
    “后宫只有十二殿,看来十二夫人的古制真要重现了。”
    荀彧点点头,虽然没说什么,眼中却露出难以言表的憧憬。他在宫里为官多年,深知后宫的开销有多么惊人,哪怕是一名普通的宫女,开支也比一个战士多,有品阶的美人、贵人就更不用说了。孝桓帝时后宫过万人,开支比在京官员的官俸还要高,以至于官俸都不能及时支付,一拖就是半年。
    孙策能主动控制后宫规模,而且控制到连皇后只有十二人之内,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做不到的。如果他能将这个规矩坚持下去,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礼的最高境界是克己。
    见荀彧不语,许劭转头看看荀彧,见他眼神异样,不禁一笑。他想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正思忖着如何换个话题,前面传来一阵惊呼声。许劭和荀彧都吃了一惊,交换了一个眼神,连忙向前赶去,刚刚走出百余步,转到城角,眼前的景象便让他们睁大了眼睛。
    玄武湖上,以脚下的皇城为中心,一个由三道圆弧组成的巨大图案展现在眼前。
    紧临着皇城的是三艘高大的双体楼船,即使站在皇城上,也能感觉到这三艘楼船的体量之大,简直就是能移动的楼阁,桅杆几乎与皇城相齐,桅杆上挂着天子将旗,一头浴火而生的凤凰。微风拂动战旗,凤凰展翅欲飞,昂首欲鸣,火焰也跟着摇曳,仿佛活了一般。
    围绕着三艘双体楼船,又有十艘楼船,分成左右两列,护卫着中间的楼船。十艘楼船上都挂了绣有巨鲨的战旗,这是大吴水师的标志。又有南海水师的铃铛战旗和东海水师的巨鲸战旗。巨鲸也就罢了,铃铛上绘了怪脸,增加了几条缨络,猛一看,更像是挥舞着触手的怪物,透着一股暴戾和杀气。
    铃铛是安东大都督甘宁的标志。这个锦江贼,如今成了大吴的安东大都督,依然不舍本色。
    南海水师和东海水师的楼船之外,则是数百艘巨大的商船围成的半圆。每一艘船上都有两面旗,一面旗上大书“奉旨承办登基大飨”八个大字,一面旗上画着各家商号的标志。船上装饰不如战船那般统一,却各有特点,看起来是各家都拿出了最漂亮的船,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
    原来这是登基大飨晚宴的场所。
    数百艘楼船以石头城上的皇宫为圆心,依次向外展开成三道圆弧,像三道波纹,一道比一道大,一道比一道厚实,第三道圆的外面就是一眼看不到边的百姓住宅。
    太初宫容不下万人聚餐,孙策便将登基大典后的大飨晚宴转到了玄武湖上。
    玄武湖是中军水师的驻地,为了方便水师操练,地方很大,别说万人聚餐,就算再多些也搁得下。除了水师的楼船之后,虞翻又与海商会的巨贾们联络,借来了大量的商船,在玄武湖里摆起了船宴。
    这也算是江东以水师称雄,纵横四海的标志,海商们自然双手赞成,全力拥护,不仅提供了船,还提供了厨子、侍者,连食材、酒水、果品等一系烈的物资都包揽了,倒也省了宫里不少钱。
    在虞翻的统筹下,船宴分为三个部分:核心区是以中军水师的三艘双体楼船,供皇帝、皇后及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及家眷用餐;其次是南海、东海水师的十艘楼船,安排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和各地上计吏、贤良、诸学堂代表。最外围是由各家海商提供的数百艘商船,供万民代表用餐。
    站在宫墙之上,俯瞰玄武湖,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公卿大臣和百姓代表感慨不已,尤其是与另一侧简单的宫室一比,任何人都能体会到新登基的大吴皇帝克己节俭的决心、藏富于民的诚意和睁眼看世界,开拓海外的万丈雄心。
    不少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发出由衷的惊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