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4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许子将很尴尬。被孙策整了两回之后,他名誉大损,已经停了月旦评。
    桥蕤见状,接过话题。“将军说的哪里话,你回来了,我自然会过来汇报公务,怎么敢劳驾你去郡守府。许子将是郡功曹,向我推荐人才才是他的责任,将军可不能抢。这不,前两天,他刚刚推荐了一个才子给我。”
    “谁啊?”
    “南顿人程秉程德枢,郑康成的弟子。”
    许劭抚着胡须,用挑衅的目光看着孙策。“将军要不要见见?”
    孙策笑笑。“既然桥公和许功曹都提到此人,我自然要见见。桥公,这程秉在太守府什么职务?”
    “郡学祭酒。”
    孙策再次看了许劭一眼。许劭的眼神闪了一下,随即又坚定的迎着孙策。孙策暗自叹息。看来桥蕤做汝南太守不合适,他根本镇不住许劭啊,被许劭牵着鼻子走。他这边刚刚打算请张昭担任汝南郡学祭酒,许劭立刻推荐程秉,这分明的拆台抢位。要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之前不推荐,偏偏现在推荐?
    说到底,月旦评就是民间舆论,许劭主持月旦评就是要用民间舆论左右官府的用人权,他现在又是郡功曹,公私一把抓,谁能在太守府任职,谁不能,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那些想当官的人还会在乎桥蕤吗?
    不过,你想和我玩阴的,我怎么可能让你占了便宜去。你再有影响,你还能影响太守的人选吗?桥蕤不称职,老子换个厉害的,到时候连你这个功曹都拿掉。
    先让你得意几天,等张昭回来再说。
    孙策将桥蕤、许劭请上台,问起这段时间的政务。桥蕤一一汇报。孙策在外征战的时候,汝南正在忙春耕,一切还自顺利。三关那边发生了一点战事,但李通守得稳当,没让刘勋和黄猗占到一点便宜。在许劭的帮助下,他调整了一些太守府的掾吏人选,眼下运行良好。
    张纮突然开口,抢过了话题。“桥府君,整个汝南现在有多少编户?”
    桥蕤给许劭使了个眼色。许劭躬身道:“去年上计的数据是三十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五户,一百五十七万九千一百三十人口。”
    “去前年多了,还是少了?”
    “少了三万七千六百四十一户,十万五千七百六十一口。不过今年应该会有增加。”
    “为什么?”
    “汝南原本有四十余万户,三百余户口,自从闹黄巾以来,不少百姓从贼,接连大战,人口流失不少。不过今年有将军坐镇汝南,汝南没有发生战事,户口自然会增加。”许劭拱拱手,一本正经地说道:“这都是将军予本郡的恩泽,我汝南士绅铭记在心,正在筹划为将军立碑纪功,名垂后世。”
    孙策扬了扬眉。你妈的来劲了是吧?你这是立碑纪功,还是咒我早死啊?
    “许君,你误会了,我不是不想打,而是打不起。仅是把刘备赶出沛国,我就欠了徐州几万石粮。刘备退回兖州,虎视眈眈,陈登强夺庐江,同样不怀好意,秋收之后,必有大战。这粮饷可要提前准备好。”
    第384章 张纮对许劭
    许劭故作惊讶。“秋后就要大战?将军有多少人马,战事要持续多久,需要多少粮食?汝南虽然人口不少,还算富庶,却供应不起太多的人马。将军,国虽大,好战必亡啊。”
    孙策含笑不语。他知道许劭在找别扭,换作以前,他直接就怼上去了,现在有张纮这个长史在,就不用他出面了。咱现在也是有幕僚的人。
    张纮不紧不慢。“许功曹,你还记得黄巾之前,汝南的户口最多时是多少吗?”
    “之前的数据久远了,记得不太清楚,大约四十余万户,三百余万口。”
    “四十余万户,三百余万口,一户约七到八人。去年上计是三十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五户,一百五十七万九千一百三十人口,一户约五人略多,比起户口最多的时候,户均口数在下降,是不是说,逃难的有不少是人口众多的大族。”
    许劭盯着张纮看了一会儿,眉梢轻轻颤了颤。“正是如此。”
    “可是你刚才又说,去年少了三万七千六百四十一户,十万五千七百六十一口,户均口数只有三人左右,减少的分明是以单家为主。这可有点矛盾啊。”
    许劭脸色微变,再次打量了张纮片刻。“户口的事一向由户曹负责,我是功曹,只是略知一二,并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是将军问起,才就我所知略作解释。”
    张纮点点头。“那我们就问点功曹的事。功曹主选举,许君又善人伦品鉴,今年太守府有哪些掾吏称职,需要嘉奖,哪些掾史不称职,需要罢黜,又有哪些人才备选?”
    许劭双手拢在袖子里,紧紧的交握在一起,脸色也变得很难看,语气中再也看不到一丝丝平和。“现在才是四月,还没到上计的时候,是不是太急了?”
    “今年的还没有,去年的呢?去年孙豫州一直在颍川作战,你们有没有将相关的上计结果汇报给他?”
    许劭阴着脸,一言不发。
    张纮转向桥蕤。桥蕤的脸上也没有了笑容。张纮寥寥几语,锋芒毕露,指责的是许劭,间接地也在说明他的无能,被许劭蒙混。孙策显然对他不满,但给他面子,没有亲自质询他,而是让身边的人出现。
    “桥府君,天下大乱,战事随时可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件事可马虎不得。将军麾下有精兵四万,每月仅是粮食就需要近八万石,你最好能先准备三个月的粮食,随时备战,再准备四到五亿钱备用。若则将军就算是精兵也无法抵御外敌,到时候遭殃的可是汝南百姓。”
    桥蕤大吃一惊。“四到五亿?”
    许劭忍不住冷笑一声:“将军这是大开口啊,一要就是四五亿。”
    孙策依然不吭声,张纮既然提起了话题,他毕竟有应对的办法。果然,张纮瞥了许劭一眼,不紧不慢地说道:“许功曹刚才也说了,国虽大,好战必亡。行军作战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子说,十万之师,一日千金。四万之师,作战三个月,正好需要四亿有余。”
    许劭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哑口无言。“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是他刚才怼孙策的,转眼间就被张纮怼了回来,而且怼得严丝合缝,连数字都不带差的。张纮不仅怼了他,还顺带鄙视了他。
    你又没打过仗,拽什么兵法?
    孙策大喜。这才是打脸的正确姿势。比起他的简单粗暴,张纮这脸打得才叫有理有据,有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感觉。看许劭这表情,估计又得吐一回血。
    这就是务虚的遇上务实的必然结果,纸老虎看起来威风,其实一捅就破。
    孙策忍着笑,一本正经地向桥蕤拱了拱手。“桥公,许功曹,这件事就拜托二位了。我守土有责,但没钱没粮,我也不能让士卒饿着肚子上战场。如果让刘备、陈登侵入汝南,生灵涂炭,我就算引咎辞职也无法弥补汝南百姓所受的损失。危难之际,还望诸位贤达相互扶持,共度难关。”
    桥蕤苦笑着拱手,见许劭一动不动,悄悄用手肘碰了碰他。许劭这时才反应过来,有些慌乱的看着孙策。孙策又特向他点头致意。“许功曹,你是汝南士林领袖,联络诸家的事,可能就要拜托在你身上了。请务必为我致意。如果许功曹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奉献,那就更好了。许家实力雄厚,出过几个三公,奉献一千万应该没问题吧?我听说先帝西园卖官,三公的价码就是一千万。”
    许劭的脸猛的涨得通红。他长身而起,勃然大怒。“将军,三公之许与我许劭之许非一许也。将军若要一千万,自去长安要,我别说一千万,就连一万也没有。”说完,拂袖而去。
    “噫,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这么激动干什么?请许功曹留步。”孙策很“惊讶”,给廊下的许褚使了个眼色。许褚横行一步,拦住了许劭。许劭大怒,回声直视孙策。“将军这是要夺我的家产吗?我在家中恭候大驾。”
    张纮站了起来,走到许劭的身边,将许劭拉了回来。“许功曹误会了,将军并无此意。他到汝南也有几个月了,如果要夺人家产,何至于等到现在。”
    许劭的脸颊抽了抽,却没敢再说什么。张纮说得对,孙策到现在为止没有出手,并不代表他没有能力出手,真把他逼急了,那就不是四五亿的问题了,至少许家首当其冲,可能要家破人亡。
    “将军的意思是说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许功曹是汝南士林领袖,你如果能登高一呼,汝南人必然响应。豫州有这么多郡,但汝南是当之无愧的大郡,良田万顷,庄园相望,黄巾一起,不过数年,人口就减半了。如果再来一次,还有多少人能幸免?还是说汝南士绅宁愿背井离乡,举家外逃,受那颠沛之苦,也不愿意拿出一些钱粮来助军守土?”
    “这……”这许劭觉得嗓子又有些甜。他再次打量了张纮一眼,后背一阵阵发凉。这人是谁啊,看起来像是读书人,怎么下手比孙策还狠?“敢问足下高姓大名。”
    “广陵张纮,请指教。”张纮很客气地拱拱手。
    “噗!”许劭瞪大了眼睛,瞪了张纮片刻,终究还是没忍住,一口老血涌了出来,嘴角一片殷红。
    第385章 二桥
    许劭又一次被抬了出去。
    桥蕤很尴尬,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孙策很客气,正式向桥蕤介绍张纮。桥蕤很惊讶,连忙向张纮表示敬意。他在何进大将军府的时候就听过张纮的名字,何进礼请张纮为掾,张纮没理他,何进还失落了很久。因为这事,大名士孔融对张纮非常认同,引为同道。
    孔融不仅名气大,而且乐于提携人,他看中了张纮,自然不吝惜夸奖。张纮在京师名声大噪,和孔融有不小的关系。如今张纮居然愿意接受孙策的邀请,担任他的长史,对桥蕤来说,这可比郭嘉、杜袭等人来投有意义多了,因许劭被怼得吐血的心情也一下子大好。
    那是许劭活该啊,又不是孙策的错。
    张纮听孙策介绍过过去几个月的事,知道桥蕤虽然能力一般,忠心却是无虞的,对他的态度自然与许劭不同。见礼完毕,重新入座,张纮分析起了当前情况。
    因为青州黄巾自行其事,不肯与孙策联合,现在能用的仅有汝南黄巾,兵力不足,要想守住睢水一线有点困难。征兵能解决一些兵力问题,但郡兵战斗力不如孙策的嫡系部队,势必要以人数补质量的不足,也就增加了钱粮供应的难度。
    从许劭报的几个户口数字来看,这里面潜藏着很大的危机。短短几年间,汝南户口减半,这是很惊人的变化。汝南是闹了黄巾,但汝南的黄巾规模从来没有像青州、徐州那样大,不至于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人口哪儿去了?从户均口数可以稍窥端倪:被豪强收为部曲了。人还在,但不在官府的户籍上,成了豪强的私有人口。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是赋税减少,兵源减少;二是豪强的实力更强,比明面上看到的更强。如果要与他们发生冲突,就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特质准备。
    汝南豪强是支持袁绍的。逼急了,不用等袁绍来,他们可能现在就起兵。就算孙策能够平定叛乱也会耽误大量的时间。可是姑息他们也不行,他们会得寸进尺,迅速坐大,将来为祸更烈。
    所以,把握尺度很重要,既要让他们收敛一些,又不能逼反了他们,最好还能从他们嘴里抠点钱粮出来。直接与这些人打交道容易引发冲突,逼许劭去办,中间多了一个缓冲,事情就好办多了。办成了,当然皆大欢喜。办不成,激起了民变,就拿许劭开刀,平息众怒。
    桥蕤茅塞顿开,连连点头称是。
    正说着公事,中门处探出三个小脑袋,一个是少年打扮的黄月英,另两个却长得一模一样,扎着双髻,留着刘海。她们躲后门外面,只露出半张脸,浑圆饱满的额头,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堂上四人。见孙策注意她们,立刻像胆怯的小黄莺一样缩回了头,叽叽喳喳地说道。
    “唉呀,快走快走,被发现了。”
    “我再看会嘛,他长得真好看。”
    听到声音,桥蕤尴尬地站了起身。孙策摆摆手。“你女儿?”
    “正是,前些天刚派人从睢阳接来,来拜见令堂,与令弟、令妹很是投缘,一有空就往这边跑。刚刚听说我要过府议事,她们又跟来了。打扰将军,失礼,失礼。”
    “不妨事,叫出来看看吧,反正以后都要认识的。”孙策眨眨眼睛,有些小激动。马上就要见到传说中的二桥了,其中一个还是自己的媳妇儿。虽然知道她们还是七岁的小姑娘,刚刚也只看到了半张脸,但国色就是国色,从小就是美人胚子,半张脸已经够惊艳了。
    听到孙策同意,黄月英一手搂着一个,从门后面走了出来。两个粉籹玉琢的小姑娘躲在她的腋下,一个穿粉色的春衫,另一个穿浅绿,就像刚发芽的柳枝和花蕊。穿粉色的那个胆大一些,不住地偷看孙策,穿浅绿的那个却羞得脸蛋红扑扑的,恨不得把脸藏到黄月英的衣服里去。
    桥蕤将两个人拉了过来,让她们向孙策行礼。两个小姑娘有点紧张,但动作却很标准,一看就知道从小受过训练,而且经验丰富。
    “睢阳桥华见过将军。”穿粉色春衫的说道,大眼睛忽闪了一下。“阿楚姊姊说得没错,将军真好看。”
    “睢阳桥英见过将军。”穿浅绿春实的说道,却低了眉,垂着眼睛,小刷子一样的眼睫毛轻轻颤抖着。
    孙策笑了。“怎么,桥英姑娘,你觉得阿楚说得不对,我不好看,连看都不愿看我一眼?”
    “不……不是的。”桥英结结巴巴的说道:“将军好看,可是……阿翁说了,非礼勿视。未得将军允许,不得直视将军。”
    孙策忍不住大笑。“行了,我允许了,你随便看。”
    桥英这才羞答答的抬起眼皮,看了孙策一眼,随即又把眼神挪了开去,脸红得像刚刚盛开的桃花。
    “怎么,看一眼就够了?”孙策弯下腰,凑近了些。“我真的很难看,看了第一眼就不想看第二眼?”
    桥英连忙向后让了让,身体尽可能的缩紧。“不……不是的,我……我看一眼,知道将军的相貌,就……就记住了,不用盯着将军看。”
    “原来你过目不忘?”
    “没没没。”桥英连忙摇手。“我可没这么聪明,我很笨的,妹妹聪明。背书的时候,她总比我快。”
    孙策很惊讶,问桥蕤道:“桥公,你女儿才七岁,怎么就启蒙了。”
    桥蕤抚着胡须,得意洋洋,脸上露出难得的自信。“闲来无事,随便教点诗赋,不算正经学问。这不,我正准备把她们送到宛城去,想请蔡大师的女儿教导教导她们,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福气……”
    桥华突然大声说道:“将军,你为什么只和姊姊说话,却不理我?”
    见传说中的小乔撅着嘴,一脸委屈地看着自己,孙策再次忍不住大笑。这对双胞胎姐妹虽然长得一模一样,但性格却差异不小,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仔细看,从眉眼间也能分得出来。他忍不住伸手捏捏桥华的脸。“你们姊妹有两个,我却只有一张嘴,总得一个个的来,对吧?这样吧,你是妹妹,我以后叫就你小桥,好不好?”
    “那……姊姊呢?她叫大桥吗?”
    “对啊。”
    桥华眨眨眼睛。“那将军你说,是大的桥好,还是小的桥好?”不等孙策说话,她又抓着孙策手臂。“不准说一样好,你们大人就喜欢骗人。”
    孙策仔细想了想。“大桥端庄,卧波如虹。小桥玲珑,曲水流觞。你说哪个好?”
    桥华眨着眼睛想了片刻,拍手道:“一样好,一样好。从现在开始,我就是小桥了。”
    第386章 另一个选择
    孙策四人原本说的是征战杀伐之事,情势艰难,气氛多少有些压抑,被这两个可爱的小姑娘一搅和,阴鸷之气立刻散了几分,心头也亮堂了很多。

章节目录