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7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纮含笑不语,手中钓杆纹丝不动。过了片刻,水面泛起了波纹,张纮手腕轻轻一抖,鱼杆绷成弓一般,瞬间又纵直,一条两尺多长的鱼破水而出,落在案边的草地上。蒋钦奔了过去,一把按住。
    “好大的鱼!”
    郭嘉挑起大拇指。“还是先生沉得住气,钓的都是大鱼。”
    张纮站了起来,拍拍手。“笔墨侍候。郭奉孝,给你一个机会,如果我写完书信,你还没有扳回一城,可就不能怪我了。”
    郭嘉大笑,连连摇手。“算了吧,谁不知道你张子纲落笔成文,字字珠玑,只怕我鱼饵还没装好,你文章就写好了。我不和你比钓鱼,我和你比喝汤。你要是写慢了,我就连一口汤都不给你留。”
    张纮忍不住哈哈大笑,伸手指指郭嘉,向准备好的书案走去。“郭奉孝,难怪你在河北呆不住,天下能容忍你这无赖子的,也只有将军了。”
    郭嘉促狭地说道:“先生说得不错,我是的确无赖,不能见容于袁绍,那先生呢?”
    张纮笑而不语,在案前坐下,铺开纸,提起笔,蘸饱浓墨,唰唰几笔,在淡黄的新纸上落下一行字。这时,孙策忽然回头道:“先生,你对贾诩说,八月十五之前,若洛阳形势稳定,我会赶到黾池与他见面。”
    张纮停住手中笔,抬起头看了孙策片刻,微微颌首,应了一声好,接着写了起来。
    第458章 身后名
    安邑,蒋干与贾诩对面而坐,把玩着手中的棋子,面带微笑。
    形势一片大好,贾诩棋艺真的一般,输多赢少,但他心态很好,棋品极佳,再输也不急,总是不紧不慢地落子,不慌不忙的思考,甚至看不出有一点着急的意思。
    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随从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根铜管。蒋干接过铜管,查验了封泥,打开铜管,取出里面的纸卷。纸卷有两枚,蒋干分别看了一眼,将其中一枚递给贾诩。
    “给你的。”
    贾诩放下棋子,接过纸卷。“这就是南阳纸坊的产品?”
    “是啊,不错吧?如果能合作,以后可以给你们供货,多了不敢说,一年几万枚肯定没问题。”
    “那我就先谢过了。不过,西凉人粗鄙,没几个识文断字,所有对新纸的要求不迫切。”贾诩一边看信一边说道:“我们缺粮,孙将军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蒋干抬起手,用尾指挠挠鼻翼。“实话说吧,有点困难。”
    贾诩瞅了他一眼,默不作声地继续看信。他的眼神很平静,像一潭死水,一点变化也没有。看完信,他将信缓缓卷起,轻轻地搁在一旁,双手拢在袖子里,看着案上的棋局。
    “继续?”
    蒋干看看他,又看看案上的信。“信上说什么?”
    “你可以看看。”
    蒋干迟疑了片刻,还是拿了过去。他本想从贾诩的脸上看出一点征兆,但贾诩的反应太少了,即使是他也看不出多少,只好看看孙策写的信再说。看完信,他眉头微挑,思索片刻,无声地笑了。他将信卷了起来,晃了晃。“贾文和,你是不是觉得孙将军对你太客气了?”
    “客气又不能当饭吃。我宁愿他对我不客气,只要他能给我粮食。”贾诩拈起棋子,轻轻落在棋枰上。“几万人等着吃饭,随时可能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还怕孙将军对我不客气?”
    蒋干笑笑,信手落下一子,站起身,撞撞衣袖。“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行了,我的任务完成了,你慢慢思量,希望我回来的时候能听到我想听到的消息,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得谈。”说完,他拱拱手,向贾诩施礼。“就此告辞。”
    贾诩起身还礼,准备下堂相送。蒋干摆摆手,指指棋局,也指着棋局旁的信,无声而笑,穿上鞋,下了堂,迈着大步走了。看着蒋干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贾诩这才轻叹一声,重新落座,将信展开,仔细再读,古井无波的眼神中终于有了几丝异样的波纹。
    过了一会儿,门外响起沉重的脚步声,牛辅、董越并肩走了进来,看着案上的残局,又看看贾诩手中的信,异口同声的说道:“文和,听说孙策有信来,都说了些什么?”
    “他正在洛阳作战,接应黑山军突围,如果八月十五之前能够稳住洛阳形势,他会赶来黾池与二位将军见面。”
    “哦,这可太好了。”牛辅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董越却皱起眉头。“孙策要接应黑山军突围?文和,这……对我们好吗,会不会是骗我们?”
    “是不是骗你,八月十五不就知道了吗?”贾诩瞟了一眼手中的信。“你们要不要看看?”
    “这……不合适吧?”董越嘴里说着不合适,眼里却一直盯着信。孙策给贾诩写信,而不是给他们写信,这难免让他生疑,如果能看一眼,当然再好不过。
    “看看吧,正好我也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一起参详参详。”
    董越求之不得,连忙坐在贾诩对面,拿起信看了起来,刚看了一点,就皱起了眉头,瞅瞅贾诩,怯怯地伸了过来,未语先笑。“文和,这……这是什么意思,杜邮之痛是什么痛?”
    贾诩瞟了一眼。“杜邮之痛是指白起被赐死在杜邮,是将段太尉比为白起,用兵如神,却死得冤枉。”
    董越恍然大悟。“没错,没错,这比喻还真是贴切,我怎么没想到呢。”再看了一会,又卡住了,抓耳挠腮,不得已,只得又向贾诩请教。“文和,他说的这鹿台又是什么典故?”
    “鹿台典故是说商纣王。”
    董越顿时大怒。“岂有此量,他怎么能将董公比作纣王那昏君?”
    贾诩不吭声。牛辅也急了,作色道:“这怎么能行,董公为国尽忠,却被王允等人所害,他是被冤枉的,怎么能比作纣王?这孙策是以为我们可欺吧?”
    贾诩叹了一口气。“二位将军,如果袁绍、王允那些党人得了天下,将来写史,董公是何等样人?”
    “那……”牛辅和董越互相看看,咽了几口唾沫,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算他们读书少也知道没有好话说啊。董卓杀了那么多人,又和袁绍是死对头,硬生生坏了袁绍的好事,袁绍怎么可能给他说好话。不仅是董卓,他们这些人同样没什么好名声,绝对要遗臭万年。
    “这些山东人,果然没一个好东西。”牛辅急了,眼神惶急,嘴角堆起白色的泡沫。“用笔杀人吗?这也太欺负人了,老子跟他们拼了。”
    贾诩摆摆手,示意牛辅稍安勿躁。“党人看不起我们。董公入朝,礼贤下士,礼辟无数党人名士入朝为官,恩宠至极,但党人转眼就出卖了他。如果我们死了,袁绍、王允等人成了胜利者,他们绝不会对我们笔下留情。段太尉会和白起一样成为人屠,董公会成桀纣一样成为暴君,我们都会成为大汉崩溃的罪魁祸首,遗臭万年,就像陇西李氏一样被人唾弃。”
    牛辅、董越的脸色变了又变,眼神也变得越来越凶狠。过了片刻,牛辅拔出腰间长刀,一刀砍在柱子上,嘶吼道:“袁绍想做皇帝?老子不答应!”
    “对,我们不答应。”董越也跳了起来,拉着贾诩的手。“可是……文和,我们没有粮啊,孙策能给我们粮吗?”
    “就算孙策有粮,千里转输也来不及,我们可以去抢,解燃眉之急。”
    “抢……抢谁?”
    贾诩慢吞吞地说道:“张杨。”
    董越眼珠转了转,一拍大腿。“对啊,这个叛徒,明明答应和我们做盟友的,结果袁绍一来,他又去抱袁绍的大腿,还派人攻击我们。我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收拾他。”
    “等等。”牛辅很担心。“我们攻击张杨,万一袁绍要帮张杨打我们怎么办?”
    “我们去洛阳,依托朱太尉,请朝廷赦免我们。”
    第459章 李儒
    董越磕磕绊绊的看完信,又心生疑惑。“文和,这孙策怎么对你这么了解,居然知道你曾在宫中为郎?”
    贾诩抚着胡须,瞅瞅董越,眉心微蹙。“这正是我不理解的地方,将军可能帮我解惑?”
    董越挠着下巴,冥思苦想。牛辅哈哈一笑,拍拍董越的肩膀。“这什么不懂的,肯定是去年他抓的俘虏告诉他的呗。”俘虏二字一出口,他的脸色就有些难看,兴奋也一扫而空。“文和啊,你说我们要是和孙策讲和了,以后见到李蒙、樊稠他们可怎么说?”
    贾诩也是一声轻叹:“我们没法说,还是让王允、吕布去和他们说吧。如果不是王允把我们调离长安,去攻击南阳,董公何至于被吕布刺杀。唉,董公一世精明,没想到最后却栽在这两人手上。”
    董越也说道:“正是,牛兄,你怎么糊涂了?我们和孙策的仇是在战场上结下的,有机会,将来在战场上再分高下就是了。可王允、吕布不同,他们深受董公信任,却背叛了董公,这是逆臣,势不两立,没什么好商量的,抓住了就是剥皮抽筋,为董公报仇。我们凉州人恩怨分明,可不能变成糊涂账。董公和孙坚打成那样,不是一样夸孙坚善战?”
    牛辅沉思半晌,无奈苦笑。“如果要依托朝廷,与孙策同朝为臣,以后再想刀兵相见就难了。他有荆州、豫州,我们有什么啊?就算拿下并州,还没有一个南阳人口多呢。”
    “我们有马。”一个中年文士缓缓走了进来,正是李儒。李儒身形消瘦,脸色灰暗,颧骨高高耸起,脸上的皮肤都松驰了,看起来像是一个垂暮之人。他走得很慢,说话也有气无力。他上了堂,在门口停住,弯腰脱鞋,再直起身来时,已经有些气息急促。“我们……有马,孙策身处东南,最缺的就是战马。我们可以用战马和他换粮食,换军械。”
    牛辅连连点头,董越也觉得有理,顿时觉得有底气了很多。
    李儒在蒋干之前的座位上坐下,看了一眼未下完的棋局,强笑道:“文和好高明的手段,明明是必杀之局,为什么却锋芒尽掩,难道你怕了蒋干不成?”
    贾诩回到座位上,将棋子一颗颗的收起。“既然想结盟,何必杀得你死我活,原本就是消遣而已。文优先生,身体怎么样,能战吗?”
    “不行,我不是你的对手。”李儒摇摇头。“我听说蒋干走了,还以为谈崩了。这么说,是谈成了?”
    “成了。”贾诩将书信从董越手中取出,递给李儒。李儒只看了两行,眼中露出惊讶。“这是张子纲的文章,他居然到了孙策帐下?”
    贾诩很意外。“这张子纲是什么人,很有名吗?”
    李儒瞅瞅贾诩,嘿嘿笑了两声,脸上露出异样的红晕。“文和,你真不知道张子纲?”
    “真不知道。”贾诩很诚恳地拱拱手。“还请先生指教。”
    “好吧,我就当你不知道,和你说说这张子纲。”李儒回头瞅瞅站在一旁的牛辅、董越,皱了皱眉。“你们还傻站着干什么,赶紧去安排部署啊,等着断粮啊?你们也想听文章,听得懂吗?”
    牛辅、董越正准备听李儒讲讲这张子纲是何等样人,被李儒糗了一顿,不免讪讪,转身就准备走,又被李儒叫住了。“既然结盟,总不能一点礼物都没有,你们准备几匹好马给孙策送去,然后才好向孙策开口要东西啊。”
    牛辅、董越如梦初醒,连连点头,匆匆去了。贾诩看在眼里,不禁轻声笑道:“还是先生你有威信,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你来了之后,我轻松多了。”
    李儒苦笑着摇摇头。“迟了,文和,现在说什么都迟了。你我其实一样,因为出身太低,纵有才智也无法施展。董公用我而不能信我,若非如此,又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一步。”
    贾诩将棋子一颗颗的收拾好。“先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说说这张子纲吧,你和你相识?”
    “我可没这名望。”李儒一边说一边看手中的信,看完一遍,想了想,又看了一遍,连声赞道:“好书法,好文章,不愧是当年名闻京师的名士。用典贴切,直指人心,难怪连你贾文和都心动了。”
    贾诩拿过信,又读了一遍,沉吟片刻。“先生心动吗?”
    “因人设计,这封信是专门针对你贾文和的,我虽然喜欢,却没有你这般心动,只有有些同感而已。”李儒拈起一颗棋子,在手心里摩挲着很久,棋子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李儒干涩的嗓子。李儒慢吞吞地说道:“听说蔡邕在南阳著史?”
    “是的,蒋干亲口承认的。”
    “孙策是为了收买人心,还是早有预谋?”
    “说不好,不过孙策志向很大,他对朝局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有些想法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先生,我学识浅薄,不知其学问来历。你如果有机会和蒋干见见面,也许能搞清孙策的师承。”
    “他有什么师承。”李儒冷笑一声:“我虽然听得不多,但是就你言及的那些想法,在我知道的各家学说中都找不到。这个人……应该是悟性奇高,自学成才。”
    “有这样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生而知之。”李儒将棋子放回棋盒。“文和,我想去一趟南阳。听说南阳有个本草堂,有很多名学医坐堂,也许能治好我的伤。”
    “这当然好。先生不如做我们的使者……”
    “不,我要悄悄地去。只有如此,才能看到真相。”李儒迟疑了片刻,又道:“我鸩杀弘农王,罪孽深重,臭名昭著,无颜见天下人,特别是去南阳,还是悄悄地去好。”
    贾诩没有再说什么,眼中却多了几分忧色。虽然孙策愿意与他结盟,对他多有同情之意,但他很清楚,不管怎么说,董卓及西凉人的确做了不少恶,孙策就算友好,最多不给他们添加罪名,能不能为他们有所避讳,现在还不好说。从孙策去年全歼两万西凉兵来看,他对西凉人也没什么好感。结盟只是暂时的形势所迫,能维持到什么时候,又能维持到什么地步,他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
    让李儒去南阳看一看也好。他不是凉州人,但是他和凉州人联系太深,已经无法自清了。
    第460章 馊主意
    孙策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义从,带着典韦直奔中军大帐。前两天刚刚下了一场雨,地上泥泞不堪,不少士卒将长矛扎成架子,将衣甲挂在上面晒。有些士卒穿着牛鼻裈蹲在大帐门口聊天,见孙策全副武装的走过,有人笑出声来,大声和孙策打招呼。
    “孙郎,不嫌热啊?”
    孙策哈哈一笑,扬了扬手。“热啊,哪有你们自在。”
    “那是,孙郎你是精锐吧,和我们不一样。”那士卒开着玩笑,眼神却有些羡慕,又压低了声音和同伴嘀咕道:“你看人家孙郎部下,哪个不是衣甲齐全,吃饱喝足,咱们倒好,说起来还是朱太尉的亲卫营,连个肉腥都闻不着。”
    “你拉倒吧。”同伴笑骂道:“就你那两下,进了孙郎的大营也撑不了几天,迟早得累趴下。”
    “那倒也是,说起来这孙郎整天笑嘻嘻的,一点不像当官的,练起兵来可真狠,三伏天也不让人休息。我还是别去了,中了暑要不是闹着玩的。”
    孙策一路和士卒们打着招呼,脸上笑嘻嘻的,心里却暗自皱眉。整个大营,他就没看到几个保持警惕的,这哪是行军作战,比春游还散漫。万一袁谭派兵突袭,绝对是全军溃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