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95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晴,南风微来。
    比起祭天时的百余人,参与祭地仪式的人数众多,黑压压的一片,至少有好几千人,被安排在一块桑田的四周,周边有低矮的桑树,叶子落尽,正好充当隔离墙,围观与会的百姓在外面,参与仪式的人在里面。四周不断有人赶来,越聚越多。
    执金吾臧霸紧张得直冒汗,目光不停的巡视着周边。江东可是出精锐的地方,大吴以武立国,百姓随身携带兵器的太多了,就连女子都喜欢舞刀弄剑,这么多人,要是混进一两个刺客,闹出点动静来,再踩死几个人,他这个刚刚上任不久的执金吾怕是要退休了。
    “都给我把眼睛睁大点,不能放过一个可疑之人。”臧霸低吼道,额头的油汗冒个不停。
    “喏。”几个缇骑大声应喏,翻身上马,奔了出去,沿路巡视。
    司马何邈走了过来。“大人毋须担心,建业富裕,百姓安乐,又欣逢盛事,不会有人想闹事的。就算混进去几个细作,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他附在臧霸耳边嘀咕了几句,臧霸眼睛一亮,盯着何邈看了两眼,随即又叫过几个缇骑,命他们去传令。
    缇骑奔驰而去,各到一处勒马站定,隔着桑树形成的护墙,大声传令。
    “执金吾有令,大王爱民,不禁百姓观礼,百姓亦当守礼,切勿喧哗。请曾在军中的老兵出列。”
    话音刚落,一个独腿中年汉子拄着拐杖,从人群中挤了出来,身体挺直,大声说道:“南阳战区,黄汉升都督麾下,第一营第五曲第三队都伯李季报到。”
    不远处,又一个五十左右的汉子挤了出来。“故鄣郭将军麾下,第三营第八曲军侯,王九报到。”
    报到声络绎不绝,不大一会儿,二三十名老兵出现在队伍前面,虽然不少人有伤残,但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散发着兴奋的光芒,腰杆挺得笔直。
    缇骑拱手施礼。“请诸君在此,维护秩序,大王行礼完毕,会接见一些代表,能不能到这里,就看诸君了。”
    老兵们听了,互相看了看,齐声应喏,转身便去维护秩序了。听说吴王有可能到近处与他们说话,百姓们都兴奋起来,在老兵的指挥下列阵。这些人大多经历过军事训练,不少人还有参战的经历,对队列并不陌生,原本有些乱的人群很快就横坚成行,排得整整齐齐,就连一些小儿都一本正经地站直了身体。
    臧霸远远地看见,如释重负,转身向何邈挑了挑手指。
    何邈笑笑,神情自负。
    时间不长,羽林左监庞德、右监秦牧各率千名骑士逶迤而至,虎贲营在队伍中间,护着吴王及王后的车驾,参礼的官员和使者们紧随其后。见两侧的百姓虽然衣着斑斓,花样繁多,秩序却井然,宛如即将出征的大军,不少外地人都很惊讶,交头接耳的轻声议论起来。
    孙策也注意到了外面的情形,掀起车帘,看到这般景象,不禁笑了。“不愧是我江东子弟兵,给力。”
    袁衡轻声提醒道:“大王将是天下之主,天下百姓都是你的子弟兵。”
    “有理,有理。”孙策哈哈大笑,轻拍袁衡的手。“皇后说得对。不过你待会儿可悠着点,意思一下就行了,别太用力。”
    袁衡瞋了孙策一眼,抿唇而笑,伸手抚着小腹。“请大王放心,臣妾会留心的。”
    等孙策、袁衡的车驾停住,庞德、秦牧已经指挥羽林骑士在周围警戒,许褚、典韦率领虎贲士在车驾旁,郭武、马云禄走上前来,躬身施礼,请孙策、袁衡下车。孙策先下了车,然后侧身等待,等袁衡下了车,他伸出手,挽着袁衡,并肩向前走去。
    由各郡县派来的上计吏、各界代表排着队伍,肃立两旁。按照要求,选送的时候就以夫妻为单位,首选是夫妻二人都有工作的,如果实在找不出来,再选其中一人有工作,另一人同行。此刻站队也是夫妻比肩,既兴奋又害羞。夫妻一起在这种大型场合公开露面,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尤其是对女人来说。
    当他们看着吴王与王后手挽着手,从面前缓缓走过时,顿时傻了。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吴王居然与王后手牵着手?
    不过看起来还真是不错呢。不知不觉的,又有几双手牵在了一起。
    来到准备好的田地前,有熟悉田作的老农在等着,牛也驾好了,犁也扶好了,就等着孙策下田。孙策向老农行了礼,亲切交谈了几句,询问一些情况。老农既紧张,又兴奋,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好呢,好呢,有大王的恩德,咱们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有吃有穿,还能剩下不少。”
    聊了几句,孙策扶起犁,扬起鞭子,赶着牛向前走去。他之前已经练过几天,虽然不如老农熟练,却还是有模有样。
    藉田完毕,袁衡带着夫人们去行采桑之礼。孙策继续和老农们聊天,郡县上计吏、各界代表也围了过来。开始的紧张过后,老农们说话流畅了很多,一个个眉飞色舞的说着自己的好日子。
    其实他们的生活远远谈不上富足,只不过他们中的不少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自己的土地,一直租别人的田耕种,如今托新政之福,计口授田,不仅温饱有余,还能剩下一点,不用担心明年的种子没有着落,自然觉得幸福无比。
    孙策又和上计吏们聊了聊。上计是在首相府,原本在元旦时也会上朝,今年特殊,孙策还没见过这些上计吏。今天既然遇到了一起,自然要聊一聊。
    上计吏们不比老农,多少是见过一些世面的,见孙策平易近人,纷纷围了上来,打开了话匣子,争取和孙策说上一两句话。登基大典时他们也有机会上殿,却未必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和孙策说话。现在说上几句,以后回去就能显摆好一阵子。万一给孙策留下了好印象,说不定仕途就此一路畅通。
    正说得热闹,关羽来报,执金吾臧霸有事请见。
    见关羽高大威猛,上计吏们都有些紧张。有人认出了关羽,低声和身边的人交谈起来。不少人都听过关羽的故事,知道他曾经是中山王刘备麾下的第一猛将,如今却是吴王驾前一个侍从骑士。如此巨大的落差自然有无数演绎的空间。一时间,气氛有些古怪。
    关羽也不理他们,领了命,转身去了。
    时间不长,臧霸来到孙策面前,将刚才维护秩序的办法说了一下,向孙策请罪。
    孙策点点头。“无妨,孤本来也要见见他们。”
    第2415章 规矩无用
    与普通百姓见面,与观象台上与学者们见面自有不同。
    学者们虽然不能再代天立言,总还端着架子,以引路人自居。普通百姓却没这样的自信,四民皆士,也只是面对读书人时有了几分自信。当面对带给他们美好生活的吴王和王后时,他们还是难脱臣民本色,自然而然的就跪了下去。
    孙策与袁衡携手而来,近万百姓匍匐在地,山呼万岁。
    孙策没有勉强。改造国民性绝非一日之功,况且他现在极度需要百姓的臣服和拥护,真要一下子放开了,个个粪土万户侯,也未必是好事。对于这些百姓来说,富强比平等、自由更重要,至少目前如此。
    凡事要一步步来,步子跨得太大了容易扯蛋。
    孙策下马,与几个老兵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当年的所属战区、战斗经历、如今的生活,说到开心处,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老兵们兴奋得语无伦次,精神抖擞,让人毫不怀疑只要孙策一声召唤,他们随时可以重上战场,一往无前。
    负责维护秩序的臧霸心里捏了一把汗,生怕闹出什么意外,警惕的目光来回巡视。好在建业虽然不禁刀剑,弓弩等远程武程却不能随身携带,视线以内,也没有人带这一类的武器,就算有人想发难,也无法真正伤及孙策。
    早就知道执金吾不好做,却没想到会这么难。吴王与百姓亲近,却增加了安全警卫的负担。若不是何邈出了一个好主意,仅凭执金吾的几百执戟、缇骑根本无法完成如此重大的警戒任务。
    再过三日便是登基大典,届时也会有不少百姓上殿,更有无数百姓会上街,说不得还要燃竹庆贺,难免有水火之事,他这个执金吾又有得忙了。
    一想到此,臧霸就有些后悔。早知如此,还不如像纪灵一样做个战区督好了。
    ……
    比起祭天之礼,祭地耗时更紧,进行了近一天,上了车,准备回宫时,天已经黑了。
    也许是说了太多的话,孙策不仅嗓子有些沙哑,连精神都有些疲惫。上了车,靠在车壁上,他看着车窗外模糊的身影,连说话的兴趣都没有。
    袁衡从暗格里取出泡好的药茶,为孙策倒了一杯。“大王,润润嗓子吧。”
    孙策接过杯子,浅浅的呷了一口。茶尚温热,入口软滑,带着淡淡的甜味,眼睛却还是看着车窗外,看着那个挺得笔直的背影,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他取过一只杯子,倒了半杯茶,打开车窗。
    “仲谋。”
    孙权一惊,回过头,见孙策手里端着一只茶杯,含笑看着他,连忙拱手。“大王有何吩咐。”
    孙策将杯子递了过去。孙权犹豫了片刻,伸手接过。“谢大王赐茶。”先是浅浅的啜了一口,又一饮而尽,这才双手奉还。“谢大王。”
    孙策接过杯子,却没有关上车窗,笑眯眯地说道:“跟着跑了一天,累不累?”
    “回大王,身逢盛事,满心欢喜,不累。”
    “当真?”
    “大王面前,臣岂敢妄言。”
    孙策点点头。“我今天却是有些乏了,想休息一下。回宫之后,你去殿里看一下,若有积存的公务,不着紧的,你先代为处理一下。”
    “这……”孙权没有心理准备,一时不知如何应答。“大王,臣……”
    “你也跟了大半个月了,流程也都熟悉。若有不懂的,问陈孔璋、王仲宣等人便是。再不行,就去问沮公与、郭奉孝。实在解决不了,那就放着,等我明天去处理。”
    孙权仔细打量了孙策两眼,见孙策说得认真,不像是开玩笑,心中欢喜,拱手答应。“喏。”
    “辛苦你了。”
    “不敢。”
    孙策点了点头,退回车内,拉上了车窗。
    袁衡静静地坐在对面,垂着眉。孙策看在眼里,也不说什么。
    ……
    回到宫中,孙策用了晚餐,洗漱完毕,却没有立刻休息,而是看起了书。
    他虽然有些累,却还没累到倒头就睡的地步。就算是平时,他坚持朝八晚五,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加班,也没到吃了晚饭就睡的地步。
    袁衡安排完事务,回到房中,见孙策倚在床头读书,不禁笑了一声:“大王不是累了么,怎么不早点休息?”
    孙策从书本上抬起目光,打量了袁衡一眼,笑了一声。“忍不住了?”
    袁衡脸一红。“臣妾有什么忍不住的,只是有些好奇罢了。”她坐在孙策身边,歪着头,打量着孙策。“大王这是用的哪一计?”
    孙策放下书本,盯着袁衡看了一会儿。“阿衡,你有没有想过,将来你生了嫡子,继承了皇位,要怎么对待他的兄弟?”
    袁衡眉梢一颤,避开了孙策的目光,伸手抚着小腹。“就算臣妾肚里的这个孩子是个儿子,将来成为嗣君,等大王六十五岁退位,他也三十七岁了。从小由大王教导,想必总能得大王几分真传。”
    “你希望他对自己的兄弟用计吗?”
    袁衡一声轻叹。“大王,臣妾明白你的意思,不希望闹出兄弟不可相容的事来。可是有些事,真不是想避免就能避免的,仁慈如孝文帝也不能免讥,何况他人。大王圣明,天下在心,可是后人能有大王一般的心胸和威望吗?臣妾不是希望大王心狠,只是希望大王立下些规矩,免得后世子孙效颦学步,反而不美。”
    孙策笑了一声。规矩顶用吗?如果人亡政息,别说嘴上说的规矩,就算是铁铸的牌子也没用。如何对待宗室,尤其是如何对待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没能解决,问题在哪儿?不是没有规矩,而是因为皇权太诱人,赢家通吃。
    三倍的利润就能让商人铤而走险,立君主、做权臣的利润就能让吕不韦赌上身家性命,那自己做皇帝的诱惑力有多大?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任何规矩都是一句空话。
    “这个规矩太难了,我暂时还想不出。不过没关系,我可慢慢想,你说对吧?”
    袁衡笑笑,觉得自己冒失了。孙策正富春秋,威望无两,又着意培养袁家的实力,就算孙权有什么想法也不会有任何机会。她如果太担心了,倒像是盼着孙策有什么不测,或者故意挑拨他们兄弟似的。
    “那是自然。大王至少还有三十年的时间可想,毋须着急。既然如此,早点睡吧。”
    “不急。”孙策摇摇头,轻笑一声:“你猜猜,仲谋今天会忙到什么时辰?”
    “这我可猜不出。”
    “我跟你打个赌,至少是后半夜。”
    “后半夜?”
    “嗯,甚至可能是一整夜。”
    孙策说着,笑出声来。他知道这几天积累了多少公务。登基大典在即,各地的大都督、战区督、太守、郡尉能赶来的都赶来了,各地只剩下必要的人手,以防万一。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各种消息的沟通更加频繁,只是沮授、郭嘉知道他忙,只要不是特别紧急的事务,要么直接处理了,要么先压着。
    他安排孙权去处理这些事务,沮授、郭嘉不可能猜不到他的心思,会将那些积压的事务都送过来。孙权要想全部处理掉,恐怕一夜都忙不完。如果他愿意通宵加班,可以让他一直加到登基大典结束,诸将回到各自的防区。
    或许这能让他体会一下治理天下的辛苦,不要再有太多的想法。
    袁衡冰雪聪明,眼珠转了两转,就明白了孙策的心意,忍不住笑出声来。“大王这是让他知难而退?”
    “如果能知难而退,当然更好。”孙策又道:“不过,我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你不妨猜猜。”
    袁衡摇摇头,掩唇笑道:“臣妾愚钝,猜不出来。”
    孙策瞥了她一眼,笑而不语。袁衡是什么样的人,他再清楚不过。就算猜不出全部,也不可能一点感悟没有。回答得这么快,就是装傻。不过他不用戳破,聪明人适度装傻并不是坏事,至少说明她还知道分寸,有所敬畏。
    孙策重新拿起了书。“阿母托你们为仲谋寻门亲事,你们可有合适的对象?他也不小了,该成家了。”
    “提亲的不少,合适的却不多。”
    “说来听听,都是谁家的女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