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36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孙策放下手里的书,拿起军报,是甘宁、麋芳的联名报告,时间是三天前。
    “很快啊,一千多里,三天就到了。”
    郭嘉哈哈大笑。“东海稳住了,驿路通畅,又缴获了那么多马,速度自然快了。六百里加急有困难,三百里加急还是绰绰有余的。”
    孙策也笑了,马是个好东西啊,就算不能充当战马,也能充当驿马,比人的两条腿快多了。他取出军报,仔细读了一遍,看完也不禁莞尔一笑。如此顺利的击败淳于琼,他也很意外。看得出,麋芳和甘宁配合得不错。就算淳于琼没有贪杯,他也未必能逃得过甘宁的夜袭。文丑败了,淳于琼也败了,现在只剩下刘和,面对陶家兄弟和甘宁、麋芳的封锁,他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陶谦欠我一个大人情。”
    “不过他未必会见你的情。”郭嘉在案边坐下,斜倚着案边。“将军,刘和自身难保,暂时不会威胁豫州,如果逼得太紧,困兽犹斗,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来。我觉得可以暂时放一放。”
    孙策打量着郭嘉,品味着他的意思。陶谦护食的执念非常重,如果没有外部威胁,他是不会让出徐州的。刘和正好能发挥这个作用。他是东海人,能得到东海世家的支持,陶家父子根本无法与他抗衡。有刘和在,陶谦就有求于他,不敢翻脸。
    比起其他人,刘和还有一个好处,他不是袁绍的部下,他只是袁绍的盟友,不可能和袁绍同心同德。当然,以袁绍那德性,估计谁也不会和他同心同德。但刘和显然要比袁绍的其他部下离心力更强。
    “可以,让沈友暂时缓一缓,不要逼得太紧,护住九江就行。”
    郭嘉非常满意。“东海的事解决了,现在就看任城、鲁县的战事能不能顺利了。虽然陶谦未尽见情,可是鲁县必须收回来。”
    孙策叹了一口气。“奉孝,我有点担心,战线拉得太长了,花钱如流水,耗不起啊。鲁县隔得那么远,物资很难送过去,仅凭太史慈那几千人,在山里打游击没问题,攻城是不是有点勉强了?万一损失太大,到时候影响青徐战略的实施,可就得不偿失了。”
    郭嘉想了想,点点头,随即又摇摇头。“将军的担心不无道理,可这是我们最好的机会。袁绍想吞并徐州,两线作战。袁谭急于求胜,几乎调集了兖州的全部兵力,他们的消耗也很大,分配给鲁县的物资非常有限。如果不趁此机会拿下鲁县,以后袁谭可以从容调遣人力、物力支援鲁县,我们就更难得手。”
    孙策不同意郭嘉的看法,这的确是一个攻取鲁县的好机会,但太史慈的兵力不是为了攻鲁县而设。如果损失太大,太史慈无法在泰山立稳脚跟,前来进取青州的计划就会受影响。
    “还是保守一点比较好,让太史慈派一部分人去瑕丘和南平阳,能攻城就攻城,不能攻城就收集一些物资,吓吓曹昂。”
    郭嘉虽然觉得有点遗憾,但孙策做出了决定,他也没有再坚持。“好吧,我们把意见通报给太史慈,让他便宜从事。如果没机会就算了,有机会也别放过。”
    孙策答应了。
    正说着,庞统快步走了进来。“将军,袁谭出手了,前锋一万人,主将李乾,正在向东緍进发,最迟后天下午就可以到达。如果快的话,明天下午就能到。”
    “明天下午?”孙策很惊讶。昌邑、东緍相距近八十里,正常情况下至少要走两天。
    庞统笑了。“是的,他们走得特别快,几乎是急行军。”
    孙策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会心而笑。
    ……
    在济阴太守袁叙赶到昌邑之后,东郡太守朱灵很快也赶到了昌邑,袁谭的兵力还是达到了五万多人,大营将昌邑周边围住,让城里的人安心不少。士气复振,袁谭便与辛毗商量反击,报被孙坚、孙策击败的一箭之仇,同时策应曹昂,减轻任城的压力。
    袁谭聚将议事,宣布了出兵反击孙策的决定,众人没什么意见,纷纷表示赞同,但接下来的发展却不怎么顺利,甚至引发了剧烈的冲突。
    袁谭将前锋的重任交给了李乾,报答钜野李氏对他的大力支持。这个决定引起了山阳太守袁遗的强烈反对,他毫不掩饰的表示了对李乾的不屑,认为李乾就是一个地方豪强,他根本不懂兵法,不可能是孙策的对手。这是被孙策击败后的反击,第一战关乎士气,应该挑选有经验的将领出战,比如朱灵,而不是李乾这样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战事的新手。
    袁遗当着众人的面质问李乾,你以为行军作战是乡里械斗,人多就行?上一次在方与,孙策就是在你大营前将辎重送到孙坚营里的,你觉得你是他的对手吗?
    李乾勃然大怒,毫不留情的驳斥袁遗,你倒是熟读兵书,可是上次与孙坚作战不一样一败涂地?
    袁遗大怒,喝斥李乾不知尊卑,冒犯郡将。
    袁谭安慰了李乾一番,并接受了李乾的请求,将他的长子李进划归他的部下。李进是乘氏令,他率领的部下有一部分是李家部曲,有一部分是济阴的郡兵。上一次袁叙与吕范作战,李进就是前锋营,打得很不错。但袁叙和袁遗一样,对李家父子没什么好印象,战后对李进也没有任何嘉奖。袁谭借此机会将李进转到李乾的部下,并调拨了三千济阴兵,凑足一万步骑,作为前锋,直逼东緍。
    袁遗很不爽,当即拂袖而去。袁叙心里也不痛快,自称身体不好,要回老家休养,辞去了济阴太守的职务,将兵权交给袁谭,撒手不管了。
    见袁谭为了自己得罪了两个族中长辈,李乾感激不尽,发誓要与孙策决一死战,不胜不归。军议之后,李乾父子就出了城,赶回大营。不管李进反对,李乾下令立即出发,昼夜兼程,赶往东緍。
    第993章 一举四得
    袁谭亲自出城,送袁叙、袁遗返乡。他再三致歉,情意殷殷,言语恳切,让袁叙、袁遗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两人上了车,袁谭站在路边,延首相望,直到他们的马车消失在远处,才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满脸的无奈与不舍散去,化作说不出的轻松。
    他转身回到自己的马车,推开门,未语先笑。“终于送走了。佐治,你这一招高明,一举三得。”
    辛毗靠在车壁上,手里握着一卷书,眼神看着窗外刚刚泛绿的垂柳,没有回答袁谭。过了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袁谭的存在,连忙起身,转头的时候,后脑勺碰到了车壁,他咧了咧嘴,吸了一口冷气。
    “还疼?”袁谭关心地说道。
    “不知道,可能是要下雨了,一直隐痛。走了?”
    “走了,这下子轻松了,一下子多出两个太守之位,应该能换取一胜了吧?”
    “不一定。”
    “不一定?”
    “孙策是何许人也?他最擅长的就是捕捉战机,直觉当世罕见,这种人一旦闻到危险的味道就会悄然远遁。我们骑兵少,跟不上他,兵力再多也没用。”辛毗重新看了外面一眼。“希望孙策看到他们离开,会发现其中的机会,自投罗网。”
    袁谭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辛毗的意思。临阵换将,向来是兵家大忌,虽然袁遗、袁叙都是书生,并不擅长军事,但官声却很是不错,两郡士民对他们的印象都非常好。这两人突然弃官而去,两郡的郡兵多少会有些怠战之意。如果孙策想突袭他,这两郡的郡兵将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济阴郡兵。
    他苦笑着摇摇头。“佐治,你真是……你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辛毗没吭声,眉心微蹙。他故意没有对袁谭说出全部的计划,就是想看袁谭能不能猜到。袁谭如果能猜到,那孙策、郭嘉就有可能猜到。袁谭比他预期的快了一点,说明这个破绽太明显了。太明显的破绽就不是破绽,他还需要再设计一个更隐蔽些的,要让孙策、郭嘉觉得不是破绽,他们才会铤而走险。
    见辛毗沉思,袁谭自觉的闭上了嘴巴,一声不吭。他知道辛毗压力很大,面对孙策、郭嘉这一对君臣,他们就算付出全部的心力也未必能取得胜利。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又非胜不可,兖州的全部兵力都被动用了,袁遗、袁叙两位长辈也被他赶走了,如果还不胜,他们就再也没有取胜的可能。
    他自问不能像孙策一样身先士卒,决胜于两阵之战,全部的希望都在辛毗身上。只要辛毗能想出击败孙策的计划,不管受多少委屈,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都愿意。
    过了很久,辛毗轻轻的吁了一口气,抬起手,轻轻捏着眉心,苦笑道:“以前对郭嘉了解太少了,现在只能根据之前的战事来推测他的思路,变数太多,头疼得很。”
    袁谭将信将疑,但他还是安慰道:“佐治,尽力就好。能与这样的奇才一决高下,胜负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我相信,如果我们败了,以后也不会有其他人能战胜他们。”
    辛毗摇摇手。“使君,你可别这么说。你这样说,我的压力更大。”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有一点的确如使君所说,这次应该是击败孙策的最好机会。错过这次机会,我们就很难有机会形成如此有利的条件了。”他转头看看窗外。“希望老天能助我们一臂之力,千万别下雨。”
    “是啊,千万别下雨。一下雨,孙策就跑了,我们就白忙了。”袁谭附和道:“要不我们祭礼一下兵主吧,请他帮帮忙,别下雨,再让他帮我们战胜孙策。”
    辛毗忍俊不禁,想了一会儿,又道:“如果孙策知道了,会怎么想我们?”
    袁谭挑挑眉。“方寸大乱?”
    辛毗拍拍手,大笑道:“好,如果能让他们这么觉得,这件事就值得做。使君,你这一计妙。”
    袁谭愣了一下,自嘲道:“佐治,我又慢你三步。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这辈子是赶不上你了。”
    辛毗笑道:“使君,高祖与项羽相比,一无是处,唯有能用人。最后他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天下,项羽却只能饮恨乌江。你是君主,只要把握好势就能无往而不胜,如果像我一样把心思花在这上面,你就不是君主,而是谋士了。张良、陈平纵有奇谋千万,也成不了高祖,只能为高祖所用。使君,慎之。”
    袁谭欣然而笑。两人说笑了两句,马车将到城门,速度慢了下来,袁谭突然说道:“佐治,盟主委任了一位新的豫州刺史,南阳人阴夔。”
    辛毗目光一闪,脸色有些难看。“这可不是一个好时机,我们正需要刘和出力呢。”
    “是啊。”袁谭面色平静,只是眼神中多了几分狠厉。“阴夔已经到了东郡,等他经过昌邑,我会把他留住,直到我们战胜孙策为止。”
    辛毗点了点头,一声不吭。
    ……
    袁叙、袁遗离开昌邑的消息很快送到孙策面前。
    郭嘉、庞统等人聚在一起商议,讨论这两人突然离开昌邑背后的可能。一个是济阴太守,一个山阳太守,都是这次参战的主力,大战将至,他们突然离开,而且是同时离开,显然不是偶然。
    郭嘉在山阳城里有细作,但大战之际,戒备森严,细作能不能及时将消息传递出来是个问题。两地相距八十里,骑兵还要近一天时间,细作的速度就更慢了。也许等他们收到消息的时候,这消息已经没用了。这时候就要看参谋团的实力。孙策对自己的参谋团有足够的信心,郭嘉、庞统联手,再加上周泰等人辅助,辛毗赢的可能性不大。
    “时间太短,情报跟不上,我们只能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时候换掉袁叙、袁遗对袁谭有什么好处,又会带来哪些隐患,那些隐患就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机会。”
    郭嘉一边说,一边来回踱步,手里的羽扇摇得呼呼作响。
    “我先说,你们作为局外人,看看我分析的有没有误区,或者说有没有一厢情愿的地方。我们在算辛毗的时候,辛毗也在算我们。看起来是破绽,也许是陷阱。”他举起手,竖起四根手指。“我初步想了一下,假设这是袁谭主动而为之,赶走袁叙、袁遗至少有四个好处。其一,多出两个太守空缺,可以激励将领努力作战;其二,此二人无能而辈高,对袁谭有牵制作用,让他们离开,袁谭可以更少掣肘;其三,此二人都是读书人,对武夫有排斥之心,赶他们走,有利于得豪强之心,比如李乾父子;其四,临阵换将,将士不熟,临阵难免生涩,易动难安,是个薄弱环节。不过……”
    郭嘉笑了笑。“这只是看起来而已。若将军把这当成机会,选择这里突破,这也许就是一个陷阱了。”
    第994章 牵着鼻子走
    对郭嘉分析的四点,前两点没什么异议,这是很现实的好处。袁遗、袁叙的确不适合统兵作战,别说乱世,就算是太平盛世也不行,他们的行政能力低下,只喜欢读书,没本事还喜欢指手划脚,偏偏还是袁谭的叔叔辈,这让袁谭很难处理。让他们离职,好处是很明显的。
    尽管如此,庞统还是提醒郭嘉,这两人虽然没本事,毕竟是长辈,而且一向对袁绍、袁谭还是支持的,之前也一直没有离职的迹象,突然同时离开,又是向汝阳老家去,而不是去邺城,似乎表明他们的离职有被迫的成份。因此,第三点、第四点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不管这是袁谭故意设陷阱,还是利弊权衡之下的无奈选择,有一点应该是事实:袁谭渴求一胜。
    这才是袁谭最大的破绽。以袁谭现在的实力,如果只是为了将孙策父子赶出兖州,他完全可以以优势兵力强行推进。孙坚、孙策加起来不到三万人,孙坚还在攻任城,占用了绝大部分兵力,孙策直接指挥的兵力只有三千步骑,袁谭有四五万人,如果他步步为营,孙策只有后退,最多五天之后,袁谭就能将战线推到任城一带,孙坚将不得不解任城之围,或是决战,或是撤退。
    明明可以稳操胜劵,却故意露出这种模棱两可的破绽,只能说明袁谭并不想孙策撤退,他渴求胜利,为此不惜将自己逼入绝境。在这个逻辑下,赶走袁叙、袁遗,让没有战绩的李乾做前锋大将才顺理成章。
    郭嘉抚掌大笑。“将军,士元这只利锥露出锋芒了。”
    孙策笑着点点头。“奉孝说势,士元剖心,袁谭、辛毗能奈我何?如此说来,李乾只是送上门的一个诱饵,我们是吃还是不吃?”
    郭嘉和庞统四目相对,庞统客气的拱拱手,以示礼让。郭嘉笑道:“将吃不吃。”
    “何谓将吃不吃?”
    庞统说道:“袁谭的目的是希望李乾能缠住将军。李乾所领有万人中,大部分是山阴、济阴郡兵,但至少有一半是李家宾客部曲。这些人未必精于战阵,但忠心可靠,遭遇将军突袭时,李乾完全可以凭借他们稳住阵阵。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利在速战速决,如果不能迅速击破核心,则要么撤退,放弃已得诸县和将得的任城,要么陷入重围。不管是什么结果,对将军来说都是败了。”
    一直很安静的孙翊突然叫了起来。“如果直取袁谭,那又正好中了袁谭的诡计,对不对?”
    庞统点点头,笑道:“对。”
    “啊呀,那我们怎么办?打又不有打,退又不能退?”
    “所以说才要将吃不吃。”
    “你的意思是说,欲打不打,就和射箭一样,引而不发?”孙翊一拍脑袋。“哦,我明白了,这是为阿翁攻任城争取时间。”
    孙策笑了,将孙翊拉到一旁,摸摸他的脑袋。“你看,你这脑子还是可以用的嘛。”
    孙翊不好意思地摸摸脑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兄身边这么多聪明人,天天听的都是阴谋诡计,我就算再笨也能猜到三分。”
    “那我们能争取几天?”孙权说道:“攻城旷日持久,少则月余,多则数月,可是昌邑离任城才几百里,就算走得慢,半个月也到了,我们又能拖延多久?”
    “用不了多久。”陆议不紧不慢地说道:“春耕在即,袁谭比我们更急。且袁谭意在将军,那将军去哪儿,袁谭就会去哪儿,进退皆操于我手,想拖几天就拖几天。”
    孙权不解。“什么意思?”
    “这还不懂?”孙翊跳了起来,抬手就给了孙权脑袋一下。“袁谭想抓大兄,大兄就可以牵着他的鼻子走,就算退也未必一定要向任城方向退,去睢阳也可以啊。”
    “大兄去睢阳,那袁谭围住阿翁怎么办?”
    “笨,阿翁手里有两万多人,就算拿不下任城,守住高平、湖陆还不是绰绰有余?到时候泰山方向有太史慈,睢阳方向有大兄,袁谭三面受敌,他还能睡好觉吗?”
    孙权恍然大悟,挠挠头,讪讪地笑了起来。
    孙策笑而不语。论军事,孙权虽然比孙翊大,在营里的时间也长,但他显然不如孙翊有天赋。继续留在他营里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不如让他做官去。按理说,他的行政能力还是可以的。
    几个人商量了一番,孙策采纳了孙翊的建议,放弃东緍,向西南方向的防东、单父撤退,做出退守睢阳的态势,又保留迂回侧击昌邑的可能。为了让攻任城的孙坚不用着急,孙策安排朱桓守亢父,并给他增兵两千,掩护孙坚的左翼。
    朱桓有部曲三百人,练新兵时他一直很刻苦,与士卒同食同宿,很得士卒拥护,本人的成长也非常迅速,蒲姑陂之战时,他的表现也非常亮眼,是给他独领一部的机会了。孙策扫荡周边诸县,为孙坚收集粮草的时候,就把朱桓带了出来,让他率领两千本部占据亢父。增兵两千后,他有四千人,而且全是精锐的江东子弟,足以守住亢父,即使袁谭将一半以上的兵力用于攻击亢父。
    消息送出,孙策随即离开了东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